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 安乐哲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 安乐哲卷
  • 杨朝明主编;田辰山编选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978750808578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儒家-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 安乐哲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西哲学阐释方法3

做负责任的文化比较3

一、“归纳概括”在比较文化研究中的必要性3

二、比较文化研究离不开“类比法”19

三、做中西语义环境的类比比较21

四、注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23

五、宇宙观、历史叙述差别25

扫清通向中国之路的障碍26

一、中国文化缘起与西方没什么关系26

二、想看到兔,中国人画了一只鸭27

三、圆和方的差别28

四、通向理解中国之路的十二道障碍29

五、关于路障的几点结论启示38

六、第一问题思维与第二问题思维43

第二编 孔子儒学与“一多不分”47

孔子儒学的“一多不分”阐释视域47

一、“一多不分”是唐君毅首先提出的47

二、“一多不分观”与《易经》的宇宙论53

中国的宇宙观60

一、中国的生态宇宙观60

二、“气”:中国道德宇宙观64

三、“生生不息”:性命宇宙观66

四、孔子天道观:吾道一以贯之71

五、“情景化”宇宙论内涵75

六、儒学的强“审美感”77

七、孔子儒学的不寻常宇宙观念79

八、“心场”宇宙观与历史观87

九、孔子儒学历史观94

孔子儒学的“一多不分”互系思维语言100

一、“形而上学”与语言100

二、古汉语的“形而上”106

三、“心场(焦点/场域)”语言108

四、宇宙论对汉语语法的影响109

五、相对于陈述本体,儒学为过程性语言110

六、“求道叙事”的行进式语言112

七、汉语是阐发“如何”的语言114

八、儒学为类推话语117

九、古汉语为审美性语言121

十、中国哲学的西方语言翻译问题123

第三编 以人为中心与以关系为本135

孔子儒学中“人”的观念135

一、人是创造者135

二、人性观148

三、孔子儒学的个性观159

四、“焦点/场域”视野的“人”观念169

五、孔子儒学与西方鲜明反差的“人”178

孔子儒学的关系观与是非观189

一、儒学的关系观189

二、子为父隐:非抽象是非观196

三、儒家人生观——对“仁”的成就202

四、做人、成仁:人生“角色”的圆成203

五、德:善天地人万物之道207

六、儒家社会组织的艺术感210

第四编 中西比较阐释的儒学语汇215

本、诚、耻215

一、非西方式超验的“本”“源”215

二、诚:创造性216

三、耻:以“关系”为条件220

道与德223

一、人道223

二、“道”是智慧,不是知识224

三、德233

四、非“形而上学”之“德”(virtue)241

和、理与君子244

一、“和”是最高文化成就244

二、理249

三、君子253

四、君子:“仁”的典范含义259

礼264

一、关系与角色之体现264

二、非强制性参与266

三、“礼”的互为性269

四、由“神性中心”向“人为中心”的过渡270

五、“礼”与“教”274

六、“礼”与“身”277

七、“礼”与“义”278

八、“礼化之我”281

九、礼:不是西方的rights282

仁、忠、恕287

一、“仁”是滋养关系287

二、对“仁”不可做心理分析式解读289

三、“仁”是宇宙观291

四、忠293

五、“恕”由己出295

圣人304

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304

二、圣人行,彰显宇宙意义306

三、独见前睹,与神通精307

四、乐大师:“神人以和”310

学、思、知(智)315

一、“学”与“知”315

二、学而不思则罔317

三、“学”与“思”相辅相成319

四、填平“知识”与“智慧”之间的沟壑320

五、“知”不是心理学320

六、“知”与“仁”321

七、知:先言而后当323

天328

一、“天”译为Nature不可取328

二、“天”谓“自己然也”329

三、“天”观念的历史演进331

四、“天”与“超验”333

五、天道336

六、天命:天地之中以生340

七、“天人”场域观345

性别观、孝和谏348

一、“阴阳”的动态平衡348

二、孝:德之本也353

三、谏:儒家社会批判性参与358

信、心、性和义361

一、信361

二、心366

三、性368

四、义374

正名与政389

一、正名:名分设立389

二、“政”,正也393

编选参考文献401

安乐哲先生学术年谱404

编选后记4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