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媒与道德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影响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传媒与道德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影响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963697.jpg)
- 刘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4275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8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影响-青少年-道德修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媒与道德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影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1
第一章 研究起源:背景与动机3
第一节 现实的需要3
一、大众传媒的涌现对青少年道德发展产生强烈冲击3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为青少年道德培养拓宽了路径6
第二节 理论的反思9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发展影响的研究9
二、大众传媒背景下青少年道德发展策略的研究12
三、现有文献的研究不足14
第二章 大众传媒与道德16
第一节 大众传媒16
一、大众传媒的产生、发展与特征16
二、大众传媒的道德功能20
第二节 道德与道德失范24
一、道德24
二、道德失范32
第三节 大众传媒背景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36
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任务、内容与特点36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39
第三章 大众传媒对道德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42
第一节 社会学相关理论42
一、社会化理论43
二、符号互动论44
第二节 传播学相关理论45
一、涵化理论46
二、媒介依赖理论47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48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49
一、心理发展观50
二、信息加工心理学51
三、社会学习理论52
第四节 教育学相关理论53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54
二、价值澄清理论56
三、关怀教育理论57
第二篇 现状篇59
第四章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影响现状调查61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61
一、调查的目的与内容61
二、调查对象62
三、调查方法63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65
第二节 青少年媒介接触的现状66
一、青少年媒介接触程度分析66
二、青少年媒介接触内容偏好68
第三节 青少年道德观念、行为的现状74
一、青少年道德观念的现状75
二、青少年道德行为的现状77
三、青少年道德观念、行为影响因素分析79
第四节 不同媒体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不同影响81
一、青少年媒介接触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相关性81
二、不同媒体类型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83
三、不同媒体内容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84
四、不同媒体系统组合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84
第五节 不同媒体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不同影响88
一、青少年媒介接触与青少年道德行为的相关性88
二、不同媒体类型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90
三、不同媒体内容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90
四、不同媒体系统组合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91
第五章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失范影响现状调查94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说明94
一、调查的目的和内容94
二、调查对象95
三、调查方法96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98
第二节 青少年媒介不良接触的现状98
一、媒介不良接触的测量98
二、青少年媒介不良接触状况及差异分析103
三、青少年媒体“成瘾”的剖析108
第三节 青少年道德失范的现状109
一、青少年道德失范的总体情况110
二、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差异性分析110
第四节 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影响115
一、媒介不良接触与青少年道德失范的相关分析115
二、媒介不良接触与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回归分析116
第三篇 机理篇119
第六章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121
第一节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影响机理模型的构建121
第二节 实证之一: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认同的作用123
一、理论与假设124
二、研究方法128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130
四、结论134
五、启示135
第三节 实证之二:社会期望的作用137
一、理论与假设137
二、研究方法141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142
四、结论146
五、启示149
第四节 实证之三:大众传媒与人际沟通的影响效应之比较151
一、理论与假设152
二、研究方法156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158
四、结论163
五、启示166
第七章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失范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168
第一节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失范影响机理及模型的构建168
第二节 实证之一:道德认同、犬儒主义特征和道德推脱的作用170
一、理论与假设171
二、研究方法174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176
四、讨论180
五、结论183
第三节 实证之二:道德推脱和移情的作用184
一、理论与假设184
二、研究方法188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189
四、讨论193
五、结论196
第四节 实证之三:心理控制源的作用197
一、理论与假设197
二、研究方法200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201
四、讨论207
五、结论210
第四篇 对策篇211
第八章 大众传媒背景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要求与原则213
第一节 大众传媒背景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213
一、树立青少年基本的公民意识213
二、引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16
三、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特质219
第二节 大众传媒背景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223
一、方向性原则223
二、开放性原则225
三、因材施教原则228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230
第九章 大众传媒背景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233
第一节 更新道德教育观念233
一、迎接时代,引入开放多元的观念233
二、尊重生命,秉持师生平等的观念234
三、关注个体,灌注回归生活的观念235
第二节 完善道德教育内容236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236
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237
三、注重道德选择教育237
第三节 创新道德教育模式239
一、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239
二、立体式道德教育模式240
三、虚实结合的德育模式241
第四节 拓展道德教育途径242
一、丰富生活德育途径242
二、开发网络德育途径243
三、发挥同侪集体效应244
第五节 优化道德教育环境245
一、优化家庭德育环境245
二、优化学校德育环境246
三、优化社会德育环境247
第六节 健全道德教育评价247
一、评价目的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248
二、评价主体从一维变为多维248
三、评价内容从单一转向多元249
四、评价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250
附录251
媒体接触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问卷(1)251
媒体接触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问卷(2)259
参考文献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