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心雕龙通论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心雕龙通论 上
  • 刘业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926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38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心雕龙通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外缘论1

第一章 《文心雕龙》作者论1

第一节 刘勰的家世1

第二节 刘勰的生活道路6

第三节 刘勰的思想概貌19

一、刘勰的思想主流是儒学思想19

二、刘勰对多样性思想的吸收28

第二章 《文心雕龙》时代论31

第一节 魏晋六朝时期的政治状况31

第二节 魏晋六朝时期的经济状况37

一、大庄园式农业的兴起37

二、佛寺经济的盛行38

三、手工业的发展39

四、商业经济的兴旺40

第三节 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化思想状况42

一、哲学思想的重大嬗变42

二、美学思想的全面更新68

三、文学思想的空前活跃102

四、写作学思想的空间拓展107

第三章 《文心雕龙》渊源论115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认识论根源115

一、儒学根源115

二、道学根源120

三、佛学根源130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方法论根源142

一、折衷的认识方法142

二、通变的认识方法145

三、统摄的认识方法146

四、神思的认识方法148

五、因明的认识方法150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学术论根源152

一、写作学根源152

二、美学根源154

三、心理学根源155

四、语言学根源157

五、社会学根源158

第四章 《文心雕龙》属性论162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撰写目的162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基本属性166

一、《文心雕龙》的工程性品格169

二、《文心雕龙》的书面性品格172

三、《文心雕龙》的博大性品格177

四、《文心雕龙》的多维性品格180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深层属性184

一、哲学品格184

二、美学品格189

三、心学品格197

四、社会学品格202

第四节 《文心雕龙》的整体属性206

一、层次划分206

二、系统关系207

三、整体性质207

第五章 《文心雕龙》结构论209

第一节 《文心雕龙》结构的传统解读209

一、“文之枢纽”系列210

二、文体论系列215

三、创作论系列217

四、批评论系列220

五、序志223

第二节 《文心雕龙》结构中的逻辑错位与缺失225

一、首与尾的结构性错位226

二、内与外的结构性错位227

三、虚与实的结构性错位227

四、篇章链接中的结构性错位228

五、“三准”中的结构性失缺229

六、“文体论”中的结构性失误229

七、学者解读中的结构性错位230

第三节 《文心雕龙》结构的逻辑形态234

一、总序236

二、枢纽论237

三、创作论238

四、文体论260

第六章 《文心雕龙》书名论276

第一节 《文心雕龙》书名解读的历史寻踪276

一、论证的贫乏281

二、逻辑的错位281

三、概念的转移282

四、总体概括的苍白282

第二节 《文心雕龙》书名含义的形态学分析283

一、书名的狭义形态学分析284

二、书名的广义形态学分析289

第三节 《文心雕龙》书名的学术意义297

一、书名对“文心”范畴的明确标举297

二、书名对“雕龙”范畴的明确标举299

三、书名对“为文”范畴的明确标举299

四、书名对“以心总文”整体战略的明确标举300

第七章 《文心雕龙》地位论303

第一节 《文心雕龙》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代表意义303

一、对“惟务折衷”的方法论的鲜明标举304

二、对三学兼容的“文之枢纽”的系统构建306

三、三学兼容在全著内容中的深层渗透312

第二节 《文心雕龙》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345

一、对写作学的卓越贡献346

二、对美学的卓越贡献351

三、对心学的卓越贡献356

四、对哲学及社会学的建树357

第三节 《文心雕龙》对唐代文学繁荣的重大影响360

一、从宏观方面来看360

二、从微观方面来看362

第四节 《文心雕龙》与《诗学》的跨文化比较382

一、《文心》与《诗学》的相同性比较382

二、《文心》与《诗学》的相异性比较388

第八章 《文心雕龙》研究论395

第一节 我国古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轨迹395

一、《文心雕龙》研究的萌芽时期395

二、文心雕龙研究的发展时期398

三、《文心雕龙》研究的大成时期401

第二节 《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飞跃405

一、鲁迅(1881—1936年)——现代龙学研究第一基石407

二、黄侃(1886—1935年)——现代龙学研究第二基石415

三、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龙学研究第三基石421

四、刘永济(1887—1966年)——现代龙学研究第四基石428

五、王元化(1920—2008年)——现代龙学研究第五基石440

第三节 《文心雕龙》研究轨迹的逻辑启示446

第九章 《文心雕龙》版本论454

第一节 《文心雕龙》版本流变的历史概况454

一、隋唐至宋代的版本流变状况456

二、元明时代的版本流变状况457

三、清代的版本流变状况463

第二节 《文心雕龙》版本学研究的现代开拓467

一、大陆学者的龙著版本学开拓469

二、台湾学者的龙著版本学研究献功510

三、世界学者的龙著版本学研究献功5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