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金融:支持经济与加强监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金融:支持经济与加强监管
  • 江其务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4341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36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金融-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金融:支持经济与加强监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代序) 江其务1

一、“半年吃掉全年粮”,潜在通胀压力积累和经济大起大落危险1

二、宏观金融调控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噪音太多太大2

三、银监分立体制改革使中央银行职能面临边缘化3

四、农村信用社改革潜在“三农”金融服务“空心化”的危险7

五、上海“首富”的金融风险“井喷”说明金融监管和治理结构的严重制度性缺陷10

六、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10

第一部分 宏观金融与经济发展重塑我国信用要从银行做起 王兆星19

一、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20

二、银行是信用体系的核心21

三、改善信用环境必须从银行做起23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李纪建25

一、我国金融发展的特点25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分析28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34

四、结论37

关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何德旭39

一、金融服务与金融服务业的内涵与特点40

二、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44

三、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47

四、简单的结论与建议51

央行:机构变迁、变迁机制与变迁成本 张韶华55

一、中国行政机构改革与央行机构变迁轨迹55

二、强制性机构变迁机制的特征及缺陷58

三、机构变迁适应效率、变迁成本分析61

四、结束语66

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与处置技术分析 黄志凌68

一、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选择与分析68

二、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几年来的实践成效与市场前景分析76

三、对加速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认识应不断深化83

四、对金融不良资产的定价技术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89

五、必须重视并规范当前资产出售处置行为93

我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思路和途径 李德97

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97

二、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情况100

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困难103

四、深化改革和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105

中国票据市场:规范、效率与风险管理 张梦荣116

一、票据市场发展阶段117

二、票据市场规范发展118

三、票据市场竞争效率119

四、票据市场风险管理120

第二部分 商业银行改革与经济发展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 王延科125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政策取向125

二、利率市场化效应及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128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策略选择132

国有银行改革:观点辨析与路径选择 王一林139

一、存量改革还是增量改革:开放条件下银行业改革的重点转换140

二、国家担保还是注资:入世后国有银行改革的重新选择142

三、分拆经营还是整体经营:国有银行直面国际竞争的再定位145

四、产权改革还是市场竞争:从理论到实践的争辩147

五、加强监管还是内部治理:国有银行改革还须从内因着手149

从金融创新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陈璐151

一、金融创新与中间业务151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52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选择155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总体设想及建议158

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结构的现实思考 张颖162

一、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现状162

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外部环境分析164

三、重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体系166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收入分配改革的现实选择:双轨过渡 杨金荣169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内部收入分配改革的初始条件170

二、初始条件对收入分配改革模式选择的影响和约束171

三、实施收入分配双轨运行的形式173

四、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收入分配双轨运行的具体措施174

股份制银行西部发展研究 刘新华177

一、股份制银行西部发展的现状177

二、股份制银行发展的特征179

三、股份制银行发展的比较180

四、股份制银行西部发展的对策183

五、简短的结论186

利益集团与中小商业银行制度变迁 罗金生189

一、中小商业银行:需求诱致与供给推进中寻求控制权收益的准市场型利益集团189

二、中小商业银行的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再权衡中的制度绩效191

三、利益博弈与制度变迁198

四、制度变迁的阶段式推论200

商业银行发展与并购 吴强202

一、商业银行发展与资产规模202

二、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模式:并购204

三、商业银行并购的理论依据208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并购212

商业银行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研究 周月秋216

一、基金治理结构的一般理论分析216

二、商业银行的广泛参与是基金业发展的根本219

三、商业银行开展基金管理的可行性研究222

四、商业银行参与基金管理业务的影响227

五、对商业银行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若干意见230

建立“主银行”式的消费信贷模式的构想 张婷234

一、消费信贷市场的基本特征:信息不对称234

二、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如何解决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235

三、建立“主银行”式的消费信贷模式的市场环境分析237

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谋求我国银行间的合作 李建英246

一、当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246

二、银行间合作的理论基础248

三、我国银行间合作的优势分析250

四、银行合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252

第三部分 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关于我国证券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庄心一257

一、证券公司发展的有利因素257

二、加强和改善行政监管工作261

三、强化行业自律机制和诚信体系建设264

四、完善风险控制与处置机制269

五、改善环境、促进规范发展275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手段与方式的发展研究 何俭亮281

一、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手段与方式研究的理论意义282

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手段与方式的内涵285

三、海外主要国家和市场信息披露手段与方式的现状287

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手段与方式的历史演进和现状289

五、建立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电子化信息披露系统的现实意义292

建立权利和责任明确的股票发行制度——兼议保荐人制度 林涌295

一、发行制度的核心是股票发行决定权的归属295

二、中国股票发行核准制的现状分析297

三、保荐人制度和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改善和发展300

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设想 莫易娴306

一、信用衍生工具的种类306

二、信用衍生产品的优点310

三、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制约条件311

四、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设想314

第四部分 企业融资与经济发展企业融资制度和创新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杜斌321

一、引言321

二、不同融资制度的信息与控制权配置323

三、两种融资制度治理机制的经济学分析325

四、传统融资制度中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效率328

五、风险投资:两种融资模式的混合体330

中小企业信贷配给问题分析 李红卫336

一、我国信贷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现象的考察337

二、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339

三、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及解决途径344

实物期权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江奇华347

一、中国企业正进入一个并购的年代347

二、实物期权在企业并购中定价的应用348

三、实物期权在企业并购战略制定中的应用356

试论高新技术开发的金融支持战略 李宽361

一、引言361

二、技术的生命周期模型理论362

三、技术开发阶段364

四、技术应用阶段365

五、应用开发阶段366

六、应用增长阶段367

七、技术成熟阶段368

八、技术过时阶段368

九、结论369

投资推动和结构优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实证分析 孙天琦372

一、1999年以来西部经济增长势头良好372

二、投资对西部经济增长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377

三、几点建议381

第五部分 农村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农村信贷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兼谈农业银行的信贷支农 张军洲389

一、当前我国农村信贷资金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389

二、改善农村金融资金投入的儿点设想391

三、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392

四、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398

一、“合作升级”与“银行化”:中国合作金融发展的历史轨迹399

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郑泽华399

二、农村外生金融进入、退出及其绩效401

三、行政号召、内部人控制与农信社改革困境403

四、农村内生金融:从管制、放松管制到正式确认的政治经济学406

五、小结410

金融创新支农的现实思考 杨贵宾412

一、解决三农问题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412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已经对农村经济产生了“金融压抑”413

三、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415

四、金融创新支农的现实思考和建议416

五、结束语420

论合作理性与西部农村金融安排 刘明421

一、农村制度松弛与金融安排的社会选择422

二、合作金融的集体理性、合作理性424

三、对目前农村金融改革一些问题的质疑430

四、若干政策建议435

第六部分 金融监管与经济发展银行监管机构的良好治理:内控机制与外部环境 胡怀邦443

一、监管机构的治理结构:从初始委托人到监管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安排444

二、监管机构的内控制度:从监管机构到监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安排452

三、监管机构治理的有效性与外部制度环境458

中国金融监管的演进及未来走向研究 李建国461

一、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业金融监管体制461

二、中国银监会成立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协调机理465

三、未来中国金融监管的远期目标探讨469

外部监管、内部治理与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改进 严文兵479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何处479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双向失衡480

三、金融监管在改进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483

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路径选择485

论商业银行外部风险监管与内部风险管理的协调 李辉490

一、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与国际金融的监管趋势490

二、外部风险监管与内部风险管理:矛盾与冲突492

三、外部风险监管与内部风险管理的协调494

金融压抑、放松与加强监管:中国银行改革的逻辑 褚伟502

一、金融压抑条件下的国有银行垄断行为503

二、放松监管与弱效的竞争市场506

三、加强监管、信贷收缩与名义利率508

四、小结511

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有机结合点 荣艺华513

一、金融创新既有助于风险管理,义会产生新的风险513

二、金融监管既能防范风险,又会带来新的风险515

三、把握风险管理,实施有效监管,提高创新效率,促进金融发展517

深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创新和监管 沙振林522

一、创新是今后一段时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522

二、商业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526

网络经济中银行监管的新挑战 朱远彤528

一、网络银行面临的风险529

二、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530

三、网络银行监管考虑的因素533

四、加强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对策534

银行网络业务创新与监管 王蕾537

一、网络银行创新的必要性537

二、网络银行创新的现状539

三、网络银行监管的问题及对策540

第七部分 金融开放与经济发展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 王维安547

一、金融业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547

二、推进金融业开放的金融安全策略558

开放经济框架下的金融监管 郑振东567

一、引言567

二、转轨时期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568

三、开放经济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570

四、开放条件下金融监管的思路572

一、金融制度重新构建——对内对外实行平等待遇575

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市场的思考 徐文晖575

二、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资银行适者生存576

三、中资银行面临的人才流失和人员过剩困境576

四、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必须面对新的形势577

五、国内居民面临新的金融风险578

六、资金的区域不平衡性将进一步加剧578

竞争、结构变迁与风险——美国银行业转型的考察分析 朱松华580

一、金融管制与关系银行制度580

二、创新、竞争与关系银行制度的终结582

三、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迁584

四、银行业务增长结构变迁586

五、银行产业结构变迁589

六、美国商业银行转型中的风险591

七、启示与借鉴594

一、中间业务的一般特征597

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徐向梅597

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599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特点兼与国际比较602

中间业务的国际发展趋势及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劣势比较 赵武610

一、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和趋势610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竞争优、劣势比较和面临的变化615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618

储蓄保障的比较制度分析与中国的选择 李华民621

一、引言621

二、对存款保险制度批判的方法论批判622

三、存款保险制度与隐性合约的比较制度分析623

四、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商榷625

五、中国储蓄保障的制度化选择629

六、结束语:善待存款保险制度633

后 记6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