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被生态学 群落与生态系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被生态学 群落与生态系统
  • 王伯荪,彭少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352890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被生态学 群落与生态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植被生态学及其发展1

一、植被生态学的定义1

二、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

三、植被生态学的目的和意义1

四、植被生态学的发展2

第二节 植被与环境3

一、植被3

二、植物群落3

三、种群4

四、植物区系4

五、环境6

六、生态位8

第三节 生物圈与地球9

一、生物圈9

二、地球9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群落12

一、生态系统12

二、生物地理群落13

三、生物群落13

第五节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14

一、能量流动14

二、物质循环14

第六节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16

一、地带性16

三、群落交错区19

二、非地带性19

第七节 植被演替与演化20

一、植被演替20

二、植被演化21

第二章 热带植被生态学25

第一节 热带雨林生态25

一、总论25

二、各论38

第二节 热带季雨林生态67

一、总论67

二、各论71

第三节 稀树草原生态76

一、总论76

二、各论79

第四节 红树林生态91

一、总论91

二、各论96

第三章 亚热带植被生态学101

第一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101

一、总论101

二、各论104

第二节 亚热带常绿阔叶硬叶林生态113

一、总论113

二、各论116

第三节 亚热带荒漠生态123

一、总论123

二、各论130

一、总论144

第四章 温带植被生态学144

第一节 落叶阔叶林生态144

二、各论151

第二节 温带草原生态160

一、总论160

二、各论164

第三节 温带荒漠生态174

一、总论174

二、各论178

第五章 寒温带植被生态学183

第一节 寒温带针叶林生态183

一、总论183

二、各论189

一、东亚针叶落叶阔叶林195

第二节 寒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生态195

二、欧洲针叶落叶阔叶林196

三、北美针叶落叶阔叶林196

第三节 森林—冻原生态196

第六章 寒带植被生态学198

第一节 北极冻原生态198

一、气候与小气候198

二、土壤与土壤生物群落198

三、动物及其生态199

四、植物及其生态202

五、植被及其生态203

六、生物量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04

第二节 北极寒冷荒漠生态205

第三节 南极与亚南极诸岛的冻原生态206

第七章 山地植被生态学207

第一节 热带山地植被生态209

一、赤道热带山地植被209

二、热带山地植被211

第二节 亚热带山地植被生态214

一、常绿阔叶林地带山地植被214

二、常绿硬叶阔叶林地带山地植被216

三、亚热带荒漠地带山地植被216

第三节 温带山地植被生态217

一、落叶阔叶林地带山地植被217

二、草原地带山地植被218

三、温带荒漠地带山地植被219

第四节 寒温带山地植被生态220

第五节 极地冻原山地植被生态221

第八章 隐域植被生态学223

第一节 草甸植被生态223

一、总论223

二、中国草甸224

三、俄罗斯草甸224

第二节 沼泽植被生态225

一、总论225

二、寒温带针叶林带的沼泽227

三、地球上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西西伯利亚低地228

第三节 水生植被生态230

一、陆地水域环境230

二、动物及其生态231

三、植物及其生态234

四、植被及其生态236

五、生物量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43

第九章 植被保护生态学246

第一节 植被保护生态学与保护生态学246

一、保护生态学的定义246

二、保护生态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247

三、生态学与保护生态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249

四、保护生态学的发展249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251

一、生物多样性252

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253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55

四、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257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258

第三节 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地理区260

一、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地理区260

二、生物地理区260

第四节 岛屿生物地理学264

一、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与模式265

二、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生境片断化271

三、岛屿生物地理学与复合种群273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275

一、自然保护区的名称275

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277

三、自然保护区的类型278

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279

第六节 植被保护生态学中的种群模型282

一、种群动态学模型282

二、种群遗传学模型283

三、最小存活种群与种群脆弱性分析284

第十章 植被恢复生态学286

第一节 恢复生态学与植被恢复生态学286

一、植被恢复生态学286

二、恢复生态学286

三、恢复生态学与植被恢复生态学的意义与发展286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288

二、植被与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288

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288

三、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292

第三节 植被与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生态学理论293

一、与物质相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293

二、与能量有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296

三、与空间有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296

四、与时间有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297

五、与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298

第四节 演替理论298

一、演替顶极298

二、演替阶段299

三、演替的进展与逆行300

四、演替的机理301

五、演替模型305

一、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308

第五节 植被与生态系统恢复的步骤308

二、次生林地生态系统的恢复310

三、废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311

四、沙漠的植被恢复311

第六节 植被与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效应312

一、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生物量的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312

二、植被恢复与重建对物种多样性发展的效应313

三、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对水土流失的控制318

四、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土壤的改善321

五、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小气候效应325

六、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经济效益326

二、植被生产力生态学的目的与意义329

第二节 植被生产力的基本概念329

第一节 概论329

一、植被生产力生态学定义与内容329

第十一章 植被生产力生态学329

一、生物量330

二、生产力330

三、生产力与生物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332

第三节 生产力的测定方法332

一、水生植被生产力的测定333

二、陆地植被生产力测定方法334

二、叶面积指数测定的一般方法337

三、生产力测定的一般方法338

四、陆地植被中种群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技术路线图解339

五、光能利用效率测定的一般方法339

第三节 植被生产力生态340

一、辐射平衡与有效辐射341

二、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利用343

三、植被生产力与水热资源关系347

第四节 植被生产力的分布与格局347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分布与格局348

二、陆地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分布与格局351

第五节 植被生产力理论模型353

一、Miami模型354

二、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354

三、Chikugo模型354

四、EQNMOBO模型355

五、植被生产力潜力356

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358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58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358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58

第十二章 植被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358

第二节 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持续发展359

一、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359

二、生态价值与持续发展理论359

三、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原则360

四、生态道德361

五、生态道德的目标362

第三节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62

一、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362

二、群落与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362

三、生物圈的持续发展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