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积淀与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反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积淀与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反思
  • 袁冬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750341575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83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196页
  • 主题词:文史资料-烟台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积淀与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反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1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1

第一章 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16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产生16

一、从万物有灵到多神崇拜16

二、从动物崇拜到图腾崇拜17

三、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18

第二节 中国特殊的文明发展道路19

一、祖先崇拜与血缘心理19

二、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20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23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23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24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24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29

三、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5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38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38

一、封建社会三种再生产之间的关系38

二、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互为盈缩40

三、重农抑商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2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44

一、家国同构44

二、封建官僚制度46

三、君权至上48

第四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51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51

一、孔学中的“仁”51

二、孟子的以德王天下思想54

三、荀子的“天人相分”理论56

第二节 汉代董仲舒神学化的天人观念59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59

二、三纲五常、正谊明道60

三、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62

第三节 儒家哲理化之宋代理学64

一、“天地人性”与“气质之性”64

二、“存天理、灭人欲”65

三、理一分殊68

第四节 儒家人生哲学模式69

一、儒家理想人格69

二、三纲八目70

三、内圣外王72

四、正己正人,成己成物72

五、穷独与达兼74

第五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76

第一节 先秦道家思想76

一、无为无不为的老子76

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80

第二节 道家思想的演变84

第三节 道家人生哲学模式85

一、道家理想人格85

二、道家的人生哲学里包含着几大要素86

第四节 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90

一、阳刚与阴柔90

二、进取与退守91

三、庙堂与山林93

四、群体与个体94

五、恒常与变动95

六、肯定与否定96

第六章 墨家思想的兴衰98

第一节 民之“三患”与“兼以易别”98

一、忧民之“三患”的同情心98

二、“兼以易别”的仁爱精神99

第二节 义利并举101

一、利即是义的功利原则101

二、“忠孝惠慈”的伦理规范102

第三节 墨家人生哲学模式105

一、墨家理想人格105

二、讲求实惠的功利主义106

三、爱心充溢的群体意识107

四、平均平等的文化心态107

第七章 法家学说109

第一节 法、术、势的产生及其综合109

一、法家思想的基本内核109

二、韩非对法、术、势的综合111

三、法家思想与专制集权113

第二节 法家人生哲学模式115

一、法家理想人格115

二、“法不阿贵”的平等观116

三、靠“气力”立于世的独立精神117

第三节 法家思想的命运118

一、法家思想和秦朝兴亡118

二、德主刑辅:儒法地位的模式化119

第八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21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121

一、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121

二、四谛说122

三、缘起和轮回123

四、无常、无我和涅槃124

第二节 佛家人生哲学模式126

一、佛家理想人格126

二、心如古井127

三、随缘而安127

四、与世无争128

第九章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130

第一节 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130

一、传统理想人格130

二、传统价值取向133

第二节 传统社会心理135

一、求善与名声136

二、群体与关系136

三、义利与德才138

第十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140

第一节 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140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141

二、道德判断与价值判断141

第二节 整体直观与辩证中庸143

一、整体思维方式143

二、直觉思维144

三、辩证思维145

四、中庸思想145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47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类型147

一、中国文化类型诸说147

二、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149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152

一、人本主义152

二、重道轻器154

三、经世重教155

四、崇古重老157

五、德政相摄158

六、重整体倡协同159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61

第一节 文化断层论的反思161

第二节 儒学的复兴163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6

一、自强不息166

二、正道直行167

三、贵和持中169

四、民为邦本171

五、平均平等173

六、求是务实175

七、豁达乐观176

八、以道制欲178

第四节 民族精神的拓展与现代化的契合1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