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学 精编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5366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融学 精编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范畴1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3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3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3
货币在对外交往中——外汇3
货币流通3
货币的权势与无货币的“理想”社会3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7
货币并非开天辟地就已存在10
古代货币起源说10
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10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10
古代的货币10
币材10
铸币10
用纸做的货币10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10
可签发支票的存款10
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10
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与无现金社会10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15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15
货币单位15
货币购买力15
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15
支付手段15
流通中的货币和货币需求15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15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职能、汇率15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20
从职能视角的货币界说20
一般等价物20
货币与流动性20
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20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20
第六节 货币制度23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23
币材的确定23
货币单位的确定23
金属货币的铸造23
本位币和辅币23
对钞票和存款货币的管理23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23
金本位的发展史23
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27
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27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7
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终结和浮动汇率制27
货币局制度27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27
美元化27
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27
对货币制度主权的挑战27
第二章 信用34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34
什么是信用37
信用也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37
信用是如何产生的37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37
市场经济要求信用秩序37
第二节 高利贷37
高利贷的特点37
历史上对高利贷的态度37
资产阶级反高利贷的斗争37
中国的高利贷问题37
当前的“民间借贷”37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39
“信用经济”39
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39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39
可支配货币收入及其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39
信用关系中的企业39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39
国际收支中的盈余和赤字39
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39
资金流量分析39
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47
商业信用47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47
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47
商业信用在中国47
银行信用47
银行家的票据——银行券*47++++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47
国家信用47
消费信用47
国际信用47
第五节 股份公司54
股份公司54
股份公司与信用54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54
股份公司在中国54
第三章 金融58
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58
“金融”这个由中文组成的词所涵盖的范围58
“金融”这个中文词并非古已有之58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58
比较“金融”与“finance”58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与本教材的约定58
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61
古代相互独立发展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61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61
金融范畴的扩展61
金融体系61
对金融范畴的界定61
第三节 金融学科体系65
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65
货币银行学65
本教材的取名和英文译名65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69
第一节 利息69
人类对利息的认识69
利息的实质69
利息之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69
收益的资本化69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72
利率及其系统72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72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72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72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行业利率72
年率、月率、日率72
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76
概念和计算公式76
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76
现值与终值76
现值的运用76
竞价拍卖与利率76
利率与收益率76
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8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81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81
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81
利率管制81
第五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86
什么是利率期限结构86
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86
到期收益率86
收益率曲线86
第六节 利率的作用90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90
储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90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93
第一节 外汇93
外汇界说再释93
外汇管理与管制93
可兑换与不完全可兑换93
我国的外汇管理和人民币可兑换问题93
第二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97
汇率97
汇率牌价表与标价法97
单一汇率与复汇率97
官方汇率、市场汇率、黑市汇率97
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97
人民币汇率制度97
第三节 汇率与币值、汇率与利率101
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101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101
汇率与利率101
第四节 汇率的决定105
关于汇率的决定105
国际借贷说105
购买力平价说105
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在计算人均GNP中的差异105
汇兑心理说105
货币分析说105
金融资产说105
第五节 汇率的作用与风险109
汇率与进出口109
汇率与物价109
汇率与资本流出入109
汇率发挥作用的条件109
汇率风险109
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109
第六章 金融市场概述115
第一节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115
什么是金融市场115
金融市场中交易的产品、工具——金融资产115
金融资产的特征115
金融市场的功能115
金融市场运作流程的简单概括115
金融市场的类型115
我国金融市场的历史115
第二节 货币市场121
票据与贴现市场121
国库券市场121
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121
回购市场121
银行间拆借市场121
第三节 资本市场124
股票市场124
我国股票交易的发展124
长期债券与长期债券市场124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124
第四节 衍生工具市场128
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128
远期和期货128
期权128
互换128
衍生工具由简至繁的演变128
金融衍生工具的双刃作用128
第五节 投资基金131
投资基金及其发展历史131
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131
私募基金131
收益基金与增长基金131
货币市场基金131
对冲基金131
风险投资基金131
养老基金131
第六节 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135
外汇市场的概念与功能135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和交易方式135
我国的外汇市场135
黄金市场的历史发展135
黄金市场的金融功能135
我国的黄金流通体制改革135
第七节 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139
风险资本139
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139
风险投资的退出途径139
创业板市场139
第八节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141
金融市场国际化141
欧洲货币市场141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演进和格局141
国际游资141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145
第一节 证券价格与市场效率145
有价证券的面值与市值145
证券价格指数145
市场效率的定义145
研究市场效率的意义145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145
第二节 证券价值评估148
证券价值评估及其思路148
债券价值评估148
股票价值评估148
市盈率148
第三节 风险与投资150
金融市场上的风险150
道德风险150
关键是估量风险程度150
风险的度量150
资产组合风险150
投资分散化与风险150
有效资产组合与最佳资产组合150
第四节 资产定价模型157
资产定价模型要解决的问题157
资本市场理论157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57
第五节 期权定价模型161
期权价格与期权定价模型161
期权定价的二叉树模型161
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161
第六节 无套利均衡与风险中性定价166
关于金融市场的均衡166
金融产品的可替代性166
复制与无套利均衡分析166
金融市场均衡的特点166
风险中性定价166
第八章 金融中介概述172
第一节 金融中介及其包括的范围172
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机构172
联合国统计署和SNA的分类172
金融服务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172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175
西方国家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175
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175
其他金融机构175
发展中国家金融中介体系的特点175
跨国金融中介175
第三节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179
中国人民银行179
政策性银行179
国有商业银行179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79
其他商业银行179
投资银行、券商179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179
信托投资公司179
财务公司179
金融租赁公司179
邮政储蓄机构179
保险公司179
投资基金179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179
金融机构多样化的必然性179
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189
国际金融机构的形成和发展189
国际清算银行18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9
世界银行189
亚洲开发银行189
附录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改革开放后的改革193
建国前夕的金融体系19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的建立193
“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193
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初期的金融改革193
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198
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198
存款货币银行名称的由来198
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198
现代银行的产生198
旧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发展及构成198
商业银行的作用198
“金融资本”与垄断198
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198
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业务202
负债业务202
资产业务202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202
银行卡业务202
第三节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207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分业经营与传统的混业经营并存207
美日等国从强调分业到转变方向207
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背景与问题207
第四节 金融创新209
金融创新浪潮209
避免风险的创新209
避免风险与资产业务的证券化209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209
网络银行209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209
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09
第五节 不良债权214
不良债权及其不可避免性214
需要科学的分析214
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及其成因214
债权质量分类法214
第六节 存款保险制度217
存款保险制度217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217
这一制度引进我国的问题217
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220
存款货币银行是企业220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220
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220
我国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220
备受重视的风险管理220
风险管理的理念220
银行的内部控制220
第十章 中央银行227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227
中央银行的初创和发展227
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227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227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230
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及其职能230
发行的银行230
银行的银行230
国家的银行230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230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230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票据交换所237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格局——市场与中介相互关系242
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242
金融体系再释242
金融功能242
现有的金融功能框架是微观分析框架242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245
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格局245
对金融体系存在不同格局的论证245
从家庭部门金融资产结构的差异看金融体系格局245
两种金融体系格局的具体比较245
不同金融体系格局是怎样形成的245
金融体系格局的演进趋向245
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245
不同角度的理论分析245
理论分析应持的出发点245
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245
把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245
传统银行的“衰落”245
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245
Diamond-Dybvig模型245
第四节 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258
银行业务的证券化发展258
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258
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向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258
再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258
MM定理258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258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265
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265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265
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文书265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267
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存款货币的创造267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267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267
存款货币创造的必要前提条件267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267
扩展的存款货币创造模型和创造乘数267
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267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277
关于“现金”的再说明277
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277
现金的增发与准备存款的必须不断得到补充277
准备存款的不断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277
中央银行是否可以无限制地为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准备存款277
基础货币277
货币乘数277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277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283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是最节约的货币制度283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283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283
第四篇 宏观均衡283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289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89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289
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289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289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289
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89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289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289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运用289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面面观297
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297
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297
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297
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297
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297
第三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301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301
资产选择301
中国城乡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301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301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301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306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306
货币供给问题述要306
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306
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306
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306
外国的和IMF的M系列306
中国的M系列306
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306
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306
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306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312
计划体制下的直接调控和市场体制下的间接调控312
公开市场操作312
贴现政策312
法定准备率312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312
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312
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31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312
规模管理312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312
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320
第四节 有关货币供给的几个理论问题326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326
“超额”与“失踪”326
一个破解货币超额的模型326
第十五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332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332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332
货币均衡与利率332
市场总供求332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332
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332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332
总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332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332
紧缩效应332
第二节 总供求均衡模型AD-AS340
AD-AS模型340
总需求曲线AD340
总供给曲线AS340
曲线AD与曲线AS的位移340
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343
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343
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343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343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349
第一节 国际收支349
什么是国际收支349
国际收支平衡表349
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349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与国际储备353
国际收支失衡353
几种收支差额353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353
国际收支的平衡——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353
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353
国际储备的作用353
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353
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353
第三节 国际资本流动358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358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358
我国的利用外资358
外债和外债规模358
我国的境外投资358
资本外逃358
第四节 对外收支与货币均衡362
贸易收支中本币资金与外汇资金的转化362
资本收支与本币资金362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362
中央银行有关外汇的操作362
第五节 对外收支与市场总供求366
外汇收支与市场总供求366
外汇收支的调节作用366
汇率对总供求的影响366
国内经济是基础366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71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371
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371
对通货膨胀概念的诠释371
通货膨胀的分类371
通货膨胀的度量371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375
强制储蓄效应375
收入分配效应375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375
比价的变动与不同经济集团利益的调整375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375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375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与滞涨375
有没有不存在通货膨胀的经济成长375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380
成因和治理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380
需求拉上及其治理380
成本推动说380
供求混合推动说380
中国改革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380
第四节 通货紧缩384
经济改革中令人困扰的问题——物价持续上涨及其突然消失384
对通货紧缩的种种解释384
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384
通货膨胀是不稳定,通货紧缩也是不稳定384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389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389
何谓货币政策389
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389
我国对货币政策认识的演变389
货币政策的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389
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389
对目标不应作过分机械的论证389
稳定国内物价与稳定汇率的关系389
通货膨胀目标制389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389
相机抉择与规则389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396
货币政策工具396
中央银行控制信用的行政性手段396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396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96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396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应404
货币政策的时滞404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404
透明度和取信于公众问题404
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404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404
“复归”与“启而不动”404
“软着陆”与“适度从紧”404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治理通货紧缩404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410
配合的基础410
配合模式410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比格局的变化410
第五节 汇率政策410
人民币是应贬值还是升值410
米德冲突与“政策搭配理论”410
克鲁格曼三角形410
我国的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选择问题410
从国际角度对人民币的战略思考410
第六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和政策协调419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419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419
政策协调的层次419
以规则为基础的协调和相机抉择的协调419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障碍419
第五篇 金融监管419
第十九章 金融监管427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界说和理论427
金融监管及其范围427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427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427
金融监管成本427
金融监管失灵问题427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433
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类型433
金融业自律433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433
第三节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435
金融国际化435
金融风险的国际化435
金融国际化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435
金融监管的溢出效应435
监管竞争和监管套利435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435
国际协调组织435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的基本内容435
金融监管国际协调面临的困难及其前景435
第四节 银行国际监管443
《巴塞尔协议》443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443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443
第六篇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443
第二十章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451
第一节 金融与发展45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451
金融压抑451
金融自由化451
金融自由化与中国的金融改革451
第二节 金融脆弱性459
何谓金融脆弱性459
信贷市场的脆弱性459
金融市场的脆弱性459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459
第三节 金融危机464
何谓金融危机464
普遍发生的金融危机464
金融脆弱演化为金融危机的机制464
金融危机的危害464
金融危机的防范治理464
中国的金融脆弱464
“脆弱”但未导致“危机”464
第四节 货币“中性”抑“非中性”470
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论题470
早期的货币中性说470
质疑数量论的货币中性概念470
一般均衡论的货币中性概念470
从货币职能讨论一般均衡论的货币中性概念470
货币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470
货币政策应该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470
名词术语中英对照476
参考文献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