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徐国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6268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35页
- 文件大小:195MB
- 文件页数:678页
- 主题词:民法-法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法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名称论1
第一节 民法学者面临的四大问题1
第二节 民法词源考2
一、市民法的词源及其同源词2
二、不属于市民法的古代法律门类3
三、市民法与西方主流历史解释模式4
第三节 优士丁尼《市民法大全》体系中的市民法6
一、概说6
二、《法典》7
三、《学说汇纂》8
四、《法学阶梯》8
五、《新律》8
六、小结8
第四节《市民法大全》的总法典模式在东方和西方和其他地区的流播10
一、东欧10
二、西欧与拉美11
第五节 综合的市民法的部门法化13
一、简化寻法方法的探索14
二、六法的产生条件15
三、六法的正式形成18
第六节 经典作者对民法一词的用法20
一、拉丁语系作家们的用法20
二、德语语系作家的用法22
三、英语世界中的用法28
第七节 对民法变迁史的总结29
一、部门法意义上的民法的产生时间29
二、当前流行的挂衣钩式的法律体系观的短暂历史29
三、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真实关系29
四、对民法学者面临的四大难题的解答31
五、并非现代所有的部门法都从民法分发出来32
第二章 对象论33
第一节 引言33
第二节 物文主义民法观的产生和影响34
一、什么是物文主义的民法观34
二、西塞罗的市民法定义及其财产状况和政治活动34
三、西塞罗的物文主义民法观的影响41
四、小结48
第三节 法学阶梯体系和潘得克吞体系与现代民法对象理论49
一、对人物讼体系的解读49
二、潘得克吞体系的民法对象理论51
第四节 民法对象理论比较研究52
第一分节 西方国家的民法对象理论52
一、平行线说52
二、十字架说55
三、折扇骨说58
四、杂说60
五、小结61
第二分节 苏—俄及其密切联系国的民法对象理论62
一、“前苏联密切联系国”一语的含义62
二、苏联—俄罗斯自身民法对象理论的变迁63
三、前苏联密切联系国在东欧剧变前后关于民法对象的规定69
四、小结81
第五节 民法的确定对象82
一、民法对主体的确定82
二、民法对客体的确定89
第六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92
一、身份关系92
二、财产关系94
第七节“平等主体”问题108
一、“平等主体”限制语的作者问题108
二、对“平等主体”限制语的证成及批驳109
三、对“平等主体”限制语的证伪112
四、小结115
第三章 平等论116
第一节 对平等规定频度和规定领域的比较法考察116
一、民事立法的比较116
二、宪法规定的比较118
三、民法教科书的比较121
四、宪法教科书的比较123
五、小结123
第二节 平等观和平等的类型124
一、平等观的起源和发展阶段124
二、平等观的诸类型127
三、平等的诸类型130
第三节 西方民法不确立权利能力人人平等条款的理由134
一、社会治理的需要134
二、基于难以消弭的贫富差别139
第四节 夫妻平等如何可能140
一、我国《婚姻法》条文反映的家庭关系的不平等140
二、“平等主体”的谬误与边沁主义的真理性142
三、证成成年男性优越地位的两种学说145
四、夫妻平等的立法史和观念史148
五、夫妻平等的器物史和机构史152
第五节 结论161
第四章 能力论163
第一节 权利能力论163
一、罗马法中的权利能力制度萌芽163
二、现代权利能力制度的形成176
三、现代权利能力制度的空想性182
四、现代权利能力制度的不真实性186
五、失权问题187
六、法人的权利能力问题211
七、结论212
第二节 行为能力论213
一、引言213
二、罗马法的以身份为本位的人法214
三、格老修斯和普芬道夫对现代行为能力制度的奠定222
四、行为能力制度的成文法化及其发展229
五、结论242
第五章 生死论之生论245
第一节 自然生殖中的出生与权利—权力冲突245
一、胎儿的生命权与母亲的私生活权的冲突246
二、配偶一方的生育权与他方的不生育权的冲突254
三、国家的生育控制权与父母的生育权和子女性别选择权的冲突258
四、小结261
第二节 与人工辅助生殖中的出生有关的法律问题262
一、人工辅助生殖技术面面观262
二、人工辅助生殖中出生的有关法律问题266
第六章 生死论之死论273
第一节 向死而生与乐生讳死273
一、死亡与民法273
二、民法中两种对待死亡的态度274
第二节 自然死亡论275
一、脑死亡标准问题275
二、植物人问题282
三、安乐死问题287
四、自杀权问题298
五、作为符号存在的死者享有的利益302
第三节 法定死亡论308
第一分节 民事死亡论308
一、民事死亡的概念和分类308
二、罗马法中的民事死亡309
三、中世纪学者对民事死亡概念的打造312
四、近现代法中的因判罪的民事死亡315
五、宗教性的民事死亡326
六、近现代法中的因移民的民事死亡329
第二分节 宣告死亡论332
一、宣告死亡的概念332
二、宣告死亡的要件332
三、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332
四、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333
第四节 结论333
第七章 认识论335
第一节 认识论与法律335
一、认识论与权力量守恒定律335
二、三部著名民法典的认识论轨迹341
三、认识论与我国未来民法典347
第二节 认识论与民法典的渊源体制352
一、绝对主义或不可知论作为建构民法典渊源体制的基础352
二、是否承认法律局限性作为建构民法典渊源体制的基础353
第三节 认识论与民法典的真实标准355
一、不同国家的认识论与真实标准处理355
二、自然现实和法律现实的对立统一356
三、克服不可知的诸手段358
四、法律现实有意扭曲自然现实的理论与实践361
第八章 人性论369
第一节 人性与人性论369
一、从阶级性到人性369
二、什么是人性371
三、什么是人性论375
四、三种典型人性论与人类规范生活384
五、小结388
第二节 从公民到市民389
一、引言389
二、罗马史和罗马法中的市民390
三、欧洲封建时代的市民399
四、民族国家时代的市民406
五、小结418
第三节 从经济人到现实人419
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及其对经济人假说的批判419
二、认识者心灵与认识对象的哈哈镜关系诸象424
三、有限意志力与有限自私的证成434
四、行为法经济学的产生及其与“理性选择”法经济学者的论战437
五、行为经济学对传统民法理性人前提及其他前提的破坏443
六、行为法经济学家提出的新的法律结构445
七、小结452
第四节 从经济人到好撒马利亚人456
一、德法不分的古代法与好撒马利亚人问题456
二、德法两分的英美法与好撒马利亚人问题459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好撒马利亚人立法472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好撒马利亚人立法483
五、中国的好撒马利亚人立法486
六、小结499
第五节 从主观人性论到主客观相结合人性论505
一、性命境人性论的基本观点505
二、性命境人性论的渊源514
三、性命境人性论与规范分工论517
第六节 结论和但书521
第九章 价值论533
第一节 公平问题与价值论的关联533
一、劳动价值论的公平观533
二、主观价值论的公平观534
第二节 罗马法:从自由定价到限价令535
一、早期罗马法的价格放任主义535
二、非常损失规则与戴克里先时代539
三、非常损失规则的继受和发展544
第三节 法国法:两种价值论的并存546
一、法国损害规则的思想和经济基础546
二、法国损害规则保护对象551
三、法国损害规则遭受的批评554
第四节 英美法:程序公平优于实体公平555
一、反映英美法中的利息自由原则的两个判例555
二、英美法的主观价值论基础558
三、英美法中的约因和讨价还价制度对公平的保障564
第五节 中国法:价值规律与等价有偿原则566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法对公平概念的排斥566
二、等价有偿原则的确立及其局限567
三、市场经济与主观价值论569
四、主观价值论的导入对既有的民法理论的冲击571
第十章 生态论575
第一节 目前的生态时局575
一、国际生态时局575
二、中国生态时局577
第二节 生态论的基本点579
一、生态论的前提579
二、生态论要解决的问题579
第三节 绿色原则584
一、绿色原则的定义584
二、绿色原则的适用585
第四节《京都议定书》和其他国际环境文件对民法的影响594
一、《京都议定书》与碳交易594
二、欧盟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与生产者责任的延伸597
第十一章 契约论599
第一节 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身份——纵论两种社会组织方式599
一、国内外对梅因命题的研究状况综述599
二、什么是身份?610
三、什么是契约?616
四、身份与契约的互补和交叉620
五、从身份到契约621
六、从契约到身份:市民社会622
七、小结625
第二节 社会契约诸论625
一、希腊一罗马的社会契约论626
二、英国的社会契约论628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630
四、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632
五、小结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