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经阻滞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孟庆云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728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821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852页
- 主题词:神经阻滞麻醉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神经阻滞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神经阻滞的历史1
第2章 神经生理学和局部麻醉作用7
第一节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7
一、概述7
二、神经细胞膜与神经冲动11
三、突触15
第二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16
一、神经递质16
二、受体18
三、临床相关问题20
一、感觉神经系统22
第三节 神经系统及其冲动传导途径22
二、脊髓神经通路23
三、脑神经27
四、脑干及中脑27
五、大脑皮层28
六、脑脊液29
七、痛觉传递31
第四节 局部麻醉作用33
一、局麻药的基础药理学33
二、局麻药的作用机制35
第3章 局部麻醉药的特性、吸收和处置45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的结构46
三、偏光性卡因47
二、含酰胺基团的合成生物碱局麻药47
一、含酯基团的合成生物碱局麻药47
第二节 局部麻醉药的物理化学特性48
一、分子量49
二、离子化作用49
三、水溶性50
四、脂溶性51
五、蛋白结合51
第三节 局部处置52
一、整体流动52
二、弥散54
三、代谢56
一、药物57
第四节 全身吸收57
二、注射部位58
三、剂量因素59
四、添加剂60
五、储存方式61
六、与神经阻滞有关的因素61
七、身体因素与病理生理因素61
第五节 全身处置62
一、分布62
二、排泄63
三、代谢64
第六节 病人因素与其他药物的作用65
六、妊娠66
四、种族66
五、姿势66
二、年龄66
一、体重66
三、性别66
七、心血管疾病67
八、肝脏疾病67
九、肾脏疾病67
十、糖尿病68
十一、酸中毒与缺氧68
十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68
十三、胎盘转移70
第4章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药理学73
第一节 影响麻醉效能的药理因素75
一、理化特性75
二、血管舒张性质75
一、局麻药的剂量76
第二节 影响麻醉效能的非药理因素76
二、局麻药中添加血管收缩药77
三、注射部位77
四、局麻药中加入添加剂78
五、局麻药混合剂78
第三节 局麻药的毒性79
一、全身毒性79
二、变态反应83
三、局部组织毒性83
第四节 影响局麻药毒性的因素84
一、注射部位84
二、药物选择84
一、预防85
第五节 毒性反应的诊断、预防和治疗85
四、添加肾上腺素85
三、剂量85
二、治疗86
第六节 局麻药的临床应用87
一、氨基脂类药物87
二、氨基酰胺类药物87
第七节 与局麻药配用的药物90
一、血管收缩药90
二、抗氧化剂91
三、抗菌药91
第5章 神经阻滞减轻手术应激反应94
第一节 手术引起的全身应激反应94
第二节 减轻应激反应的机制95
一、传入神经刺激95
三、改变内分泌代谢反馈系统的接点96
二、局部和全身的组织因子96
四、其他因子97
第三节 减轻应激反应的因素97
一、全身麻醉97
二、合成代谢/分解代谢激素的调节98
三、减轻疼痛98
四、年龄99
五、底物的作用100
六、减少失热100
第四节 神经阻滞对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100
第五节 神经阻滞对手术操作反应的影响101
一、下腹部(妇科)手术和下肢手术101
二、大的(上)腹部、大血管和胸部手术108
第六节 神经阻滞减轻应激反应的机制110
二、传入与传出神经阻滞111
三、腰麻与硬膜外阻滞111
一、疼痛刺激与其他神经刺激的作用111
四、周围神经阻滞112
五、神经阻滞时间延长的影响112
六、局麻药的特异调节作用112
七、创伤后神经阻滞的影响112
八、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调节作用112
第七节 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应用阿片类药物对应激反应的影响112
一、神经阻滞对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113
二、神经阻滞复合术后镇痛117
第一节 术前准备119
一、术前检诊病人119
第6章 神经阻滞病人围术期处理119
二、征求病人及亲友意见120
三、术前用药120
四、神经阻滞用具的准备及消毒120
五、急救设备的检查121
第二节 术中管理121
一、复查病情检查阻滞用具及急救设备121
二、体位、穿刺点和消毒121
三、安置手术体位122
四、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122
第三节 术后处理122
一、病人撤离手术室或治疗室的标准122
二、术后注意事项122
三、镇痛装置的管理122
一、脊柱和椎骨124
第7章 硬膜外阻滞124
第一节 应用解剖124
二、椎骨间的连结128
三、硬膜外腔129
四、脊神经及其节段分布133
五、硬膜外腔的压力135
第二节 对生理学的影响135
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135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38
三、对消化、泌尿系统的影响139
四、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139
第三节 影响阻滞效果的因素140
一、局麻药140
二、其他影响因素142
第四节 阻滞方法145
一、阻滞前的病人评估和准备145
二、穿刺用具及消毒145
三、穿刺体位146
四、穿刺点的选择147
五、穿刺方法148
六、阻滞操作要点150
七、阻滞中的病人管理154
八、阻滞不完善的处理155
九、抗凝血药的应用156
第五节 适应证156
一、技术操作造成的并发症157
第七节 并发症157
二、非手术适应证157
一、手术适应证157
第六节 禁忌证157
二、阻滞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59
三、手术引起的中枢神经损害159
四、感染160
五、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60
六、与阻滞无关的疾病或损伤160
第8章 骶部硬膜外阻滞162
一、应用解剖162
二、局麻药的作用169
三、阻滞方法170
五、适应证174
四、生理变化174
六、禁忌证175
七、并发症175
第9章 蛛网膜下腔阻滞176
第一节 应用解剖176
一、脊柱176
二、蛛网膜下腔和脑脊液177
三、脊髓的血液供应179
四、脊神经180
第二节 对生理学的影响180
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180
四、对泌尿系统的影响182
五、对肝脏功能的影响182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82
三、对胃肠功能的影响182
第三节 影响阻滞效果的因素183
一、局麻药183
二、血管收缩药183
三、其他影响因素184
第四节 阻滞方法186
一、阻滞前的病人评估和准备186
二、穿刺用具及消毒187
三、穿刺体位187
四、穿刺点的选择189
五、穿刺方法189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191
七、阻滞中的病人管理191
第六节 禁忌证192
一、绝对禁忌证192
第五节 适应证192
二、非手术适应证192
一、手术适应证192
二、相对禁忌证193
第七节 并发症193
一、背痛193
二、头痛193
三、感染194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195
五、血管损伤196
第10章 上肢躯体神经阻滞197
第一节 臂丛神经阻滞197
一、斜角肌间臂丛阻滞201
二、锁骨上臂丛阻滞203
三、锁骨上血管旁臂丛阻滞205
四、锁骨下臂丛阻滞207
五、喙突旁臂丛阻滞208
六、腋路臂丛阻滞209
七、连续臂丛阻滞212
第二节 正中神经阻滞215
第三节 尺神经阻滞218
第四节 桡神经阻滞220
第五节 肌皮神经阻滞223
第六节 指神经阻滞224
第七节 骨折部位浸润阻滞225
二、肩锁关节阻滞226
一、肩关节内阻滞226
第八节 肩部痛局部阻滞226
三、冈上肌肌腱阻滞227
四、冈下肌肌腱阻滞227
五、肩胛下肌肌腱阻滞227
六、肱二头肌肌腱阻滞228
七、旋肌套阻滞228
八、三角肌下滑囊阻滞229
九、喙突下滑囊阻滞230
十、肩周阻滞230
十一、肩肋痛点阻滞231
第九节 肘和前臂痛局部阻滞232
一、肘关节阻滞232
三、后骨间神经阻滞233
二、肱骨外上髁阻滞233
四、肱骨内上髁阻滞234
五、鹰嘴滑囊阻滞234
六、肱桡滑囊阻滞235
七、旋前圆肌阻滞235
八、骨间神经阻滞236
九、肘管阻滞237
十、前臂外侧皮神经阻滞237
第十节 腕和手部痛局部阻滞238
一、腕关节阻滞238
二、下尺桡关节阻滞239
三、桡神经浅支阻滞239
四、桡骨茎突腱鞘内阻滞240
五、拇长屈肌腱鞘内阻滞241
六、指浅屈肌腱鞘内阻滞242
七、腕管阻滞242
第11章 下肢躯体神经阻滞244
第一节 腰部躯体神经阻滞246
第二节 坐骨神经阻滞248
第三节 股神经阻滞253
第四节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256
第五节 闭孔神经阻滞257
第六节 膝关节周围神经阻滞259
一、腓总神经阻滞259
二、胫神经阻滞261
三、隐神经阻滞261
第七节 踝关节神经阻滞263
第八节 跖、趾神经阻滞264
第九节 跗间神经阻滞265
第十节 髋与骨盆疾病的局部阻滞266
一、髋关节内阻滞266
二、内收肌肌腱阻滞266
三、坐骨滑囊阻滞267
四、臀肌滑囊阻滞267
五、腰大肌滑囊阻滞269
六、髂耻滑囊阻滞269
七、大粗隆滑囊阻滞270
八、弹响髋综合征大粗隆阻滞270
九、耻骨联合阻滞271
十、梨状肌阻滞271
一、膝关节内阻滞272
第十一节 膝和小腿疾病的局部阻滞272
十一、尾骨阻滞272
二、上胫腓关节阻滞273
三、半膜肌附着部阻滞273
四、冠状韧带阻滞274
五、内侧副韧带阻滞274
六、股四头肌扩张部阻滞274
七、髌上滑囊阻滞275
八、髌前滑囊阻滞276
九、浅表性髌下滑囊阻滞276
十、深部髌下滑囊阻滞276
十一、鹅足滑囊阻滞277
十二、髂胫束滑囊阻滞277
十四、腘窝囊肿阻滞278
十三、腘绳肌腱阻滞278
十五、阔筋膜阻滞279
第十二节 踝和足部疾病的局部阻滞280
一、踝关节内阻滞280
二、距下关节阻滞280
三、跗骨间关节阻滞281
四、趾关节阻滞281
五、三角韧带阻滞282
六、距腓前韧带阻滞283
七、前跗骨管阻滞283
八、后跗骨管阻滞284
九、跟腱阻滞284
十、跟腱滑囊阻滞284
十二、腓骨肌腱阻滞285
十一、跟腓韧带阻滞285
十三、跖筋膜阻滞286
十四、跟骨骨刺阻滞286
十五、伸趾浅肌腱阻滞287
十六、胫骨后肌腱阻滞288
十七、拇囊肿阻滞288
十八、小趾囊肿阻滞288
十九、锤状趾处阻滞289
二十、槌状趾处阻滞289
二十一、摩顿神经瘤阻滞289
二十二、籽骨阻滞290
二十三、跖骨处阻滞290
三、作用于神经干292
一、作用于神经末梢292
二、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292
第12章 静脉内区域神经阻滞292
第一节 作用机制292
第二节 阻滞前的准备293
一、病人的准备293
二、阻滞前用药293
三、药品和设备的准备及检查293
第三节 阻滞方法293
一、静脉穿刺293
二、肢体驱血293
五、止血带不适的处理294
七、松止血带注意事项294
六、长时间手术的处理294
四、注射药液294
三、肢体缚止血带294
第四节 阻滞及辅助用药295
一、局麻药的选择295
二、局麻药的用法295
三、辅助药的应用295
第五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296
一、适应证296
二、禁忌证296
第六节 并发症296
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296
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296
三、其他并发症296
二、缺点297
一、优点297
第七节 优缺点297
四、影响全身毒性反应的因素297
第13章 上、下肢交感神经阻滞299
第一节 交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功能300
一、解剖和生理300
二、功能300
三、交感神经阻滞对周围血流的影响303
第二节 颈上交感神经节阻滞308
第三节 星状神经节阻滞309
一、应用解剖309
二、阻滞前准备312
三、阻滞方法312
四、用药317
五、适应证318
六、禁忌证326
七、并发症326
八、注意事项327
第四节 胸交感神经节阻滞327
第五节 腰交感神经节阻滞330
第六节 静脉内区域交感神经阻滞334
第七节 交感神经阻滞后的生理变化及检测方法336
第14章 胸腹部神经阻滞339
第一节 肋间神经阻滞340
第二节 胸膜间阻滞345
第三节 腰部椎旁躯体神经阻滞350
第四节 胸部椎旁躯体神经阻滞355
第五节 脊神经后支阻滞359
第六节 腹腔神经丛阻滞360
第七节 内脏神经阻滞367
第八节 腹下神经丛阻滞370
第九节 腹直肌阻滞373
第十节 髂嵴阻滞374
第十一节 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376
第十二节 生殖股神经阻滞379
第十三节 阴茎阻滞379
第十四节 膀胱前间隙阻滞380
第十五节 腹内神经阻滞381
第十六节 胸腹部痛局部阻滞383
一、胸长神经阻滞383
二、肋胸关节阻滞384
三、肋骨软骨关节阻滞384
五、胸骨柄关节阻滞385
四、胸锁关节阻滞385
六、胸骨肌阻滞386
七、剑胸关节阻滞386
八、滑动肋阻滞386
九、前皮神经阻滞387
第15章 头颈部神经阻滞389
第一节 三叉神经阻滞389
第二节 上颌神经及分支阻滞392
第三节 下颌神经及分支阻滞395
第四节 舌咽神经阻滞398
第五节 迷走神经阻滞400
第六节 副神经阻滞401
第七节 喉上神经阻滞402
第八节 喉返神经阻滞404
第九节 颈丛神经阻滞405
第十节 枕大神经阻滞407
第十一节 耳部区域阻滞408
第十二节 颈部硬膜外阻滞409
第十三节 头、颈部痛局部阻滞410
一、颞下颌关节阻滞410
二、茎突舌骨阻滞411
三、舌骨阻滞411
四、肩胛舌骨阻滞412
五、斜方肌筋膜痛点阻滞412
六、胸锁乳突肌筋膜痛点阻滞413
七、颈胸椎棘间滑囊阻滞413
第16章 眼科手术的神经阻滞415
第一节 泪腺神经阻滞415
第三节 眶上神经阻滞416
第二节 额神经阻滞416
第四节 滑车上神经阻滞417
第五节 滑车下神经阻滞417
第六节 眶下神经阻滞418
第七节 面神经阻滞418
第八节 眼球后神经阻滞420
第九节 眼球周围阻滞421
第17章 神经阻滞在妇产科的应用423
第一节 概述423
第二节 产科应用生理425
一、呼吸系统变化425
二、心脏及循环功能的变化426
三、胃肠运动改变427
四、其他系统的改变427
第三节 产科常用药物及胎盘交换428
五、子宫胎盘循环和氧气的运输428
一、胎盘交换及胎儿药物代谢429
二、局麻药对胎儿的作用429
三、常用药物对母体与胎儿的影响432
第四节 产程疼痛传导径路及生理改变435
一、产程435
二、分娩时疼痛引起的生理改变436
第五节 会阴部位及宫颈周围神经阻滞438
一、局部浸润438
二、阴部神经阻滞439
三、宫颈周围阻滞439
一、硬膜外阻滞441
第六节 分娩时神经阻滞441
二、双管硬膜外阻滞444
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444
四、蛛网膜下腔阻滞444
五、骶管阻滞445
六、分娩期间的自控镇痛445
七、产科镇痛的其他方法及分娩镇痛中应注意的问题446
第七节 剖宫产术病人的麻醉446
一、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447
二、剖宫产术病人的麻醉447
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的麻醉448
四、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病人手术的麻醉449
八、分娩中不协调的子宫收缩451
七、多胎儿产妇的麻醉451
六、臀位产妇的麻醉451
五、早产产妇的麻醉451
第八节 产科合并症病人的麻醉和禁忌证452
一、产妇合并症与神经阻滞452
二、孕妇非产科手术的麻醉452
三、羊水栓塞453
四、妇产科硬膜外阻滞的禁忌证与并发症453
第九节 妇产科病人术后镇痛454
一、分类与影响因素454
二、术后镇痛的方法455
三、妇产科病人术后镇痛的优点及注意事项456
第十节 产科镇痛失败原因和硬膜外术后镇痛不全的处理457
一、分娩镇痛失败原因457
二、无痛分娩中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458
第18章 门诊病人的神经阻滞459
第一节 门诊病人神经阻滞的优点和病例选择459
一、优点459
二、病例选择459
第二节 门诊病人手术后管理460
第19章 小儿神经阻滞462
第一节 概述462
第二节 伤害的机制和行为反应462
一、伤害的病理变化463
二、背角的兴奋机制463
三、背角的抑制机制464
四、行为反应464
第三节 小儿疼痛的评估方法464
二、行为观察方法465
一、生理学方法465
三、直接诉说方法466
第四节 小儿常用的神经阻滞466
一、小儿眶下神经阻滞467
二、小儿面神经阻滞469
三、小儿枕大神经阻滞472
四、小儿臂丛神经阻滞474
五、小儿指神经阻滞476
六、小儿腹壁神经阻滞477
七、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479
八、小儿硬膜外腔阻滞480
九、小儿骶管阻滞482
十、小儿坐骨神经阻滞484
十一、小儿阴茎背神经阻滞485
第20章 疼痛的机制487
第一节 疼痛传导的神经生理学基础487
一、外周神经487
二、脊髓后角492
三、中枢神经系统500
第二节 急、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的特征504
一、疼痛的神经生理学504
二、急、慢性疼痛505
三、内脏和躯体痛506
四、癌性疼痛509
第三节 临床疼痛的治疗512
一、疼痛期间神经生理变化512
二、疼痛调制的神经生理学基础514
三、药物治疗517
四、神经阻滞治疗疼痛应注意的问题518
第21章 伤害感知和神经损伤的生理和药理学基础521
第一节 疼痛感受:行为相关性521
一、急性刺激521
二、持续刺激522
第二节 痛觉传入过程:上行投射结构522
一、初级传入系统522
二、初级传入系统的脊髓端531
第三节 初级传入药理学533
一、脊髓传入终末端533
二、神经递质在疼痛传递中的作用534
第四节 脊髓伤害成分535
一、脊髓Rexed分层535
二、脊髓上行束537
第五节 特殊感觉系统的重要性540
一、三叉神经系统540
二、内脏传入系统541
第六节 伤害传递中的脊髓上成分541
一、延髓网状结构541
二、中脑网状结构和中央灰质542
三、间脑542
四、皮质投射543
第七节 伤害感受的调节结构544
一、脑干-脊髓联系544
二、脑干-脑干联系545
三、脑干-皮质联系545
第八节 伤害整合系统的动力学特征545
一、脊髓抑制系统545
二、脊髓易化系统548
三、编译系统的动力学成分:低强度输入551
第22章 疼痛心理学555
第一节 心理学对疼痛的影响555
一、文化555
二、民族556
三、宗教和信仰556
四、疼痛的环境556
五、注意力557
六、情感控制557
七、暗示和安慰剂558
八、催眠558
十二、情绪和性别559
十四、人格559
十三、早期经验559
十、不安559
十一、抑郁559
九、焦虑559
第二节 疼痛的基础理论560
一、闸门控制学说560
二、痛觉的范畴560
三、神经网络学说560
第三节 疼痛的评估562
一、精神物理学方法562
二、McGill疼痛问卷调查表(MPQ)562
第四节 疼痛的心理学处理564
一、精神药物的治疗564
三、工伤补偿与疼痛564
二、减轻疼痛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情绪565
三、暗示和催眠疗法565
四、行为疗法565
五、生物反馈疗法和各种放松疗法565
六、转移注意力疗法565
七、脱敏疗法566
八、社会因素与疼痛处理566
第五节 几种常见疼痛的心理学处理566
一、分娩痛566
二、术后疼痛567
三、慢性疼痛568
一、基础理论570
第23章 预先镇痛570
二、概念571
三、临床应用571
四、评价573
五、预先镇痛对预防后期术后痛的作用573
第24章 多模式镇痛575
一、镇痛药物的选择575
二、镇痛方法的选择579
三、外周与中枢联合用药582
四、围术期镇痛582
五、心理治疗582
第25章 急性疼痛的治疗和护理583
第一节 急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583
一、外周易化584
三、交感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强585
四、神经内分泌变化585
二、中枢易化585
五、肺功能的改变586
六、深静脉血栓形成586
七、持续疼痛586
八、其他影响586
第二节 急性疼痛的治疗587
第三节 急性疼痛的护理588
第四节 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589
第五节 影响急性疼痛治疗的因素590
一、年龄590
二、体重590
三、性别590
四、文化程度590
八、药物滥用或阿片类药物耐受591
九、药效学和其他因素591
五、心理因素591
七、药代动力学变化591
六、手术的部位和范围591
第六节 静脉自控镇痛法592
第七节 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镇痛593
一、硬膜外用药的作用593
二、硬膜外单次或间断注入阿片类药物593
三、连续硬膜外注入阿片类药物594
四、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596
五、阿片类药物用于蛛网膜下腔镇痛597
六、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597
七、硬膜外镇痛法的应用和监护598
第八节 神经阻滞治疗急性疼痛600
第九节 外伤后疼痛治疗601
第26章 术后镇痛603
第一节 术后疼痛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603
一、术后疼痛的原因603
二、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604
第二节 术后疼痛的分类及特点604
一、术后疼痛的分类604
二、术后疼痛的特点605
第三节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605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605
四、对内分泌和代谢的影响606
五、对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影响606
三、对消化及泌尿系统的影响606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606
六、对凝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607
第四节 术后镇痛对病人转归的改善607
一、改善心肌缺血607
二、减少肺部并发症607
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607
四、减少静脉血栓形成607
五、缩短住院时间607
第五节 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608
一、局部麻醉药608
二、镇痛药608
第六节 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方法610
一、局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术611
二、椎管内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术611
三、颈浅神经丛阻滞术后镇痛术618
四、臂神经丛阻滞术后镇痛术619
五、肋间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术620
六、腰神经丛阻滞术后镇痛术620
七、骶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术620
八、胸膜间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术620
第七节 术后疼痛的综合治疗620
第27章 颈肩背腰痛神经阻滞623
第一节 颈椎间关节阻滞623
第二节 寰枢椎间关节阻滞626
第三节 寰枕关节阻滞628
第四节 颈神经后支阻滞629
第五节 腰神经后内侧支阻滞632
第六节 腰椎间关节阻滞634
第七节 胸椎间关节阻滞636
第八节 肩胛上神经阻滞637
第九节 棘上韧带阻滞638
第十节 棘间韧带阻滞639
第十一节 骶髂关节阻滞640
第十二节 第3腰椎横突阻滞641
第十三节 腰椎间孔神经阻滞642
第十四节 腰肌筋膜痛点阻滞644
第28章 神经破坏性阻滞的神经病理学646
第一节 神经的正常结构与功能646
一、神经轴突646
二、无髓鞘纤维648
三、有髓鞘纤维648
四、结缔组织648
五、神经内膜环境650
一、沃勒变性651
第二节 异常神经结构及其病理生理651
一、再生过程652
三、神经内膜液压653
四、神经血流653
五、镇痛所致的神经病理过程654
第三节 神经变性药物的神经病理学655
一、高渗和低渗溶液655
二、低温和冷冻损伤655
三、高温和激光损伤656
四、局部麻醉药656
五、乙醇658
六、酚(石炭酸)660
九、实验中的药物661
八、铵盐661
七、甘油661
十、结论662
第四节 神经损伤性疼痛的神经病理学展望662
第29章 神经破坏性阻滞的临床应用664
第一节 概述664
一、多学科综合治疗概念664
二、历史与进展664
三、神经破坏性阻滞的近况665
第二节 阻滞前评估666
一、适应证与病人选择667
二、疼痛的特点667
三、预期寿命668
二、酚669
第三节 神经破坏性药物669
一、乙醇669
三、氨基苯甲酸丁酯670
四、氯甲苯酚670
五、铵盐670
第四节 周围神经破坏性阻滞670
一、局麻药与破坏性周围神经阻滞的比较671
二、病人选择671
三、技术要点671
四、神经破坏方法与药物选择672
五、头、颈部疼痛673
六、上肢疼痛臂丛神经破坏性阻滞676
七、胸腹壁疼痛破坏性阻滞677
八、盆腔、会阴和下肢疼痛治疗678
九、其他外周神经阻滞679
第五节 蛛网膜下腔神经破坏性阻滞679
一、酚或乙醇蛛网膜下腔神经破坏性阻滞的一般要求680
二、颈段蛛网膜下腔神经破坏性阻滞682
三、胸段蛛网膜下腔神经破坏性阻滞683
四、腰段蛛网膜下腔神经破坏性阻滞683
五、腰骶段蛛网膜下腔神经破坏性阻滞683
六、蛛网膜下腔神经破坏性阻滞的疗效685
七、椎管内注射高渗或等渗生理盐水686
第六节 硬膜外腔神经破坏性阻滞687
第七节 硬膜下(蛛网膜间)神经破坏性阻滞688
一、交感神经破坏性阻滞简介689
二、星状神经节破坏性阻滞689
第八节 交感神经破坏性阻滞689
三、胸段椎旁交感神经破坏性阻滞690
第九节 腹腔交感神经丛破坏性阻滞691
一、药物种类、容量、穿刺针、穿刺方法和放射影像引导692
二、适应证692
三、疗效692
四、早期治疗的基本依据693
五、并发症693
六、历史696
七、解剖与穿刺方法696
八、膈脚后入路696
九、经膈脚入路697
十、经主动脉入路697
十一、经腹腔入路698
十二、经导管法腹腔神经丛破坏术699
十三、内脏神经阻滞699
十四、腹腔神经丛阻滞的选择699
十五、药物和针具的选择700
十六、实践中的评价700
第十节 上腹下神经丛和单侧神经节阻滞701
一、上腹下神经丛阻滞701
二、奇神经节阻滞702
三、展望703
第十一节 垂体破坏术704
一、机制704
二、操作方法704
三、结果705
三、肌肉内或骨膜周围注射破坏术706
二、肌肉内靶点阻滞术706
第十二节 神经肌肉痉挛性疾病的神经破坏术706
一、外周神经阻滞术706
第十三节 结论707
第30章 神经破坏性阻滞的并发症708
第一节 神经破坏性阻滞前需考虑的问题708
一、神经破坏性药物708
二、神经破坏性阻滞的操作709
第二节 常用神经破坏性阻滞的并发症710
一、蛛网膜下腔神经破坏性阻滞710
二、硬膜外腔神经破坏性阻滞712
三、周围神经破坏性阻滞712
四、交感神经破坏性阻滞714
第一节 经皮技术简介717
第31章 神经刺激和经皮神经毁损术717
一、顽固性疼痛治疗的理论基础718
二、顽固性疼痛的分类及治疗方法的选择718
第二节 顽固性疼痛的经皮毁损疗法720
一、毁损术患者的选择720
二、结果的评估720
三、顽固性疼痛的经皮神经毁损技术721
四、经皮神经毁损术和脊神经根毁损术721
五、枕神经毁损术721
六、肋间神经毁损术722
七、脊神经背根毁损术722
第三节 脑神经毁损术723
一、三叉神经毁损术723
二、舌咽神经毁损术725
第四节 交感神经毁损术726
第五节 经皮脊髓毁损术727
一、经皮脊髓前侧柱毁损术727
二、经皮尾核及三叉神经下行束毁损术728
第六节 缓解疼痛的其他技术730
一、周围神经和三叉神经刺激730
二、脊髓背侧柱刺激731
第32章 激光和超激光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及临床应用733
第一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与恢复733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分型733
二、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733
三、局部微环境因素对神经再生的影响734
二、弱激光对生物组织的作用735
一、激光与普通光的区别735
第二节 激光对神经再生的作用735
三、弱激光对机体的作用736
四、激光对神经再生的作用736
五、弱激光的临床应用737
第三节 超激光对周围神经疾病的治疗作用737
一、超激光的性能与特点737
二、超激光治疗周围神经疾病的机制738
三、常用的照射部位及条件739
四、超激光的临床应用739
五、禁忌证740
六、副作用740
二、低频脉冲电疗法742
第二节 电疗法的分类742
一、直流电疗法742
第33章 电疗学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742
第一节 概述742
三、中频电疗法743
四、高频电疗法743
第三节 电疗法的镇痛机制743
一、低、中频脉冲电流的镇痛机制743
二、高频电流的镇痛作用745
三、局麻药电离子导入745
第四节 直流电及药物离子导入疗法745
一、概念745
二、直流电的镇痛机制745
第五节 低频脉冲电疗法746
一、概念746
三、直流电离子导入镇痛机制746
二、低频脉冲电疗的镇痛机制747
三、低频脉冲电疗法的分类及临床应用747
第六节 中频电疗法748
一、概念748
二、中频电疗的作用原理748
三、中频电疗法的分类及临床应用749
第七节 高频电疗法751
一、概述751
二、高频电疗的镇痛机制752
三、高频电疗法的分类及临床应用752
第34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核术755
第一节 概述755
一、历史回顾755
二、胶原酶及溶核原理756
三、应用解剖757
四、诊断要点760
第二节 盘外胶原酶溶核术766
一、经骶裂孔硬膜囊前间隙穿刺置管溶核术766
二、小关节内侧缘入路侧隐窝穿刺溶核术768
三、椎板外切迹入路侧隐窝穿刺溶核术770
四、小关节间隙入路侧隐窝穿刺溶核术771
五、后正中入路硬膜外穿刺患侧置管溶核术772
六、健侧入路硬膜外穿刺患侧置管溶核术773
七、靶位注射胶原酶溶核术774
八、经腰椎间孔注射胶原酶溶核术779
第三节 盘内注射胶原酶溶核术785
第四节 疗效评价及优缺点790
一、评价标准790
一、适应证791
二、优缺点791
第五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791
二、禁忌证792
第六节 并发症792
第七节 与溶核术有关的问题793
一、术前准备793
二、术后处理794
三、再次溶核问题794
四、双间隙突出的处理794
五、影响溶核效果的因素794
附录1 总参考书目796
附录2 神经阻滞用具797
附录3 注射针头型号、规格比较806
附录4 神经阻滞学用药、用词中英文对照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