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宗教通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宗教通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103532.jpg)
- 牟钟鉴,张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49080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263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698页
- 主题词:宗教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宗教通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六章 辽、宋、金、西夏时期的宗教583
第一节 概述583
第二节 辽朝宗教585
一 民族传统信仰及其汉化倾向585
(一)木叶山崇拜与天地崇拜相结合585
(二)祭祖与丧葬仪式587
(三)祭孔与倡导儒学587
二 佛教的流行及其社会影响589
(一)辽朝统治者与佛教589
(二)辽朝佛教的流派、人物及其著述590
(三)佛教与辽朝社会文化594
第三节 宋朝宗教596
一 国家宗教祀典的修订596
(一)祭天地597
(二)社稷、岳渎、九宫神、文宣武成及诸祠599
(三)宗庙与凶服600
(四)地方祭祀602
二 禅、教并重与儒、佛合流603
(一)宋王朝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发展603
(二)宋代的译经与刻藏605
(三)宋代禅宗的新发展607
(四)天台宗的师承及其“山家”、“山外”之争616
(五)宋代其他诸宗619
(六)契嵩、智圆融会儒释的理论622
(七)佛教与宋代文明626
三 道教的兴旺630
(一)统治者对道教的提倡630
(二)内丹学的发展与成熟634
(三)符策派道教的衍化638
(四)宋朝道教对理学的影响639
四 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与袄教的状况640
(一)摩尼教640
(二)伊斯兰教643
(三)犹太教645
(四)袄教646
第四节 金朝宗教647
一 女真宗教旧俗和国家宗教礼制的建立647
(一)萨满教647
(二)接受中原宗教礼制648
(三)宗教旧俗的保存651
二 佛教的继续流行652
(一)金代有限度扶持佛教的政策652
(二)金代佛教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654
(三)佛教与金代文化事业656
三 河北新道教教派的出现和发展657
(一)全真道658
(二)太一教664
(三)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667
第五节 西夏宗教670
一 西夏统治者与佛教670
二 西夏的赎经、译经与印经674
三 西夏的僧人、流派和僧官制度677
四 佛教与西夏社会文化681
第六节 西藏佛教的再弘传及宗派的形成684
一 后弘期佛教著名人物及其贡献684
二 藏传佛教诸派及其理论688
(一)宁玛派689
(二)噶当派689
(三)萨迦派690
(四)噶举派692
(五)其他小流派693
第七章 元朝的宗教696
第一节 概述696
第二节 官方宗教礼仪的建设与特点697
一 郊天697
二 宗庙698
三 太社、太稷698
四 宣圣699
五 岳、镇、海、渎700
六 蒙古旧俗700
第三节 汉、藏佛教的发展与帝师制度701
一 元朝帝王的崇佛政策701
二 汉地佛教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703
三 汉地佛门诸宗的流传706
四 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帝师制度709
五 佛教与元代社会文化714
第四节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传入与发展716
一 上座部佛教的传入716
二 理论与经典718
三 教派、僧阶与寺院制度720
四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723
第五节 全真道的繁荣与江南道教的流行726
一 邱处机与全真道的隆盛726
二 江南正一道的繁荣景象732
三 江南流行的净明道734
第六节 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振兴737
一 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再次传入737
二 伊斯兰教的好时光740
三 犹太教有所发展745
第七节 白莲教的崛起与元末社会变革746
一 白莲教的产生与发展746
二 元末白莲教起义747
第八章 明朝的宗教749
第一节 概述749
第二节 国家宗教祀典的后期发展与完备750
一 郊祀752
二 社稷、日月、先农、先蚕、高禖753
三 神祗坛和天上、地下诸神754
四 历代帝王、圣贤、功臣之祀755
五 宗庙757
六 丧礼与丧服759
第三节 汉地佛教的延续与藏传佛教的改革760
一 明代统治者的佛教政策与管理制度760
二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与明王朝的奖掖政策765
三 禅宗两大派系及其代表人物769
(一)“国初第一宗师”——梵琦770
(二)临济名僧德宝、圆悟和法藏771
(三)曹洞名僧慧经、元来与元贤777
四 明代其他诸宗782
(一)净土宗782
(二)天台宗783
(三)华严宗783
(四)唯识宗784
(五)律宗785
五 明末佛教四大家785
(一)云栖祩宏785
(二)紫柏真可789
(三)憨山德清790
(四)蕅益智旭793
六 佛教在社会文化中的辐射与延伸795
(一)禅宗与王阳明心学796
(二)佛教与文学798
第四节 道教的世俗化与符箓派的荣盛801
一 明王室与道教802
二 道教教派与思想807
三 道教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811
四 《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814
第五节 基督教的再传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816
一 传教士想方设法进入中国816
二 利玛窦的天主教儒学化策略820
三 南京教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冲突822
四 “三柱石”护教之功与明末教会复兴824
五 基督教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827
第六节 伊斯兰教的新发展和儒化倾向834
一 明王朝与伊斯兰教834
二 经堂教育的兴起839
三 汉文译著的出现842
四 穆斯林与明朝文化845
第七节 民间宗教的活跃与发展848
一 明代民间宗教概况与白莲教的演变848
二 罗教及其衍支东西大乘教与老官斋教853
三 黄天教和弘阳教858
四 三一教及其特点862
五 明代民间宗教的共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864
第九章 清朝前期的宗教869
第一节 概述869
第二节 国家宗教祭祀与民间祖先崇拜870
一 坛制、祭设与仪注872
二 尊孔与祭孔875
三 满族宗教旧俗的保存和演化877
四 贵族与平民之祭祖与丧礼880
第三节 佛教的发展与转衰884
一 清廷对佛教的推崇与管理884
二 禅宗的派系流衍889
三 汉地其他各宗890
(一)律宗890
(二)净土宗891
(三)华严宗892
(四)天台宗893
(五)唯识宗893
四 藏传佛教的发展及清廷的管理893
第四节 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的扩散899
一 正一道的衰落899
二 全真道的中兴900
三 《道藏辑要》和新道书904
四 道教文化在民间的扩散905
第五节 民间宗教在镇压中继续勃兴909
一 发展概况与清廷的禁灭政策909
二 八卦教的兴衰(含清水教、天理教)911
三 其他教派的活动918
四 民间宗教的社会文化意义924
第六节 伊斯兰教的演进与苦难925
一 清廷对伊斯兰教的政策926
二 伊斯兰教中国教派和门宦的形成928
三 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活跃933
四 伊斯兰教与回民起义936
第七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及清廷的禁教939
一 清初传教事业顺利发展939
二 教会内部“礼仪之争”与康熙政策的转变943
三 雍、乾、嘉三朝的禁教与教案946
四 东正教及基督新教的传入948
第十章 清朝后期的宗教953
第一节 概述953
第二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晚景954
一 国家宗教祀典的若干变动954
二 祭孔的升格和孔府的祭祀956
三 民间祭天祭祖及其他宗教风俗958
四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终结961
第三节 佛教僧团的衰落与佛学研究的勃兴963
一 清后期佛教流衍大势963
二 佛教宗派的苟延966
三 居士成为佛学的主流968
四 世俗学者的佛学研究970
五 动荡社会中的藏传佛教974
第四节 道教的衰微和延续977
一 道光以后正一道天师状况978
二 晚清之全真道979
三 道教文化继续向社会扩散984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厄运和搏进989
一 穆斯林起义与清廷的高压政策989
二 伊斯兰教教派和门宦的流变994
(一)依黑瓦尼的创建和发展995
(二)西道堂的创建996
(三)若干重要门宦的后期传承997
三 伊斯兰经学与汉文译著的成就999
(一)汉译《古兰经》999
(二)汉阿文并重的译著活动999
第六节 近代社会矛盾漩涡中的基督教1002
一 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的作用1002
二 基督教各派在华传布状况1004
三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1007
四 风起云涌的教案浪潮与义和团运动1010
五 另一个侧面的评说1015
第七节 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1017
一 八卦教的后期演变及其与农民运动的关系1017
二 天地会、哥老会与太平军、辛亥革命1018
三 义和团运动与民间宗教信仰1022
四 真空教、斋教与一贯道1026
(一)真空教1026
(二)江南斋教1026
(三)一贯道1027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宗教1029
第一节 概述1029
第二节 佛教的“复兴”与改良运动1032
一 开始向现代宗教形态过渡的佛教1032
(一)佛教组织的现代化努力1032
(二)佛教活动的现代化努力1035
(三)抗日战争后佛教的再趋衰微1038
二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1039
三 佛教大师的活动与思想1041
(一)敬安1042
(二)月霞1043
(三)谛闲1043
(四)省元与印光1044
(五)太虚1045
(六)圆瑛1049
(七)弘一1050
四 著名学者卓有成效的佛学研究1053
(一)欧阳渐1053
(二)韩清净1055
(三)梁启超1056
(四)杨度1057
(五)熊十力1060
(六)汤用彤1061
(七)陈垣1062
(八)吕澂1062
五 藏传佛教在诸多矛盾中艰难发展1063
第三节 道教的衰微与复苏1068
一 政治时运影响道教命运1068
二 道教学者重建道教理论的努力1072
(一)陈撄宁1072
(二)易心莹1079
(三)岳崇岱1081
三 近代教外道教学术研究的兴起1084
四 民国道教与民间文化1086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新气象1088
一 进入转折和动荡时期的中国穆斯林1088
二 穆斯林宗教社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1090
三 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1092
四 伊斯兰教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教育的转变1097
五 著名中国穆斯林学者的活动和贡献1099
六 民国时期重要地区的伊斯兰教状况1105
(一)西北甘、宁、青、陕的伊斯兰教1105
(二)新疆的伊斯兰教及杨增新的宗教政策1107
(三)北平、上海、云南等地的伊斯兰教1111
第五节 民间宗教信仰概貌1114
一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余波与散化1114
二 民间秘密宗教的流衍与公开化1119
(一)黄天道1120
(二)在理教1120
(三)先天道1122
(四)真空道1123
(五)皈一道1123
(六)普渡道1125
(七)圣贤道1126
(八)九宫道1127
(九)同善社1128
(十)一贯道1131
(十一)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1133
(十二)红枪会1135
三 民间宗教风俗种种1136
(一)岁时节令中的宗教风俗1137
(二)人生礼仪中的宗教风俗1138
(三)行业诸神1139
(四)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禁忌1140
(五)神庙香火与算命、看相、跳神1141
第六节 基督教加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1143
一 基督教顺利发展的内外条件1143
(一)教会传教策略的改变1144
(二)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善1145
二 基督教各派的流布1146
(一)基督新教的传教活动及发展状况1146
(二)天主教的中国化努力及其发展状况1150
(三)东正教的兴衰1153
三 基督教与民国政治1154
四 基督教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及其贡献1161
第十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简介1166
第一节 民族传统宗教1167
一 萨满教1167
二 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宗教1174
(一)佤族的原始宗教1174
(二)白族的“本主”崇拜1175
(三)彝族毕摩、苏尼的巫术活动1177
(四)纳西族的东巴教与《东巴经》1180
第二节 道教与少数民族1181
第三节 佛教与少数民族1184
一 藏传佛教1185
(一)西藏的寺院与僧侣修习制度1185
(二)佛教与藏族社会1188
(三)藏传佛教与蒙族社会1191
二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少数民族1198
第四节 基督教与少数民族1200
第五节 伊斯兰教与少数民族1204
第十三章 中国宗教史的简要回顾1209
第一节 中国宗教史的发展阶段1209
一 原始时期1209
二 三代时期1210
三 秦汉时期1211
四 魏晋至宋元时期1211
五 明清时期1212
六 民国时期1213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1213
一 原生型宗教的连续存在和发展1213
二 皇权始终支配教权1215
三 多样性和包容性1216
四 人文化和世俗化1218
五 三重结构的衔接与脱节1219
六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明显差异1221
第三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作用1222
一 宗教与中国政治1222
二 宗教与中国经济1227
三 宗教与中国哲学1229
四 宗教与中国道德1231
五 宗教与中国文学艺术1235
六 宗教与中国科学技术1237
七 宗教与中国民俗1240
八 宗教与内外文化交流1242
主要参考书目1245
修订版后记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