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历代医论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新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1743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78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599页
- 主题词:医案-汇编-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历代医论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脏腑学说1
第一节 综述1
脏腑的解剖位置1
脏腑记叙3
体表部位与脏气经脉的关系5
脏腑相通论8
脏腑功能及其与组织器官的联系8
五脏与躯体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一)9
五脏与躯体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二)10
脏腑病机10
脏气有强弱,禀赋有阴阳14
人身阴阳体用论16
体质有阴脏阳脏平脏之分17
体质有寒热燥湿之分18
第二节 心与脑19
人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19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20
脑与肾的关系21
脑气不足(复视)治在肝21
真心痛证治22
厥心痛证治22
血瘀胸痛证治23
心痹证治23
胸痹的病机24
胸痹与胸痞的鉴别24
胸痹证治25
癫狂痫的鉴别25
癫狂痫的病因与治法26
怔忡惊悸恐惧健忘烦躁宗气动概述27
怔忡惊恐的病机与治法28
健忘的病机与治疗原则29
健忘的病机与治疗方法29
心血(阴)虚不得卧30
心气(阳)虚不得卧30
心肾不交不得寐31
心肾不交论31
第三节 肝与肾32
乙癸同源论32
肝气肝火肝风的病机与治疗原则34
肝气证治35
肝火证治36
肝风证治36
眩晕证治37
治肝三十法38
平肝即舒肝,非伐肝说40
论肝无补法40
中风的病因病机41
中风证治42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43
论半身不遂在左属血在右属气44
论左右偏胜说45
淋浊证治46
小便不通由于命门火衰47
遗尿必须治肺肾47
遗精由于心病48
遗精证治48
欲不可遏,法宜疏肝健脾49
阳痿因于失志49
阳痿证治49
脾肾互补论50
论天癸非精血51
第四节 脾与胃51
脾胃的功能与病因病机51
脾胃与心肝肺肾相关的发病原理54
饮食劳倦论57
论脾胃的功能与病变59
论东垣《脾胃论》60
脾胃分治(一)61
脾胃分治(二)62
论脾升胃降63
脾气能吸取饮食中的精微64
胃气概括脾之阳气64
健脾阳有三种功效65
论补脾阴法65
治病当以脾胃为先66
诸病不愈当治脾胃67
精血不足须补脾胃化源67
治病必察脾胃之虚实67
脾胃病治法68
脾胃病用药68
胃脘痛证治68
呕吐的病因病机69
呕吐证治69
吐蛔证治70
噎膈与反胃的证治不同71
膈证的病因病机71
噎膈的治法71
呃逆证治73
嘈证有虚实真伪之辨73
黄疸的辨证74
黄疸证治75
痢疾论76
痢疾的病因病机与治法77
痢疾的治法与用药77
霍乱的病因病机78
霍乱的辨证78
霍乱的治法79
泄泻治法有九80
泄泻证治81
便闭证治82
肠痹证治82
第五节 肺83
肺脏的生理功能83
肺的功能与病机83
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83
肺的特性及肺痹证治84
咳与嗽为一证84
咳嗽的病因病机与治法85
咳嗽有自外入,有自内发85
咳嗽关乎肺脾86
气喘的病机与脉证86
哮与喘证治87
肺痿的病机与治法87
咳嗽声哑证治88
失音的病因病机与证治88
附:虚损89
虚损综述89
治虚损必辨阴虚阳虚90
理虚本于肺脾肾92
理虚统于肺脾92
阳虚之证统于脾93
阴虚之证统于肺93
外感致虚损(外损)论94
治虚劳十方97
虚劳论98
虚劳续论100
第六节 三焦、包络、命门101
三焦、包络、命门辩101
三焦为腔子,心包络为裹心之膜104
心包络为子户,命门即心包络105
心包络即膻中,三焦即腔子106
三焦为网油,命门为焦原107
命门为肾系,三焦为网油107
三焦为三元之气108
三焦无形说108
三焦为右肾下脂膜109
三焦为精府110
三焦主持诸气111
三焦为脏腑的处所111
论三焦有三112
三焦为胃部上下之匡廓113
三焦能通调水道114
三焦为胸膈腹内三空处114
三焦为有名无形之气115
三焦为淋巴系统116
论证三焦为网油118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120
命门为子宫之门户122
命门在两肾之间,为一身之主宰123
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124
命门为先天之火125
命门在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126
命门为人身之真阳126
第七节 君火相火127
君火相火论127
火的病因病机与治法129
丹溪相火篇议130
君火相火的含义(一)131
君火相火的含义(二)132
君火相火的病机133
合论丹溪、景岳相火大意134
相火为龙雷之火134
人身各脏均有水火135
虚火伏火论136
虚火实火阴火辨137
火证治法138
火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用药138
论火证及其治法140
驳龙雷之火补阳则消说140
引火归原辨140
升阳散火、滋阴降火辨141
水火既济而气生141
第八节 阴阳升降142
阴阳平衡与阴阳偏盛142
扶阳为本143
阳有余阴不足论143
大宝论144
真阴论146
人身阴阳有先后天之分,而以阳为生之本149
论贵阳贱阴之谬150
病、脉、药各有阴阳之分151
病由阴阳之偏,治则剂其偏而病自己151
论苦寒补阴之误152
阴阳不可偏补论152
阴阳互根论153
脏腑的阴阳互根与升降154
阴阳升降论155
阴阳升降为治病之纲要156
升降出入论157
升降出入为百病之纲领160
水升火降说160
升降治法161
用药升降治病关纽谱161
第二章 经络学说163
第一节 综述163
医者当明经络163
经脉各从脏腑而发163
经脉、络脉、孙络之间的关系164
经络的结构与功能164
经络的生理功能(一)165
经络的生理功能(二)165
治病重在和气血165
用药必先通络165
第二节 十二经脉166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病候,治疗原则166
经脉篇书例解170
第三节 奇经八脉171
奇经八脉的含义和内容171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171
奇经八脉的病候172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一)173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二)173
维脉为病论治174
第四节 经别、经筋与别络174
十二经别的循行部位174
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病候与治法175
经筋联骸络身178
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部位与病候178
第五节 诸痛论181
疼痛虚实辩181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辩182
诸痛不宜补气辩182
诸痛证治大纲183
诸痛辨证施治(一)184
诸痛辨证施治(二)186
头痛辨证187
头痛证治187
头风证治187
头痛、头风为同一病188
头痛引经药(一)188
头痛引经药(二)188
身痛证治189
腹痛辨证施治189
腹痛证治191
胁痛辨证191
胁痛辨证施治192
腰痛辨证施治193
腰痛证治195
第三章 气血津液学说196
第一节 综述196
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196
气血与水火阴阳的错综关系197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197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197
论治病不出气血痰郁198
杂证主治在于气血痰郁198
气血之间的关系及其病证与治法(一)199
气血之间的关系及其病证与治法(二)200
治气三法与治血三法201
气血虚实,治各不同201
气血亏虚,治疗重在脾肾202
气血病用药轻重论202
论治气血诸药203
第二节 气204
人身之气综述204
真气有上中下之分205
阳气有三205
论阳常有余206
气有先天后天之分206
大气论207
宗气的病证与治法208
营卫之气论(一)209
营卫之气论(二)211
营卫之气论(三)211
营卫之气论(四)212
营卫不能直指气血212
卫出下焦212
辨三阴三阳之气213
人身气化说214
论气有余便是火(一)214
论气有余便是火(二)215
论气有余便是火(三)215
气之病证216
治病不离乎气217
气病治法(一)217
气病治法(二)218
气病的治法与方药219
气病治肾221
元气盛衰为病治的根本221
用药效否当责之元气强弱221
气滞由气虚者宜补222
气不虚不阻222
疾病预后决定于元气存亡222
预后不良因元气脱或一脏气绝223
第三节 血223
血液综述223
血的生理与病机(一)225
血的生理与病机(二)225
血病的辨证施治226
出血病证229
血证治法纲要231
血证治疗八法232
血证有四,治法有五233
治血贵静233
血的病证与治疗用药235
治血证必须调气(一)236
治血证必须调气(二)236
瘀血综述236
瘀血的病因病机与瘀血挟痰证治239
瘀血发热类伤寒论240
瘀血内热240
瘀血治法241
论消瘀法241
论祛瘀生新与生血之源243
论补血法244
脾胃病出血的治法247
吐血治疗三要法248
见血无寒辩248
吐血忌凉涩说249
衄血证治250
咳血证治250
咯血证治251
便血证治251
尿血证治253
癥瘕证治254
治积分初中末三法255
血臌证治256
第四节 津液257
津液与痰饮综述257
痰饮的病因及病证(一)260
痰饮的病因及病证(二)261
痰饮的病机与辨证262
痰饮的病证与治疗原则263
痰饮的病机与治法264
痰饮证治264
痰饮分治说265
痰的病因及病证266
痰的病证266
痰证关系脾肺肾267
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说267
论经络痰邪267
痰病的辨证施治268
治痰先治气269
论治痰之本269
痰病证治270
痰病的治疗用药(一)270
痰病的治疗用药(二)272
治饮大法273
水肿胀满论273
肿胀的辨证274
肿胀证治(一)276
肿胀证治(二)277
水肿论277
水肿的治法278
胀病论280
鼓胀证治(一)281
鼓胀证治(二)282
汗为人身津液所化283
汗论(一)284
汗论(二)284
汗病证治(一)286
汗病证治(二)287
伤寒自汗盗汗论287
自汗盗汗证治288
大汗证治290
消渴论291
消渴证治(一)291
消渴证治(二)293
第四章 病因学说294
第一节 综述294
正气虚为发病之源294
病邪乘正气虚而侵入294
论疫病之由295
六淫致病随人之体质而变化296
三因论297
内伤外感辨298
治病必须辨别病因299
治病从证不拘因300
病位传变论300
病证传变论301
伤寒传经论301
五方水土不同与发病的关系302
昼夜阴阳变化与疾病的关系302
邪解302
第二节 外感病因303
外因论303
六淫的特性(一)304
六淫的特性(二)305
六淫与四时的关系306
外感六淫与人身六气变化的关系306
风无定体论307
风为百病之长论308
伤风证治309
寒邪致病的病理与病证309
伤寒证治纲领309
燥湿为百病提纲310
秋燥论(一)312
秋燥论(二)315
燥病证治(一)315
燥病证治(二)316
湿论316
湿邪的种类与致病特点317
湿病证治(一)317
湿病证治(二)318
燥湿同形同病319
痹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320
痹证的治法与用药321
痹症有瘀血说321
痿证的病机与治法322
暑邪致病特点322
暑病辨证323
暑病证治(一)324
暑病证治(二)324
火邪论324
火分内外虚实325
风火有外内之异325
虚火论326
杂气论326
温瘟不同论328
伤寒时疫辨329
时行疫疠与风寒有异330
疫与伤寒似同而异330
疫疠证治(一)331
疫疠证治(二)331
疫邪为热毒331
寒疫证治(一)332
寒疫证治(二)332
第三节 内伤病因333
劳伤论333
五志惟心所使334
五郁六郁解334
五脏内伤外应见证335
郁证的病因病机与治法336
郁病证治337
情志之郁证治337
厥证的病机与辨证施治339
厥证的辨证施治340
饮食失节导致的病证341
饮食失节须分虚实调治341
饮食所伤的辨证341
饮酒之利弊342
饮滚酒过多成膈342
虫病的病因与症状342
虫病证治343
蚘厥证治343
劳伤阳虚发热343
劳伤344
逸病论344
第五章 四诊八纲学说346
第一节 综述346
先议病后用药论346
议病式347
病症不同论347
脉症与病相反论348
审症论348
症中症论349
四诊合参(一)349
四诊合参(二)350
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350
脉症从舍(一)351
脉症从舍(二)351
脉症轻重论351
四诊以望问为最要352
八纲论略352
第二节 四诊353
望色须察神气论353
舌诊论(一)354
舌诊论(二)356
舌诊论(三)358
舌诊论(四)358
舌质舌苔辨359
舌苔有根无根辨359
辨舌色真伪360
望形体肤色360
望形窍论360
癍痧疹瘰辨362
论白?363
察指纹363
指纹析义363
闻声论364
闻声须察虚实论365
辨息论366
验二便367
问诊论(一)367
问诊论(二)368
脉诊论368
切脉大旨370
脉象总论371
切脉以虚实为纲要372
六纲脉论372
八纲脉论373
脉象主病374
脉象主病不可拘泥374
切脉要以常衡变375
切脉须审脉象变态之因375
治病以脉为凭375
临证不可专凭脉376
第三节 八纲376
辨证六纲376
辨表里证376
辨寒热证378
寒热同形同病说378
发热论379
恶寒论380
寒热真假辨381
辨虚实证382
虚实略论383
虚证有六因383
辨阴阳证384
疑似之症须辨论385
第六章 治疗学说386
第一节 综述386
辨治大法论386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387
施治贵乎精一387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389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389
治病缓急分合论390
治病缓急论390
治病分合论390
治病不必顾忌论391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391
稳当之方论392
治病不可为古人所愚所囿392
治轻证宜细心,重病宜大胆论393
轻药愈病论393
新病兼补,久病专攻说394
治病要随机应变394
出奇制病论395
五脏六腑体用治法论395
治法的运用必须辨证396
治法要语(一)396
治法要语(二)397
治疗方法各有所宜397
外治法论397
法中法论399
三法五治论400
用药如用兵论401
探病法论401
药验论402
药对证而增剧论402
病后调补须兼散气破血403
第二节 治疗原则403
治未病论(一)403
治未病论(二)404
扶正祛邪论404
补泻须分虚实缓急与邪之有无405
疫症须辨虚实施治406
虚为百病之由,治虚为去病之要407
虚实夹杂证治法407
虚实互见,补泻兼施408
攻补同用论410
补泻参用410
发明欲补先泻、夹泻于补之义411
标本论(一)412
标本论(二)412
标本中复有标本413
治病求本,本于致病之因413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之邪413
治病求本,本于病因病机414
治病求本,本于表里寒热虚实证414
治病求本,本于脾肾415
治病求本,本于肾阴肾阳416
末病尤当治本416
急则治其标论416
正治反治论417
反治论(一)417
反治论(二)417
反佐服药法418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论418
同病异治论419
审时用药论419
五方异治论420
方土不同论421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421
膏粱藜藿病体治法不同论422
膏粱迥别论422
富贵贫贱攻补异宜辩423
老年小儿病治法论423
治虚人及幼儿实证宜早宜重说424
古今治法无异同论424
论古法通变425
古法活用论425
治时病常变须会通论426
第三节 治疗方法426
八法论略426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427
病在表者皆可用汗法429
散略431
论汗法432
和略434
论和法434
和解法说436
病在下者皆可用下法436
攻略439
论下法439
论消法442
病在上者皆可用吐法443
论吐法445
寒略446
论清法447
热略448
论温法449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450
补略451
论补法451
通补守补论453
清养峻补论453
气血阴阳虚证之治法453
阴虚发热证治法454
滋阴降火论455
滋阴之剂不可多用455
用补法须识其经、得其法456
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457
补剂不得滥用458
补药可通融论459
虚不受补论460
固略460
因略460
兼略460
敛散升降四治说略461
敛散并用461
敛降并用462
通法与塞法总论462
夹证兼证论治463
汗吐攻和补法对血证的宜忌463
第四节 饮食调养464
病去宜饮食调养464
饮食宜忌论(一)465
饮食宜忌论(二)465
不食与禁食466
饮食禁忌466
忌口要点467
患者当遵饮食禁忌467
饮食禁忌之由467
伤寒饮食宜忌论467
伤寒禁食辩468
外感饮食宜忌论468
感冒不可禁饮食468
外症饮食宜忌论469
病人所嗜可节不可绝469
第七章 方剂药物总论470
第一节 方剂总论470
方药的运用必须辨证470
随证以立方471
制方大法论471
制方定法论472
方中方论473
方为备于效法473
方药离合论474
制方必明药之性味474
十剂论略475
十剂释义475
十剂用药规矩谱477
寒热剂论478
伤寒方论478
古方用法论479
用古方必须化裁479
古方加减论480
成方须损益论481
治病宜用药不宜用方论481
用古方必须与现症相合481
用古方必求其立方之故482
治病不必拘执古方论482
拘方治病病必殆482
用方贵加减得法483
立方贵在活与简483
用药忌夹杂483
君臣佐使论(一)484
君臣佐使论(二)484
单方论(一)484
单方论(二)485
用经验方也必须辨证485
方药剂量论(一)486
方药剂量论(二)486
方药剂量论(三)486
方药“等分”解487
第二节 药物总论487
药物分类说487
药用部分说488
四气四性辩488
药性简误指归488
药性差别论489
药性阴阳论489
气味宜忌论489
药石性同用异论490
药性各有其偏490
药性刚柔论491
药物七情论491
药性畏恶反辩491
药性变迁论491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492
汤液治病分气味不分经络492
用药须分经络493
引经药论493
药引论494
雷公炮制十七法495
雷公炮制论496
制药法论(一)496
制药法论(二)496
药物治病关乎气化说497
论病有对待,药亦有对待497
药物配伍例498
用药要法499
用药诸法说499
医者有好用畏用之药说499
论药之体质气味与用药煎药法500
煎药法论502
煎药有缓急次第502
煎药用水各有所宜502
煎药与服药法503
服药法论503
第八章 各科证治总论504
第一节 内科证治总论504
内伤外感证治论504
外感内伤证治纲要505
伤寒杂病论505
伤寒治法可通治杂病508
伤寒汗宜早下宜迟508
论伤寒无补法(一)508
论伤寒无补法(二)509
伤寒温热诊治论509
温热病辨证施治510
治疫必须解毒514
疫分胃腑胃经辨514
老年病的治法(一)514
老年病的治法(二)515
第二节 外科证治总论515
疮疡辨证515
外证诊治须知516
外疡从内出论516
痈疽总论517
疡科求本论治518
痈疽治法总论519
阴疽辨证519
阴疽治法520
痈疽五善七恶辨证520
疮疡五善七恶治法520
乳症522
女子乳病与男子有异522
第三节 妇产科证治总论522
月经的生理与病机522
月经病的病因病机523
月经病论(一)524
月经病论(二)524
带下病论525
前阴诸疾论525
胎前产后慎药论527
安胎论528
产后总论528
生化总论529
产后病治法论530
产后宜温辩530
第四节 儿科证治总论531
小儿体质论531
儿科病证治论略531
儿科病诊治法532
儿科表证辨证施治533
儿科里证辨证施治533
儿科寒证辨证施治534
儿科热证辨证施治535
儿科虚证辨证施治536
儿科实证辨证施治536
急惊论537
慢惊论539
论痘疹之原540
治痘之要在于解毒540
痘证治法541
患痘须知541
治小儿病用药宜轻论542
小儿药饵之误542
小儿无补肾法辩543
小儿易虚易实辩543
变蒸说544
第五节 五官科证治总论544
耳病证治论544
耳病证治(一)545
耳病证治(二)546
鼻病治法大纲546
鼻病证治546
咽喉病的病机与治法547
咽喉病证治通论547
喉痧证治总论549
烂喉丹痧证治550
烂喉痧论551
论口病551
口疮证治552
齿论552
齿病证治553
论舌病553
眼的生理与病机553
五轮说554
八廓说555
论目疾五脏病机556
论内外障557
眼病证治(一)558
眼病证治(二)558
眼病用药寒热论559
论眼病点服药560
金针开内障论560
第六节 针灸、正骨证治总论562
诸家得失策562
针灸问答564
穴有奇正策565
大病宜灸567
灸难妄用567
正骨手法总论567
附录569
一、五行学说569
五行生克别论569
颠倒五行解570
五脏生克说571
五脏附五行无定说572
二、五运六气学说573
五运六气学说溯源573
五运六气论略574
精通运气有先知之妙575
论五运六气之谬576
五运六气不足凭说576
运气之理不可拘泥577
治病不可拘执于五运六气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