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0819443.jpg)
- 韩建国,孙启忠,马春晖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5323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及战略地位1
第一节 农牧交错带的提出及界定1
一、农牧交错带的提出1
目录1
二、农牧交错带的界定2
三、农牧交错带的新界定及范围8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12
一、古代屯垦屯田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影响12
二、解放后开垦草原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影响19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的战略地位21
一、东西部之间过渡带21
三、能源矿产基地带22
四、农林牧系统最佳耦合带22
二、国家生态安全带22
五、经济发展的第二条黄金带23
六、多民族聚集带24
第二章 农牧交错带的变迁25
第一节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历史上农牧界限的波动25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农牧交替27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变迁29
一、气候干旱化和牛耕技术的发展29
二、农牧交错带与农牧结合30
三、脆弱环境变迁的警示意义30
第四节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演变31
一、文化发展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影响31
二、气候变迁导致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的考古依据35
三、近期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37
四、近期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迁的驱动力39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过渡性42
第三章 农牧交错带的基本特征42
一、生物气候的过渡性43
二、边缘效应明显44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45
一、生态环境敏感性强45
二、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明显46
三、生态功能衰退47
四、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48
五、地貌格局的特殊性49
第三节 经济条件的脆弱性49
一、社会经济系统闭塞50
二、经济发展落后50
三、社会条件的脆弱性50
第四节 自然灾害频繁52
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2
二、自然灾害导致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53
第五节 界面的强烈波动性54
第四章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现状56
第一节 气候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的影响56
一、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生产56
二、气候变化将引起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57
三、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农业的影响57
四、气候变化对草原地上生物量及载畜量的影响58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59
一、生态环境恶化60
二、经济、文化发展滞后62
三、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63
四、草地退化和荒漠化严重64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66
一、农牧林产业复合与优化66
二、种植业结构74
三、畜牧业结构76
六、保护播种 179
第五章 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受损机理79
第一节 草地生态亚系统的受损机理79
一、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80
二、开垦对坝上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83
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87
第二节 农业生态亚系统的受损机理87
一、种植业结构嬗变88
二、种植业产值比例分析89
三、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分析90
四、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转化途径不畅91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的受损机理92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92
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影响93
三、过度的人为干扰造成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95
第一节 农牧系统耦合的历史和理论依据98
一、农牧系统耦合的历史依据98
第六章 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效应98
二、农牧系统耦合的理论依据99
第二节 界面系统的相悖与耦合102
一、地境-植物界面系统的相悖与耦合102
二、植物-动物界面系统的相悖与耦合104
第三节 系统耦合生产潜力的释放106
一、系统耦合的催化潜势106
二、系统耦合的位差潜势106
三、系统耦合的多稳定潜势107
四、系统耦合的管理潜势108
第四节 系统耦合的形式和现状及动力因素108
一、系统耦合的形式108
二、系统耦合的动力因素109
第五节 系统耦合效应112
一、系统耦合植物生产系统效应113
二、系统耦合动物生产效率114
第六节 系统耦合功率最大化设计117
第七节 农牧交错带农牧耦合的政策与技术保障体系121
一、克服政策层面上的障碍121
二、解决和完善技术层面上的问题121
第七章 农牧交错带优化模式123
第一节 优化理论123
一、农牧资源配置模式的理论123
二、国内外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125
第二节 农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129
一、农牧业资源的配置129
二、我国农牧交错带农牧资源配置现状131
三、农牧交错带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132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不同类型区农牧业生产优化模式136
一、草地改良及种草养畜典型模式136
二、内蒙古乌盟地区“进、退、还”典型模式141
三、内蒙古阴山北麓“丘陵单元小流域治理”典型模式145
四、内蒙古奈曼旗“小生物圈”沙地治理开发模式149
五、河北坝上错季蔬菜生产典型模式151
第八章 草地植被恢复重建技术157
第一节 草地植被恢复157
一、草地封育157
二、草地松耙158
三、草地补播160
第二节 退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复164
一、退耕地的自然演替过程164
二、退耕地的土壤理化特性变化165
三、退耕地自然恢复中的定向培育技术166
二、草种选择技术167
一、选地与基本建设167
第三节 退耕地的人工植被重建167
三、牧草种植技术168
第九章 人工草地建植与草田轮作技术169
第一节 牧草播种的土壤准备169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169
二、苗床准备170
第二节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171
一、硬实种子及其处理171
二、豆科牧草接种根瘤菌172
三、种子的去芒174
第三节 牧草的播种174
一、播种方法175
二、播种时期175
三、播种深度176
四、播种量176
五、牧草的混播177
七、草地建植初期的管理179
第四节 草田轮作技术180
一、轮作的重要作用180
二、轮作中各类牧草及作物的地位182
三、轮作的主要类型183
四、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184
第十章 牧草的收获与加工贮藏技术187
第一节 牧草的收割187
一、牧草收割的时间187
二、牧草刈割留茬的高度188
三、牧草的刈割过程189
第二节 牧草的干燥189
一、牧草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189
三、牧草调制过程中养分的损失190
二、牧草刈割后生理生化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变化190
四、牧草干燥的方法192
五、其他加速干燥方法193
第三节 干草的加工194
一、草捆的加工194
二、草粉、草粒及草块加工195
三、牧草的分离加工196
第四节 干草的贮藏198
一、干草的堆藏198
二、干草捆的贮藏199
三、半干草的贮藏199
四、草粉、草粒及草块的贮藏200
第五节 牧草的青贮201
一、青贮的原理及发酵过程202
二、制作青贮必备的条件203
三、青贮设施204
四、青贮料的调制205
五、青贮过程中的养分损失及青贮添加剂206
六、半干(低水分)青贮208
七、青贮料的品质鉴定及利用209
第十一章 牧草种子生产技术211
第一节 牧草种子田的建植211
一、苗床的准备211
二、播种方式和方法212
三、播种时间及播种量213
第二节 牧草种子田间管理213
一、施肥213
二、灌溉216
三、人工辅助授粉216
四、牧草种子收获后的田间管理217
第三节 牧草种子的收获218
一、种子收获的时间219
二、种子收获方法220
第四节 牧草种子的干燥与清选221
一、牧草种子的干燥221
二、牧草种子的清选222
第十二章 草食家畜饲养管理技术224
第一节 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224
一、泌乳母牛的饲养管理224
二、干乳母牛的饲养管理227
三、犊牛的饲养管理228
四、育成牛的饲养管理229
第二节 肉用牛的饲养管理技术230
一、肉用牛的育肥230
二、架子牛的育肥232
三、种公牛的饲养管理233
第三节 羊的饲养管理技术234
一、羊的生活习性234
二、羊的饲养方式234
三、各类羊的饲养237
四、其他管理技术240
第十三章 农牧交错带旱地农业技术242
第一节 旱地农作物栽培技术242
一、古代旱地农作物栽培技术242
二、旱地作物生物学基础242
三、选用抗旱高产品种244
四、蓄水保墒246
五、轮作倒茬248
六、播种及群体密度248
七、合理施肥249
一、节水灌溉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率251
八、防治病虫害251
第二节 节水灌溉技术251
二、节水灌溉潜力252
三、旱地作物生长发育与需水量253
四、灌溉用水源253
五、输水系统255
六、灌溉方式255
第三节 保护性耕作257
一、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与概念257
二、保护性耕作的产生与发展257
三、保护性耕作与可持续发展258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259
第四节 地膜覆盖技术261
一、生态效应261
二、技术优势262
三、地膜覆盖技术264
第五节 设施农业技术265
一、设施农业的形成与发展266
二、设施农业在旱地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67
三、设施农业类型267
四、设施农业技术268
第十四章 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发展战略271
第一节 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与基本理论271
一、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271
二、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272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282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282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战略283
三、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285
参考文献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