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0979398.jpg)
- 甄隐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978751770081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89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607页
- 主题词:儒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儒学基本知识简介4
一、儒、儒家、儒学简介4
(一)儒4
1.何谓儒4
2.儒的品质6
3.儒的类别7
4.儒常用辞语简介9
(二)儒家9
1.何谓儒家9
2.儒家主旨10
3.儒家修学之“级别”11
4.儒学道统13
(三)儒学15
1.儒学内涵15
2.儒学的发展18
二、内圣外王简介20
(一)内圣外王概说20
(二)内圣外王的渊源及基本涵义23
(三)内圣外王的修学提示25
(四)传统儒家对内圣外王的希求27
1.圣、圣人简介27
2.圣人可由积学而至30
3.儒家对内圣外王的追求是“天下为公”33
第二节 内圣修习之理简综41
一、儒家典籍之摘录41
二、儒学大家名著选录47
第三节 儒家工夫概述——鸟瞰内圣修炼之发展59
一、鸟瞰修炼之理之发展59
(一)概说59
(二)不同时期学理特点62
1.孔孟儒学:不言心之性象62
2.宋明理学:始明表心、性、理之本体62
3.“新儒学”:强调证悟本体63
二、鸟瞰儒家工夫之发展64
(一)儒家内圣工夫方兴时期64
1.孔孟重在事修以默识心性(仁)64
2.孔子对中上之人传授心性(仁)之学64
3.《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奠定圣修之基66
4.对身形之仪容皆有规定69
(二)儒家内圣工夫的多样化——宋明理、气、心学并茂69
(三)儒家内圣修持——明体、明体工夫之整全71
1.李二曲内圣内证工夫之整全71
2.太虚法师对王阳明圣修之剖析整全73
3.熊十力对圣修一明体重要意义之整全74
4.林继平75
第二章 儒家内圣修持理法77
第一节 理学(又称圣学)修持之理79
一、理学及其学派简述80
(一)理学80
二、理学学理重点概括介绍83
(一)理83
(二)性命84
1.性命84
2.性85
3.气质之性86
4.命88
(三)心89
1.心、性、情92
2.情、意93
3.志、气93
(四)仁94
1.仁94
2.仁、义的关系95
3.仁、义、礼、智的关系96
(五)诚、忠信、恕97
(六)道98
(七)太极99
三、理学内圣修持之法理100
(一)理学内圣修学——修持总则100
(二)理学修学条目102
1.立志103
2.存养104
3.穷理110
4.力行113
5.尽性119
6.至命120
四、理学内圣修持精义121
(一)修持精义功程概要121
(二)修持功程条目123
1.程颢曰:学者先须识仁123
2.静坐125
3.允执厥中127
4.朱熹“秘传”口诀与晚年自述129
五、理学内圣修持开悟案例132
(一)薛瑄悟案132
(二)高攀龙得悟历程133
(二)陆世仪悟案135
六、对程(颐)朱(熹)理学之“体验”之评述135
第二节 心学内圣修学理法139
一、心学及其学派概述139
(一)心学139
1.心学的开山者——陆象山139
2.心学的完成者——王阳明140
(二)心学的主要学派142
二、心学阐述之内圣修持之理145
(一)心学名著145
1.《大学问》(见第一章 )145
2.《心性图说》(见第一章 )145
(二)基本概念介绍145
1.阳明学派145
2.甘泉学派160
3.悟——各派通用概念165
三、心学对内圣修持历程的阐述167
(一)阳明学派167
1.总述167
2.悟前修持169
3.对证悟工夫之阐述172
4.证悟不同阶段的修持要义175
(二)甘泉学派修持所依之理法195
1.甘泉学派修持理法特点195
2.修持功程203
3.白沙修持钩提207
第三节 气学内圣修学理法213
一、先秦诸贤对气学内圣修持的论述已相当完备213
(一)《管子》书中所述,可谓系统而精辟213
1.气学内圣修持之基本理论——气、心、道213
2.修持要义214
3.修证内圣之果216
(二)《子华子》对修气的论述217
(三)《孟子》对修气之论述217
(四)《荀子》对气学修持内圣之理法218
(五)其他著述对修气之论述219
二、气学内圣修持理法之隆盛(宋代—清代)221
(一)张载成果丰硕——奠定气一元论之坚实基础221
1.张载建构了宇宙万事万物一气的气学221
2.张载提出了“气质之性”的论点223
3.提出了一个修持内圣外王的程式224
(二)气一元论的建立225
1.王廷相225
2.吴廷翰228
3.王夫之228
4.郝敬229
(三)其他学派对气的论述230
1.理学对气的论述230
2.心学对气的论述233
3.《真心图说》融气、理、心学于一238
第三章 儒家内圣修持开悟之学241
第一节 证悟综述245
一、开悟——认知本体是内圣修持的精髓245
(一)认知本体是内圣修持的特殊内容245
(二)开悟在内圣修持中的重要地位245
二、对开悟——认知本体之综合介绍248
(一)开悟(见性)的涵义248
(二)开悟过程中应持守之原则与注意事项252
(三)大儒多有开悟之经历258
(四)悟后之修持261
1.“见体”综述261
2.保任摄养本体263
3.动静交修,知行合一266
4.本体之圆融无碍270
5.了脱生死之道273
三、对开悟的不同认知274
(一)综述274
(二)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对悟的看法276
1.朱子早年观点276
2.理学后儒对朱子观点之继承与“修正”277
3.对朱子“内圣致知”的评述277
(三)心学(包括气学)内圣修持对开悟的重视279
1.心学内圣修持重视开悟的阐述279
2.心、理学内圣修持开悟之案例279
附:“倘悟”熊十力283
第二节 儒家内圣修证案例解析284
一、张载案例解析284
(一)修证经历与修得284
1.经历284
2.自述286
3.诸儒评述286
(二)修证成果解析287
1.创建了“变化气质”的修持理法287
2.对成圣之修证历程做出了较明晰的阐发289
3.提出了一个内圣外王的修持架构291
4.指出开悟后悟境有上进与旋失之两途292
二、李二曲修证精义293
(一)李二曲内圣修持直揭本体293
1.证得(录自《二曲集》)293
2.对本体的阐发293
3.李二曲揭示之内圣修持功程295
4.修持语要305
第三节 内圣修持之效用312
一、开悟312
二、静修313
(一)开智之理313
(二)事实案例315
三、获得先知315
(一)先知之理之阐发315
(二)先知案例316
四、内圣修持能愈病318
(一)述理318
(二)举事319
五、“祈风祷雨”320
(一)述理320
(二)举事321
四、其他灵异322
(一)述理322
(二)举事322
七、善了生死324
(一)述理324
(二)举事324
第四章 儒学内圣修持简择综要327
第一节 修持之理之共同点——气329
一、不同称谓的交会329
(一)一般交会329
(二)交会于气331
二、气是内圣修持赖以成圣贤之“物质”基础332
(一)气乃成圣之基332
(二)气彰显不同层面之“物态”335
(三)心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336
三、开悟状态下体察到的气——天人整体338
四、对气的修持是圣修重要内容340
(一)养气340
(二)调息以练气343
第二节 内圣修持简择之悟前阶段346
一、内圣修持总述347
二、悟前之修学347
(一)达本立志347
1.达本347
2.立志348
(二)践行仪轨、学则350
(三)自身虔修354
1.对治性格偏颇354
2.克治习气,端正操行,涵养道德355
3.静修去障复虚358
4.养心养气与调息养气360
5.静坐法要362
6.作善人、为善事,破私立公362
7.悟前之修须勉强为之371
第三节 关于开悟之修持373
一、从理上开窍374
(一)提高对心的认识374
1.理论层面的认识374
2.圣修之证得是认知心体之唯一途径376
(二)提高对开悟多样性的认识379
1.认识开悟不同阶段与层面的多样性379
2.认识开悟之修证过程与形式的多样性382
二、净化心灵387
三、把握修悟的要则390
第四节 开悟后各阶段、层面之修证395
一、初悟397
(一)初悟阶段对心的体认397
(二)初悟阶段之修持400
1.总述400
2.保任400
3.存养401
4.观心402
5.改过迁善,拔除习气403
(三)向第二阶段过渡修持404
二、圆悟(心体呈现虚明静定之征,常显而不隐,与白教大手印得见明体相当)阶段407
(一)总述407
1.心象显现特征407
2.圣修圆悟事例408
(二)圆悟阶段有三个层面408
1.摄知(用)归体层面409
2.依体发用层面411
3.体用一源层面413
4.向彻悟层面过渡——破除景象415
三、彻悟阶段418
(一)悟境案例介绍418
(二)彻悟述理419
(三)层面之一:日用行持,惺惺自然,物各付物,不守不趋421
1.理421
2.事行422
(四)层面之二:行大人事,即感即应,应皆神妙424
1.述理424
2.事功426
四、了悟阶段(心体与性天相通)427
(一)述理428
(二)善待生死430
(三)善了生死431
第五章 证悟案例简介433
第一节 罗洪先证悟案例435
(一)综述435
(二)证悟历程436
(三)诸儒评述437
(四)对良知学的贡献——对良知的分疏438
1.天性良知(或称本然良知、自然良知)438
2.发见良知与对见在良知之批驳438
3.良知辨439
4.证得良知440
第二节 王时槐证悟案例441
(一)圣修简介441
(二)圣修历程442
(三)对塘南之评述446
(四)确立“知”之属性与“定位”446
(五)对理学之诸多概念,作了心学之阐述(文繁不录)447
(六)对内圣修持诸阶段之修证真境、修持理法,都有明晰表述447
(七)透性研几的开悟观447
第三节 罗近溪证悟案例449
(一)综述449
(二)证悟历程450
(三)对罗近溪内圣修为评述453
(四)对心学内圣修持之理法等均有所发展454
1.以“赤子之心”对孔门求“仁”之学做出通俗而精到的阐述454
2.对“两个炯然”“两个知行”的剖析458
3.对顿悟、渐悟之修持,均有明晰阐述459
4.重视“形神俱妙”463
(五)衣钵传授465
1.授曹胤儒465
2.授罗怀智468
第四节 王龙溪证悟案例468
(一)简述468
(二)圣修历程469
1.阳明慧眼识才,收为弟子469
2.天泉证道470
3.长者之风,衷告——启迪、针鞭同仁,冀其日新、真悟471
4.晚年之孜孜不倦476
5.善了生死477
(三)对龙溪圣修评述478
(四)对阳明心学(良知学)的阐扬480
1.对良知体性的阐发480
2.对良知体用之阐发481
3.对良知与见闻之知(知识之知)的区分482
4.倡发见在知良知483
5.阐理主顿,行则上乘兼中下之渐485
6.宣师证道圣迹,以警示防范流弊489
第五节 陆象山圣修案例491
(一)象山圣修简述491
(二)象山圣修历程492
1.生而颖慧,少年顿悟492
2.穷究磨练,动静一体493
3.心、理洞融495
4.显赫世功498
5.善了生死498
(三)对象山圣修之评述499
(四)象山圣修特点501
1.立乎其大501
2.重辩义利501
3.反躬务实之教风503
附录505
第一节 《就正录》与《儒家内圣心法指要》508
一、《就正录》508
二、《儒家内圣心法指要》513
(一)守中法要513
(二)守一法要514
(三)守仁法要515
(四)存诚法要516
(五)养气法要518
(六)格物法要519
(七)修止法要520
(八)修静法要522
(九)修定法要523
(十)修观法要525
(十一)修息法要528
(十二)至命法要528
第二节 《大学》儒、释、道三家解530
一、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儒家)530
二、憨山老人《大学纲目决疑题辞》(佛教)540
三、魏尧《一贯天机直讲》(道教)摘录545
附:《明德集大旨总论》首叙宗旨(儒家)559
第三节 范围三教563
一、范围三教简介563
儒释异同564
良知范围三教567
剖判释子修为567
二、由释述儒570
(一)刘经臣《明儒喻道篇》570
(二)李翱《复性书》571
三、三家融通典要576
(一)《三家修道秘旨》摘录576
(二)《心学》济一字著579
(三)张三丰著述579
1.《张三丰太极长生诀》579
2.《张三丰修道篇·大道论》581
(四)《丹经指南·学坐要诀》583
(五)《三教真传》584
1.“佛教真经·沉心淡性”584
2.“道教真派·定神凝气”585
编后记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