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百年论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连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4141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72页
- 主题词:哲学思想-思想史-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百年论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①康有为的进化论与人性论1
前言1
上篇:新旧思想的论战1
第一章 初试锋芒1
第一节 维新与守旧1
1.变法派的维新思想1
(一)变法的理论根据2
(三)自然人性论3
(二)“变易之义”的进化论3
②谭嗣同的“通论”与人性论4
(一)“仁”的思想中的“通”论5
(二)“以太即性”的人性论6
(三)“民本君末”的激进思想7
③严复反对先验论,主张唯物论8
(二)唯物主义自然观9
(一)批判先验论9
④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和进化论10
(一)“新民”思想11
(二)进化论的历史观13
(三)史学研究的新方法14
①反对民权平等15
2.《翼教丛编》的守旧思想15
②反对学习西方16
③反对个性解放17
第二节 革命、改良与反动18
(一)如何估价人民群众19
1.革命派的先进思想19
①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9
(二)如何理解进化论20
(一)唯物主义宇宙观21
(三)如何对待天命论21
②章太炎的唯物论和进化论21
(二)俱分进化论22
(三)唯物主义认识论23
(四)反功利唯意志的道德观24
(一)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5
③孙中山的唯物论和进化论25
(二)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知行观26
(三)进化论的历史观28
(四)“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29
(一)“以元为本”的唯心主义自然观30
2.改良派的落后思想30
①康有为的唯心论和有神论30
(三)《诸天讲》的神学世界观31
(二)庸俗进化论31
(二)唯心主义认识论32
②谭嗣同的唯心论和相对主义32
(一)“仁”或“以太”的唯心主义性质32
(二)不可知论33
(三)佛学相对主义33
③严复崇旧学倡不可知论33
(一)与旧学妥协33
(三)先验论的认识论34
④梁启超的唯心论和先验论34
(一)尊孔保皇论34
(二)唯心主义世界观34
②宣传定孔教为国教35
3.复辟派的反动思想35
①尊孔复古逆流35
③宣扬“国体虽更而纲常未变”36
(一)关于社会基本矛盾37
第三节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37
1.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37
①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37
②陈独秀传播唯物史观39
(二)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39
(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39
(一)宣传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40
(二)批判对唯物史观的歪曲41
(一)关于社会发展的原因论与目的论42
③瞿秋白传播唯物史观42
(三)关于社会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43
(二)关于社会现象的有定论与无定论43
(一)从社会存在出发进行阶级分析44
④毛泽东早期对唯物史观的应用44
①胡适实用主义的唯心史观45
(二)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革命斗争45
(三)坚持群众观点发动群众运动45
2.中国唯心史观的泛滥45
(一)社会改良主义46
(三)多元历史观47
(二)庸俗进化论47
(二)以仁爱为核心的道统说48
②戴季陶民甥哲学的唯心史观48
(一)“求生冲动”的民生史观48
(一)心物二元论49
(三)英雄史观49
③国家主义心物二元的唯心史观49
(三)唯心主义国家论50
(二)阶级调和论50
(二)反对阶级斗争观点51
④张东荪的新康德主义的唯心史观51
(一)反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51
(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52
①张君劢的“自由意志”论53
第二章 各显身手53
第一节 科玄之争53
1.玄学派的观点53
(二)鼓吹“生之冲动”推崇偶然性54
(一)直觉的人生观54
②梁启超的情感超科学论55
(三)贬科学尚儒学55
(二)认识存疑的不可知论56
2.科学派的观点56
①丁文江的“感觉复合”论56
(一)科学是对感觉秩序的记录56
②胡适的自然主义人生观57
(三)人生观是知识情感57
(一)对玄学派的批评58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观点58
①陈独秀对科玄之争的评论58
(二)对科学派的批评59
②瞿秋白对科玄之争的评论60
1.梁漱溟的“生命”哲学61
第二节 现代新儒学与对它的批评61
(二)“人心”是宇宙大生命的核心62
①唯意志论蹬世界观62
(一)“生命”是宇宙的本体62
(一)直觉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63
(三)只有“人心”才能通向“无对”63
②直觉主义的认识论63
(一)“意欲”决定文化65
(二)“理性”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65
③唯心主义文化观65
(三)提倡“古化”反对“今化”67
(二)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67
(一)何谓性智68
2.熊十力的新唯识论68
①心本论68
(二)借本心而识别69
(三)心为本体70
(二)何谓用71
②体用论71
(一)何谓体71
(一)翕辟乃两种势用72
(三)体用不二72
③翕辟说72
(三)宇宙精神73
(二)翕辟相反相成73
(一)理是具体事物之上的抽象74
3.冯友兰的新理学74
①超时空之新“理”74
(三)气是“绝对底料”75
(二)理是超时空的绝对75
(二)功利境界76
(四)真际是研究对象76
②人生境界说76
(一)自然境界76
(四)天地境界77
(三)道德境界77
(二)天才论78
③社会观78
(一)道德恒常说78
(一)无心便无物79
4.贺麟的新心学79
①主宰一切的新“心”79
(二)知行合一80
(二)心为物之体80
②“知行合一”论80
(一)何谓知行80
(二)反对经济决定论81
③反对唯物史观81
(一)反对“外观法”81
(二)瞿秋白的批评82
(三)反对阶级分析法82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新儒学的批评82
①对梁漱溟的批评82
(一)陈独秀的批评82
(一)陈家康的批评83
②对冯友兰的批评83
(三)胡绳的批评84
(二)杜国庠的批评84
①共产党内部争论85
③对贺麟的批评85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的三次论战85
1.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85
(三)李立三对中国革命的见解86
(一)中共“六大”决议对中国社会的分析86
(二)陈独秀的取消主义86
(二)“动力派”的观点87
②社会公开论战87
(一)“新思潮派”的观点87
③李季的观点88
2.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88
①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88
②郭沫若的观点88
③艾思奇的反击89
3.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战89
①张东荪的发难89
②叶青的搅混89
(一)求生的本性推动人类社会进化91
第三章 阵线分明91
第一节 蒋介石集团的哲学91
1.唯生论91
①求生存是人类的本性91
(一)宇宙之本体是生元92
(二)“共生共存为善”92
②生是宇宙的本体92
②诚乃智仁勇93
(二)宇宙之一切皆生命93
2.“诚”的哲学93
①诚乃宇宙根本动力93
③行的动力在于诚94
3.“力行”哲学94
①行便是实现良知94
②行的目的在行仁94
1.周恩来的批判95
④行不必外求9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蒋介石集团的哲学批判95
②批判道德观的虚伪性96
①批判哲学的唯心论96
②齐燕铭的批判97
③批判对孙中山的背离97
2.范文澜、齐燕铭的批判97
①范文澜的批判97
(二)对诚的哲学的批判98
3.艾思奇、胡绳的批判98
①艾思奇的批判98
(一)对唯生论的批判98
(二)“诚”必须依据于科学99
(三)对力行哲学的批判99
②胡绳的批判99
(一)“诚”必须来源于明99
(四)“诚”只是反动活动的“护符”100
(三)“诚”不是社会政治的动力100
(一)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101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101
1.《实践论》的基本思想101
①发挥了实践第一的观点101
(一)阐述了认识的两次飞跃102
(二)实践高于理论102
②论述了认识的辩证过程102
(二)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103
(二)指明了认识的发展规律103
③阐明了真理观103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03
(一)矛盾的普遍性104
(三)真理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104
2.《矛盾论》的基本思想104
①对立统一规律的意义104
(一)两种宇宙观的对立104
(二)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104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4
(一)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105
(二)矛盾的特殊性105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05
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105
(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06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106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6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理论意义106
(二)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容106
①几种不同的见解108
下篇:新思想内部的争鸣108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前的哲学争鸣108
第一节 关于过渡时期某些社会问题的争鸣108
1.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性质108
(四)对抗性矛盾用对抗性方法109
(一)对抗与不对抗的两重性109
(二)包含局部对抗的不对抗109
(三)对抗性矛盾可用不对抗的方法109
①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10
②毛泽东的总结110
2.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性质110
③有综合的经济基础与单一的上层建筑111
②有单一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11
④有综合的经济基础与综合的上层建筑112
①关于辩证法的核心113
第二节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若干观点的争鸣113
1.对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见解113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14
(一)“矛盾”是否相对“统一”而言114
(二)“对立统一”的含义如何114
②关于同一性和斗争性114
(三)什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5
(二)质变阶段有无同一性115
(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也起决定作用116
③关于内因和外因116
(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16
(一)总的质变过程中有无部分质变117
2.对量变质变规律的不同见解117
①关于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117
(一)逐渐性飞跃有没有量变准备118
(二)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性质118
②关于飞跃的形式和特征118
②否定之否定在辩证法中的地位119
(二)飞跃形式的基本特征119
3.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不同见解119
①否定之否定是否重复119
(二)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120
4.对真理问题的不同见解120
①关于客观真理120
(一)物质世界或对其正确反映120
(一)真理是有阶级性的121
(三)被认识了的客观存在121
②关于真理的阶级性121
(一)相对真理可能包含错误122
(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122
③关于相对真理是否可能包含错误122
(二)相对真理不能包含错误123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4
④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124
(一)唯物辩证法可当作检验真理的“间接方法”124
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25
第三节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若干观点的争鸣125
1.对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哲学的不同见解125
①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25
②物质生活条件总和说126
③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哲学又是社会学126
2.对社会存在的不同见解126
①生产方式说126
(二)三要素说127
3.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不同见解127
①关于生产力的要素127
(一)两要素说127
(一)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128
(三)多要素说128
②关于生产力的性质128
(三)生产力有无两重性129
(二)生产力的性质由什么决定129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否基本不适合130
③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130
(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130
(二)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是其内在矛盾130
④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30
(一)生产关系可否决定生产力的性质130
(二)如何理解“适合”与“不适合”131
⑤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31
(一)适合生产力什么性质131
(三)一切思想关系说132
4.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不同见解132
①关于经济基础132
(一)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说132
(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说132
(三)生产方式说132
(四)生产方式的总和说132
②关于上层建筑132
(一)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和制度说132
(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说132
(三)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133
③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33
(一)上层建筑由什么决定133
(二)什么叫上层建筑的质和量133
(一)杨献珍的观点134
第四节 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争鸣134
1.是唯心论的命题还是可知论的命题134
①唯心论命题论者的观点134
(二)于世诚的观点135
(三)李唯一的观点136
(四)腾云起的观点137
(一)郭月争的观点138
②可知论命题论者的观点138
(二)艾思奇的观点139
(三)王若水的观点140
(一)艾思奇的理解141
(四)林京耀的观点141
2.如何理解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141
①可知论命题论者的理解141
(二)王若水的理解144
(一)杨献珍的理解146
(三)林京耀的理解146
②唯心论命题论者的理解146
(二)于世诚的理解148
(三)李唯一的理解149
(一)杨献珍的认识151
3.对“同一性”的不同认识151
①唯心论命题论者的认识151
(二)于世诚的认识152
(三)李唯一的认识153
(二)艾思奇的认识154
②可知论命题论者的认识154
(一)郭月争的认识154
(三)王若水的认识155
①对立统一规律说156
第五节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鸣156
1.同意“合二而一”论156
③综合说157
②同一性说157
①机械相加说158
④质变说158
⑤等同于“一分为二”说158
2.否定“合二而一”论158
③矛盾融合说159
②形而上学同一说159
①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统一的体系160
第二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哲学争鸣160
第一节 关于一般哲学问题的争鸣160
1.关于哲学体系的几种构想160
②唯物辩证法体系161
(三)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体系163
③其他几种体系163
(一)“一总三分(或四分)”体系163
(二)辩证唯物主义一体化体系163
①以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为对象164
(四)“实践唯物主义”一体化体系164
2.关于哲学对象的几种观点164
②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思想领域为对象165
③以思维与寸在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对象166
④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对象167
⑤以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及其一般规律为对象168
①指导性功能169
3.关于哲学功能的几种见解169
③解释功能170
②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功能170
④多元功能171
(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两个对子172
4.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几种看法172
①是一个对子还是两个对子172
(二)哲学基本问题不是两个对子173
②主体和客体关系说174
④思维和存在关系说175
③人和世界的关系说175
⑤“世界3”说176
(二)“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有根本区别177
5.关于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的两种观点177
①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起决定作用177
(一)第二性的精神不能起决定作用177
(一)物质和精神的对立只在一定场合才有绝对意义178
(三)并非所有矛盾双方的地位都可以转化178
(四)如何理解一定条件178
(五)逻辑上不能自相矛盾178
②精神可能起决定性作用178
①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形成标志179
(二)矛盾双方主、次地位可以转化179
(三)“决定作用”不等于“第一性作用”179
(四)精神的决定作用正以物质的决定作用为基础179
6.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标志的不同意见179
(二)沧南的定义180
②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形成标志180
7.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不同理解180
①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定义180
(一)常见的定义180
(二)无独特体系说181
(三)吴江的定义181
(四)龚育之的定义181
②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181
(一)有体系说181
③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点182
(三)分支性体系说182
(一)“实事求是”是其特点183
④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183
(四)从基本内容的个性上把握其特点184
(二)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列原理是其特点184
(三)从内容、形式和作用上把握其特点184
(二)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命题的不同理解185
⑤对一些具体观点的不同理解185
(一)哲学是否就是认识论185
(五)社会基本矛盾指什么186
(三)矛盾主、次区别及其转化是否有普遍意义186
(四)“部分质变”的原理能否成立186
(一)列宁的物质概念只是认识论上的概念187
第二节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问题的争鸣187
1.对物质概念的几种理解187
①物质概念有无认识论上和本体论上的区别187
(二)物质概念只有一个188
(二)不必将“场”和“实体”引入哲学189
②是否有必要把“场”和“实体”引入哲学189
(一)有必要将“场”和“实体”引入哲学189
(三)并不自相矛盾190
③如何评价列宁的物质定义190
(一)基本正确,尚需补充和发展190
(二)有自相矛盾之处190
(四)无限宇宙是人类认识中心的产物191
2.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191
①宇宙无限论值得商榷191
(一)无限宇宙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191
(二)无限宇宙不可知191
(三)无限宇宙的无限是形而上学的坏无限191
3.系统论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192
②宇宙是无限的192
(一)宇宙有限与无限都是假说192
(二)宇宙无限在逻辑上更合理些192
(三)宇宙无限性可作物质守恒的根据192
(一)系统论暴露了矛盾学说的局限性193
①系统论如何发展了唯物辩证法193
(一)系统论可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条规律193
(二)系统论可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组规律193
②系统论与矛盾学说的关系193
(一)信息是物质和中介194
(二)系统论与矛盾学说并不对立194
③系统论与质量互变律194
(一)应将序变引入质量互变律194
(二)序变不能独立194
4.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对认识论的意义194
①信息的本质是什么194
(一)信息与反映具有普遍联系195
(二)信息是物质和意识两种成分的结合195
②信息与反映的关系195
(三)信息是物质和意识统一的基础196
(二)信息与反映不具有普遍联系196
③信息与意识的关系196
(一)信息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196
(二)信息是意识的基础196
(一)没有“人工主体”197
④智能机器人能否超过人197
(一)智能机器人不可能比人更聪明197
(二)人工智能是无限的197
⑤有无“人工主体”197
(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有三个198
(二)有“人工主体”198
5.对辩证法某些观点的不同意见198
①辩证法的规律有几个198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惟一规律198
(一)矛盾同一性的含义199
(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有许多199
②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地位与作用199
(二)矛盾同一性的地位与作用200
(四)同一性是否包含共同点问题201
(三)事物在质变中有无同一性201
(五)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02
(一)矛盾是否必分主、次方面203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转化203
(二)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是否具有普遍性204
(一)否定之否定是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205
④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不同见解205
(一)真理的定义206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206
6.认识论方面的不同见解206
①关于真理问题206
(二)真理的形式和内容207
(三)真理与谬误是否相互包含208
(四)真理有无阶级性209
(一)实践是否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11
②关于实践问题211
(三)实践的定义212
(二)实践是否认识的惟一源泉212
(五)实践的基本形式213
(四)实践的要素213
(一)何谓主体、何谓客体214
(六)实践的特性214
③主体—客体问题214
(二)主体结构与客体类型215
(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17
(三)逻辑起点218
第三节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的争鸣218
1.对体系和基本问题的不同见解218
①对体系的不同见解218
(一)两种评价218
(二)遵循原则218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基本问题219
(四)几种设想219
②对基本问题的不同见解219
(一)要素构成220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是基本问题220
2.对某些基本范畴的不同见解220
①对生产力范畴的不同见解220
(二)社会存在包括一切社会现象221
(二)主要因素221
(三)发展动力221
②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不同见解221
(一)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方面221
(二)生产关系的总和说222
(三)社会存在包括客观化的意识222
③对经济基础范畴的不同见解222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统一说222
(一)意识形态是否属于上层建筑223
(三)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说223
④对上层建筑范畴的不同见解223
(二)上层建筑的阶级性和继承性224
(二)人性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225
第四节 关于人的问题的争鸣225
1.对人性、人的本质问题的不同见解225
①什么是人性或人的本质225
(一)人性是人类的自然本性225
(四)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人性是互不相同的226
(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26
(七)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对其他别的论断的否定227
(五)人性由劳动、需要、两性关系与社会性等要素构成227
(六)人的本质和人性是两个不同概念227
(十)人性是人的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产生的社会需要228
(八)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228
(九)人性是抽象概念,人的本质是具体概念228
(一)人性作为人类共性与阶级性是对立统一的229
②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229
(二)没有脱离阶级性而独立存在的共同人性230
(三)人的社会性并不等于阶级性231
(四)共同人性并不一定是抽象人性232
①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的争论233
2.对人道主义的不同见解233
②周扬的报告240
①如何理解异化概念241
③胡乔木的文章241
3.对异化问题的不同见解241
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