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探索 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的考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付克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5738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242页
- 主题词:政治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探索 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的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探索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1
一 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探索的历史逻辑1
二 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探索的理论逻辑4
第一章 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探索的思想渊源与历史发展:《正处》前史论析7
第一节 党的宗旨、群众路线与《正处》的内在关联分析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考量12
一 《新民主主义论》关于国家性质、国体和政体的分析12
二 《论联合政府》对国家形态、三大作风和工业化等问题的考量14
三 《论人民民主专政》对国家基本制度和二十八年革命经验的概括15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17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确立和发展18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历次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统一战线23
三 适合中国情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的统一战线42
第四节 反思与开拓: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情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6
一 “一五”时期的成就、局限及对苏联模式的反思46
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8
第二章 思想变化、文本修改与政治生态演化:从《正处》成文史看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探索的艰辛历程61
第一节 思想变化与文本修改:《正处》从讲话提纲到发表稿的比较分析62
一 从《正处》讲话提纲到讲话记录整理稿62
二 两类矛盾问题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战略方针73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问题78
四 经济建设领域的铺张浪费问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80
五 知识分子等五项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处理82
第二节 《正处》文本修改与政治生态演化的相互关联84
一 毛泽东注意力的两次转移和《正处》修改的三个阶段85
二《正处》修改过程中的文本变化与政治生态演化的相互关联86
第三节 《正处》修改的研究和评价103
一 《毛泽东传》和薄一波对《正处》修改的研究和评价103
二 石仲泉对《正处》修改的研究和评价107
三 施肇域对《正处》修改的研究和评价111
四 其他学者对《正处》修改的研究和评价115
五 本书对《正处》及其修改的评价117
第三章 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探索的系统阐释:《正处》的理论及实践121
第一节 为何转型:《正处》的转型内涵与转型的必要性122
一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122
二 如何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25
三 推动新中国政治转型的必要性127
第二节 如何转型:政治转型的理论、实践和制度129
一 政治转型理论内涵的三个方面及相互关系130
二 整风运动:推动政治转型的实践132
三 制度探索:监督制度和劳动制度144
第三节 转型目标: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何以可能147
一 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初步解读149
二 生动活泼政治局面如何实现150
第四章 新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探索的历史省思:整风反右及其研究的反思152
第一节 整风实践进程中的政治生态演化与反思152
第二节 反右作为整风插曲的发生及反思154
第三节 整风反右研究中的“引蛇出洞”和“打天下坐天下”观点之商榷158
结语 《正处》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163
附录 国内外《正处》研究述评168
一 《正处》和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形成、发展史与研究史169
二 《正处》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及其原因188
三 《正处》和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194
四 《正处》对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探索206
五 《正处》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208
六 学界对《正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及相互关系的研究208
七 国外对《正处》的研究与评价215
八《正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217
参考文献219
后记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