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重建社会信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重建社会信任](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0977776.jpg)
- 张云武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4655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社会公德教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重建社会信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章 社会学研究与社会结构变迁1
一、社会学的研究主题1
(一)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的研究2
(二)社会结构微观层面的研究3
(三)社会结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互作用的研究4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4
三、当代社会学的研究问题7
四、国内社会学研究的缺陷10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13
第一节 研究背景13
一、问题丛生的社会现实13
二、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学解释14
第二节 研究问题16
一、研究主题及问题意识的由来16
(一)不同年代社会信任状况的体验观察16
(二)社会不信任事件的触动17
(三)社会信任的不可或缺性18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19
第二章 文献综述22
第一节 国外学者的信任研究22
一、西方信任研究的起源22
二、西方信任研究的发展25
(一)西方心理学的信任研究25
(二)西方社会学的信任研究27
(三)西方经济学的信任研究30
(四)西方管理学的信任研究31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信任研究38
一、国内心理学及社会学的信任研究39
(一)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40
(二)中国人信任构成的研究41
(三)信任问题的本土化研究42
(四)信任问题的跨文化研究44
(五)城乡居民信任现状的实证研究46
二、国内经济学的信任研究48
三、国内管理学的信任研究50
(一)组织内信任研究50
(二)组织间信任研究53
第三节 研究特征、存在问题与研究启示54
一、研究特征55
二、存在问题56
(一)不同学科的隔离式、纵向式研究56
(二)缺乏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跨层次研究57
(三)缺乏企业组织以外的信任研究57
三、研究启示57
(一)需要多学科视野下的综合研究57
(二)需要适合我国现实的本土化研究58
第三章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59
第一节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59
一、1978年以前的工业化与城镇化59
二、1978年以后的工业化与城镇化61
三、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征63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变迁63
一、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的分化64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64
(二)职业结构的变化65
(三)组织结构的变化67
(四)年龄、学历及家庭结构的变化70
二、社会结构微观层面的分化72
(一)社会交往的功利化72
(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73
三、断裂社会的产生76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78
第一节 分析视角与理论假设78
一、分析视角及分析框架78
二、分析变量与理论假设80
(一)变量选择80
(二)分析变量与信任的理论假设82
第二节 研究设计84
一、调查地区84
(一)浙江省的社会经济状况85
(二)五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87
二、样本抽取及样本特征90
三、变量的操作化设计93
(一)个人的阶层位置93
(二)个人的人格特质94
(三)个人的社会参与97
(四)地区的经济发展99
(五)地区的社会环境99
(六)人际信任102
(七)组织信任102
四、分析方法103
第五章 社会总体信任的实证分析105
第一节 社会总体信任的现状分析105
一、样本总体的社会总体信任105
二、不同阶层位置样本的社会总体信任106
(一)不同性别样本的社会总体信任106
(二)不同年龄样本的社会总体信任107
(三)不同学历样本的社会总体信任108
(四)不同收入样本的社会总体信任108
(五)不同职业阶层样本的社会总体信任109
(六)不同婚姻状况样本的社会总体信任110
三、不同地区样本的社会总体信任111
第二节 社会总体信任的影响因素112
一、个人的阶层位置与社会总体信任112
二、个人的人格特质与社会总体信任114
三、个人的社会参与与社会总体信任116
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总体信任118
五、地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总体信任120
第三节 社会总体信任的研究发现121
一、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偏低122
二、不同阶层位置人们的信任层次一致122
三、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差异不大123
四、社会总体信任的影响因素复杂123
第六章 人际信任的实证分析125
第一节 人际信任的现状分析125
一、样本总体的人际信任125
(一)人际总体信任125
(二)不同交往对象的信任126
(三)人际信任的结构128
二、不同阶层位置样本的人际信任130
(一)不同性别样本的人际信任130
(二)不同年龄样本的人际信任131
(三)不同学历样本的人际信任133
(四)不同收入样本的人际信任134
(五)不同婚姻状况样本的人际信任135
(六)不同职业阶层样本的人际信任137
三、不同地区样本的人际信任139
第二节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140
一、个人的阶层位置与人际信任140
二、个人的人格特质与人际信任145
三、个人的社会参与与人际信任149
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际信任153
五、地区的社会环境与人际信任159
第三节 人际信任的研究发现164
一、人际信任的现状164
(一)人际总体信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层次164
(二)人际信任存在明显的层次结构165
(三)不同阶层位置人们的人际信任水平基本一致165
(四)不同地区人们的人际信任水平基本一致165
二、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168
(一)个人的阶层位置与人际信任水平的相关性比较弱168
(二)个人的人格特质影响着人际信任的产生168
(三)个人的社会参与对人际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69
(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际信任不产生普遍影响169
(五)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人际信任产生普遍性影响169
第七章 组织信任的实证分析171
第一节 组织信任的现状分析172
一、样本总体的组织信任172
(一)组织总体的信任172
(二)不同形式社会组织的信任173
(三)组织信任的结构175
二、个人的阶层位置与组织信任177
(一)不同性别样本的组织信任177
(二)不同年龄样本的组织信任178
(三)不同学历样本的组织信任180
(四)不同收入样本的组织信任181
(五)不同职业阶层样本的组织信任183
(六)不同婚姻状况样本的组织信任185
三、不同地区样本的组织信任186
第二节 组织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187
一、个人的阶层位置与组织信任187
二、个人的人格特质与组织信任194
三、个人的社会参与与组织信任199
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组织信任205
五、地区的社会环境与组织信任212
第三节 组织信任的研究发现219
一、组织信任的现状220
(一)组织信任的水平普遍偏低220
(二)组织信任的层次结构明显220
(三)不同阶层位置人们的组织信任水平基本相同220
(四)不同地区人们的组织信任水平基本相同221
二、组织信任的影响因素221
(一)个人的阶层位置对组织信任不具有普遍性影响221
(二)个人的人格特质对组织信任的影响较为普遍222
(三)个人的社会参与对组织信任具有正向影响222
(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组织信任的影响比较弱222
(五)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于组织信任产生普遍影响223
第八章 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关系及转化路径224
第一节 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理论分析224
一、分析框架与研究目标224
二、理论假设226
第二节 统计发现227
一、总体层面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关系227
二、类型层面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关系229
三、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转化路径232
(一)总体层面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影响路径232
(二)类型层面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影响路径238
第三节 统计发现的总结整理245
一、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相关性245
二、人际信任对组织信任的影响路径247
三、研究启示250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251
第一节 主要的研究结论251
一、社会信任的现状251
(一)社会信任的水平低且针对性强251
(二)社会信任存在明显的层次结构252
(三)不同阶层位置人们的信任水平不存在普遍性差异254
(四)不同地区人们的信任水平具有一致性257
二、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258
(一)个人阶层位置的影响258
(二)个人人格特质的影响259
(三)个人社会参与的影响259
(四)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60
(五)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260
三、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关系261
第二节 研究结论产生的机制261
一、社会信任弱化的产生机制262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263
(二)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的分化264
(三)社会结构微观层面的分化265
二、信任结构的产生机制266
(一)人际信任结构的形成机制267
(二)组织信任结构的形成机制270
三、影响因素的产生机制271
(一)个人阶层位置的影响机制272
(二)个人人格特质的影响机制272
(三)个人社会参与的影响机制273
(四)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274
(五)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机制274
第十章 对策建议276
第一节 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格276
一、大力培育集体主义价值观277
二、消除仇官心理与仇富心理278
三、人际交往中待人宽容与遵守承诺280
第二节 提升社会参与的热情281
一、避免工具性交往,强化情感性交往281
二、建立广泛社团,引导人们积极参与281
三、倡导人们有序的政治参与282
四、提高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283
第三节 全力改善社会环境283
一、法制教育与调解并重,化解社区纠纷284
二、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公平公正285
三、痛下决心,铲除腐败285
四、完善防范体系,改善社区治安状况286
五、通过多种渠道,促使居民的互帮互助287
六、教育与处罚并重,提升公德意识287
七、狠下决心,强化社会制度的约束力288
参考文献289
附录:当代居民社会信任的调查问卷303
索引313
后记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