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珀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80140854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铭记的辉煌成就1
第一节 多年封闭的乡村修通了与外界接轨的道路2
第二节 农民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改观4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竭力推出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5
第四节 乡村干部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9
第五节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10
第六节 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来势喜人12
第七节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13
第八节 “科教兴村”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14
第九节 新农村建设优秀典型呈现满园春色16
第十节 中央加大投入给予农村发展强大动力19
第二章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第一节 现实运行情况与中央本意出现偏离21
一、战场错位21
二、导向欠妥22
三、主题欠准24
四、舞台待建26
五、模式滞后27
六、三难困惑28
第二节 给城市生活带来了压力31
一、城市交通压力明显增大31
二、生活成本居高困惑工薪阶层37
三、城区环境压力凸现41
第三节 农民工向城市转移透现五个方面的社会问题45
一、亿万农民生存方式不安定切实关系到社会和谐46
二、部分入城农民容易出现心态失衡导致犯罪52
三、农民工情感困惑已形成突出的社会问题56
1.已婚男女承受长期分居的情感困惑56
2.家庭成员承受亲情分离的牵挂58
3.未婚男女情感婚姻的后顾之忧59
四、农村留守子女监护缺位61
五、农村留守子女教育成长问题突出62
第四节 人口无序流动造成社会管理难度增大64
一、社会对人口大流动管理难度没有充分准备64
二、管理被动导致无序大流动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64
三、公安像支“救火队”工作强度明显增加66
第三章 当前新农村建设71
运行模式设计刻不容缓71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这一仗必须放到农村去打71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核心主题 应该是解决农村“造血功能”72
一、广大农民不能长期充当被“输血”者73
二、农民陷入被“输血”者的原因74
三、彻底改变农民命运重在创新“造血功能”模式76
第三节 客观估量中国城市发展状况78
一、城市到底能吸纳多少农村人口78
二、大城市是否越大越好大城市的规模究竟是多大79
三、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应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80
第四节 今天的农村具备了企业生存的四个基本条件81
第五节 事实早已证明乡村可以办企业82
第六节 为农民工就地设计全新的就业舞台84
第七节 运行模式的抉择方法86
第八节 运行模式的抉择原则87
第四章 企业布局战略转移 创建新农村建设新型舞台89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这一仗少不了企业家参与和主战90
一、中国企业家有着护国安民的优秀传统90
二、如同“战争”来打必然赢得企业踊跃投入90
三、企业鼎力相助早有捷足先登92
第二节 社会已为工业基地扩散做好了八个方面准备94
一、信息快速传递手段具备工业基地扩散功能94
二、农村基础设施已具备企业生存发展需要95
三、中国农村土地价廉面积宽广95
四、中国乡村蕴藏了大批特色资源95
五、农村劳力富余为企业用工提供保障96
六、基层政府切盼迎接企业战略转移96
七、支持农村科技队伍力量雄厚96
八、金融部门将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97
第三节 国家扶助形成新农村建设坚强后盾97
一、政府导向将赢得社会的广泛参与97
二、政府投入让全国人民树起信心98
三、信贷和税率调控将成为企业转移的内在动力99
第四节 外部环境有利农村迎接企业战略转移热潮100
一、社会形成了认识高度统一的良好氛围101
二、国外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启示101
三、国际环境有利我们彻底解决农村问题102
四、世界华人共同关注中国新农村建设102
第五节 企业战略转移建议领先考虑十个方面103
第六节 通过地方政府营造六大优势迎接企业转移104
第七节 企业布局战略转移必然产生八大优越性105
一、给全国大中城市减负105
二、给各级政府减压107
三、康复农村“造血功能”107
四、实现农民安居乐业108
五、打造城乡和谐社会108
六、提升全国人民生活品位109
七、降低社会生活成本110
八、提前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110
第五章 “万镇”模式承担新农村建设主体战场113
第一节 我国农村形成“万镇”格局的客观依据113
一、60年发展迫切需要全面调整行政区划113
二、全国农村划为“万镇”区域面积大小合适114
三、农村人口分布于“万镇”符合城镇人口指数要求115
四、“万镇”模式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115
五、“万镇”模式符合人性化生活发展方向116
第二节 “万镇”模式的功能地位117
第三节 “万镇”模式的显赫作用118
一、“万镇”将农村劳动力“一分为三”实现和谐就业118
二、充分利用了农村现有资源120
三、“万镇”将承担起我国城镇化的历史重任120
四、使政府从矛盾旋窝中解脱出来120
五、“万镇”为实现全国统一户籍提供可能122
六、“万镇”将成为支撑农村兴旺发达的主体122
第四节 挑选“万镇”考虑六个方面的有利条件123
第五节 挑选“万镇”严格遵循基本程序124
一、制定预选条件124
二、下达预选名额124
三、组织预选124
四、报地市政府审议125
五、上报省级政府审定125
六、报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门备案批复125
第六节 “万镇”选址应该注意参考因素125
第七节 从实际出发确定“万镇”规划125
第八节 推进“万镇”发展为我国全面城镇化过渡127
一、“万镇”具有地域优势127
二、“万镇”将做出三大历史性贡献128
三、“万镇”模式是中国农村的希望128
第六章 城市内“优”外“特”战略打开新农村建设突破口131
第一节 城市规划应有参照标准132
第二节 内“优”外“特”重点在于跨域创建“援助特区”134
第三节 先进城市与经济滞后地区优势互补实现双赢135
一、经济滞后地区的现状135
二、先进城市的优势135
三、先进城市和经济滞后地区相融形成优势互补136
第四节 “特区”管理模式137
一、联合管理模式137
二、单一管理模式138
第五节 大中城市实施双向发展战略的八项显赫优点139
第六节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具有绝对优势 引领中国城市“援助特区”战略143
一、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具有太多的特殊性143
二、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144
三、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拥有雄厚的财力基础145
四、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拥有庞大的企业王牌军队伍146
五、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具有科技人才的绝对优势146
六、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主要领导也是全国的领导146
第七章 “扬弃”式农业模式 创新我国农业发展方向149
第一节 我国农业面临三大主要任务151
一、加快种养业科技创新提高产能效益151
二、严格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竭力解决食品安全品质问题152
1.食品安全问题的来源主要在于三方面渠道152
2.专家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力量153
3.严格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法》153
三、土地平整为现代化农业大生产铺平道路154
第二节 我国农业部分处在“涉盲”状态155
第三节 专家在解困我国农业中的特殊地位157
一、凡是专家者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57
二、专家是各级政府的智慧宝库159
三、特殊地位决定的特殊使命160
四、新农村建设等待专家们破题163
第四节 市场新的人性化需求 决定农业蕴藏巨大开发潜力166
一、我国30余年中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166
二、人性化的优良食品主要来自大自然167
三、大自然物质能量是形成优良食品的母乳169
四、吹“气球”式的养殖法为农业预备了广阔空间171
五、一只鸡的生长过程决定两个同类产业不同市场优势172
六、食品中的大学问为解困农业找到了突破口173
七、找回农民本土优秀的“造血”工具174
八、帮助农民托出闲置的“金饭碗”175
九、以产品优良品质赢得市场的永久宠爱176
第五节 让社会为天然食品提升价值地位178
第六节 产品需要社会力量导航推介179
第七节 专家为农民恢复“金饭碗”的效能推波助澜181
第八节 社会为专家护农创立良好的激励机制182
第九节 政府为康复农业“造血功能”保驾护航183
第八章 “扬弃”式农业的主导方式185
第一节 大举推动“扬弃”式产业创新185
第二节 科学主导大小相融的产业模式186
一、以链条式将小农户组合形成规模化大生产187
二、蓑衣斗笠丘打造特产区188
三、农协加政府架起农民增收的桥梁189
第三节 以“土”竞“洋”赢得国际竞争优势189
第九章 建议媒体和专家 发起一场食品革命大讨论193
第一节 食物安全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94
第二节 中国饲料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195
一、不易发现的隐蔽性195
二、难以消除的长期性196
三、很难避免的复杂性196
第三节 发起食品革命的必然性必要性196
第四节 发起这场食品革命的主要步骤197
第五节 发起食品革命的有利条件198
第六节 功德千秋的重大举措意义十分深远201
第十章 新农村建设要求配套改革措施203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需要相对稳定的县市领导班子203
一、县市处在新农村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203
二、县市主要领导应保持相对稳定204
三、建议对县市主要领导守业者的待遇作出相应调整206
1.应把职务与待遇区分开来206
2.优秀创业守业者应给予高于职务的相应待遇207
3.级别调整后应享有同级领导班子的被选举权207
第二节 乡镇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势在必行207
一、机构和人员编制需要科学定位208
二、保持乡镇负责人相对稳定208
三、乡镇干部待遇应与工作情况挂钩208
第三节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在即209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镇政府职能配套210
一、农村体制变化对政府职能的影响210
二、农村体制变化使乡镇机关出现了新情况211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有八个方面值得重视212
第五节 “三级”合力完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214
一、省市以上大学加速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214
二、地市专科大学解决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人才215
三、县市扩大职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农民综合素质216
第十一章 尊重客观现实 帮助农民走上安居乐业之路217
第一节 本意如纲突出主流方向218
一、不能随意改变“目标要求”本意218
二、中国城市不可能在短期内吸收几亿农民219
三、“万镇”模式符合我国城镇化道路219
四、改善耕作条件不能要求超越现实221
五、乡间优秀民宅无损国家形象223
六、中华大国民族风格应该传承224
七、体制创新改变中国农村226
第二节 确立主线构架系统模式227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应有一个权威协调机构229
第四节 建议采用五项辅助措施 推动新农村建设新高潮230
一、设立“全国新农村建设十大奖项”230
二、建议成立权威评审机构230
三、每年举行一次颁奖大会231
四、建议举行全国城市“特区”交接仪式231
五、建议召开一次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誓师大会231
第五节 抉择良机基本成熟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