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明代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明代哲学
  • 李书增等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3725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886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19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明代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衷尔钜1

序 姚瀛艇1

引论1

一、明代社会的经济状况1

序 张岱年1

二、明代的政治概况11

三、明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及其对哲学的影响21

四、明代哲学思想演变的轨迹40

理学独尊60

概说60

第一章 朱元璋与明初朱熹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62

一、朱元璋强化集权的治国思想62

二、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经》的思想75

三、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83

一、刘基的生平和著作91

第二章 刘基的思想91

二、刘基的哲学思想93

三、刘基的社会政治思想106

第三章 明初浙东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15

一、明初浙东学术思想界115

二、宋濂的哲学思想117

三、方孝孺的哲学思想127

第四章 曹端、薛瑄的思想141

一、曹端、薛瑄的生平和著作141

二、曹端的哲学思想143

三、曹端的无神论思想150

四、薛瑄的理气说158

五、薛瑄的复性论168

一、吴与弼、胡居仁的生平和著作178

第五章 吴与弼、胡居仁的思想178

二、吴与弼的哲学思想181

三、胡居仁的理气说191

四、胡居仁的圣贤工夫说199

第六章 何瑭的思想207

一、何瑭的生平和著作207

二、“阳为神,阴为形”的哲学思想210

三、何瑭与王廷相的辩论221

第七章 明代佛教哲学的演变232

一、明代的佛教政策232

二、明代佛教诸宗239

三、明末“四大高僧”的哲学思想及其受理学的影响249

第八章 明代道教哲学的演变258

一、明代的道教政策258

二、明代道教两大流派264

三、明代道教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及其受理学的影响272

第九章 明代伊斯兰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282

一、明代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282

二、明代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运动291

三、明代中国伊斯兰教哲学的新特色301

心学崛起316

概说316

第十章 陈献章及心学的复起319

一、陈献章的生平和著作319

二、“天地之物尽在我”的宇宙观325

三、“为学当求诸心”的认识论334

四、陈献章后学林光的哲学思想343

第十一章湛若水的思想351

一、湛若水的生平和著作351

二、“万事万变皆本于心”的宇宙观353

三、“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论364

四、“心性非二”的人性论373

第十二章 王守仁的思想(上)382

一、王学产生的历史条件382

二、王学的产生是宋明理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391

三、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08

第十三章 王守仁的思想(中)422

四、“心外无物”、“心外无理”423

五、“知行合一”说439

六、“致良知”是“圣门正法眼藏”458

第十四章 王守仁的思想(下)475

七、王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75

八、“天泉证道”和王学的分化491

九、王学在东、西方的传播及其影响505

十、王守仁后学王畿的哲学思想522

第十五章 王艮和泰州学派的思想533

一、王艮的生平和著作533

二、王艮和泰州学派的主要理论学说540

三、泰州学派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555

四、泰州后学颜钧和罗汝芳的哲学思想563

第十六章 何心隐的思想577

一、何心隐的生平和著作577

二、何心隐以“师友”为核心的理想政治观583

三、何心隐的哲学思想593

第十七章 李贽反道学的“异端”思想603

一、李贽的生平和著作603

二、“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批判怀疑精神613

三、“自然之性”的人性论622

四、“心即是境,境即是心”的唯心主义基本倾向636

五、“经史相为表里”的历史观650

第十八章 刘宗周、黄道周的思想(上)662

一、刘宗周的生平和著作662

二、刘宗周思想发展的过程和蕺山学派的形成667

三、“理即是气之理”的理气论和“道不离器”的道器论676

四、“离物无知”、“知为物化”的认识论687

第十九章 刘宗周、黄道周的思想(下)700

五、“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性”的心性论700

六、刘宗周的“慎独”学说710

七、“仁政”、“德治”的政治观721

八、黄道周的哲学思想726

第二十章 陈确的思想737

一、陈确的生平和著作737

二、陈确的宇宙观和无神论思想744

三、陈确的认识论和知行观753

四、陈确的人性论和理欲观765

第二十一章 孙奇逢的思想773

一、孙奇逢的生平和著作773

二、“兼采朱王,以实补虚”、“主于实用”的思想特色776

三、“吾心即天地万物”的哲学思想783

气学复兴794

概说794

第二十二章 魏校、崔铣的思想796

一、魏校、崔铣的生平和著作796

二、魏校的“理气合一”论798

三、崔铣“理者,气之条”的思想804

第二十三章 罗钦顺的思想814

一、罗钦顺的生平和著作814

二、“理气为一物”论820

三、“明乎心性之辨”835

四、“经世宰物”之学848

五、历史地位854

第二十四章 王廷相的思想(上)859

一、王廷相的生平和著作859

二、“元气之上无物”的本体论864

三、“无形气则神灭”的无神论思想879

第二十五章 王廷相的思想(下)899

四、“气有偏盛,遂为物主”的辩证法思想899

五、“讨诸理而尤贵达于事”的知行统一观915

六、“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的人性论933

第二十六章 吴廷翰的思想952

一、吴廷翰的生平和著作952

二、气“为天地万物之祖”955

三、“验之于物而得之于心乃为真知”965

四、“性气一物”论976

五、吴廷翰的思想在日本的影响990

第二十七章 韩邦奇、杨慎的思想996

一、韩邦奇、杨慎的生平和著作996

二、韩邦奇的“天地万物本同一气”的思想1000

三、杨慎的“元气”“求实”哲学1007

第二十八章 高拱的思想1024

一、高拱的生平和著作1024

二、“气具夫理”、“理具于气”的宇宙观1029

三、“事必求其实”、“虚心以求其是”的认识论1038

四、“义”、“利”和“经”、“权”相统一的辩证法思想1045

第二十九章 吕坤的思想1056

一、吕坤的生平和著作1056

二、“学以自得为宗”1061

三、“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1071

四、“天地间只靠两种人为命”1086

五、“天自有两种天”1096

第三十章 唐鹤征、杨东明的思想1107

一、唐鹤征、杨东明的生平和著作1107

二、唐鹤征的“天地之间只有一气”的思想1109

三、杨东明的理气统一说1124

第三十一章 方以智的思想1130

一、方以智的生平和著作1130

二、“质测即藏通几”之学1136

三、“盈天地间皆物”、“一切物皆气之所为”1144

四、“知至而以知还物”1156

五、“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1167

六、历史地位及其评价1177

实学高扬1180

概说1180

一、黄绾的生平和著作1183

第三十二章 黄绾的思想1183

二、宋明理学“其入门皆由于禅”1190

三、力倡“经世之学”1202

第三十三章 陈第的思想1214

一、陈第的生平和著作1214

二、“三极之道,阴阳而已”的哲学思想1218

三、“不达世务,终难致用”的“求实”思想1234

第三十四章 来知德的思想1251

一、来知德和明代象数之学的发展1251

二、“舍象不可以言易”1256

三、“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1265

第三十五章 张居正的思想1274

一、张居正的生平和著作1274

二、“天道无心”的宇宙观1282

三、“敦本务实”之学1290

一、顾宪成和高攀龙及东林学派1300

第三十六章 顾宪成、高攀龙的思想1300

二、顾宪成“志在世道”的思想1308

三、高攀龙的“躬行实践”、“贵实行”的务实致用思想1323

第三十七章 李时珍的思想1337

一、李时珍的生平和著作1337

二、宇宙“变化皆由于一气”说1340

三、自发的辩证思维方法1351

四、“医者贵在格物”的认识论1361

第三十八章 张介宾的思想1368

一、张介宾的生平和著作1368

二、“医易相通,理无二致”1370

三、“阴阳即五行之气,五行即阴阳之质”1380

第三十九章 徐光启、李之藻的思想1401

一、徐光启、李之藻的生平和著作1401

二、“博究天人而主于实用”1408

三、西学可以“补开辟所未有”1426

第四十章 宋应星的思想1435

一、宋应星的生平和著作1435

二、宋应星的哲学思想(上)1438

三、宋应星的哲学思想(下)1449

第四十一章 朱之瑜的思想1457

一、朱之瑜的生平和著作1457

二、“以有用为标准”的哲学思想1464

三、“治国有道,因民之所利而利”的社会政治思想1481

四、朱之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影响1488

破块启蒙1491

概说1491

第四十二章 傅山的思想1494

一、傅山的生平和著作1494

二、傅山的哲学思想1501

三、傅山的社会政治思想1526

第四十三章 黄宗羲的思想1550

一、黄宗羲的生平和著作1550

二、“理气乃学之主脑”的哲学思想1562

三、“一本而万殊”的哲学史观1578

四、《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1587

第四十四章 顾炎武的思想1600

一、顾炎武的生平和著作1600

二、“非器则道无所寓”的哲学思想1603

三、“拨乱涤污,法古用夏”的社会政治思想1629

第四十五章 王夫之的思想(上)1640

一、王夫之的生平和著作1640

二、“太虚一实”、“气者理之依”1648

三、“天下惟器”、“道在器中”1660

四、“太虚本动”、“变化日新”1669

第四十六章 王夫之的思想(中)1669

五、“能必副其所”、“知以行为功”1688

六、“习成而性与成”、“天理寓于人欲”1716

第四十七章 王夫之的思想(下)1731

七、“理势合一”、“即民而见天”1731

八、“立君以主民”、“以政而治民”1746

九、王夫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760

第四十八章 “西学东渐”和理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1764

一、利玛窦与“西学”的传入1764

二、明末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作用1777

三、宋明理学在西方的传播及其影响1816

结束语1834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1868

后记18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