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史论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史论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0911944.jpg)
- 周思源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500403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史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文化”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1
一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源”“流”“今”2
二 外国人忽视中国文化传统的裂变与重整是造成外国与中国严重冲突的重要原因6
三 中国人也要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裂变与重整9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11
一 中国的相对封闭环境决定了文化的原生性11
二 中国文化原生性最好的证明和最伟大的杰作是汉字15
三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与完整性17
四 中国文化主体的强大变通能力和中国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心理20
第三章 从黄帝至夏商周:上古时期就形成的中央观念与统一意识27
一 四千多年前开始的统一史形成了中国人强烈的追求统一心理27
二 自古以来中国人心里只有一个“天下”31
三 为统一中国做出贡献者受到尊敬,反之则遭到全国人民唾骂33
第四章 春秋战国: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的奠基时期37
一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中间”阶段37
二 最可贵的是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39
三 我们从孔子和孟子那里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40
四 《老子》的辩证法和《庄子》的相对主义49
五 《周易》与儒道的双向促进54
第五章 秦汉:“书同文字”与“独尊儒术”两种“同”的两种后果57
一 没有“书同文字”就不会有中华民族57
二 从生动活泼到大一统的利弊61
三 汉朝正确的民族政策与汉文化传播66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宗教显示的中华文明宽容性71
一 大倒退:西晋分封导致王朝短命71
二 民族融合的重要动力:少数民族主动以汉文化指导王朝建设74
三 中华文化儒道佛基本格局初步形成82
第七章 隋唐:体制改革与开放观念带来的辉煌87
一 从文化史角度认识短命的隋代87
二 正确的民族政策带来了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个性90
三 “书同文”后的又一伟大文化措施:建立科举制度92
四 唐代文化的辉煌来自开放形成的多元性95
第八章 宋元明:中华文明从巅峰开始跌落101
一 商业繁荣,商人却没有地位101
二 官方哲学阻遏了思想自由105
三 中华文化的和平性110
四 蒙元在辽金之后也融入了中华文化主流112
五 明代:专制统治愈烈,思想进一步受到束缚116
第九章 清:文化专制与奴性极度发展125
一 中国疆域的最后确定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25
二 残酷的文字狱彻底扼杀民族精神128
三 思想窒息使古代中国失去最后一次起飞机会136
四 20世纪中国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康雍乾三朝的严重失误143
第十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转折147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147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注入了新的文化精神153
三 五四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162
四 坚持五四开创的新文化传统164
第十一章 构建中国新的先进文化体系167
一 儒家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主导思想167
二 儒家思想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仍可发挥重要作用172
三 深入发掘易学、道学和佛学中的积极因素176
四 关键是处理好三种文化成分的关系180
五 彻底清除封建专制意识,建立自我净化机制185
附录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对文化的影响188
一 中国人注重思维的浓缩性188
二 崇虚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193
三 注重整体性把握,从整体出发观照局部196
四 注重辩证是中国人思维的宝贵特点197
附录二 从孔子、老子、如来佛共处一室看中国人的宗教观200
一 儒学不是儒教,但没有宗教能够取代200
二 中国人对一切宗教历来采取宽容的态度205
三 政教分离和宗教的世俗性207
附录三 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211
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211
二 外国人对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严重估计不足214
三 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能够化解许多弱点215
附录四 中国文化与21世纪的世界219
一 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世界究竟会占什么地位219
二 中国文化尚不具备成为世界主导文化的条件222
三 冷静看待“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227
四 正确估计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30
五 21世纪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235
后记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