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摄录像技术及多媒体光盘 原理、使用与维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裴昌幸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606083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摄录像技术及多媒体光盘 原理、使用与维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录像技术2
第1章 磁带录像机的发展、分类及组成2
1.1 录像机发展简况2
1.2 录像机的分类3
1.3 家用录像机基本组成6
第2章 磁性记录与重放原理10
2.1 铁磁物质的基本特性10
2.1.1 磁化的概念10
2.1.2 磁滞回线及剩磁11
2.1.3 磁头与磁带12
2.2 磁记录过程及记录方法14
2.2.1 磁记录过程14
2.2.2 记录波长15
2.2.3 偏磁原理17
2.3 消磁与重放19
2.3.1 消磁原理19
2.3.2 重放原理20
2.4.1 磁记录过程中的各种损耗21
2.4 记录与重放过程中的损耗21
2.4.2 重放过程中的各种损耗23
第3章 视频信号处理及记录原理26
3.1 视频信号及其特点26
3.1.1 视频信号特点26
3.1.2 记录视频信号应注意的问题27
3.2 录像机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28
3.2.1 采用旋转磁头提高磁头磁带的相对速度28
3.2.2 采用调频技术压缩相对带宽29
3.2.3 色度信号的记录方法31
3.2.4 VTR信号处理步骤及方框图33
3.3 录像机信号处理特点35
3.3.1 高密度记录35
3.3.2 倾斜方位角记录36
3.3.3 用移相方式消除色度串扰37
3.3.4 双低载频消除色度串扰的方法38
4.1.1 直接调频记录方式41
第4章 信号记录与重放系统41
4.1 视频记录系统概述41
4.1.2 副载频降频记录方式42
4.2 亮度信号记录通道组成及电路分析43
4.2.1 输入选择电路43
4.2.2 AGC电路44
4.2.3 低通滤波与钳位电路46
4.2.4 预加重处理46
4.2.5 黑/白切割电路48
4.2.6 频率调制器49
4.3 色度通道系统组成及电路分析50
4.3.1 带通滤波器50
4.3.2 色控制电路与色同步电路51
4.3.3 变频器电路52
4.4 记录放大器54
4.4.1 调频亮度信号和降频色度信号的混合54
4.4.2 记录电流最佳化概念及调整54
4.4.3 均衡55
4.5 磁头耦合电路及旋转变压器56
4.5.1 滑环耦合56
4.5.2 旋转变压器57
4.6 视频重放系统概述58
4.7 磁头放大器及电子切换开关59
4.7.1 磁头放大器59
4.7.2 电子切换开关61
4.8 亮度信号重放通道电路分析62
4.8.1 高通滤波器62
4.8.2 失落补偿电路63
4.8.3 双重限幅电路64
4.8.4 解调器66
4.8.5 非线性预加重/去加重电路68
4.8.6 杂波抑制电路68
4.9 色度信号重放通道电路分析70
4.9.3 伪时基校正71
4.9.1 重放ACC及微分增益补偿电路71
4.9.2 主变频器71
第5章 伺服系统74
5.1 系统概述74
5.1.1 伺服系统在录像机中的作用74
5.1.2 伺服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原理76
5.1.3 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77
5.2 鼓伺服系统78
5.2.1 鼓伺服检测装置78
5.2.2 鼓伺服控制过程分析79
5.3 主导轴伺服系统80
5.3.1 相位环路81
5.3.2 速度环路81
5.3.3 主导轴位置、速度检测器84
5.3.4 检测元件85
5.4.1 机械方式张力控制86
5.4 磁带张力伺服系统86
5.4.2 电控张力伺服87
第6章 机械系统与系统控制89
6.1 VHS的机械系统89
6.1.1 带盒装卸机构89
6.1.2 加载及走带机构90
6.1.3 机械系统举例92
6.2 家用录像机系统控制93
6.2.1 系统控制的构成94
6.2.2 系统控制实例96
6.3 遥控收发系统96
6.3.1 遥控发射系统96
6.3.2 遥控接收系统98
第7章 录像机的使用与维修100
7.1 录像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100
7.1.1 使用注意事项100
7.1.2 正确使用与维护101
7.2.1 检修程序103
7.2 录像机的检修程序及故障特点103
7.2.2 录放像机故障特点108
7.3 国内外录放像机检修经验与实例110
7.4 录放像机维修有关资料116
7.4.1 磁鼓代换116
7.4.2 集成电路代换117
第8章 绪论124
8.1 摄像技术发展概况124
第二篇 摄像技术124
8.2 基本知识126
8.2.1 光的物理量及单位126
8.2.2 光的特性127
8.2.3 彩色三要素128
8.2.4 三基色原理129
第9章 摄像系统的组成130
9.1 摄像机的结构130
9.1.1 光学系统130
9.2 摄像器件131
9.1.4 电子寻像器131
9.1.2 摄像系统131
9.1.3 录音录像系统131
9.2.1 光电导靶摄像管132
9.2.2 固体摄像器件136
9.3 光学系统139
9.3.1 成像基础139
9.3.2 镜头141
9.3.3 镜头的主要技术特性及调整142
9.3.4 分色系统143
9.4 信号处理电路144
9.4.1 前置放大144
9.4.2 校正电路145
9.4.3 PAL制编码器147
9.4.4 副载波与同步信号148
9.4.5 钳位150
9.5.1 自动光圈151
9.5 自动调整电路151
9.5.2 自动白平衡153
9.5.3 自动聚焦154
9.5.4 自动黑电平154
9.5.5 自动中心聚合154
第10章 摄像机的选购、维护及调整156
10.1 摄像机的选购与维护156
10.1.1 电视制式156
10.1.2 类型选择157
10.1.3 性能选择157
10.1.4 附件选择157
10.1.5 维护158
10.1.6 常见的部分家用摄像机性能介绍158
10.2 摄像机的使用与调整163
10.2.1 操作步骤163
10.2.3 NVR500EN松下摄像机164
10.2.2 操作注意事项164
10.2.4 GRAX827/GR-AX胜利摄像机169
10.3 数字摄像机简介176
第11章 摄像技巧178
11.1 构图艺术178
11.1.1 画面构成178
11.1.2 造型179
11.1.3 拍摄距离180
11.1.4 拍摄角度181
11.2 用光技巧182
11.2.1 光源182
11.2.2 滤色片183
11.2.3 光线的运用184
第三篇 多媒体光盘186
第12章 多媒体186
12.1 多媒体基本概念186
12.1.1 多媒体186
12.1.2 多媒体信息处理模型187
12.1.3 多媒体的应用188
12.1.4 多媒体的发展189
12.2 多媒体技术190
12.2.1 多媒体技术概述190
12.2.2 多媒体信息的压缩技术191
12.3 多媒体标准193
12.3.1 多媒体低层标准193
12.3.2 多媒体高层标准196
12.4.1 多媒体系统的组成197
12.4 多媒体系统197
12.4.2 多媒体系统的分类201
12.4.3 多媒体系统的配置201
12.4.4 多媒体系统的举例202
12.5 多媒体网络与网络上的多媒体204
12.5.1 多媒体网络204
12.5.2 网络上的多媒体205
13.1.1 光盘的结构208
第13章 光盘技术208
13.1 光盘的结构与特点208
13.1.2 光盘的特点209
13.2 光盘的种类210
13.2.1 只读型光盘210
13.2.2 一次写入型光盘213
13.2.3 可重写光盘214
13.3 光盘原理215
13.3.1 光盘的存储(记录)原理215
13.3.2 光盘的读出原理219
13.3.3 提高光盘容量的措施220
13.4 光盘制作221
13.4.1 相变型光盘的制备221
13.4.2 数据准备与预制作222
13.4.3 正式制作223
13.5 光盘标准224
13.6.1 光驱类型226
13.6 光盘驱动器226
13.6.2 光驱结构227
13.6.3 光驱工作原理228
13.6.4 光驱的功能与特性228
13.6.5 光驱接口229
13.6.6 新型光驱230
第14章 只读光盘存储器(CD-ROM)232
14.1 CD-ROM的结构232
14.1.1 物理结构232
14.1.2 光道与分区233
14.1.3 帧与扇区234
14.1.4 EFM调制235
14.2 CD-ROM记录的物理格式236
14.2.1 帧格式236
14.2.2 扇区格式237
14.2.3 控制字节格式239
14.2.4 检错与纠错242
14.3.1 总体结构243
14.3 CD-ROM记录的逻辑格式243
14.3.2 文件结构246
14.4 CD-ROM驱动器248
14.4.1 CD-ROM驱动器248
14.4.2 CD-ROM驱动器组成与原理249
14.5.1 CD-ROM的应用253
14.5.2 CD-ROM的安装253
14.5 CD-ROM的应用与使用253
14.5.3 CD-ROM的使用254
第15章 数字电视视盘(VCD)256
15.1 VCD的概述256
15.1.1 VCD的几个概念256
15.1.2 VCD的标准与分类257
15.1.3 VCD的特点258
15.1.4 VCD技术与发展258
15.2 VCD标准260
15.2.1 VCD光盘的数据组织261
15.2.2 VCD上MPEG数据组织263
15.3 VCD的播放265
15.3.1 VCD播放系统265
15.3.2 VCD播放机266
15.4 VCD的使用与维护274
15.4.1 VCD碟片的使用与维护274
15.4.2 MPEG播放卡的安装与使用275
15.4.3 VCD机的使用与维护276
第16章 数字激光视盘(DVD)283
16.1 DVD的概述283
16.1.1 DVD的含义283
16.1.2 DVD的种类284
16.1.3 DVD的特点285
16.1.4 DVD的主要指标与参数286
16.1.5 DVD的市场与应用287
16.2.1 DVD的标准化活动289
16.2 DVD标准289
16.2.2 统一的DVD标准290
16.2.3 DVD的逻辑格式293
16.2.4 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293
16.3 DVD技术295
16.3.1 MPEG-2视频编解码技术295
16.3.2 DVD音频编解码技术297
16.3.3 MPEG—2解码芯片298
16.4.1 DVD影碟机301
16.4 DVD设备301
16.4.2 DVD-ROM驱动器306
16.4.3 其它应用设备307
16.5 DVD制作与测试308
16.5.1 DVD制作与生产308
16.5.2 DVD测试309
附录Ⅰ SCSI连接器的信号分配表311
附录Ⅱ EFM转换表312
参考文献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