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风俗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风俗史
  • 秦永洲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4392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风俗习惯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风俗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服饰风俗1

第一节 人类服饰探源1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2

一、头衣:冠、弁、冕、巾2

二、上衣11

三、下衣16

四、足衣17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21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21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22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27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31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35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40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40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44

第五节 妇女缠足52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52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54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55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56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等级观念、角色心态57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60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63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64

第二章 饮食风俗67

第一节 人类饮食生活的确立67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69

一、主食69

二、副食73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79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85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85

二、中国的茶道87

三、古今名茶89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90

一、酒的流传90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94

第五节 饮食器具102

一、古代的炊具102

二、古代的饮食器105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110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113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114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116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119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121

第三章 住居风俗122

第一节“构木为巢”的启示122

第二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125

一、四合院125

二、堂、室、火炕126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128

四、墙和影壁130

五、卜宅132

第三节 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133

一、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席、榻、胡床、椅凳、蒲墩133

二、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136

三、楎椸、箧笥、簏、橱、柜137

四、床、帐、屏风、户帘139

第四节 古代的庭院经济141

一、庭院树果142

二、六畜144

三、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148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审视152

一、封闭的文化圈与中国人的内向心态152

二、住居礼仪与安守本分的个性153

三、睦邻择邻与中国人的邻里观念154

四、墨子、庄子的思想与中国人的家园保护意识155

第四章 行旅风俗157

第一节 古代行旅之程157

第二节 旅游的类型162

一、帝王巡游162

二、文人士大夫的旅行165

三、商旅之游170

四、宗教之游171

五、民俗节日游173

第三节 出行礼俗176

一、“逢吉方行,遇凶则止”的卜行、择吉176

二、祖道178

三、饯饮送别180

四、折柳送别182

五、赠别183

六、洗尘185

第四节 徒行和行旅工具186

一、徒行186

二、行缠187

三、车188

四、步辇、肩舆、轿子195

五、船199

六、马、驴、骡、骆驼202

七、火车、汽车、电车、自行车、轮船205

第五节 道路、旅店、长亭207

一、道路207

二、旅店208

三、长亭210

第六节 中国行旅风俗观览211

一、停留在“国内”、“海内”的旅行范围211

二、层次鲜明的旅游主体212

三、重收获和“天人合一”的旅游价值观214

四、行旅中感悟出的智慧215

第五章 节日风俗219

第一节 节日的由来和演变219

第二节 除夕和春节222

一、古代的历法与年的定型222

二、春节的节日活动224

第三节 元宵节231

一、元宵节的起源232

二、放灯、观灯和歌舞百戏233

三、吃元宵235

第四节 清明节236

一、清明节探源236

二、清明节的风俗活动238

第五节 端午节243

一、恶月恶日的恐怖243

二、五色丝、艾草、菖蒲酒、石榴花、雄黄244

三、龙舟竞渡和伍子胥、曹娥、屈原247

四、角黍249

第六节 七夕节250

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250

二、乞巧与看牛女相会251

三、曝衣晒书253

第七节 中秋节254

一、月宫的传说254

二、中秋赏月256

三、中秋月饼258

第八节 重阳节259

一、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259

二、射箭261

三、食糕262

第九节 传统节日文化点评264

一、农业文化的印记265

二、阖家团圆的旋律266

三、教化万民的工具267

第六章 婚姻风俗270

第一节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定型270

第二节 婚姻媒介275

一、媒妁婚和冰人、月老275

二、指腹婚279

三、收继婚281

四、入赘婚和典卖婚282

五、冥婚285

六、自由婚286

第三节 婚礼288

一、六礼289

二、合卺、拜舅姑、庙见292

三、两汉婚礼的变异296

四、催妆、餪女、拜堂——婚礼的进一步演变300

第四节 婚姻禁忌302

一、同姓不婚302

二、士庶不婚304

三、居丧不婚306

四、五不娶307

五、不露闺房之私308

第五节 夫妇双方的地位310

一、夫妻比天地、君臣、父子310

二、夫为主人,妻为财产311

三、丈夫可纳媵妾312

四、夫可出妻,妇不得离婚316

第六节 妇道和贞节321

一、贞节观念松弛的古代社会前期321

二、三从四德326

三、对烈妇的旌扬与贞节观念的树立327

第七节 古今婚姻观念剖析332

一、生育型而非情爱型的婚姻价值选择332

二、社会型、家族型而非个人型的婚姻决定权334

三、道德、礼仪型而非法律、情感型的婚姻纽带336

四、终身型而非阶段型的婚姻存续观338

第七章 生老风俗341

第一节 对新生命的呼唤341

一、祈子341

二、胎教343

第二节 幼有所长346

一、悬弧挂帨和弄璋弄瓦346

二、三日洗儿和满月348

三、百岁和周岁试儿349

四、十二生肖351

五、举子禁忌353

第三节 踏上人生之路355

一、孩提、幼学、成童355

二、冠礼356

三、姓、氏、名、字、号359

第四节 敬老养老367

一、暮年巡礼367

二、敬老养老368

三、生日和祝寿370

第五节 养生和养性374

一、养生374

二、养性和座右铭、“忍”375

第六节 人生观念评析377

一、天地性,人为贵377

二、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沟通377

三、人生的乐和福378

四、君子以自强不息379

第八章 丧葬风俗382

第一节 灵魂不灭的迷惑382

一、丧葬礼仪的定型382

二、各民族葬法搜奇383

第二节 丧葬礼仪386

一、初终、小殓、大殓、送葬386

二、讣告、奔丧、吊丧、赙赗、谥号389

三、棺椁、随葬品、坟墓、相墓390

四、祠堂、碑碣、石雕群394

第三节 守制397

一、虞祭、斋七、百日、周年、忌日397

二、孝服398

第四节 扫墓和祭祖400

一、扫墓400

二、祭祖401

第五节 丧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404

一、贵生恶死与中国人对死的忌讳404

二、厚葬久祀与祖先崇拜意识405

三、送终祭祀与对子女的投入406

第九章 信仰风俗409

第一节 儒学信仰409

一、儒学的流程409

二、君子与小人422

三、儒家的孝道430

第二节 佛教信仰442

一、佛教的中国化443

二、佛教的因果报应说447

三、佛教的神谱和寺院布局453

第三节 道教信仰459

一、道教的流传459

二、道教的基本特征461

三、道教的神谱和宫观布局466

第四节 神灵信仰471

一、自然神471

二、人神、社会神、职业神480

第五节 中国信仰风俗的特点483

一、中国信仰风俗的不虔诚性483

二、重人事,轻天命;重现实人生,轻来生彼岸485

三、宗教神灵受制于宗法伦理486

四、皇权凌驾于神权487

后记4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