图书介绍

病毒性肝炎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病毒性肝炎 第2版
  • 陈紫榕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5823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412页
  • 文件大小:565MB
  • 文件页数:1469页
  • 主题词:病毒性肝炎-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病毒性肝炎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肝炎病毒学2

第1章 甲型肝炎病毒2

第1节 HAV生物学特性2

一、分类2

二、形态2

三、理化特性2

四、抵抗力2

五、宿主范围2

六、细胞培养3

第2节 HAV分子病毒学3

一、HAV基因组结构3

二、HAV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4

三、HAV复制周期5

四、HAV基因分型5

五、HAV的变异5

第2章 乙型肝炎病毒7

第1节 HBV生物学特性7

一、分类7

二、形态与结构7

三、理化特性及抵抗力7

四、细胞培养8

五、宿主范围与动物模型8

第2节 HBV分子病毒学9

一、HBV基因组结构9

二、HBV基因组读码框及编码蛋白9

三、HBV基因的转录及调节10

四、HBV复制周期11

第3节 HBV基因分型11

一、HBV基因分型原因及基因型分布11

二、HBV基因分型方法12

三、基因分型的意义13

第4节 HBV基因变异15

一、HBV基因变异的分子机制15

二、HBV基因变异的种类15

三、HBV基因变异与耐药16

第3章 丙型肝炎病毒19

第1节 HCV生物学特性19

一、分类19

二、形态结构与理化性质19

第2节 HCV分子病毒学19

一、HCV基因组结构19

二、HCV基因组主要功能区20

三、HCV的复制23

第3节 HCV变异与准种23

一、变异23

二、HCV准种24

第4节 HCV基因分型27

一、HCV基因分型技术27

二、HCV基因分型系统29

三、HCV基因型的地理分布特点29

四、HC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30

第5节 HCV感染的细胞模型31

第6节 HCV感染的动物模型33

一、黑猩猩模型33

二、其他灵长类动物模型33

三、啮齿类动物模型33

第4章 丁型肝炎病毒38

第1节 HDV生物学特性38

一、HDV分类地位及形态结构38

二、HDV敏感细胞及动物38

第2节 HDV分子病毒学39

一、HDV RNA基因组39

二、HDV的复制40

三、HDV基因分型41

四、HDV和HBV的相互影响41

第5章 戊型肝炎病毒43

第1节 HEV生物学特性43

一、HEV形态结构及理化特性43

二、HEV分类地位43

三、HEV敏感细胞和动物44

第2节 HEV分子病毒学45

一、HEV RNA基因组结构45

二、HEV基因分型45

三、HEV蛋白组分46

四、HEV复制47

第2篇 病理学52

第1章 肝脏的正常组织胚胎学52

第1节 肝脏的组织发生52

一、肝实质的形成52

二、肝间质的形成52

三、肝内胆管的形成52

四、肝内血管的形成53

第2节 肝脏的组织与细胞结构53

一、肝小叶结构53

二、门管区59

三、肝的纤维结缔组织59

四、肝内血液循环59

五、肝的胆汁形成和排出途径60

六、肝的再生60

第3节 儿童和老年肝脏组织学的正常变化61

一、儿童肝脏61

二、老年肝脏61

第2章 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损伤与修复62

第1节 变性62

一、水变性62

二、脂肪变性63

三、嗜酸性变64

四、羽毛状变性64

五、毛玻璃样变性65

六、胆红素沉着65

第2节 坏死66

一、点状或灶性坏死66

二、融合性坏死66

三、碎屑状坏死66

四、桥接坏死67

五、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67

六、全小叶和多小叶坏死68

第3节 凋亡68

第4节 炎性渗出68

一、中性粒细胞浸润68

二、淋巴细胞浸润69

三、浆细胞浸润69

四、嗜酸性粒细胞浸润69

第5节 再生与增生69

一、肝细胞再生69

二、卵圆细胞增生70

三、小胆管增生70

四、纤维组织增生70

第3章 病毒性肝炎病理形态学改变71

第1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71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组织形态学特征71

二、不同病原病因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73

第2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77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组织学特征77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传统病理学分类78

三、不同病原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炎79

四、慢性肝炎病毒携带者83

第3节 病毒性肝炎的组织学评估83

一、1996年慢性肝炎分类方案83

二、2000年肝炎分类方案83

第3篇 免疫学致病机制92

第1章 病毒性肝炎抗原的种类及分布92

第1节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92

第2节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92

一、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分布92

二、IgG在肝细胞内的分布93

第3节 丙型肝炎病毒抗原94

第4节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94

第5节 戊型肝炎病毒抗原94

第6节 庚型肝炎病毒抗原95

第2章 病毒感染与免疫96

第1节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96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96

二、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97

三、病毒对宿主细胞直接损伤机制98

第2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防御机制100

一、固有免疫防御机制101

二、适应性免疫防御机制105

三、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规律及时相变化109

第3节 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109

一、病毒对免疫应答诱导的干扰作用110

二、病毒对免疫效应机制的干扰作用111

三、病毒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状态113

第4节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114

一、抗体介导的“增强”作用114

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组织损伤114

三、T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114

四、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114

第3章 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学致病机制116

第1节 HAV的致病机制116

一、HAV在机体内的定位和复制116

二、HA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肝损伤116

第2节 HBV的致病机制118

一、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118

二、HBV的免疫逃逸机制与持续感染121

三、HBV感染的肝损伤机制124

四、HBV感染后免疫控制和免疫损伤的关系126

五、HBV感染的研究方法129

第3节 HCV的致病机制129

一、HC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129

二、HCV免疫逃逸机制131

三、HCV感染的肝损伤机制135

第4节 HDV的致病机制136

一、HBV与HDV的相互关系136

二、HD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137

三、HDV感染的免疫学致病机制137

第5节 其他类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138

一、HEV感染的致病机制138

二、HGV感染的致病机制139

第6节 肝衰竭的发病机制139

一、病毒方面因素139

二、宿主方面因素140

第4篇 流行病学和预防146

第1章 流行病学146

第1节 甲型肝炎流行病学146

一、传染源146

二、传播途径147

三、人群易感性148

四、流行特征149

第2节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151

一、传染源151

二、传播途径152

三、人群易感性153

四、流行特征154

第3节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156

一、传染源157

二、传播途径157

三、人群易感性158

四、流行特征158

第4节 丁型肝炎流行病学159

一、传染源159

二、传播途径160

三、人群易感性160

四、流行特征160

第5节 戊型肝炎流行病学161

一、传染源161

二、传播途径161

三、人群易感性162

四、流行特征162

第2章 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预防164

第1节 控制和管理传染源164

一、对患者的管理164

二、对行业人员肝炎患者的管理165

三、对托幼儿童肝炎患者的管理165

四、对献血员的管理165

第2节 切断传播途径166

一、提高个人卫生水平166

二、搞好饮食行业卫生监督166

三、加强环境卫生监督166

四、加强托幼机构卫生监督167

五、其他服务性行业卫生监督167

六、开设肝炎专科门诊和肝炎病房167

第3节 保护易感人群168

一、甲肝被动免疫预防法168

二、戊型肝炎被动免疫预防法169

三、主动免疫——疫苗预防169

第4节 甲肝减毒活疫苗169

一、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方案和免疫对象170

二、免疫效果171

三、免疫策略174

第5节 甲肝灭活疫苗176

一、甲肝灭活疫苗、免疫方案和免疫对象176

二、免疫效果178

第6节 戊型肝炎疫苗研究180

一、原核细胞表达的HEV重组蛋白或抗原肽180

二、真核细胞表达的HEV重组蛋白181

三、其他类型的戊肝疫苗182

第3章 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预防185

第1节 管理传染源185

一、对患者的管理185

二、对行业人员肝病患者的管理185

三、对托幼儿童肝炎患者的管理185

四、对献血员的筛选186

五、对无症状携带者的管理187

第2节 切断传播途径188

一、减少输血与血制品的传播188

二、预防其他医源性传播190

三、预防与阻断母婴传播191

四、预防与控制性接触传播及家庭内传播192

第3节 保护易感人群192

一、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192

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194

三、丙肝被动免疫194

四、丙肝主动免疫194

第4节 基因工程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95

一、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对象和免疫方案195

二、免疫效果196

第5节 基因工程重组CHO乙肝疫苗198

一、重组CHO乙肝疫苗、免疫对象和免疫方案198

二、免疫效果199

第6节 乙肝疫苗研究发展201

一、单剂疫苗201

二、联合疫苗201

三、DNA疫苗202

四、合成肽疫苗202

五、口服疫苗202

六、治疗性疫苗202

七、含其他蛋白序列的重组乙肝疫苗202

第7节 丙肝疫苗研究203

一、重组亚单位疫苗与多肽疫苗203

二、载体疫苗203

三、DNA疫苗204

四、转基因植物疫苗204

五、治疗性疫苗204

第5篇 诊断学208

第1章 临床表现208

第1节 急性肝炎208

一、临床经过208

二、甲型肝炎209

三、乙型肝炎209

四、丙型肝炎209

五、丁型肝炎209

六、戊型肝炎209

第2节 慢性肝炎210

第3节 肝衰竭(重型肝炎)210

一、肝衰竭的分类210

二、肝衰竭的分期211

第4节 淤胆型肝炎211

第5节 肝炎肝硬化211

第2章 临床分型与诊断212

第1节 临床诊断212

一、临床分型212

二、诊断依据212

第2节 病原学诊断214

一、病原学分型214

二、诊断依据215

第3节 确立诊断216

第3章 肝炎病毒血清学诊断217

第1节 甲型肝炎病毒血清学诊断217

一、甲肝病毒抗原217

二、抗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217

三、抗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G217

第2节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诊断218

一、HBV血清学检测方法218

二、乙型肝炎表面蛋白220

三、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抗-HBs)222

四、乙肝病毒e抗原222

五、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223

六、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与HBc rAg224

七、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抗-HBc)224

八、血清聚合白蛋白受体225

九、HBV血清学标志物组合模式及临床意义225

第3节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质量控制226

一、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226

二、HBV DNA定量检测227

三、HBVccc DNA检测228

四、HBV耐药检测228

五、HBV基因分型检测228

第4节 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229

一、HCV抗原229

二、抗-HCV-IgG229

三、抗-HCV-IgM230

四、人群监测230

第5节 丁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230

一、HDAg230

二、抗-HD和抗-HD-IgM231

第6节 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231

一、HEV抗原231

二、HEV抗体232

第4章 生物化学诊断234

第1节 肝脏功能234

一、肝细胞234

二、胆汁生成236

三、胆固醇和脂蛋白的代谢242

四、药物代谢242

五、糖的代谢243

六、脂肪酸的代谢243

七、氨的代谢243

八、蛋白质的合成244

九、细胞体积的调节244

第2节 试验选择244

一、效能244

二、目的245

三、可行性245

四、临床价值246

五、试验分类246

第3节 试验应用247

一、探测肝损害247

二、鉴别黄疸248

三、判断预后249

四、特殊肝病249

五、试验局限性250

第4节 胆色素试验250

一、血清胆红素250

二、尿胆红素定性251

三、尿内尿胆原测定251

四、低热卡饮食胆红素试验252

五、苯巴比妥试验252

第5节 蛋白质试验252

一、血浆蛋白测定252

二、蛋白质代谢产物测定256

第6节 血清酶测定257

一、血浆特异酶257

二、非血浆特异酶257

三、同工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258

四、肝病酶的变化258

五、病毒性肝炎的血清酶试验258

六、酶学在肝病诊断中的展望266

第7节 肝纤维化试验266

一、肝纤维化新概念266

二、肝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及其试验267

三、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综合评估272

第8节 脂质和脂蛋白试验274

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274

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移换酶(LCAT)274

三、磷脂275

四、血清甘油三酯275

五、血清游离脂肪酸(FFA)275

六、载脂蛋白(apo)275

七、血清脂蛋白276

第9节 凝血因子和凝血试验277

一、凝血因子测定277

二、凝血试验278

三、纤溶系统的测定279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DIC)280

第10节 胆汁酸试验280

一、空腹血清结合胆酸(CCA)280

二、血清胆酸/鹅去氧胆酸比值(CA/CDCA)281

三、餐后2小时血清胆汁酸测定(内源性负荷试验)281

四、口服胆汁酸负荷试验281

五、静脉胆汁酸耐量试验281

第11节 肝功能定量试验281

一、肝血流依赖的药物清除试验(流量限定性试验)282

二、非肝血流依赖性的药物清除试验(能力限定性试验)284

三、13C呼气试验284

第12节 肝癌标志物试验286

一、甲胎蛋白(AFP)及其相关蛋白286

二、异常凝血酶原288

三、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289

四、人类宫颈癌致癌基因289

五、Golgi蛋白73289

六、鳞状细胞癌抗原289

七、转化生长因子-β1289

八、肝细胞生长因子289

九、热休克蛋白27290

十、GRP75290

十一、a-L-岩藻糖苷酶290

十二、谷氨酰转肽酶(GGT)Ⅱ290

十三、碱性磷酸酶(ALP)1290

十四、醛缩酶同工酶A(ALD-A)290

十五、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290

十六、非肝癌特异标记291

第13节 基因芯片技术在肝病学领域的应用291

一、基因芯片291

二、肝病学领域的应用292

第5章 免疫学检查294

第1节 肝脏的免疫功能294

一、免疫应答294

二、肝内淋巴细胞池294

三、吞噬功能295

四、体液免疫296

五、细胞免疫296

六、细胞因子的双刃剑297

第2节 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异常298

一、吞噬功能降低299

二、细胞免疫减退299

三、体液免疫改变299

四、自身免疫反应299

五、乙型病毒性肝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301

六、补体降低301

七、免疫调节蛋白301

第3节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301

一、T淋巴细胞亚群301

二、NK细胞活性305

三、细胞毒试验305

四、迟发型皮肤变态反应306

第4节 体液免疫功能检测307

一、肝脏对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调节307

二、血清Ig检测308

三、补体检测309

四、CD/Ig融合蛋白310

五、细胞黏附分子(CAM)314

第5节 血清自身抗体检测314

一、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314

二、器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317

三、内毒素测定——鲎试验318

四、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318

第6节 免疫复合物检验319

第7节 细胞因子检验319

一、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320

二、γ干扰素320

三、肿瘤坏死因子320

四、白细胞介素323

五、转化生长因子β328

六、自由基328

七、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330

第8节 树突状细胞检验330

一、生物学特性330

二、检测方法331

三、慢性乙肝患者的DC331

第9节 免疫检测的质量控制332

一、免疫检测干扰的分类333

二、免疫检测干扰因素的鉴别335

三、减少或消除免疫检测中的干扰336

第10节 免疫监测337

一、探索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337

二、正确认识检测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338

三、细胞因子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339

第11节 肿瘤自身抗体谱监测339

一、特异性体液免疫与肿瘤关系339

二、肿瘤自身抗体谱341

三、诊治肿瘤的潜在价值342

第6章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诊断344

第1节 基因诊断技术与其他诊断技术的比较344

第2节 常用的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技术345

一、核酸杂交技术345

二、核酸扩增技术346

三、核酸序列测定技术347

第3节 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348

一、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范围349

二、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的实施350

第7章 影像学检查354

第1节 X线诊断354

一、常规X线平片和透视检查354

二、消化道钡剂造影354

第2节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354

一、概述354

二、肝脏超声检查适应证及正常声像图356

三、肝脏弥漫性病变358

四、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360

五、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362

六、肝血管性病变364

七、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67

第3节 CT及MRI371

一、肝脏CT检查及其正常表现371

二、肝脏MRI检查及其正常表现372

三、病毒性肝炎的CT、MRI表现372

四、肝硬化的CT、MRI表现373

五、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MRI表现374

第4节 核素诊断375

一、肝脏静态显像375

二、肝血流与肝血池显像377

三、肝脏肿瘤阳性显像377

四、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378

五、肝受体显像379

六、肝血流量、肝动脉和门静脉成分的定量测定380

七、14C-氨基比林呼气试验评价肝功能381

第8章 肝活组织学检查383

第1节 适应证383

第2节 禁忌证384

第3节 活检针和经皮肝活检分类385

一、活检针分类385

二、经皮肝活检分类385

第4节 术前准备387

一、告知和取得知情同意387

二、常规检查387

三、准备器械387

四、患者准备387

第5节 活检方法387

一、器械387

二、操作步骤387

第6节 术后处理和标本处理389

一、术后处理389

二、标本处理390

第7节 并发症390

第8节 肝活检评价和应用体会391

一、抽吸法和切割法优缺点391

二、Menghini法肝活检失败原因391

三、超声定位法安全可靠392

四、强调B超定位,避免盲穿392

五、穿刺过程无需屏气392

六、讲究谈话技巧392

七、门诊患者肝活检392

八、肝活检的局限性392

九、其他技巧393

第6篇 治疗学396

第1章 恢复心身健康396

第1节 健康定义和标准396

一、健康定义396

二、健康标准396

第2节 心理健康鉴定方法397

一、自我评价397

二、病因病理学398

三、外部评价398

四、社会适应性398

第3节 亚健康398

一、亚健康概念和表现398

二、亚健康不同于亚临床和疾病398

三、亚健康分类399

四、干预亚健康399

第2章 加强心理营养402

第1节 心理健康基本特征402

一、诠释现实402

二、关系密切402

三、善待自我402

四、愉快工作402

五、满足生活402

六、追求目标403

第2节 心理健康“营养素”403

一、爱403

二、宣泄和疏导403

三、批评403

四、信念与理想403

五、宽容与谦逊404

六、交友与交谈404

第3节 心理健康的“家常菜”404

一、天人合404

二、新陈代谢永葆诞生405

三、爱情、婚姻和家庭405

四、生活和工作407

五、注重中年患者心理健康414

六、培养青少年患者健康心理418

七、关注老年患者心理健康420

第4节 肝炎患者心理反应423

一、怀疑423

二、焦虑423

三、恐惧423

四、自卑孤独423

五、愤怒423

六、敏感猜疑423

七、抑郁423

八、疾病、歧视、经济三重压力424

第5节 肝炎患者的心理需要425

一、一般需要425

二、安全和早日康复425

三、被认识,受尊重425

四、被接纳425

五、提供信息425

六、适当的活动和新鲜感426

第6节 心理治疗目标和原则426

一、心理治疗目标426

二、心理治疗原则427

第7节 心理治疗趋势428

一、治疗短程化429

二、理论技术整合化429

三、治疗方法标准化430

四、疗效评价客观化430

第3章 肝病养生“适合加减乘除”432

第1节 养生要诀432

一、四平衡432

二、六个432

三、八要领433

第2节 适应自然434

一、适应疾病434

二、适应环境434

三、适应人际434

四、适应四时435

五、适度劳逸437

第3节 合理营养438

一、饮食438

二、饮茶449

三、饮水449

四、营养支持450

五、晚期肝病的营养支持451

第4节 增加爱好453

一、音乐453

二、钓鱼453

三、养鱼453

四、养鸟453

五、养花453

六、编织454

七、书画454

八、下棋454

九、学习454

十、体育运动454

第5节 减少伤害455

一、减少压力455

二、避免危害455

三、克服不良行为456

第6节 乘上友谊456

第7节 除去烟酒色457

一、戒烟457

二、戒酒458

三、戒色459

第4章 药物治疗重在优化460

第1节 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回顾460

第2节 药物分类和选择462

一、抗病毒药462

二、免疫调节剂462

三、抗炎、抗氧化和保肝药462

四、对症、支持和并发症防治药463

五、抗纤维化药463

第3节 药物与肝炎463

一、药物的转运与转化464

二、肝病影响药代动力学465

三、药物的肝脏毒性465

四、损肝药物分类469

五、药物性肝损伤影响因素470

六、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和防治472

第4节 药物选择及要点472

一、选择原则472

二、选择要点472

第5节 干扰素475

一、干扰素的发现475

二、干扰素的革新475

三、干扰素的临床应用476

四、对干扰素的共识476

五、种类及其制剂477

六、生物学功能481

七、抗肝炎病毒作用机制482

八、理化特性483

九、药代动力学484

十、临床应用484

第6节 核苷(酸)类似物498

一、核苷(酸)类似物种类498

二、核苷(酸)类似物安全性501

三、预防和处理病毒耐药变异503

四、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505

五、阿德福韦(Adefovir,ADV)512

六、恩替卡韦(entecavir,ETV)515

七、替比夫定(tebivedine,TBV,LdT)521

八、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526

九、其他国家已上市或正在进行临床实验的核苷(酸)类药物530

第7节 抗丙肝病毒药物531

第8节 联合用药531

一、初治的慢性肝炎532

二、耐药的慢性肝炎532

三、优化治疗533

第9节 新药开发寄希望于新兴学科突破533

一、基因组学533

二、转录组学534

三、蛋白质组学534

第5章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重在随访540

第1节 HBV感染540

一、感染率540

二、传播途径541

三、慢性化541

第2节 HBV感染自然史542

一、免疫耐受期542

二、免疫清除期542

三、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542

四、再活动期543

第3节 预后543

一、预后不同543

二、肝硬化可逆543

三、肝硬化、肝癌发生率高544

第4节 预防保健544

一、预防544

二、筛查546

三、随访546

四、保健咨询547

五、治疗548

第6章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监测549

第1节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特点549

一、慢性HBV感染及其分类549

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特点549

第2节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监测549

第3节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再活动550

一、再活动定义550

二、再活动原因和临床表现550

第4节 再活动的管理550

第5节 再活动的预防551

第7章 急性肝炎重在支持和对症治疗553

第1节 甲型肝炎553

第2节 乙型肝炎554

一、干扰素(IFN-α)554

二、核苷(酸)类似物554

第3节 丙型肝炎554

第4节 丁型肝炎554

第5节 戊型肝炎555

第8章 慢性乙型肝炎长治久效557

第1节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定义557

一、HBeAg(+)慢性乙型肝炎557

二、HBeAg(-)慢性乙型肝炎558

三、乙型肝炎肝硬化558

四、携带者558

五、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558

第2节 抗病毒指征及流程558

一、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558

二、抗病毒治疗的特殊适应证559

三、对转氨酶的评估559

四、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一般流程图561

第3节 HBV复制和抗病毒药作用靶位562

一、HBV的复制和表达过程562

二、抗病毒药作用靶位562

第4节 治疗前评估563

一、病因及严重性563

二、长期治疗565

第5节 停药指征565

一、理想终点565

二、满意终点565

三、基本终点565

四、理想停药标准——HBsAg消失565

第6节 治疗应答568

一、单项应答568

二、时间顺序应答569

三、联合应答569

第7节 治疗方法569

一、抗病毒药物570

二、抗病毒治疗方法576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578

四、抗病毒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联合586

五、对症治疗588

六、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588

七、抗纤维化治疗588

第8节 治疗监测588

一、干扰素α的有限期治疗588

二、HBeAg阳性患者有限期的核苷类似物治疗589

三、核苷类似物长期治疗589

四、HBeAg血清转换是抗病毒疗效重要标志589

第9节 优化治疗590

一、优化治疗重要性590

二、优化治疗临床研究591

三、停药后降低复发的优化治疗593

四、干扰素的优化治疗593

五、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94

第10节 经治患者的再治疗594

一、抗病毒经治患者的定义594

二、停药后复发原因及再治疗时机594

三、再治疗的策略595

四、患者随访595

第11节 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思考596

一、评估保健对象596

二、重视核苷类似物耐药596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597

第9章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路线图609

第1节 根据病毒学应答调整治疗方案609

一、完全应答者继续治疗609

二、部分应答者加药或换药609

三、不充分应答者改药或加药609

第2节 路线图局限性610

一、局限于核苷类似物610

二、初治就应首选高效低耐药610

三、低风险并非无风险610

四、基于丙肝应答构建610

第3节 制订和修改方案应有可靠依据610

第4节 对路线图的评价610

第10章 HBV变异和耐药管理613

第1节 名词解释613

一、株和型613

二、变异和突变613

第2节 病毒突变体的起源614

一、自发突变614

二、诱发突变614

第3节 病毒突变的类型615

一、突变类型615

二、突变表型615

第4节 病毒间相互作用616

一、病毒的抑制作用616

二、病毒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616

三、病毒非遗传性的相互作用616

第5节 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耐药及其管理617

一、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特点及其变异的产生617

二、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产生的相关因素619

三、不同核苷(酸)类药物的特异耐药模式621

四、聚合酶区和S区的基因重叠导致的问题622

五、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及途径622

六、病毒耐药的临床分类623

七、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的检测与分析624

八、耐药监测技术评价626

九、耐药临床管理628

十、耐药防治631

第11章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633

第1节 发生机制633

一、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633

二、发生机制633

三、自然史633

第2节 诊断634

一、诊断标准634

二、临床及实验室表现634

三、鉴别诊断634

第3节 治疗634

一、抗病毒治疗635

二、其他治疗637

第12章 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640

第1节 病毒学640

一、隐匿性HBV感染的分子基础640

二、隐匿性HBV感染的检测641

三、动物模型642

第2节 流行病学642

一、流行性642

二、流行率642

三、流行病学意义643

第3节 发生机制643

一、病毒643

二、宿主及相关因素644

三、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644

第4节 诊断645

第5节 临床意义646

一、慢性HCV感染者646

二、献血员646

三、原发性肝细胞癌647

四、原因不明的慢性肝脏疾病648

五、HIV感染者648

六、血液透析患者649

第6节 隐匿性HBV感染的传播与激活649

一、隐匿性HBV感染的传播649

二、隐匿性HBV感染的激活650

第7节 重视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和研究651

第13章 治愈慢性丙型肝炎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654

第1节 加强管理655

一、普及丙肝防治知识655

二、加强丙肝的筛查和咨询655

三、一般管理措施657

第2节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模型和分子病毒学657

一、HCV实验模型657

二、HCV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658

三、微小RNA在HCV感染细胞过程中的作用659

四、HCV和宿主细胞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660

五、丙肝病毒核心蛋白致癌机制660

第3节 丙型肝炎的免疫学660

一、HCV感染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661

二、肝脏免疫细胞对HCV的控制作用662

第4节 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分型及其意义666

一、HCV遗传多样性和分类命名的统一666

二、HCV基因分型检测方法666

三、HCV基因型的地理分布特征667

四、HCV基因型与疾病发展和治疗应答的关系667

五、研究HCV基因型的意义668

六、HCV的基因变异及意义669

第5节 诊断670

一、诊断急、慢性丙肝方法670

二、肝组织活检与无创标志物671

第6节 抗病毒治疗671

一、适应证672

二、治疗应答672

三、治疗目的和终点673

四、标准治疗673

五、支持治疗675

六、获得SVR患者的随访675

七、未获得SVR患者的再次治疗675

八、有肝移植指征患者的治疗676

九、特殊群体的治疗676

十、治愈标准682

十一、抗病毒药物682

十二、疗效预测指标683

十三、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685

十四、HCV感染肝外表现的治疗690

十五、随访694

十六、展望694

第7节 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699

一、隐匿性HCV感染的发现699

二、隐匿性HCV感染的发病机制700

三、隐匿性HCV感染的传播700

四、隐匿性HCV感染的特点700

五、隐匿性HCV感染的检测701

六、隐匿性HCV感染的治疗702

第14章 郁胆型肝炎704

第1节 胆汁分泌和排泄机制704

一、胆管上皮细胞异质性和分泌调节704

二、胆汁酸代谢调节和肝损伤机制705

三、肝细胞膜转运体705

四、胆汁淤积的病理学评估707

第2节 诊断707

一、初步诊断707

二、诊断707

第3节 鉴别诊断708

一、遗传性胆汁淤积性疾病708

二、获得性胆汁淤积性疾病709

三、其他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711

第4节 治疗711

一、营养治疗711

二、抗生素712

三、熊去氧胆酸717

四、胆囊收缩素(CCK)718

五、腺苷蛋氨酸718

六、皮质激素718

七、对症治疗718

八、治疗展望719

第15章 胸腺因子721

第1节 胸腺结构721

一、皮质721

二、髓质722

三、胸腺的血液供应及血胸腺屏障722

四、胸腺的神经末梢723

五、胸腺的微环境723

第2节 胸腺功能724

一、构成T细胞分化成熟微环境724

二、提供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725

三、组成胸腺-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肝脏网络725

四、胸腺异常可导致胆固醇升高和肝炎慢性化提倡“用脖子控制肝炎”726

五、生长素分泌减少可使胸腺萎缩727

第3节 胸腺功能重建727

一、成年胸腺仍起作用727

二、年龄和应激对胸腺功能的影响727

三、胸腺易损易复728

四、胸腺功能重建729

第4节 命名和分类730

一、命名730

二、分类731

三、主要胸腺因子732

第5节 生物学特性734

一、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734

二、增强细胞免疫反应735

三、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736

四、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其他活性因子的联系736

第6节 临床前研究737

一、年龄与应答有关737

二、参与细胞凋亡与聚合737

三、抑制肿瘤生长737

四、调节免疫737

五、生物反应调节剂737

六、终止乙肝病毒复制738

第7节 临床研究738

一、选择病例和预测疗效738

二、感染和肿瘤738

三、神经性皮炎738

四、病毒性肝炎739

第8节 胸腺因子D740

一、提取740

二、组成740

三、理化性质740

四、临床前研究740

五、临床治疗741

第9节 胸腺肽α1(Tα1)743

一、制备743

二、生物活性743

三、临床应用744

四、不足之处747

第10节 胸腺五肽(TP-5)748

一、生物学作用748

二、药代动力学750

三、临床应用750

四、不足之处751

第11节 尚待解决的问题751

一、命名751

二、功能751

三、复合制剂比单一肽好751

四、联合应用佳751

五、疗效预测751

六、剂量和疗程751

七、疗效752

八、优势752

九、尚待探讨的问题752

第16章 细胞因子754

第1节 种类与功能754

一、干扰素类754

二、白细胞介素类754

三、肿瘤坏死因子类755

四、集落刺激因子类755

五、趋化因子类755

六、生长因子类756

七、自由基(free radicals,FRs)756

第2节 肝细胞生长因子756

一、结构与作用757

二、生理活性757

三、HGF与肝细胞再生758

四、HGF与肝衰竭759

五、HGF与肝纤维化760

六、HGF与肝癌761

第3节 白细胞介素761

一、白细胞介素1761

二、白细胞介素2762

三、IL-10764

四、IL-12764

五、IL-15765

六、其他白细胞介素766

第4节 趋化因子769

一、趋化因子分类769

二、CK与慢性HCV肝脏感染770

三、CK对干扰素治疗应答影响772

四、趋化因子引导DC的迁移和成熟772

第5节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772

一、TGF-β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773

二、TGF-β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773

三、TGF-β治疗和预防肝纤维化的展望774

第6节 活性氧自由基775

一、活性氧自由基性质775

二、活性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775

三、机体对自由基的利用776

四、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776

五、自由基与疾病777

第17章 免疫疗法787

第1节 肝脏与免疫787

一、肝脏也是个免疫器官787

二、肝脏与免疫788

第2节 细胞免疫在感染慢性化中的作用792

一、CD4+T细胞应答793

二、CD8+T细胞应答794

第3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学机制796

一、斜坡学说796

二、免疫系统清除HBV的方式797

三、HBV持续性感染机制797

四、免疫状态不同,HBV结局各异800

第4节 免疫治疗方法801

一、胸腺因子801

二、治疗性疫苗801

三、同源造血细胞移植(HCT)804

四、其他免疫相关的治疗804

第5节 树突状细胞疫苗804

一、DC特性805

二、DC来源805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DC数量和功能异常806

四、DC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807

五、树突状细胞疫苗807

六、DC的输注途径和剂量808

七、DC的剂量和用法809

八、DC抗肿瘤的应用前景809

九、DC抗HBV感染的应用及其前景809

第6节 免疫治疗的展望810

第18章 细胞疗法813

第1节 干细胞疗法813

一、干细胞分类及特性813

二、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基础研究814

三、干细胞原位肝内移植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814

四、造血干细胞(HSC)815

五、神经元干细胞(NSC)815

六、胚胎干细胞(ESC)816

七、间充质干细胞(MSC)817

八、肝卵圆细胞818

九、干细胞分化的复杂性818

第2节 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819

一、简史819

二、分类819

三、LAK细胞820

四、HBV特异性自体LAK疗法821

五、其他非特异性活化的效应细胞821

六、特异性效应细胞821

七、干细胞移植822

第3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疗法822

一、动物实验823

二、骨髓移植823

三、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824

四、骨髓干细胞疗法824

五、肝干细胞移植827

第19章 抗炎保肝治疗833

第1节 肝细胞损伤的机制833

一、免疫学机制833

二、化学机制835

三、肝细胞死亡机制837

第2节 常用抗炎保肝药物及其使用841

一、常用抗炎保肝药物841

二、抗炎保肝药的应用843

三、应用抗炎保肝药原则845

第3节 一氧化氮847

一、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848

二、肝病时NO及NOS的改变848

三、NO在肝病中的作用848

四、NO治疗肝病的作用机制849

第4节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850

一、ET-R拮抗剂的分类850

二、ET-R拮抗剂对CVS的预防作用850

三、ET-R拮抗剂对CVS的治疗作用851

四、ET-R拮抗剂的治疗作用机制851

五、给药途径851

六、副作用851

第5节 甘草酸制剂851

一、结构852

二、药代动力学852

三、药理作用853

四、毒理学853

第6节 具有膜稳定作用的药物853

一、Ca2+离子通道阻滞剂853

二、襻利尿剂855

三、甘氨酸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阻滞剂855

第7节 慎用中草药856

一、中草药致肝损伤的发生机制856

二、中草药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857

三、中草药致肝损伤的病理特点858

四、中草药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858

第20章 肝纤维化逆转862

第1节 肝纤维化概述862

一、肝纤维化可逆转862

二、肝纤维化形成机制863

三、诊断标准864

四、治疗的进展864

五、今后研究重点865

第2节 肝纤维化逆转机制865

第3节 肝纤维化诊断866

一、临床表现866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866

三、无创诊断模型867

四、瞬时弹性成像(UTE,FibroScan)867

五、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867

六、影像学检查868

七、血清学标志物检测868

八、其他预测指标与相关危险因素869

第4节 逆转肝纤维化869

一、治疗原发病869

二、减轻炎症和免疫反应870

三、代谢类药物870

四、钙拮抗剂871

五、抑制星形细胞活化872

六、中和星形细胞反应873

七、抑制胶原合成、促进纤维化基质降解873

八、γ-干扰素(IFN-γ)874

九、中医中药876

十、肝纤维化治疗的药学前景879

第21章 基因治疗884

第1节 基因和基因治疗884

一、基因和基因工程884

二、基因治疗886

第2节 肝病基因治疗890

一、转送基因的途径890

二、转送基因的载体891

三、适于基因治疗的主要肝脏疾病893

第3节 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894

一、淋巴因子转基因表达894

二、寡腺苷酸合成酶转基因表达894

三、病毒抗原编码基因的转基因表达895

四、保护性抗体的基因导入与表达895

五、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895

六、细胞内免疫896

七、诱饵设计896

八、病毒感染细胞的自杀机制897

第4节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因治疗897

一、反义核苷酸897

二、核糖核酸酶(核酶)899

三、显性失活突变体(DN突变体)901

四、RNA干扰技术901

五、结语902

第5节 抗HCV基因治疗新方案902

一、从HCV 5′-UTR结合蛋白入手设计治疗方案902

二、根据HCV NS5A-PKR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治疗方案903

三、HCV NS3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调节与抗HCV基因治疗的设计903

四、RNA干扰技术对HCV的作用904

第6节 基因疫苗906

一、mRNA基因免疫906

二、表达库免疫906

三、基因免疫毒素907

四、基因免疫互联网主页907

五、黏膜基因免疫907

六、DNA疫苗907

七、病毒性肝炎的基因疫苗909

第22章 肝移植913

第1节 概况913

第2节 病毒性肝炎与肝移植选择913

一、肝移植适应证与时机913

二、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处理914

第3节 经典式原位全肝移植916

一、供肝切取及修整916

二、受者植肝手术916

第4节 活体肝移植术918

一、活体肝移植开展的背景918

二、活体肝移植现状919

三、有关活体肝移植几个关键技术问题919

第5节 辅助肝移植920

一、辅助肝移植的发展史及手术方式921

二、辅助肝移植的临床评价923

第6节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与处理923

一、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923

二、术后出血928

三、血管并发症930

四、胆道并发症934

五、急性排斥反应938

六、术后感染943

第23章 器官移植相关性肝病964

第1节 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964

一、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964

二、乙肝复发的原因964

三、乙肝复发的影响因素965

四、临床表现96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967

六、乙型肝炎复发的预防968

七、乙型肝炎复发的治疗970

第2节 丙型肝炎肝移植后复发971

一、肝移植丙型肝炎复发情况972

二、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机制972

三、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影响因素973

四、HCV再感染及丙型肝炎复发临床表现974

五、肝移植后丙型肝炎的诊断975

六、肝移植后HCV再感染和复发的治疗976

第3节 纤维淤胆性肝炎976

一、病因976

二、发病机制976

三、病理组织学特点977

四、临床表现978

五、实验室检查978

六、诊断978

七、鉴别诊断978

八、治疗979

九、预防980

第4节 肝肾移植术的内科问题980

一、肝移植术中的内科处理980

二、肝移植术后内科处理981

三、肝肾移植术后的肾功能保护981

第24章 肝衰竭的内科治疗985

第1节 早期诊断985

一、全身情况极差985

二、严重消化道症状985

三、黄疸的某些特点985

四、发热不退986

五、出血倾向986

六、精神症状986

七、体征986

八、实验室检查986

第2节 预后987

一、年龄987

二、病因988

三、基础肝病988

四、中毒症状988

五、肝脏大小988

六、昏迷程度988

七、并发症988

八、AFP989

九、PT、PTA989

十、血清钠989

十一、乳酸盐989

十二、动脉血氨989

十三、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衰竭的近期预后价值989

第3节 支持治疗990

一、肝衰竭处理原则990

二、支持疗法990

三、对症治疗991

四、支持、保肝治疗991

五、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的防治993

六、低血糖的治疗995

七、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995

第4节 病因治疗995

一、HBV相关肝衰竭抗病毒治疗995

二、其他病毒感染所致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995

三、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急性肝衰竭治疗996

四、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所致急性肝衰竭治疗996

第5节 肝性脑病的预防和治疗996

一、肝性脑病/脑水肿的预防996

二、肝性脑病/脑水肿的治疗997

第6节 出血的预防和治疗1003

一、出血的预防1003

二、消化道出血的治疗1004

第7节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1007

一、预防1008

二、治行1009

第8节 肝肾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1011

一、预防1012

二、治疗1013

第9节 肝肺综合征的治疗1015

第10节 护理1016

一、休息和隔离1016

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1017

三、生命体征观察1017

四、饮食护理1017

五、口腔护理1018

六、皮肤和褥疮护理1018

第25章 人工肝支持系统1020

一、非生物型人工肝1020

二、生物型人工肝1027

第26章 肝病治疗期待基础和转化科学研究突破1032

第1节 慢性肝病治疗的新靶点与新方法1032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1032

二、肝细胞清除病毒的能力1032

三、转录因子Ap-11033

四、脂联素1034

第2节 肝病基础医学的进展1036

一、病毒学1036

二、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1036

三、胚胎干细胞1036

四、系统生物学1036

五、代谢组学1036

第3节 治疗展望1037

一、多肽疫苗1037

二、DNA疫苗1037

三、反义分子1038

四、中医中药1038

五、多能干细胞诱导肝细胞1039

第7篇 特殊人群病毒性肝炎1042

第1章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1042

第1节 妊娠期肝脏及肝功能的变化1042

第2节 妊娠和病毒性肝炎的相互影响1043

一、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1043

二、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1044

第3节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1044

一、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045

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1045

三、妊娠剧吐1045

四、药物性黄疸1046

五、妊娠急性脂肪肝1046

六、妊娠高血压相关性肝病1046

第4节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处理要点1047

一、预防1047

二、治疗要点1047

第2章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1049

第1节 流行病学1049

一、老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1049

二、我国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构成1050

第2节 临床表现特点1050

一、老年人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特点1050

二、老年人病毒性肝炎常见并发症1051

第3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053

一、诊断标准1053

二、诊断注意事项1053

三、鉴别诊断1053

第4节 治疗1054

一、老年人病毒性肝炎基本治疗方法1054

二、老年人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056

第5节 预防1057

第3章 儿童病毒性肝炎1059

第1节 流行病学与预防1059

一、传播途径1060

二、预防1060

第2节 病原学特征1061

一、肝炎病毒1061

二、巨细胞病毒(CMV)1062

三、其他病毒1062

四、重叠感染1062

第3节 儿童肝炎实验室检查特点1063

一、肝功能检查1063

二、特异性血清学指标1064

第4节 临床表现1065

一、临床表现1065

二、临床分型1065

第5节 治疗1066

一、一般治疗1066

二、抗病毒治疗1067

三、儿童治疗特点1068

第8篇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病1072

第1章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072

第1节 发病机制1072

一、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肝损伤持续或反复发生1072

二、HSC和Kupffer细胞被激活,肝纤维化不断进展1073

三、肝细胞生长受抑,肝脏再生不良1073

第2节 病理改变1074

一、大体形态改变1074

二、镜下改变1074

三、病理分型1074

四、病理学分期1074

第3节 临床表现1075

一、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1075

二、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1076

三、体征1076

第4节 并发症1076

一、上消化道出血1076

二、肝性脑病1077

三、感染1077

四、肝肾综合征1078

五、原发性肝癌1078

六、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078

七、肝肺综合征1079

第5节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079

一、实验室检查1079

二、影像学检查1079

三、其他检查1080

第6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1080

一、诊断依据1080

二、鉴别诊断1081

第7节 预后1081

一、Child-Pugh评分系统1081

二、终末期肝病评分系统1082

三、并发症情况1082

四、血清钠水平1082

五、其他生化指标1083

第8节 治疗1083

一、一般治疗1083

二、抗病毒治疗1083

三、保护肝细胞治疗1084

四、抗纤维化治疗1084

五、门脉高压的治疗1084

六、腹水的治疗1085

七、并发症的治疗1085

八、肝移植1085

第2章 原发性肝癌1086

第1节 概论1086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1086

二、肝癌的临床诊断1086

三、肝癌的临床治疗1087

四、肝癌的转移和复发1087

五、展望1088

第2节 流行病学与病因1088

一、肝癌流行病学1088

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1089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与HCC1091

四、黄曲霉毒素及其他可能病因1092

第3节 肝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1093

一、大体形态1093

二、组织形态1096

三、细胞形态1096

四、肝细胞癌的超微结构1097

五、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1098

六、免疫组织化学1099

第4节 肝癌诊断1099

一、肝癌临床特征和伴癌综合征1099

二、肝癌的血清标志物1102

三、肝癌的影像学检查1105

四、肝癌的诊断标准1107

第5节 肝癌治疗1108

一、概述1108

二、几种肝癌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意义1108

三、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1114

第3章 自身免疫性肝炎1116

第1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1116

一、病因不明1116

二、遗传易感性1116

第2节 自身抗体1117

一、抗核抗体1117

二、抗平滑肌抗体1117

三、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117

四、抗肝细胞质抗原Ⅰ型抗体1118

五、抗可溶性肝细胞抗原抗体/抗肝-胰抗体1118

六、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1118

七、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1118

第3节 临床表现1118

一、临床表现1118

二、亚型分类1118

第4节 自然病程1119

一、自然病程1119

二、预后1119

第5节 诊断1119

一、实验室检查1120

二、肝脏病理检查1120

三、诊断标准1120

四、积分系统1120

第6节 鉴别诊断1122

第7节 治疗1123

一、治疗指征1123

二、治疗目标1124

三、标准治疗1124

四、治疗终点1124

五、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肝炎1125

六、肝移植1126

第4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1128

第1节 临床特点112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28

二、临床类型1128

第2节 诊断1129

一、临床表现1129

二、诊断1129

第3节 重叠综合征类型1130

第4节 治疗1132

一、药物治疗1132

二、内镜和放射介入治疗1133

三、外科治疗1133

四、展望1133

第5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135

第1节 流行病学1135

第2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1135

第3节 病理1136

第4节 临床表现1137

第5节 实验室检查1138

第6节 诊断1138

第7节 鉴别诊断1138

第8节 治疗1139

一、对症治疗1139

二、熊去氧胆酸1139

三、免疫抑制剂1140

四、肝脏移植1140

第9节 预后1140

第6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142

第1节 流行病学1142

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1142

第3节 病理学1142

第4节 临床表现1143

第5节 实验室检查1143

第6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1143

第7节 治疗1144

第8节 预后1144

第7章 酒精性肝病1146

第1节 流行病学1146

第2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1147

一、病因1147

二、危险因素1148

第3节 发病机制1150

一、乙醇对肝细胞代谢的影响1150

二、乙醛的毒性作用1150

三、氧化应激1151

四、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作用1151

第4节 病理改变1152

一、酒精性脂肪肝1152

二、酒精性肝炎1153

三、酒精性肝纤维化1153

四、酒精性肝硬化1153

第5节 临床表现1153

一、轻症酒精性肝病1154

二、酒精性脂肪肝1154

三、酒精性肝炎1154

四、酒精性肝硬化1154

五、肝外表现1154

第6节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1155

一、生化学检查1155

二、血液学检查1155

三、糖基化缺陷的转铁蛋白1155

四、影像学检查1155

第7节 诊断1156

一、临床诊断1156

二、病理诊断1157

三、鉴别诊断1157

第8节 治疗与预防1157

一、一般治疗1158

二、抗炎保肝治疗1158

三、重症酒精性肝炎的治疗1158

四、肝移植1159

五、预防1160

第8章 血色病1161

一、铁代谢1161

二、流行病学1162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1162

四、病理1163

五、临床表现1163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1163

七、治疗1164

第9章 肝豆状核变性1166

一、病因1166

二、病理学1167

三、临床表现1167

四、实验室检查116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170

六、治疗1170

第10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174

第1节 流行病学1174

第2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1174

第3节 临床特点1174

第4节 危险因素1175

第5节 诊断1175

一、临床诊断1175

二、病理学诊断1175

三、影像学诊断1176

第6节 自然病程与预后1176

第7节 治疗1177

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腰围1177

二、改善IR,纠正代谢紊乱1177

三、抗氧化剂1177

四、降脂药物1177

五、保肝抗炎药物1177

六、肠道益生菌1178

七、中医药治疗1178

八、肝移植1178

第11章 代谢性肝病1179

第1节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1179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1179

二、临床表现1179

三、诊断1180

四、防治1180

第2节 糖原累积病1180

一、Ⅰ型GSD(Von Gierke病)1181

二、Ⅲ型GSD1182

三、Ⅳ型GSD1182

四、Ⅵ型GSD1183

五、磷酸化酶激酶缺陷1183

第3节 肝性卟啉病1183

一、急性间歇性卟啉病1184

二、迟发性皮肤卟啉病1185

三、原卟啉病1186

第4节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1187

一、遗传性高非结合型胆红素血症1188

二、遗传性高结合型胆红素血症1189

第5节 半乳糖血症1189

第6节 遗传性果糖血症1190

一、发病机制1191

二、临床特征1191

三、诊断1191

四、治疗1192

第7节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1192

一、发病机制1192

二、临床表现1193

三、治疗1193

第8节 尿素循环酶缺陷症1193

第9节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