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 杜琼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7740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97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制造工业-生产流程-国际分工-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导论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4

1.2.1 概念的提出及界定4

1.2.2 经济学经典分工理论的简要综述7

1.2.3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动因理论综述8

1.2.4 一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度量方法11

1.2.5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经济效应15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17

2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背景与微观机理22

2.1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背景22

2.1.1 生产和需求层面23

2.1.2 制度层面28

2.2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微观机理与组织特征33

3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特征和地域特征38

3.1 国际分工的深化与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38

3.1.1 当前国际生产、贸易与投资格局39

3.1.2 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49

3.1.3 中国的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51

3.2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特征54

3.2.1 分析方法——中间产品贸易54

3.2.2 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行业特征58

3.3 中国中间品贸易的地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65

3.3.1 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地域特征65

3.3.2 地域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69

4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增长效应和技术效应77

4.1 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77

4.1.1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经济增长78

4.1.2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技术溢出效应80

4.2 行业层面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效应的实证分析82

4.3 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与技术溢出效应87

4.3.1 国家层面的中间产品进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87

4.3.2 国家层面的中间产品进口与技术溢出92

5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环境101

5.1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趋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含义101

5.1.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101

5.1.2 全球失衡下美国的结构性变动105

5.2 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的新趋势107

5.2.1 国际金融危机后多边贸易规则体系发展的新变化108

5.2.2 国际多边贸易规则演变的发展趋势113

5.3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环境119

5.3.1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环境119

5.3.2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判断122

6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基本思路与政策选择125

6.1 中国的要素成本优势125

6.1.1 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125

6.1.2 中国的创新能力129

6.2 提升中国国际产业分工地位136

6.2.1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136

6.2.2 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基本思路140

6.2.3 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举措147

7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目标及体系设计152

7.1 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目标与体系构建152

7.1.1 现阶段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目标152

7.1.2 技术创新链视角下研发体系的构建153

7.1.3 企业决策视角下研发环境体系的构建155

7.2 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157

7.2.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157

7.2.2 加强基础研究,发挥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158

7.2.3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创新决策、加大研发投入159

7.2.4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牵引和支撑作用161

7.2.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推进自主创新163

8当前美国、日本产业管理体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164

8.1 美国产业管理体系的框架164

8.1.1 国会立法促进产业发展164

8.1.2 联邦政府层面产业管理体系165

8.1.3 审计署对产业政策积极发挥评估作用168

8.2 日本产业管理体系的框架168

8.2.1 日本内阁的产业发展战略168

8.2.2 经济产业省的机构设置及职能设置169

8.2.3 经济产业省的审议会发挥咨询作用171

8.3 美国、日本产业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171

8.3.1 产业发展阶段与管理思路对机构设置的影响171

8.3.2 美国和日本产业管理部门职能和组织方式有所差异173

8.3.3 注重产业管理系统的统筹性和配套性173

8.4 对我国加强产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174

8.4.1 产业管理的职能界定要与产业发展阶段相符174

8.4.2 机构的设置应兼顾部门职责明晰与国家统筹175

8.4.3 产业管理机构设置的系统配套175

9构建“以我为主”的对外贸易投资规则体系177

9.1 “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的内涵177

9.2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及贸易投资谈判的主要焦点179

9.2.1 WTO框架下诸边协议谈判中的冲突180

9.2.2 国内经济政策和监管领域存在的分歧181

9.3 中美贸易投资规则领域的冲突具有阶段必然性182

9.3.1 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182

9.3.2 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联系中的地位迅速突出184

9.3.3 当前美国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185

9.4 构建“以我为主”的对外贸易投资规则体系的主要举措186

参考文献1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