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文社科悦读坊 大国外交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文社科悦读坊 大国外交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
  • (美)诺曼·里奇著;时殷弘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7717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国际关系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文社科悦读坊 大国外交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上)3

主要交战国的战争计划3

西线战事4

东线战事5

加里波利(达达尼尔)战役6

海上的战争7

战时政治与宣传7

战时外交8

日本参战9

奥斯曼帝国参战9

意大利参战10

巴尔干各国卷入11

协约国成员间的战时秘密条约11

土耳其海峡11

对阿拉伯人的互相抵触的许诺12

赛克斯-皮科协定13

与俄国和意大利的协定13

贝尔福宣言14

英法阿拉伯宣言15

关于德国的法俄协定15

中欧两强的战争目的16

第二章 俄国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8

三月革命18

布尔什维克革命19

列宁19

列宁的和平创议22

俄罗斯帝国的瓦解22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23

《布加勒斯特条约》24

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看德国的战争目的24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下)26

和平提议26

美国干涉27

威尔逊的“十四点”29

德国战败30

停战(1918年11月11日)32

第四章 缔造和平(1919年)34

理想主义的销蚀34

封锁问题35

巴黎和会36

1919年的和平缔造者:克列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36

国际联盟39

“十四点”的命运:殖民地、山东和种族平等39

南蒂罗尔和阜姆41

德国问题42

出示和平条件43

第五章 和约45

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45

对奥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和约46

对奥斯曼帝国的和约48

少数民族条约48

条约批准问题49

终评50

1919年时的列强52

第六章 帝国之后:俄国和东欧55

俄国:内战与布尔什维克巩固权力55

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57

新生的和重建的东欧国家58

波兰59

捷克斯洛伐克61

南斯拉夫62

第七章 帝国之后:中东64

土耳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64

亚美尼亚问题65

与法国和意大利的外交解决66

驱逐希腊人、查纳克危机和废除苏丹统治66

《洛桑条约》67

希腊—土耳其人口迁移68

凯末尔的社会革命68

非土耳其领土69

沙特阿拉伯70

叙利亚和黎巴嫩71

外约旦71

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72

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巴勒斯坦问题72

石油因素:波斯(伊朗)74

美索不达米亚75

巴林和沙特阿拉伯76

第八章 东亚:到华盛顿会议为止的日本和中国78

1914年前的背景78

日本、中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十一条”79

日本和盟国在西伯利亚的干涉80

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82

裁减海军军备的协定84

第九章 东亚:从华盛顿会议到“满洲危机”86

中国: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的关注86

中国政治形势;孙中山86

国共伙伴关系87

莫斯科的对华政策89

蒋介石的崛起89

蒋介石与莫斯科的关系90

旨在统一中国的北伐91

日本因素92

“满洲危机”前夕的中国93

华盛顿会议后的日本国策93

大萧条的影响94

第十章 “满洲危机”96

日本的利益96

日本侵占97

中国和苏联的反应98

西方的反应99

国联的反应和史汀生主义100

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国”101

李顿调查团101

日本侵占热河与《塘沽停战协定》102

第十一章 东亚:从“满洲危机”到中日战争104

日本政府与其政策104

“满洲危机”后的中国106

卢沟桥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开始107

国际反应109

日本政府内的变动110

第十二章 西欧:从凡尔赛到希特勒111

法国对安全的追求111

以赔偿为武器112

俄德《拉巴洛条约》112

法国、比利时占领鲁尔;德国通货狂胀113

通货狂胀结束;道威斯计划114

《洛迦诺公约》115

白里安和斯特莱斯曼116

裁军问题118

凯洛格-白里安公约119

裁军谈判的失败119

赔偿、杨格计划和莱茵兰撤军120

马奇诺防线121

白里安的欧洲联邦计划122

大萧条的来临122

大萧条对德国的影响123

德奥关税同盟124

赔偿的终结125

德国民主制的终结125

第十三章 西欧:到西班牙内战为止的墨索里尼和希特勒127

战后意大利127

墨索里尼128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130

墨索里尼的帝国主义131

希特勒132

纳粹意识形态133

1933年时德国的国际处境135

埃塞俄比亚危机136

德国牵制:萨尔公民投票和德国重新武装136

斯特雷萨阵线和法俄同盟137

英德海军协定138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和世界的反应138

莱茵兰重新军事化139

埃塞俄比亚的终结141

第十四章 西班牙内战143

政治背景143

反共和国的阴谋144

外国干涉的作用144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45

长枪党146

外国干涉的国际影响147

法国和英国的不干涉149

德国的不满151

第十五章 从西班牙内战到欧洲的二战前夜153

意大利、德国与奥地利问题153

绥靖政策154

希特勒兼并奥地利155

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危机和慕尼黑协定156

“水晶之夜”和希特勒破坏慕尼黑协定: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158

德国兼并梅梅尔159

纳粹种族战争160

第十六章 二战在欧洲:从德国进攻波兰到俄国战役162

波兰问题白热化162

纳粹—苏联条约163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进攻波兰164

第四次瓜分波兰165

西线进攻的决定166

苏联的扩张:兼并波罗的海国家与苏芬战争167

德国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168

丘吉尔接任首相169

德国的西线战役170

希特勒与英国的对抗171

墨索里尼的干涉173

西班牙牌174

北非战略175

巴尔干困境175

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进攻176

对苏联的进攻177

第十七章 二战在亚洲:从中国泥潭到珍珠港181

苏联威胁、德国背叛和美国经济压力181

欧洲事态与亚洲事态的互动182

采纳南进战略183

走向与德国结盟184

三国条约与其国际反响184

日本与德国对苏进攻185

从南进战略到珍珠港188

珍珠港事件争议191

外交后果192

第十八章 希特勒对美宣战,太平洋战局,态势逆转193

希特勒起初的谨慎193

美国的压力194

希特勒的最终回应195

日本奇迹的六个月196

态势逆转:珊瑚海战役和中途岛战役197

日本人的胜利的遗留影响198

第十九章 到墨索里尼垮台为止的大同盟200

大同盟的开端200

《大西洋宪章》200

西方对苏援助201

美国加入大同盟201

三巨头: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201

战争进程:总体概貌207

斯大林的战争目的与1942年5月26日英苏盟约208

在北非的第二战场209

卡萨布兰卡会议:西西里与无条件投降210

战争进程: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211

攻入西西里和意大利,墨索里尼垮台212

第二十章 为战后世界奠基214

莫斯科会议214

首次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215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216

波兰问题218

欧洲战争进程219

摩根索计划;1944年9月11日至16日的魁北克会议;参谋长联席会议1067号指令220

1944年10月丘吉尔-艾登赴莫斯科使团,百分比协议221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2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24

联合国的建立225

第二十一章 在欧亚两大洲的胜利227

罗斯福去世和杜鲁门继任227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结束227

杜鲁门初入国际政治228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229

太平洋战局进程231

原子弹的使用232

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233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34

第二十二章 大同盟的瓦解236

1945年时的强国236

武器系统的革命237

冷战238

缔造和平(1945年):伦敦会议和莫斯科会议239

斯大林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宣言”与凯南的遏制理论240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苏联的反应241

缔造和平(1946年),关键性的德国问题242

与意大利和德国卫星国的和约243

杜鲁门主义;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希腊内战244

马歇尔计划246

第二十三章 敌对阵营的形成249

苏联势力在东欧的扩展;共产党情报局的创建249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政变249

铁幕的裂口: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250

柏林封锁252

迈向北大西洋同盟25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254

德国的分裂255

一个超国家经济组织的创建:欧洲煤钢联营256

西欧联盟256

华沙条约257

第二十四章 日本:从投降到最后和约259

日本投降详情259

美国设想的在日管理当局260

美国占领与日本政府改组261

对日和约(1951年9月8日)262

苏联对日媾和(1956年10月19日)263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协定263

第二十五章 超级大国与中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264

日本投降前的美国对华政策264

史迪威的失败265

赫尔利使团265

美国未能结交共产党人266

美国战后对华政策267

马歇尔使华267

苏联对华政策268

外蒙古成为苏联卫星国269

中国内战:国民党人269

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270

中国内战:冲突进程271

毛泽东倒向苏联272

美国国内对中国共产党人获胜的反应27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73

1950年2月14日中苏条约273

第二十六章 遏制在亚洲:朝鲜战争275

朝鲜的战后分治275

苏联治下的北部朝鲜276

美国治下的南部朝鲜与李承晚276

分立的南北朝鲜政府的建立277

美苏撤军与朝鲜人民军出兵南朝鲜278

朝鲜战争:责任问题279

冲突进程281

罢免麦克阿瑟283

走向停战的漫长道路284

诸多不同解释284

第二十七章 帝国的终结:印度和巴基斯坦286

甘地革命286

甘地的领导作用287

甘地的首次争取自治运动288

印度社会内的分裂289

甘地的食盐进军289

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克里普斯使团290

英国的屈服和印度分治决定291

实行分治292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英国自治领获得独立292

甘地的遗产293

朱纳格特、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294

葡萄牙和法国飞地的终结294

尼赫鲁的对外政策与中印战争294

尼赫鲁的遗产296

印巴不宣而战的战争与孟加拉国创立296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核国家297

第二十八章 北非和中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苏伊士运河危机298

法兰西帝国在中东和北非的终结298

英国人与埃及299

巴勒斯坦问题299

英国委任统治的终结300

阿以冲突与以色列国家的建立(1948年5月14日)301

1948—1949年阿以战争301

外约旦变成约旦302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命运302

埃及:从1948—1949年战争到苏伊士运河危机302

第二十九章 冷战的发展:从朝鲜战争到古巴导弹危机304

领袖变更304

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对外政策304

斯大林之后的接班人:尼基塔·赫鲁晓夫306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对外政策307

对奥和约(1955年5月15日)308

德国问题上的持续僵局309

赫鲁晓夫对和平共处的重新呼吁和他对斯大林的谴责309

非斯大林化在东欧的反响:波兰310

1956年10月匈牙利暴动310

苏伊士运河危机311

欧洲走向较大程度的独立;欧洲原子能联营和共同市场313

洲际弹道导弹和首颗人造卫星314

赫鲁晓夫柏林最后通牒(1958年11月)315

肯尼迪继任317

维也纳峰会(1961年6月)318

柏林墙(1961年8月)318

第三十章 古巴导弹危机320

菲德尔·卡斯特罗320

卡斯特罗革命321

卡斯特罗与美国322

卡斯特罗与苏联322

猪湾入侵323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决定324

美国的反应324

危机的解决325

卡斯特罗的反应326

第三十一章 进行冷战:从古巴导弹危机到赫尔辛基协议327

戴高乐迈向更大程度的独立327

肯尼迪的“我是柏林人”演说(1963年6月26日)328

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8月5日)329

保护人变更330

约翰逊继任330

废黜赫鲁晓夫(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继任331

维利·勃兰特和“东方政策”332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332

尼克松继任334

军备控制: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336

勃兰特重启德国“东方政策”与莫斯科条约(1970年8月12日)337

关于柏林的四国条约(1971年9月3日)337

两德关系基础条约(1972年12月21日)338

赫尔辛基协议(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338

第三十二章 东亚:从朝鲜战争到中美外交革命340

中苏关系340

中美关系:金门、马祖和台湾问题341

中印战争341

中苏分裂341

美国未能就东亚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343

中美外交革命344

中日实现和平346

中美外交革命的最后各阶段347

第三十三章 遏制在亚洲:越南(第一部分)349

战后分治349

历史背景349

胡志明与越南的共产主义—民族主义革命350

中国国民党军对北越的占领351

英国对南越的占领和法国卷土重来352

越南对法战争353

日内瓦协议(1954年7月)354

东南亚条约组织355

美国、南越和吴庭艳355

越盟对拒绝举行全越普选的回应356

老挝问题358

肯尼迪升级358

吴庭艳垮台359

约翰逊坚持既定路线359

“春节攻势”对美国政策的冲击361

约翰逊的最终和平提议与1968年总统选举362

第三十四章 遏制在亚洲:越南(第二部分)363

尼克松的越南政策363

战争扩大到柬埔寨和老挝364

外交突破?365

西贡政府的崩溃366

美国撤出后的东南亚367

华人的命运和中国的反应368

柬埔寨的浩劫369

越南占领柬埔寨369

中国攻入越南370

共产主义者在老挝的胜利370

第三十五章 冷战的发展:从赫尔辛基协议到戈尔巴乔夫垮台372

卡特的对外政策372

巴拿马运河条约(1977年7月9日)373

军备控制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374

罗纳德·里根上台374

里根自相矛盾的对苏政策375

里根、核武器和“战略防御倡议”377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继位378

里根-戈尔巴乔夫关系379

戈尔巴乔夫削减苏联军事义务和对外承诺381

里根与中美洲: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382

格林纳达384

利比亚385

布什继位385

布什-戈尔巴乔夫关系386

布什、戈尔巴乔夫和海湾战争387

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387

第三十六章 中东:从苏伊士运河危机到戴维营协议389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的埃及政策389

六日战争(1967年6月5日至10日)390

联合国242号决议390

巴勒斯坦问题391

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392

阿拉伯石油武器394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395

吉米·卡特的中东政策396

戴维营协议(1978年9月)397

第三十七章 中东: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到1991年海湾战争399

伊朗、国王和伊斯兰革命399

伊朗人质危机400

苏联入侵阿富汗401

两伊战争402

黎巴嫩悲剧403

武器换人质405

尼加拉瓜因素406

两伊停战407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0年8月2日)408

海湾战争409

第三十八章 苏联帝国的解体411

波兰、团结工会和一个非共政府的组成411

共产党在匈牙利统治的终结412

匈牙利对共产党民主德国的打击413

民主德国危机和柏林墙被打开413

德国重新统一414

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415

斯洛伐克的分离416

保加利亚416

罗马尼亚416

不确定的未来417

苏联的解体418

鲍里斯·叶利钦的作用420

族裔民族主义和宗教:两大解体力量421

戈尔巴乔夫的挽救努力与1991年8月政变422

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424

第三十九章 南斯拉夫的解体425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战争和种族清洗426

欧共体的反应426

马其顿局势427

波黑的浩劫427

克罗地亚出牌430

代顿协议(1995年12月14日)430

科索沃危机431

在马其顿的反响432

结束语433

参考文献4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