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健康评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健康评估](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813969.jpg)
- 吕探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873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健康评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护理实践中的健康评估1
二、健康评估的内容3
三、健康评估的学习方法和要求4
二、健康资料的类型5
一、健康资料的来源5
第二章 健康评估方法5
第一节 概述5
一、问诊6
第二节 收集健康资料的方法6
二、体格检查9
第一节 发热13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13
第二节 水肿16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17
第四节 咯血19
第五节 发绀20
第六节 呼吸困难22
第七节 心悸23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24
第九节 呕血与黑便26
第十节 便血27
第十一节 腹泻28
第十二节 便秘30
第十三节 黄疸31
第十四节 抽搐与惊厥33
第十五节 意识障碍35
四、发育与体型38
三、生命征38
第四章 体格检查38
第一节 全身状态38
一、性别38
二、年龄38
五、营养状态39
七、面容与表情40
六、意识状态40
八、体位41
第二节 皮肤42
九、步态42
三、温度43
二、湿度43
一、颜色43
七、皮下出血44
六、压疮44
四、弹性44
五、皮疹44
二、检查方法45
一、浅表淋巴结的分布45
八、蜘蛛痣45
九、水肿45
第三节 浅表淋巴结45
三、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46
(一)眼47
二、面部47
第四节 头部、面部与颈部47
一、头部47
(二)耳48
(四)口49
(三)鼻49
(二)颈部血管51
(一)颈部的外形与运动51
三、颈部51
(一)骨骼标志52
一、胸部的体表标志52
(三)甲状腺52
(四)气管52
第五节 胸部52
(二)自然陷窝53
(二)胸廓54
(一)胸壁54
(三)人工划线和分区54
二、胸壁、胸廓与乳房54
(三)乳房55
(一)视诊56
三、肺和胸膜56
(三)叩诊58
(二)触诊58
(四)听诊60
(三)叩诊63
(二)触诊63
四、心脏63
(一)视诊63
(四)听诊65
(五)心脏功能分级69
二、脉搏70
一、皮肤颜色和温度70
第六节 周围血管检查70
(一)体表标志71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71
第七节 腹部71
(二)腹部分区72
二、视诊73
四、叩诊75
三、听诊75
五、触诊77
(一)体位79
一、肛门与直肠79
第八节 肛门、直肠和生殖器79
(二)检查方法80
(二)阴囊81
(一)阴茎81
二、男性生殖器81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82
(二)脊柱活动度82
(三)前列腺与精囊82
第九节 脊柱与四肢82
一、脊柱82
(一)脊柱弯曲度82
(一)形态异常83
二、四肢与关节83
(二)运动障碍84
一、脑神经85
第十节 神经系统85
(三)去脑强直86
(二)肌张力86
二、运动功能86
(一)肌力86
(一)浅感觉87
三、感觉功能87
(四)不随意运动87
(五)共济失调87
(二)深反射88
(一)浅反射88
(二)深感觉88
(三)复合觉88
四、神经反射88
(三)病理反射89
(四)脑膜刺激征90
(二)自主神经反射91
(一)一般观察91
(五)Lasegue征91
五、自主神经功能91
第一节 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92
第五章 人体功能性健康评估92
第二节 营养与代谢99
第三节 排泄107
第四节 活动与运动113
第五节 睡眠与休息120
第六节 认知与感知124
第七节 自我概念133
第八节 角色与关系139
第九节 性与生殖149
第十节 压力与应对152
第十一节价值与信念160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165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165
第六章 心电图165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166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167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169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69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169
(三)平均心电轴170
(二)心率的测量170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172
(四)心脏循长轴转位172
四、老年人心电图特点174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174
(三)双心房肥大175
(二)左心房肥大175
第三节 心房与心室肥大175
一、心房肥大175
(一)右心房肥大175
(三)双侧心室肥大176
(二)右心室肥大176
二、心室肥大176
(一)左心室肥大176
(一)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78
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78
第四节 缺血型心肌损害178
(二)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80
(一)基本图形181
二、心肌梗死181
(二)窦性心动过速183
(一)窦性心律183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183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183
第五节 心律失常183
一、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183
(四)窦性心律不齐184
(三)窦性心动过缓184
(二)交界性期前收缩185
(一)房性期前收缩185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5
二、期前收缩185
三、异位心动过速186
(三)室性期前收缩186
(三)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87
(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87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7
(三)心室扑动与颤动188
(二)心房颤动188
四、扑动与颤动188
(一)心房扑动188
(二)预激综合征190
(一)房室传导阻滞190
五、传导异常190
(二)交界性逸搏与逸搏心律191
(一)房性逸搏与逸搏心律191
六、逸搏与逸搏心律191
(一)电解质紊乱192
七、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192
(三)室性逸搏与逸搏心律192
(二)药物影响193
二、心电图阅读与分析方法194
一、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194
第六节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与分析194
(二)X线检查方法198
(一)X线的特点及成像原理198
第七章 影像检查198
第一节 放射学检查198
一、概述198
(二)正常胸部X线表现199
(一)X线检查方法199
(三)X线检查的防护199
二、呼吸系统199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200
(四)常见疾病X线表现202
(一)X线检查方法205
三、循环系统205
(二)正常心脏、大血管X线表现206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207
(四)常见疾病X线表现208
(一)X线检查方法209
四、消化系统209
(二)正常胃肠道X线表现210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211
(四)常见疾病X线表现212
(二)正常骨、关节X线表现214
(一)X线检查方法214
五、骨、关节系统214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216
(四)常见疾病X线表现218
(一)X线检查方法223
六、泌尿系统223
(二)正常X线表现224
(三)常见疾病X线表现225
(一)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226
七、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226
(二)磁共振成像229
(二)放射性药物233
(一)核医学检查原理233
第二节 核医学检查233
一、概述233
(一)甲状腺功能检查234
二、内分泌系统核医学检查234
(三)核医学显像仪器234
(四)核医学发展简史234
(二)甲状腺显像238
(三)肾上腺皮质显像239
(一)心肌灌注显像240
三、心血管系统核医学检查240
(四)嗜铬细胞瘤显像240
四、神经系统核医学检查242
(二)心肌代谢显像242
六、骨骼系统核医学检查243
五、沁尿系统核医学检查243
(二)肺通气显像244
(一)肺灌注显像244
七、呼吸系统核医学检查244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245
一、概述245
第三节 超声检查245
(二)超声检查的方法247
(一)肝脏声像图248
二、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248
(三)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248
(四)超声检查前病人的准备248
(二)胆道系统声像图250
(三)肾、膀胱、前列腺声像图252
一、实验诊断在健康评估中的作用255
第一节 概述255
第八章 实验室检查255
二、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56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259
一、红细胞检查259
三、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259
第二节 血液一般检查259
(三)红细胞平均值260
(二)血细胞比容测定260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261
(六)外周血红细胞形态262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262
(一)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263
二、白细胞检查263
(二)外周血白细胞形态266
四、血液分析仪检测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67
三、红细胞沉降率267
(四)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268
(三)血小板参数268
(一)白细胞参数268
(二)红细胞参数268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69
(一)51Cr标记红细胞寿命测定269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查269
一、溶血性贫血一般检验269
(七)尿含铁血黄素试验270
(六)尿血红蛋白测定270
(三)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270
(四)高铁血红蛋白测定270
(五)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测定270
(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和酶活性测定271
(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71
二、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271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271
(二)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271
(九)异丙醇试验272
(八)血红蛋白H包涵体检查272
(五)丙酮酸激酶荧光筛选试验272
(六)血红蛋白电泳272
(七)血红蛋白F碱变性试验272
(十三)冷凝集素试验273
(十二)酸溶血试验273
(十)抗球蛋白试验273
(十一)冷热溶血试验273
(二)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规律274
(一)血细胞的产生274
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274
一、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应用274
二、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274
(三)血细胞的正常形态275
(二)特异性酯酶染色277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277
三、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277
(五)糖原染色278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278
(三)非特异性酯酶染色278
(二)结果分析279
(一)检查方法279
(六)铁染色279
四、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查方法及结果分析279
(一)贫血280
五、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280
(三)白血病281
(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1
第五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284
(五)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285
(四)血小板平均容积测定285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功能检测285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285
(二)出血时间测定285
(三)血小板计数285
(八)血块收缩试验286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286
(六)血小板粘附试验286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287
(一)凝血时间测定287
二、凝血和抗凝血功能检测287
(六)血浆蛋白C测定288
(五)血浆抗凝血酶测定288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288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288
(二)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289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289
(七)血浆肝素定量测定289
(八)狼疮抗凝物质测定289
三、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检测289
(一)血型鉴定290
一、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290
(三)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290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290
(五)血浆D-二聚体测定290
第六节 血型检查290
(二)交叉配血试验291
(二)尿液颜色和性状292
(一)尿量292
二、血型检查的临床意义292
第七节 尿液一般检验292
一、尿液性状检查292
(五)尿液比密293
(四)酸碱度293
(三)尿液气味293
(二)尿糖检查294
(一)尿蛋白检查294
二、尿液化学检查294
三、尿显微镜检查295
(四)尿胆红素与尿胆原测定295
(三)尿酮体检查295
(二)管型296
(一)细胞296
五、尿液自动化检查297
四、尿沉渣定量检查297
(三)尿结晶297
(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298
六、尿液其他检查298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仪298
(二)尿沉渣分析仪298
(五)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检查299
(四)尿本周蛋白测定299
(二)尿淀粉酶测定299
(三)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299
二、显微镜检查300
(二)寄生虫体检查300
第八节 粪便检查300
一、一般性状检查300
(一)颜色与性状检查300
(一)隐血试验301
三、化学和免疫学检查301
二、显微镜检查302
一、一般性状检查302
(二)粪胆色素检查302
第九节 痰液检查302
(二)透明度及凝块303
(一)颜色303
三、微生物学检查303
第十节 脑脊液检查303
一、一般性状检查303
(一)细胞计数304
三、显微镜检查304
二、化学检查304
(一)蛋白质测定304
(二)葡萄糖测定304
(三)氯化物测定304
(四)酶学测定304
(二)蛋白定量测定305
(一)粘蛋白定性试验305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305
(三)细菌学检查305
第十一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305
一、一般性状检查305
二、化学检查305
第十二节 肾脏功能检查306
(四)病原体检查306
(三)葡萄糖测定306
(四)酶学测定306
三、显微镜检查306
(一)细胞计数306
(二)细胞分类计数306
(三)细胞学检查306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307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307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308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308
(二)血清肌酐测定308
(三)血尿素测定308
(四)血尿酸测定308
(二)尿渗量测定309
(二)血清蛋白电泳310
(一)血清蛋白测定310
第十三节 肝脏功能检查310
一、蛋白质测定310
二、胆红素检查311
(三)血氨测定311
(一)转氨酶测定312
四、血清酶学检查312
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312
(三)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313
(二)碱性磷酸酶测定313
(一)空腹葡萄糖测定314
一、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314
(四)单胺氧化酶测定314
第十四节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314
(三)血清胰岛素测定和胰岛素释放试验315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315
(五)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316
(四)血清C-肽测定316
(一)血清总胆固醇测定317
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检测317
(五)血清载脂蛋白测定318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318
(二)三酰甘油测定318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318
(二)血清钠测定319
(一)血清钾测定319
三、血清电解质检测319
(四)血清钙测定320
(三)血清氯测定320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321
(一)血清铁测定321
(五)血清磷测定321
四、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检测321
(四)血清铁蛋白测定322
(三)血清转铁蛋白测定322
(一)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测定323
五、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323
(四)肌钙蛋白测定324
(三)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324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324
(二)血清脂肪酶测定325
(一)血清淀粉酶测定325
(五)肌红蛋白测定325
六、胰腺疾病相关酶检测325
(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测定326
(二)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326
第十五节 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检查326
一、标本采集方法326
(一)采血部位326
(二)动脉血采集方法326
(三)注意事项326
二、常用检测项目326
(一)动脉血氧分压测定326
(七)血液酸碱度测定327
(六)剩余碱测定327
(四)实际碳酸氢和标准碳酸氢测定327
(五)缓冲碱测定327
(一)IgG、IgA、IgM测定328
一、免疫球蛋白检查328
(八)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328
(九)血浆二氧化碳总量测定328
第十六节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328
(三)血清补体C4测定329
(二)血清补体C3测定329
(二)IgE测定329
二、血清补体检查329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329
(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330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330
三、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330
(二)肥达反应332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332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332
四、感染免疫检测332
(五)柯萨奇病毒抗体测定333
(四)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测定333
(三)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333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334
(九)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RNA测定334
(六)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334
(七)弓形虫抗体测定334
(八)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334
(五)血清癌抗原19-9测定335
(四)血清癌抗原125测定335
(一)血清甲胎蛋白测定335
(二)血清癌胚抗原测定335
(三)血清癌抗原15-3测定335
(二)血清抗核抗体检测336
(一)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测336
(六)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336
六、自身免疫检测336
(三)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337
一、标本采集送检的基本原则338
第十七节 医院感染的检查338
七、其他338
(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338
(二)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338
(二)分离、培养和鉴定339
(一)涂片镜检339
二、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339
二、护理诊断的定义340
一、护理诊断的发展340
第九章 护理诊断340
第一节 护理诊断的概念340
三、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法341
二、人类反应形态分类法341
三、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341
第二节 护理诊断的分类法341
一、字母顺序排列法341
一、现存的护理诊断342
第三节 护理诊断的构成342
四、居家健康护理诊断分类342
三、健康的护理诊断343
二、有危险的护理诊断343
四、陈述护理诊断的注意事项344
三、一部分陈述344
四、可能的护理诊断344
五、综合的护理诊断344
第四节 护理诊断的陈述344
一、三部分陈述344
二、二部分陈述344
一、合作性问题的定义345
第五节 合作性问题345
二、整理资料346
一、收集资料346
二、合作性问题的陈述方式346
第六节 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和步骤346
四、选择护理诊断347
三、分析资料347
一、护理病历首页348
第二节 护理病历的格式与内容348
第十章 护理病历书写348
第一节 书写护理病历的基本要求348
二、护理计划单352
三、护理病程记录353
四、健康教育计划355
中英文索引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