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肥城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肥城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0830730.jpg)
- 山东省肥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02400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931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951页
- 主题词:地方志(地点: 肥城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肥城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概述1
凡例3
大事记6
第二章 建置沿革47
第一章 地理位置47
第一编 行政区域47
第三章 行政区划49
第一节 县城53
第四章 城镇村庄53
第二节 乡镇55
第三节 村庄61
第一节 构造特点68
第一章 地质68
第二编 自然环境68
第二节 地层69
第二章 地貌71
第三节 岩石71
第一节 地貌类型72
第二节 山脉73
第三节 河流78
第一节 气候80
第三章 气候物候80
第二节 物候81
第一节 土壤82
第四章 土壤 植被82
第一节 土地资源84
第五章 自然资源84
第二节 植被84
第二节 水资源85
第三节 矿藏资源86
第四节 生物资源87
第一节 旱灾89
第六章 自然灾害89
第三节 风灾90
第二节 水灾90
第五节 病虫害91
第四节 雹灾91
第六节 其他灾害92
第二节 环境监测93
第一节 环境污染93
第七章 环境治理93
第三节 污染治理94
第二节 人口分布96
第一节 历代人口96
第三编 人口96
第一章 人口规模96
第一节 自然变动99
第二章 人口变动99
第二节 机械变动101
第一节 性别构成102
第三章 人口构成102
第二节 年龄构成103
第三节 文化构成106
第四节 行业职业构成107
第六节 婚姻状况109
第五节 民族构成109
第一节 生育状况111
第四章 计划生育111
第三节 节育措施112
第二节 生育政策112
第五章 姓氏113
第二节 职能部门116
第一节 机构沿革116
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肥城县地方组织116
第一章 中共肥城县委员会116
第二章 代表大会117
第一节 组织建设123
第三章 党的建设123
第二节 思想建设126
第三节 作风建设128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30
第四章 重要活动130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131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133
第四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34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135
第五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35
第七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建设时期136
第二节 主要活动138
第一节 机构138
第五编 政党群团138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肥城县地方组织138
第一节 工人团体139
第二章 群众团体139
第二节 农民团体141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142
第三节 妇女团体142
第五节 工商团体144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145
第一章 权力机关145
第六编 政权 政协145
第二节 政务活动151
第二节 县政府153
第一节 县衙(公署)153
第二章 行政机关153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156
第四节 基层政权166
第一节 参议会168
第三章 议政机关168
第二节 人民政协169
第一节 治安机构173
第一章 治安173
第七编 司法173
第二节 惩治反革命174
第三节 治安行政管理176
第四节 监狱 看守所178
第六节 人民武装警察179
第五节 消防179
第二节 刑事检察180
第一节 检察机构180
第二章 检察180
第四节 法纪检察181
第三节 经济检察181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182
第五节 监所检察182
第一节 审判机构183
第三章 审判183
第三节 刑事审判监督184
第二节 刑事审判184
第六节 执行185
第五节 经济审判185
第四节 民事审判185
第二节 人民调解186
第一节 法制教育186
第四章 司法行政186
第四节 公证187
第三节 律师187
第一节 拥军优属188
第一章 优抚188
第八编 民政188
第二节 群众优待190
第三节 国家补助192
第四节 国家抚恤193
第五节 烈士褒扬194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195
第一节 退伍军人安置195
第二章 安置195
第一节 救灾196
第三章 救灾 救济196
第二节 救济197
第四章 社会福利198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199
第一节 婚姻管理200
第五章 婚丧管理200
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200
第二节 殡葬管理201
第七章 人民来信来访202
第六章 移民支边202
第二节 案件查结203
第一节 信访制度203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5
第一节 招工205
第九编 劳动人事205
第一章 劳动就业205
第一节 人员编制206
第二章 干部任用206
第三节 待业206
第二节 选拔录用207
第一节 工人管理208
第三章 管理208
第二节 干部管理209
第一节 工资211
第四章 工资 福利211
第二节 福利215
第二节 国民党县政府武装218
第一节 清末县衙武装218
第十编 军事218
第一章 地方武装218
第三节 县人民武装219
第四节 区人民武装220
第五节 红枪会武装221
第六节 地主武装222
第一节 国民政府军及军阀223
第二章 驻军223
第二节 人民军队224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225
第一节 招募制225
第三章 兵役225
第一节 组织226
第四章 民兵226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226
第三节 训练227
第二节 装备227
第四节 作用228
第二节 北伐时期229
第一节 清末时期229
第五章 战事22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230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233
第一节 支援地方建设234
第六章 拥政爱民234
第四节 军民共建活动235
第三节 助民活动235
第二节 抗洪救灾235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概况237
第十一编 经济综述237
第一节 产业结构241
第二章 经济结构241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247
第一节 农民生活249
第三章 人民生活249
第二节 职工生活252
第二节 土地买卖254
第一节 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254
第十二编 农业254
第一章 封建土地所有制254
第三节 剥削方式255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256
第一节 土地改革256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257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258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259
第一节 整平土地260
第三章 农田建设260
第二节 改良土壤262
第一节 粮食作物263
第四章 作物263
第二节 经济作物265
第一节 耕作制度267
第五章 农技农艺267
第三节 土特名产267
第二节 作物栽培269
第三节 品种改良270
第四节 植物保护272
第六章 农业机具274
第二节 现代农机具275
第一节 传统农具275
第三节 农机管理276
第一节 行政机构277
第七章 机构277
第二节 专业机构278
第一节 行政机构279
第一章 水利行政279
第十三编 水利279
第二节 专业机构280
第一节 蓄水工程281
第二章 水利工程281
第三节 水利队伍281
第四节 水利经费281
第二节 引水工程289
第三节 机井工程291
第一节 灌溉面积294
第三章 灌溉294
第二节 灌溉方式295
第三节 排灌机具296
第一节 河道治理297
第四章 河洼治理297
第二节 涝洼地治理299
第一节 水土流失301
第五章 水土保持301
第二节 治理措施302
第二节 措施与效果303
第一节 缺水状况303
第六章 山区吃水303
第一节 饲养管理306
第一章 畜牧业306
第十四编 养殖业306
第二节 品种引进与改良308
第三节 饲草饲料311
第四节 疫病防治314
第五节 饲养政策316
第六节 管理机构317
第二节 养殖318
第一节 水域318
第二章 水产318
第三节 捕捞322
第二节 经营324
第一节 饲养324
第三章 蚕业324
第一节 私营场圃326
第一章 场圃326
第十五编 林业326
第二节 集体场圃327
第三节 国营场圃328
第二节 经济林329
第一节 用材林329
第二章 林木种类329
第三节 防护林330
第四节 特种用途林331
第五节 古稀树332
第一节 采种育苗333
第三章 植树造林333
第二节 荒山荒滩造林335
第三节 平原绿化33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37
第四章 经营管理337
第四节 塌陷地造林337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338
第二节 管理体制338
第五节 护林防火341
第四节 林木检疫341
第六节 林木采伐342
第一章 生产概况344
第十六编 肥城桃344
第一节 品系类型347
第二章 品系类型与选优347
第二节 选优348
第二节 建园349
第一节 嫁接349
第三章 栽培349
第三节 果园管理350
第二节 运销354
第一节 包装354
第四章 销售354
第一节 机构355
第五章 肥桃研究355
第三节 异地引栽356
第二节 实验基地356
第一章 企业门类357
第十七编 乡镇企业357
第二节 工业企业358
第一节 农业企业358
第五节 商业 服务业365
第四节 交通运输企业365
第三节 建筑企业365
第二节 经营管理3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6
第二章 企业管理366
第三节 企业资金368
第二节 人才引进369
第一节 技术引进369
第三章 技术和人才引进369
第二节 工资与福利370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370
第四章 职工队伍370
第三节 技术培训371
第二节 集体373
第一节 私营373
第十八编 工业373
第一章 所有制373
第三节 国营374
第一节 纺织375
第二章 轻纺工业375
第三节 印刷376
第二节 造纸376
第五节 服装377
第四节 陶瓷377
第六节 草编条编378
第一节 农业机械379
第三章 机械工业379
第七节 木器379
第二节 工业机械380
第一节 水泥382
第四章 建材工业382
第三节 军用机械382
第三节 砖瓦383
第二节 水泥制品383
第二节 食品加工384
第一节 面粉加工384
第五章 食品工业384
第四节 酿造385
第三节 油料加工385
第五节 肉类加工386
第二节 化肥387
第一节 橡胶387
第六章 化学工业387
第三节 煤焦388
第二节 炼钢389
第一节 炼铁389
第四节 塑料389
第七章 冶炼工业389
第一节 发电390
第八章 电力工业390
第二节 供电391
第三节 管理392
第九章 饲料加工业393
第二节 管理394
第一节 生产与供应394
第十章 自来水工业394
第一节 管理机构397
第十一章 企业管理397
第二节 管理体制398
第三节 经营管理399
第十二章 省以上主要名优产品401
第一节 普查 勘探402
第一章 煤田402
第十九编 煤炭402
第二节 自然条件403
第一节 部属煤矿405
第二章 煤矿405
第三节 煤层 品类405
第二节 省属煤矿408
第三节 地方煤矿409
第三章 生产410
第一节 基本建设412
第三节 回采413
第二节 掘进413
第四节 运输414
第二节 销售415
第一节 加工415
第四章 加工销售415
第一节 安全制度416
第五章 安全管理416
第二节 灾害防治417
第三节 矿山救护418
第二节 用工制度419
第一节 职工发展419
第六章 职工队伍419
第三节 职工生活420
第一节 行政机构421
第七章 机构421
第二节 生产管理机构422
第一节 官道423
第一章 道路423
第二十编 交通423
第二节 公路424
第一节 桥梁428
第二章 桥涵428
第三节 铁路428
第二节 涵洞430
第一节 运输机构431
第三章 运输431
第二节 运输工具432
第三节 人畜运输433
第四节 机动车辆运输43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36
第四章 交通管理436
第二节 公路交通监理437
第三节 铁路安全管理438
第一节 网路439
第一章 邮政439
第二十一编 邮电439
第三节 业务441
第二节 工具441
第一节 电报443
第二章 电信443
第二节 电话444
第一节 房屋建设450
第一章 县城建设450
第二十二编 城乡建设450
第二节 街道建设452
第四节 卫生设施455
第三节 桥涵建设455
第五节 供水 供电 供暖456
第七节 管理机构457
第六节 城区绿化457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458
第二章 村镇建设458
第二节 农村住房建设459
第三节 农村公用设施460
第四节 新村简介461
第一节 建筑队伍462
第三章 建筑业462
第三节 施工技术463
第二节 建筑设备463
第六节 经营管理465
第五节 优质工程465
第四节 建筑设计465
第一节 公房管理467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467
第三节 矿区搬迁补偿468
第二节 私房管理468
第四节 土地管理469
第一节 私营商业472
第一章 商业体制472
第二十三编 商业472
第二节 集体商业473
第三节 国营商业474
第一节 商店475
第二章 商业网点475
第二节 专业公司477
第三节 饮食服务481
第一节 流通渠道485
第三章 购销485
第二节 生活资料销售489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492
第四节 计划物资供应494
第五节 农副产品收购495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497
第一节 集市布局498
第四章 集市贸易498
第七节 仓储498
第五章 对外贸易500
第二节 市场贸易500
第一节 出口501
第二节 进口502
第二节 承包责任制503
第一节 财务管理503
第六章 经营管理503
第三节 民主管理504
第一节 征购方式506
第一章 粮油征购506
第二十四编 粮油506
第二节 粮油购价509
第一节 销售方式510
第二章 粮油销售510
第二节 粮油销价513
第一节 储藏514
第三章 粮油储运514
第二节 调运515
第二节 农村网点516
第一节 县城厂矿网点516
第四章 经营网点516
第一节 财政管理518
第一章 财税管理518
第二十五编 财税518
第二节 税务管理519
第一节 收入支出521
第二章 财政521
第二节 管理 监督529
第一节 农业税531
第三章 税收531
第二节 工商税536
第三节 契税 耕地占用税541
第一节 当铺 钱庄(银号)542
第一章 金融机构542
第二十六编 金融542
第二节 银行544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站)545
第一节 货币演变546
第二章 货币546
第四节 保险公司546
第三节 金银与货币收兑547
第二节 货币流通547
第一节 工商信贷548
第三章 信贷548
第二节 农业信贷551
第三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监督553
第一节 储蓄555
第四章 储蓄 存款555
第二节 存款559
第二节 管理562
第一节 结算562
第五章 结算 管理562
第三节 侨汇563
第二节 防灾理赔564
第一节 概况564
第六章 保险564
第二节 国库券565
第一节 公债565
第七章 公债 国库券565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5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566
第二十七编 经济管理566
第一章 计划管理566
第一节 政府审计568
第二章 审计监督568
第一节 管理机构569
第三章 统计管理569
第二节 内部审计569
第三节 统计服务570
第二节 统计监督570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571
第一节 管理机构571
第四章 工商管理571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573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573
第二节 物价演变5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574
第五章 物价管理574
第三节 物价监督 调整5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579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579
第三节 计量管理580
第二节 度量衡演变580
第五节 计量器具修造581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581
第七章 经济技术协作582
第二节 教学584
第一节 幼儿园(所)584
第二十八编 教育584
第一章 学前教育584
第一节 学校585
第二章 普通教育585
第二节 学制 课程589
第三节 教学591
第一节 师范592
第三章 职业教育592
第二节 农(林)业技术中学594
第三节 农业中学595
第一节 农民教育596
第四章 成人教育596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597
第三节 教师进修599
第二节 育智学校600
第一节 聋哑学校600
第五章 特殊教育600
第一节 管理机构601
第六章 教育行政601
第三节 教育经费602
第二节 管理体制602
第四节 校舍设备604
第五节 教师队伍605
第二节 技术培训608
第一节 科技宣传608
第二十九编 科学技术608
第一章 科技普及608
第三节 技术咨询609
第一节 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成果610
第二章 科技成果610
第二节 获地(市)级奖励的成果611
第一节 气象测报612
第三章 气象 地震测报612
第三节 获县级奖励的成果612
第二节 地震测报613
第二节 省柴节煤灶614
第一节 沼气 太阳能614
第四章 能源利用614
第二节 科研机构615
第一节 管理机构615
第五章 科技行政615
第三节 学术团体616
第四节 科技队伍617
第五节 科研经费618
第一章 文艺619
第三十编 文化619
第一节 专业机构620
第二节 民间文艺621
第三节 文娱场所626
第四节 专业剧团629
第五节 文娱活动630
第六节 文艺创作632
第二章 电影发行放映642
第二节 发行管理643
第一节 影片放映643
第三节 幻灯宣传644
第二节 报刊645
第一节 机构645
第三章 新闻645
第四节 电视646
第三节 广播646
第五节 通讯报道647
第一节 地方志648
第四章 史志648
第三节 地名649
第二节 党史征研649
第一节 图书650
第五章 图书档案650
第四节 文史资料650
第二节 档案652
第一节 古遗址654
第一章 古代文物654
第三十一编 文物654
第二节 古建筑657
第三节 古墓葬660
第四节 造像石刻662
第五节 文物藏品665
第六节 民间文物666
第二章 现代文物668
第一节 行政机构670
第一章 卫生行政670
第三十二编 卫生670
第二节 医疗制度671
第三节 卫生队伍672
第四节 卫生经费673
第一节 专业机构674
第二章 疾病预防674
第二节 爱国卫生675
第三节 计划免疫676
第五节 传染病防治677
第四节 妇幼保健677
第六节 地方病防治679
第七节 保健卫生681
第一节 医疗机构682
第三章 医疗682
第二节 中医687
第三节 西医688
第五节 梁氏正骨691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691
第六节 护理692
第七节 医疗设备693
第一节 药材695
第四章 医药695
第二节 药政697
第一节 教学699
第一章 学校体育699
第三十三编 体育699
第二节 业余训练700
第二节 职工体育701
第一节 农民体育701
第二章 群众体育701
第四节 武术702
第三节 老年体育702
第一节 县内比赛703
第三章 体育比赛703
第二节 市级比赛705
第三节 省级以上比赛708
第四节 比赛成绩710
第一节 运动员输送712
第四章 体育人才712
第一节 体育设施713
第五章 体育设施与经费713
第二节 裁判员培养713
第二节 体育经费714
第一节 传统节日715
第一章 岁时习俗715
第三十四编 民俗715
第三节 回族节日718
第二节 新节日718
第一节 喜庆719
第二章 礼仪习俗719
第二节 丧葬722
第三节 称谓723
第四节 交际725
第一节 服饰726
第三章 生活习俗726
第二节 饮食727
第四节 家用器具729
第三节 住宅729
第一节 迷信730
第四章 陋习流弊730
第二节 陋习732
第一节 肥城方言特点734
第一章 概说734
第三十五编 方言734
第二节 肥城方言的内部差异735
第一节 单字音系738
第二章 语音738
第二节 音变740
第三节 肥城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对应关系743
第三章 词汇747
第一节 词缀758
第四章 语法758
第二节 助词“了”759
第五节 比较句760
第四节 “可”字句760
第三节 可能补语760
第一节 歌谣761
第五章 语料761
第六节 反复句761
第七节 转折复句761
第二节 谚语762
第三节 歇后语764
第四节 故事765
第三十六编 侨务 外事 宗教768
第一章 侨务768
第一节 概况768
第二节 主要活动768
第二章 外事769
第一节 来访770
第二节 技术交流770
第三节 经济交往771
第三章 宗教771
第一节 道教772
第二节 佛教772
第三节 伊斯兰教773
第四节 基督教773
第三十七编 人物776
第一章 人物传略776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818
第三章 本籍省(军)级以上干部名录884
附录886
肥城县王玉堂大令创设劝工局禀附清摺并批886
肥城县续修县志序例(草稿)888
肥城县1936~1956年20年的农村经济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897
中共肥城县委关于今后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工作意见908
中共肥城县委关于农村推行大包干责任制情况的报告(摘录)911
中共肥城县委、肥城县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商业体制搞活商品流通的暂行规定912
中共肥城县委、肥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几项规定915
中共肥城县委、肥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十项暂行规定916
肥城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决定919
康熙十一年重修《肥城县志》序920
康熙十一年重修《肥城县志》序921
嘉庆二十年《肥城县志》序921
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序922
光绪三十四年《肥城县乡土志》序923
奇异现象923
后记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