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陇县原子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陇县原子头](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0835020.jpg)
-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688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陇县;唐墓-发掘报告-陇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陇县原子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
目录1
第二节 工作简况2
插图目录3
图一 陇县原子头遗址位置图3
第二章 遗址文化层堆积及基本内涵6
第一节 遗址文化层堆积6
图二 陇县原子头遗迹分布图…………………………………………………………(插)图三 T10南壁剖面图6
图四 T36西壁剖面图7
第二节 遗址基本内涵8
图五 T41南壁剖面图8
二、遗迹10
一、概述10
第三章 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10
三、遗物10
钵11
三足罐11
图六 前仰韶时期灰坑平、剖面图11
图七 前仰韶文化陶钵、罐、甑和陶饼12
平底罐12
罐形甑12
陶饼13
第四章 仰韶文化遗存14
第一节 仰韶文化的分布及分期概况14
图八 仰韶文化遗迹叠压打破关系图(A组)15
图九 仰韶文化遗迹叠压打破关系图(B组)16
图一○ 仰韶文化遗迹叠压打破关系图(C组)17
图一二 仰韶文化遗迹叠压打破关系图(E组)19
图一三 仰韶文化遗迹叠压打破关系图(F组)19
图一一 仰韶文化遗迹叠压打破关系图(D组)19
图一四 仰韶文化一期典型陶钵和罐20
图一五 仰韶文化二期F27出土典型陶器21
图一六 仰韶文化二期F9出土典型陶器21
图一七 仰韶文化三期F3出土典型陶器22
图一八 仰韶文化三期F37出土典型陶器22
图一九 仰韶文化三期H100出土典型陶器23
图二○ 仰韶文化四期H99出土典型陶器23
图二一 仰韶文化四期H26出土典型陶器24
图二二 仰韶文化五期H27出土典型陶器25
图二三 仰韶文化五期H72出土典型陶器25
第二节 第一期文化遗存26
一、概述26
图二四 仰韶文化六期H70和H25出土典型陶器26
三、遗物27
敛口深腹钵27
二、遗迹27
图二五 仰韶文化一期H102平、剖面图27
图二六 仰韶文化一期陶钵、罐和尖底瓶28
罐28
曲沿直腹罐28
侈口圆肩罐28
第三节 第二期文化遗存29
一、概述29
小口尖底瓶29
(一)房子29
二、遗迹29
2.房子举例29
1.概况29
图二七 仰韶文化二期F20平、剖面图31
图二八 仰韶文化二期F22平、剖面图33
图二九 仰韶文化二期F17平、剖面图34
3.房子的建筑技术35
三、遗物36
图三○ 仰韶文化二期H111平、剖面图36
(二)灰坑36
1.石器37
锉37
垫37
斧37
球37
2.陶器37
3.骨器37
刀37
刀37
(一)生产工具37
铲37
(二)生活用具38
1.陶器38
(1)概况38
图三一 仰韶文化二期石斧、刀、球,陶刀、锉、垫和骨铲38
钵39
(2)器类39
敛口深腹钵39
敛口浅腹钵39
图三二 仰韶文化二期陶钵40
折腹盆41
浅折腹盆41
直口浅腹钵41
盆41
圆腹盆41
素面圆腹盆41
图三三 仰韶文化二期陶尖底瓶、盆和碗42
大口微鼓腹罐43
浅斜腹盆43
深折腹盆43
罐43
大口深腹罐43
斜腹盆43
图三四 仰韶文化二期大口微鼓腹罐44
坠腹罐45
图三五 仰韶文化二期陶罐和钵形甑46
折腹罐47
浅腹罐47
曲颈罐47
葫芦口尖底瓶47
甑48
钵型甑48
碗48
微敛口碗48
瓮48
深腹瓮48
浅腹瓮48
器盖49
器座49
图三六 仰韶文化二期陶瓮、器盖和器座49
抹划纹50
(3)纹样50
绳纹50
旋纹50
指甲纹50
(4)彩绘纹50
黑彩带50
附加堆纹50
鱼纹50
变形鱼纹50
线状黑口彩50
图三七 仰韶文化二期石碾盘、碾棒、砺石和骨锥51
碾盘51
碾棒51
砺石51
3.骨器51
2.石器51
骨锥51
骨笄52
环刃石器52
泥器52
图三八 仰韶文化二期陶笄,骨笄、管,石器和泥器52
陶笄52
骨管52
(三)装饰品及其他52
二、遗迹53
(一)房子53
第四节 第三期文化遗存53
一、概述53
1.概况53
2.房子举例54
图三九 仰韶文化三期F14平、剖面图55
图四○ 仰韶文化三期F28平、剖面图56
图四一 仰韶文化三期F31平、剖面图57
图四二 仰韶文化三期F32平、剖面图59
图四三 仰韶文化三期F19平、剖面图61
图四四 仰韶文化三期F26平、剖面图62
图四五 仰韶文化三期F6平、剖面图63
图四六 仰韶文化三期F33平、剖面图65
图四七 仰韶文化三期F8平、剖面图66
3.房子的建造技术67
直筒状灰坑68
袋状灰坑68
2.灰坑举例68
(2)椭圆形灰坑68
锅底状灰坑68
(1)圆形灰坑68
锅底状灰坑68
(二)灰坑68
1.概况68
图四八 仰韶文化三期灰坑平、剖面图69
直筒状灰坑69
袋状灰坑69
(3)不规则形灰坑70
图四九 仰韶文化三期M32平、剖面图70
斧71
铲71
刀71
(三)墓葬71
三、遗物71
(一)生产工具71
1.石器71
锉72
3.骨器72
锛72
球72
图五○ 仰韶文化三期石斧、铲、刀、锛、球,陶刀、锉,骨镞72
2.陶器72
刀72
敛口深腹钵73
(二)生活用具73
1.陶器73
(1)概况73
(2)器类73
钵73
敛口浅腹钵74
直口浅腹钵74
图五一 仰韶文化三期陶钵和匜形器75
彩绘圆腹盆76
彩绘几何纹或变形几何纹盆76
匜形器76
盆76
圆腹盆76
素面圆腹盆76
彩绘变形鱼纹盆77
彩绘弧线纹盆77
图五二 仰韶文化三期彩绘圆腹盆78
图五三 仰韶文化三期陶盆79
微鼓腹盆80
深折腹盆80
罐80
斜腹盆80
大口深腹罐80
大口微鼓腹罐80
折腹盆80
浅折腹盆80
深斜腹盆80
图五四 仰韶文化三期大口微鼓腹罐81
大口鼓腹罐82
坠腹罐82
图五五 仰韶文化三期大口鼓腹罐83
图五六 仰韶文化三期陶罐84
圆鼓腹彩陶罐85
折腹罐85
曲颈罐85
尖底罐85
图五七 仰韶文化三期陶罐和盆86
葫芦口尖底瓶86
图五八 仰韶文化三期葫芦口尖底瓶87
甑88
钵形甑88
瓮88
深腹瓮88
壶88
纺轮89
圆锥形纺轮89
圆饼形纺轮89
(3)纹样89
绳纹89
图五九 仰韶文化三期陶尖底罐、壶和钵形甑89
几何纹90
旋纹90
指甲或指窝纹90
变形几何纹90
花瓣纹90
附加堆纹90
突饰90
(4)彩绘纹90
线状黑口彩90
圆点纹90
2.石器90
变形鱼纹90
研磨锤91
钻帽91
研磨球91
图六○ 仰韶文化三期彩陶纹样标本91
(三)装饰品92
骨笄92
3.骨器92
图六一 仰韶文化三期陶纺轮,石研磨球、研磨锤、钻帽和骨锥92
锅底状灰坑93
图六二 仰韶文化三期骨笄,牙饰和陶饰93
二、遗迹93
1.概况93
牙饰93
陶饰93
2.灰坑举例93
(1)圆形灰坑93
第五节 第四期文化遗存93
一、概述93
图六三 仰韶文化四期灰坑平、剖面图94
直筒平底灰坑94
袋状灰坑94
(2)椭圆形灰坑94
锅底状灰坑94
袋状灰坑95
球95
塔状器95
三、遗物95
(一)生产工具95
1.石器95
锛95
2.陶器95
陶刀95
(1)概况96
图六四 仰韶文化四期石锛、球,骨刀,陶刀和环96
3.骨器96
骨刀96
(二)生活用具96
1.陶器96
敛口深腹钵97
图六五 仰韶文化四期陶钵和盆97
(2)器类97
钵97
直口浅腹钵98
彩绘鸟纹圆腹盆98
盆98
彩绘圆腹盆98
罐98
大口深腹罐98
彩绘变形鱼纹圆腹盆98
大口微鼓腹罐98
大口鼓腹罐98
重唇口尖底瓶99
图六六 仰韶文化四期陶罐、瓮、缸、漏斗和彩陶标本99
直腹罐99
图六七 仰韶文化四期陶尖底瓶、平底瓶和微敛口碗100
平底瓶101
缸101
微敛口缸101
直口缸101
瓮101
敛口折肩瓮101
碗101
漏斗101
(3)纹样101
绳纹101
一、概述102
勾叶纹102
鸟纹102
指压纹或戳刺线纹102
附加堆纹102
(三)装饰品102
旋纹102
(4)彩绘纹102
弧边三角纹102
第六节 第五期文化遗存102
二、遗迹103
(一)房子103
(二)灰坑103
图六八 仰韶文化五期F10平、剖面图103
1.概况103
2.灰坑举例103
(1)圆形灰坑103
直筒状灰坑104
(3)方形灰坑104
(4)长方形灰坑104
(5)不规则形灰坑104
袋状灰坑104
锅底状灰坑104
(2)椭圆形灰坑104
三、遗物105
图六九 仰韶文化五期灰坑平、剖面图105
1.陶器106
(1)概况106
(一)生产工具106
1.石器106
刀106
球106
斧106
2.陶器106
刀106
锉106
(二)生活用具106
图七○ 仰韶文化五期石刀、球、斧,陶刀和锉107
(2)类别108
钵108
敛口深腹钵108
直口浅腹钵108
直口深腹钵109
图七一 仰韶文化五期陶钵和盆109
钵形盆110
盆110
罐110
直腹盆110
大口深腹罐110
大口微鼓腹罐110
大口鼓腹罐110
附沿盆110
图七二 仰韶文化五期陶罐111
缸112
微敛口缸112
直腹罐112
敛口圆肩罐112
重唇口尖底瓶112
平底瓶112
图七三 仰韶文化五期陶罐、尖底瓶和平底瓶113
敛口附沿瓮114
瓮114
图七四 仰韶文化五期陶缸114
图七五 仰韶文化五期陶敛口附沿瓮115
敛口碗115
图七六 仰韶文化五期陶碗、器座,石钻帽,骨锥、笄和管状器116
器座116
图七七 仰韶文化五期陶纺轮117
纺轮117
圆锥形纺轮117
圆台形纺轮117
(3)纹样117
2.石器118
钻帽118
环刃器118
环状器118
3.骨器118
绳纹118
附加堆纹118
骨锥118
旋纹和指甲纹118
(4)彩绘纹118
管状器118
图七八 仰韶文化五期石环刃器、环状器和陶环119
弧边三角形环120
圆形环120
椭圆形环120
第七节 第六期文化遗存120
一、概述120
二、遗迹120
(一)房子120
(三)装饰品120
骨笄120
陶环120
(二)陶窑121
(三)灰坑121
1.概况121
图七九 仰韶文化六期Y1平、剖面图121
2.灰坑举例122
图八○ 仰韶文化六期Y3平、剖面图122
(1)圆形灰坑122
袋状灰坑122
锅底状灰坑122
图八一 仰韶文化六期灰坑平、剖面图123
直筒状灰坑123
锅底状灰坑124
袋状灰坑124
(3)不规则形灰坑124
平底灰坑124
(2)椭圆形灰坑124
锅底状灰坑124
(4)圆角长方形灰坑124
平底灰坑124
锅底状灰坑124
图八二 仰韶文化六期灰坑平、剖面图125
球126
刀126
斧126
刀126
2.陶器126
三、遗物126
铲126
(一)生产工具126
1.石器126
锛126
凿126
网坠127
球127
图八三 仰韶文化六期石刀、斧、锛、凿、球,陶刀、网坠和球127
3.骨器128
铲128
镞128
图八四 仰韶文化六期骨铲和镞128
(二)生活用具128
1.陶器128
(1)概况128
(2)器类129
钵129
敛口深腹钵129
敛口浅腹钵129
图八五 仰韶文化六期陶钵130
直口浅腹钵130
斜腹盆131
深斜腹盆131
浅斜腹盆131
盆131
直口深腹钵131
圆腹盆131
敞口钵131
素面圆腹盆131
微鼓腹盆132
直腹盆132
钵形盆132
带鋬鼓腹盆132
图八六 仰韶文化六期陶盆132
大口深腹罐133
大口微鼓腹罐133
大口鼓腹罐133
侈口双腹盆133
罐133
图八七 仰韶文化六期陶罐134
直腹罐135
高领圆肩罐135
侈口鼓腹罐135
敛口鼓腹罐135
盘135
侈口盘135
图八八 仰韶文化六期陶罐和盘136
平沿尖底瓶137
侈沿尖底瓶137
缸137
尖底瓶137
敛口盘137
平底瓶137
微敛口缸138
直口缸138
瓮138
敛口附沿瓮138
图八九 仰韶文化六期陶平底瓶和尖底瓶138
图九○ 仰韶文化六期陶缸和瓮139
敛口平沿瓮139
碗139
敛口碗139
图九一 仰韶文化六期陶碗、盂、器盖和甑140
釜141
无捉手器盖141
直口碗141
折腹釜141
盂141
大敞口盂141
甑141
漏斗141
深腹罐形釜141
鼓形器141
侈口盂141
盆形甑141
器盖141
假圈足状捉手器盖141
菌状捉手器盖141
图九二 仰韶文化六期陶漏斗、釜、鼓形器和彩陶标本142
纺轮142
圆饼形纺轮142
半球形纺轮142
圆锥形纺轮143
图九三 仰韶文化六期陶纺轮和锉143
锉143
绳纹144
细线纹144
附加堆纹144
(3)纹样144
指甲纹144
线纹144
旋纹144
(4)彩绘纹144
圆点、边弧三角纹144
鸟纹144
2.石器144
纺轮144
钻帽145
抹子145
3.骨器145
锥145
针145
研磨球145
(三)装饰品及其他145
1.装饰品145
骨笄145
图九四 仰韶文化六期石纺轮、钻帽、抹子、研磨球,骨锥和针146
图九五 仰韶文化六期骨笄、笄帽、契刻骨板和刻槽残骨器147
石环148
2.其他148
契刻骨板148
刻槽残骨器148
陶环148
刻槽卵石148
长方形环148
尖轮形环148
梯形环148
等腰三角形环148
陀螺形石器148
骨笄帽148
图九六 仰韶文化六期石环和陶环149
(一)房子150
(二)灰坑150
第五章 龙山文化遗存150
一、概述150
二、遗迹150
图九七 龙山文化房子、灰坑平、剖面图151
网坠152
2.骨器152
锛152
三、遗物152
(一)生产工具152
(二)生活用具152
斝152
1.石器152
盘153
罐153
图九八 龙山文化石网坠,骨锛,陶纺轮、环和陶塑人像153
斜直高领罐153
弧高领罐153
盆153
图九九 龙山文化陶斝、盆、盘、罐和缸154
纺轮155
(三)装饰品及其他155
缸155
陶环155
陶塑人像155
直高领罐155
高领鼓腹罐155
二、遗物156
(二)生活用具156
(一)生产工具156
石镰156
第六章 周文化遗存156
骨铲156
一、概述156
蚌刀156
鬲157
高领袋足鬲157
联裆鬲157
图一○○ 周文化石镰、骨铲、蚌刀和卜骨157
高领圆腹罐158
罐158
图一○一 周文化陶鬲、罐、盆、甗和簋158
折肩罐159
甗159
簋159
盆159
(三)卜骨159
第七章 汉代文化遗存160
第一节 概述160
第二节 遗址160
一、遗迹160
灰坑160
钱币窖藏160
瓮161
钵161
抹子161
瓦当161
图一○二 汉代J1平、剖面图161
云纹瓦当161
文字瓦当161
二、遗物161
(一)陶器161
仓161
(二)石器162
夯头162
图一○三 汉代陶器162
图一○四 汉代陶器上印文和瓦当拓本162
铺地砖162
砺石163
(三)骨器163
叉形骨器163
图一○五 汉代石夯头、砺石,叉形骨器、骨笄,铁锸、鼎、镞和铧冠163
1.大布黄千164
骨笄164
(四)铁器164
鼎164
锸164
镞164
铧冠164
(五)铜钱164
图一○六 汉代窖藏J1出土大布黄千拓本165
2.货布166
图一○七 汉代窖藏J1出土货布拓本167
3.大泉五十168
4.布泉168
图一○八 汉代窖藏J1出土大泉五十拓本169
图一○九 汉代窖藏J1出土布泉拓本170
5.货泉170
图一一○ 汉代窖藏J1出土货泉拓本171
6.饼货泉172
图一一一 汉代窖藏J1出土饼泉和五铢钱拓本173
(一)墓葬形制174
7.五铢174
第三节 墓葬174
一、西汉墓174
1.陶器175
鼎175
(二)随葬器物175
壶175
图一一二 西汉墓M18平面图176
图一一三 西汉墓M23平面图177
盒178
罐178
宽沿罐178
图一一四 西汉墓M38平面图178
窄沿罐179
图一一五 西汉墓出土陶鼎、壶、罐和盒179
侈口曲腹罐180
甑180
灶180
二眼灶180
三眼灶180
图一一六 西汉Ⅰ式宽沿罐M23:3肩部刻字拓本180
图一一七 西汉墓出土陶甑、灶、盆和罐181
铺首182
镜182
带钩182
柿蒂形铜饰182
小罐182
2.铜器182
3.铁器182
釜182
盆182
灯182
鼎182
钫182
盆182
图一一八 西汉墓出土铜器和铁器183
4.钱币183
图一一九 西汉墓出土五铢钱拓本184
(一)墓葬形制185
二、东汉墓185
图一二○ 东汉墓M1平面图185
仓186
(二)随葬器物186
1.釉陶器186
鼎186
壶186
小壶186
大壶186
二眼灶187
图一二一 东汉墓M33平、剖面图187
2.铜器188
铜镜188
3.钱币188
图一二二 东汉墓出土釉陶鼎、仓、壶和二眼灶188
图一二三 东汉墓出土云雷连弧纹铜镜M33:1拓本189
第四节 小结190
图一二四 东汉墓出土五铢钱拓本190
第一节 墓葬192
一、概述192
二、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192
(一)墓葬形制192
第八章 唐代文化遗存192
1.直背刀形墓193
(1)带天井的长斜坡式墓道193
图一二五 唐墓M9平、剖面图194
(2)长方形竖穴墓道195
图一二六 唐墓M22平、剖面图196
(1)带天井长方形墓道197
2.弧背刀形墓197
图一二七 唐墓M4平面图197
图一二八 唐墓M10平、剖面图198
(2)长方形竖穴墓道199
图一二九 唐墓M48平面图199
图一三○ 唐墓M41平、剖面图200
图一三一 唐墓M19平、剖面图201
3.折背刀形墓202
图一三二 唐墓M21平、剖面图202
图一三三 唐墓M28平面图203
图一三四 唐墓M52平面图203
(1)斜坡带天井墓道203
(2)长方形竖穴斜坡墓道204
图一三五 唐墓M44平、剖面图204
图一三六 唐墓M8平面图205
4.斜背刀形墓206
图一三七 唐墓M26平、剖面图206
(2)长方形竖穴斜坡墓道207
(1)带天井墓道207
图一三八 唐墓M53平面图207
图一三九 唐墓M43平、剖面图208
5.其他形式墓209
图一四○ 唐墓M50平、剖面图209
(二)随葬器物210
1.陶器210
罐210
塔式罐210
图一四一 唐墓M31平、剖面图211
图一四二 唐墓M39平面图213
图一四三 唐墓出土陶塔式罐213
图一四四 唐墓出土陶塔式罐215
大口浅腹罐216
小口深腹罐216
图一四五 唐墓出土陶罐、钵和盆217
盆218
钵218
陶马218
陶俑218
单髻俑218
敛口钵218
无髻俑218
敞口钵218
2.瓷器218
四神十二生肖镜219
图一四六 唐墓出土陶俑和陶马219
碗……………………………………………………………………………(218)盆219
盒219
3.铜器219
镜219
图一四七 唐墓出土瓷碗、盆和盒220
雀绕花枝镜220
双鸾衔绶镜220
钗220
图一四八 唐墓M10出土四神十二生肖铜镜M10:1拓本221
笄221
图一四九 唐墓M44出土雀绕花枝铜镜M44:3拓本222
锁222
带饰222
图一五○ 唐墓M40出土双鸾衔绶纹铜镜M40:1拓本223
花形饰223
带扣223
铺首224
图一五一 唐墓出土铜钗和笄224
佛像224
泡224
4.铁、铅器224
铁剪224
交股弹压式铁剪224
图一五二 唐墓出土铜锁、带饰、花形饰、带扣、铺首、佛像和泡225
铆接式铁剪225
图一五三 唐墓出土铁剪,铅勺,骨梳、笄,蚌饰,石炉和银钗226
(1)骨器226
5.骨、蚌、石器226
骨梳226
铅勺226
蚌壳227
梅花形饰片227
骨笄227
(2)蚌器227
(3)石器227
6.金饰片和银箔饰片227
(2)银箔饰片及银钗227
①人物227
石炉227
(1)金饰片227
蚌饰227
豹228
图一五四 唐墓M22出土梅花形金饰,猎人和豹形银箔饰片228
②猛兽228
虎229
扑狮229
跃狮229
图一五五 唐墓出土虎形银箔片229
图一五六 唐墓出土狮形银箔片230
③禽类230
鸿雁231
单体飞雁231
衔绶单雁231
连体双鸭231
图一五七 唐墓M22出土银箔饰片232
衔绶双雁233
单飞鹊233
衔绶单鹊233
山雀233
衔瑞草单雁233
喜鹊233
衔瑞草鸳鸯234
雉鸡234
鸳鸯234
伫立鸳鸯234
衔绶鸳鸯234
④昆虫235
蝴蝶235
⑤植物花卉类235
菊花235
单枝菊花235
双枝菊花235
图一五八 唐墓出土银箔饰片236
忍冬237
单枝忍冬237
双枝忍冬237
交枝忍冬237
草饰237
小草237
瑞草238
⑥其他238
山形饰238
缠枝花卉饰238
花结绶带饰238
图一五九 唐墓出土银箔饰片238
V形饰239
银钗239
7.钱币239
(1)五铢钱239
(2)开元通宝239
①武德开元239
方框饰239
③私铸开元240
②月痕开元240
图一六○ 唐墓出土钱币拓本241
④小径开元242
8.墓志243
图一六一 唐墓M44出土墓志M44:1拓本244
图一六二 唐墓M53出土墓志盖M53:2拓本245
图一六三 唐墓M53出土墓志M53:2拓本246
第二节 小结247
第二节 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250
第九章 宋、金、元、明、清墓葬250
一、墓葬形制250
(一)宋代墓250
第一节 概述250
(二)金代墓251
(三)元代墓251
(四)明代墓251
图一六四 宋墓M11平面图251
图一六五 元墓M37平、剖面图251
图一六六 明墓M29平面图252
图一六七 明墓M51平、剖面图253
双耳罐254
(五)清代墓254
二、随葬遗物254
(一)宋代遗物254
1.陶器254
杯254
碗254
侈口碗254
2.瓷器254
罐255
图一六八 宋墓出土陶罐、杯,瓷碗、罐,骨饰、钗,铅盒和熙宁重宝255
3.骨器255
钗255
微敛口碗255
熙宁元宝256
地契墓砖256
瓷碗256
三彩盘256
(二)金代遗物256
祥符元宝256
骨饰256
熙宁重宝256
5.钱币256
铅盒256
4.铅器256
梯形骨饰256
三角形骨饰256
图一六九 金墓M56出土三彩盘和瓷碗257
瓷罐258
(三)元代遗物258
图一七○ 金墓M56出土地契墓砖M56:3拓本258
(四)明代遗物259
带盖罐259
无盖罐259
2.瓷器259
罐259
图一七一 元墓和明墓出土瓷罐259
1.陶器259
3.墓志260
图一七二 明墓M51出土陶罐260
图一七三 明墓M51出土墓志盖M51:6拓本261
图一七四 明墓M51出土墓志M51:6拓本262
第一○章 结语265
第一节 关于前仰韶文化遗存265
一、仰韶文化一期遗存266
第二节 关于仰韶文化遗存266
二、仰韶文化二期遗存267
三、仰韶文化三期遗存268
四、仰韶文化四期遗存272
五、仰韶文化五期遗存272
六、仰韶文化六期遗存273
第三节 关于龙山文化遗存274
第四节 关于历史时期的遗存275
一、周文化遗存275
三、唐代及以后的墓葬276
二、汉代遗存276
附表279
附表一 原子头遗址仰韶文化第二、三、五、六期房子登记表279
附表二 原子头遗址仰韶文化第一~六期灰坑(窖穴)登记表285
附表三 原子头仰韶文化第二~六期典型单位陶系统计表295
附表四 原子头遗址仰韶文化第二~六期典型单位陶器主要纹样和彩绘统计表297
附表五 原子头遗址仰韶文化第二~六期典型单位陶器器形统计表(以口沿及可辨出器形者为限)299
附表六 陇县原子头唐墓登记表301
编后记306
英文提要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