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角的认识与度量教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角的认识与度量教学研究
  • 邢佳立,吴玉兰,张麟著;朱乐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8043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角-平面几何-教学研究-小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角的认识与度量教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上位数学知识研究3

1.1 角概念和角大小的上位数学知识解读3

1.1.1 角概念的科学定义3

什么是角?3

如何给角概念下定义?3

角还有其他定义方式吗?4

1.1.2 角概念的解读5

如何理解角的定义?5

角的边为什么用射线定义而不用线段定义?5

为什么多数小学教材中角的定义并不明确?8

1.1.3 角的表示方法8

1.1.4 角的大小9

角有大小吗?9

两个角可以比较大小吗?9

如何比较角的大小?9

1.1.5 角的分类10

按照旋转方向,角如何分类?10

按照角的大小,角如何分类?11

终边相同的角应如何表示?12

1.1.6 平面角的其他知识13

什么是补角、余角?13

什么是邻补角、对顶角?13

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14

1.1.7 空间中的角15

什么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5

什么是二面角?什么是二面角的平面角?16

1.2 角概念和角大小的上位数学知识对教学的启示17

1.2.1 角概念的上位数学知识对教学的启示17

教学时要关注哪些本质属性?17

生活中的角对数学有何影响?18

如何通过指角建立概念?19

借助怎样的学具(图片)建立概念?20

画角对角概念理解有帮助吗?21

1.2.2 角大小的上位数学知识对教学的启示21

活动角有哪些作用?21

使用活动角时要注意什么?22

比较角的大小需要经历哪些步骤?22

1.3 角的度量的上位数学知识研究23

1.3.1 角的度量的上位数学知识解读23

为什么能度量出角的大小?23

度量角有哪些单位?23

角度单位与长度单位相比有何特别?25

可以使用哪些工具度量角?26

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27

什么是度量中的误差?28

1.3.2 角的度量的上位数学知识对教学的启示28

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统一度量单位的思想吗?29

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29

量角器对误差产生有影响吗?29

2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研究29

2.1 国内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角的学习要求33

2.1.1 回顾历史要求33

何时开始出现相关内容与要求?33

何时开始对“度量”与“分类”提出要求?34

何时开始有具体细致的教学要求?34

2.1.2 了解课程标准导向36

实验稿课标有怎样的要求?36

2011版课标有怎样的要求?36

2.2 台湾地区及国外部分国家课程标准对角的学习要求37

2.2.1 台湾地区的要求37

2.2.2 日本的要求38

2.2.3 英国的要求38

2.2.4 俄罗斯的要求38

2.3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研究对教学的启示39

2.3.1 内容安排:从集中到分散39

为什么要分学段学习?39

分段教学目标应如何设定?39

2.3.2 编写呈现:从关注直观表象到关注本质属性40

为什么要结合射线认识角?40

为什么要提出“角的度量与分类”的要求?40

为什么学习要求会越来越具体?41

为什么要重视直角的学习?41

角的学习要结合生活实际吗?41

为什么要提出用三角板画规定角度的角?42

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研究42

3.1 教材比较研究45

3.1.1 2000年以前教材编写情况45

不同时代的引入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47

基本知识点有变化吗?47

比较角大小一般采用什么方式?48

练习怎样呈现?48

3.1.2 2000年以后教材编写情况48

呈现的内容整体上有何不同?49

导入方式各有何特色?51

分别呈现了哪些素材?52

呈现“什么是角”时有何区别?53

呈现“做角”时有何不同?56

“角的大小比较”呈现方式各有何特色?58

3.1.3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日本、英国教材编写情况59

台湾地区教材如何编写?60

香港地区教材怎样编排?65

澳门地区教材怎样呈现?67

日本教材有何特点?69

英国教材怎样借鉴?71

3.1.4 教材比较研究对教学的启示73

有必要呈现动态角吗?74

有必要多种方式教学角的大小比较吗?74

3.2 学情研究75

3.2.1 学生前测情况76

测试的问题、对象是什么?测试过程如何进行?76

测试结果说明什么?76

3.2.2 学生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地方79

学生“错”得有道理吗?79

学生错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80

3.3 教学设计研究81

3.3.1 不同教学环节设计82

可以采用哪些不同的导入方式?82

揭示角概念时有哪些不同方式?85

介绍、比较角大小可以有何不同方式?89

3.3.2 同课异构研究91

如何依据概念教学理论进行教学?92

如何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核心进行教学?96

如何以“突破角的大小难点”为核心进行教学?101

3.3.3 不同教学设计对教学的影响106

不同设计需遵循同样的教学规律吗?106

不同设计的教学目标相同吗?107

不同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方式一致吗?107

3.4 校本教研活动方案108

4 “角的认识”教学研究108

4.1 教材比较研究115

4.1.1 2000年以前教材编写情况115

引入部分的实物图有什么特点?118

揭示角概念的方式有哪几种?120

“角的读写”编排有什么相同之处?121

“活动角的制作”是如何编排的?121

4.1.2 2000年以后教材编写情况121

分别以什么方式引入?122

角的概念用什么形式表达?124

“角的读写”编写有什么特点?125

“角的大小”编写有什么变化?126

练习怎样编写?127

4.1.3 台湾地区与日本教材编写情况128

台湾地区教材如何编写?128

日本教材如何编写?129

4.1.4 教材比较研究对教学的启示130

如何关注感性材料的支持?130

如何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131

如何加强学习过程的体验?132

如何渗透后续学习的知识?132

4.2 学情研究134

4.2.1 学生前测情况135

在学生眼里角是一个怎样的图形?135

学生会画角吗?他们是怎样画的?136

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137

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怎样的认识?137

学生怎样记录一个角?137

学生还知道哪些与角相关的知识?139

4.2.2 学生的学习期待140

4.2.3 前测对教学的启示141

需要给角下定义吗?141

角的发展历程是否需要介绍?141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否需要强化?141

“角的读写”可以怎样教学?142

对“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有关吗”该如何处理?142

4.3 教学设计研究143

4.3.1 教学目标综述143

教学目标如何发展变化?143

如何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阐述教学目标?144

4.3.2 教学过程综述146

为什么把“角的认识”与“射线的认识”放在一课时教学?146

有必要把“角的认识”单独一课时教学吗?148

哪些精彩片段值得赏析?152

4.3.3 同课异构研究154

如何从概念形成角度设计教学?155

如何从学生自学角度设计教学?159

如何从合作与交流的角度设计教学?161

如何从数学表达的角度设计教学?163

4.4 校本教研活动方案167

5 “角的度量”教学研究167

5.1 教材比较研究175

5.1.1 2000年以前教材编写情况175

5.1.2 2000年以后教材编写情况176

引入时创设的情境有何不同?176

1°的引进有必要让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思想吗?178

处理角的大小的安排有何不同?179

对度量时内、外圈读数的误读如何处理?181

角的度量与利用量角器画角是紧接着学好还是分开学好?183

5.1.3 教材编写研究对教学的启示183

如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184

如何促进学生理解量角的方法?184

5.2 学情研究184

5.2.1 学生的学习起点184

学生对角的大小有直观认识吗?184

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有明显差异吗?186

学生会使用量角器吗?187

5.2.2 学生后测情况187

整体正确率如何?187

学生对角的大小完全理解了吗?188

什么样的题目错误率较高?188

5.2.3 学生在度量角时的常见错误188

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188

如何引导学生减少测量错误?190

5.3 教学设计研究192

5.3.1 教学目标综述192

2001年课改前教学目标如何阐述?193

2001年课改后教学目标如何阐述?193

5.3.2 教学过程设计194

如何引入教学?194

认识量角器的环节如何展开?196

学习使用量角器的环节如何展开?197

5.3.3 同课异构研究198

如何设计注重“掌握技能”的教学?198

如何设计注重“理解方法”的教学?199

如何设计注重“理解原理”的教学?201

如何设计理解原理与掌握方法兼顾的教学?202

5.4 校本教研活动方案206

参考文献211

附录213

1 根据实验稿课标编写的“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图片215

2 根据实验稿课标编写的“角的认识”教材图片224

3 根据实验稿课标编写的“角的度量”教材图片227

4 前测与后测试卷232

后记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