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落叶松属木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周崟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2802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落叶松属(学科: 木材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落叶松属 木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落叶松属木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 周崟1
绪论 周崟1
第一篇 落叶松属、种的分布及木材归类3
第一章 落叶松属的分类系统、种的分布及林型 周崟3
一、分类系统及地理分布4
(一)属的植物分类系统4
(二)种的地理分布4
二、落叶松属林型6
(一)兴安落叶松林7
(二)长白落叶松林8
(三)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林10
(五)太白红杉(落叶松)林12
(四)华北落叶松林12
(六)川、滇分布的红杉(落叶松)林13
(七)西藏分布的红杉(落叶松)林13
第二章 木材基本构造特征 周崟14
一、边心材14
(一)边材14
(二)心材14
二、生长轮15
(一)生长轮和年轮15
(二)早材和晚材15
(三)假(伪)生长轮和不连续生长轮(断轮)16
三、管胞16
(一)管胞的排列及形状17
(二)管胞形态及变异17
(三)管胞及细胞壁纹孔和雕纹18
四、交叉场纹孔或纹孔式23
(一)光学显微镜下常见的基本类型23
(二)电镜下交叉场纹孔的性状及差异24
五、木射线30
(一)木射线组成30
(二)木射线类型32
(三)木射线细胞断面形状32
(四)木射线薄壁细胞的细胞壁构造33
六、轴向木薄壁组织34
(一)轴向木薄壁组织概述34
(二)轴向木薄壁组织细胞的细胞壁构造35
七、树脂道35
(二)创伤树脂道36
(一)正常树脂道36
八、其他特征37
(一)索状管胞37
(二)径列条及其异常类型37
(三)细胞内含物41
(四)细胞间隙45
第三章 木材细胞壁的超微构造及其形成 周崟46
一、基本构造物质46
(一)基质(或衬质)46
(二)构架物质48
(三)结壳物质48
二、细胞壁的形成和发育50
(一)细胞板及中层的形成50
(二)初生壁的形成51
(三)次生壁的形成52
三、纤丝53
(一)纤丝53
(二)微纤丝53
(三)基本纤丝54
四、细胞壁各层和微纤丝排列方向56
(一)中层或胞间层56
(二)初生壁56
(三)次生壁57
(四)三生壁58
第四章 落叶松属和种的木材构造特征及木材归类 周崟60
一、落叶松属的木材构造特征60
(一)木材粗视(宏观)构造60
(二)扫描电镜下的木材解剖特征60
(三)透射电镜下的木材超微构造61
二、落叶松属种的木材构造特征62
(一)种的木材构造特征及工艺性质和用途的举例62
(二)种的木材构造特征记载表76
三、落叶松属种的木材归类和用途89
(一)红杉类89
(二)落叶松类91
四、落叶松属种的木材识别特征检索表98
五、问题讨论99
(一)落叶松属、云杉属木材构造特征比较99
(二)落叶松属各种木材的进化趋势100
(三)中国落叶松属几个种名称问题的商榷103
六、结论104
一、细胞壁的组成及结构105
第五章 落叶松的木材构造性质与木材干缩及开裂 周崟105
第二篇 落叶松属木材的优缺点及其防护105
二、木材向异性干缩的有关理论及其形成108
三、试材制备及试验方法111
四、木材向异性干缩与木材构造113
(一)木材开裂特性及干缩变异113
(二)木材构造性质与木材干缩及开裂115
五、落叶松木材的流体通路及堵塞物清除125
(一)细胞腔125
(二)纹孔膜膜缘上微孔127
(三)胞间隙128
(四)树脂道128
(五)细胞壁微毛细管通道及堵塞物128
六、排除堵塞,除去树胶、树脂128
八、结论130
七、加强落叶松的木材防裂及干燥的研究130
第六章 落叶松流体渗透(浸注)的木材解剖因子与超微构造 周崟131
一、概况131
二、材料及方法132
三、解剖因子和超微构造132
(一)轴向管胞132
(二)射线薄壁细胞及射线管胞144
(三)细胞壁的微毛细管系统及微纤丝性状147
(四)细胞间隙151
(五)树脂道152
(六)边材和心材153
(七)渗透或浸注方向155
四、木材流体渗透性及脱胶脱脂155
(二)热水抽提后木材流体渗透性156
(一)落叶松木材流体渗透性156
(三)苯-乙醇抽提后木材流体渗透性158
(四)氢氧化钠水溶液抽提后的木材流体渗透性159
(五)关于汽蒸高温干燥的脱胶和脱脂160
五、结论161
第七章 落叶松木材的纤维形态与制浆造纸 周崟163
一、概况163
二、兴安落叶松间伐幼龄材的材质和制浆造纸164
(一)兴安落叶松间伐幼龄材的木材特性及纤维形态164
(二)兴安落叶松间伐幼龄材制浆造纸试验170
三、兴安落叶松成熟枝桠材的材质及制浆造纸172
(一)兴安落叶松成熟枝桠材的木材特性及纤维形态172
(二)东北林区兴安落叶松等成熟枝桠材的制浆造纸试验182
(一)长白落叶松成熟茎干材的木材特性及纤维形态185
四、长白落叶松成熟茎干材的材质及制浆造纸185
(二)长白落叶松成熟茎干材制浆造纸试验和纸张强度表186
五、问题讨论187
(一)幼龄材的材质及促进其生长的可能性187
(二)关于短周期或短轮伐期集约培育造纸用材林190
(三)落叶松纸张强度的提高问题192
六、结论193
第八章 落叶松属木材的化学性质 杨家驹194
第九章 落叶松属木材防裂和干燥 何定华 周光化 周崟199
一、落叶松木材保管199
(一)落叶松木材的变质因素199
(二)原木保管方法199
(一)落叶松木材开裂201
二、木材防裂与木材干燥基准201
(三)落叶松的锯材保管201
(二)采用适合的干燥基准202
(三)落叶松锯材窑干技术要点204
第三篇 落叶松属木材的性质与生长条件及其变异性205
第十章 长白落叶松林生长地区的森林立地条件 ?205
一、概况205
二、立地类型及试验方法207
(一)立地类型及立地条件207
(二)试验方法212
第十一章 立地条件对长白落叶松立木水分分布的影响 周崟214
一、长白落叶松林的立木水分分布214
(一)泥炭藓高位沼地长白落叶松林立木水分分布(A1)214
(二)长白落叶松阔叶树混交林立木水分分布(B1)216
(三)长白落叶松槭类林立木水分分布(C1)218
二、问题讨论219
(一)三种不同立地型群内立地类型的立地条件影响219
(二)立木不同部位内水分含量的差异及其机理221
(三)立木水分分布与木材构造性质222
三、结论224
第十二章 长白落叶松木材构造性质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变异性 周崟226
一、心边材宽度及边材率226
二、生长轮宽度及晚材率228
(一)不同立地型群内的不同立地类型228
(二)不同树木高度230
(三)不同树龄范围233
(四)不同方向236
三、管胞长度237
(一)不同树高部位238
(二)不同树龄范围240
(三)不同方向241
(四)同一生长轮内管胞长度的变异241
(五)早晚材间管胞长度的差异比243
四、胞壁厚度245
(一)不同树高部位246
(二)不同树龄范围247
(三)不同方向250
(四)同一生长轮内胞壁厚度的变异250
(五)早晚材间管胞胞壁厚度的差异比250
五、胞腔直径(径向)251
(一)不同树高部位251
(二)不同树龄范围254
(五)早晚材间管胞胞腔直径的差异比255
(四)同一生长轮内胞腔直径的变异255
(三)不同方向255
六、胞壁率256
(一)不同树高部位256
(二)不同树龄范围258
(三)不同方向261
(四)同一生长轮内胞壁率的变异261
(五)早晚材间管胞胞壁率的差异比261
七、管胞列数及管胞数264
八、结论268
第十三章 长白落叶松木材物理性质及强度等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变异性 周崟270
一、不同立地型群内不同立地类型的木材密度270
(一)不同立地型群内不同立地类型的木材基本密度及变异271
(二)不同树高部位272
(三)不同树龄范围279
(四)不同方向282
(五)早材、晚材基本密度的变异283
(六)根、茎、枝部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287
二、不同立地型群内不同立地类型的木材物理性质和强度290
(一)木材物理力学性质290
(二)木材质量系数296
(三)不同树高部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异296
三、结论297
第十四章 关于提高落叶松木材生产率及木材材质的问题讨论 周崟300
一、大力发展落叶松人工林和积极开展短周期或短轮伐期的林木培育300
(一)大力发展落叶松人工林及落叶松针阔混交林300
(二)积极开展短周期或短轮伐期的林木培育304
二、立地条件对落叶松木材、特别是幼龄阶段生长轮宽度变异趋势的影响306
(一)缩小落叶松早晚材构造性质间的差异程度307
三、落叶松材质控制问题的商榷307
(二)培育宽度均匀的生长轮309
(三)加强幼龄期及壮龄期的抚育管理310
(四)选择适宜立地条件的造林地营造适合的林分311
四、落叶松木材构造性质与密度等的相依关系316
(一)生长速率或生长轮宽度316
(二)晚材率317
(三)胞壁厚度及胞壁率318
(四)管胞长度319
(五)早材至晚材的变化程度对密度的影响321
五、工艺成熟龄确定原则及采伐树龄和采伐季节的商榷321
六、结论323
ABSTRACTS325
参考文献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