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知识产权法官论坛 专利权有效性司法判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石必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51304092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专利权-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知识产权法官论坛 专利权有效性司法判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审理程序1
第一节 案件管辖情况1
一、基本情况1
二、相关法律规定2
三、管辖调整情况3
第二节 案件审理概况4
一、收结案数量4
二、司法审查职能行使情况5
第三节 案件主要争议6
一、专利类型和当事人6
二、主要法律争议7
第四节 专利复审依职权审查的合法性8
一、行政法一般原理的分析9
二、对《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3条的理解10
三、小结11
第五节 专利无效决定即时生效存在的问题12
一、合法性分析12
二、合理性分析15
三、后果分析18
四、小结19
第二章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20
第一节 隐含特征在权利要求解释中的作用20
一、考虑隐含特征的理论基础20
二、考虑隐含特征的主体标准22
三、考虑隐含特征的限制条件24
四、考虑隐含特征的引导方向25
第二节 权利要求解释的语文视角26
一、通顺(没有逻辑或语法毛病)26
二、清楚28
(一)清楚(易懂不晦涩)28
(二)清楚(明白不含混)30
三、准确(符合实际或预期)31
四、简要(简单扼要)33
五、结论及建议34
第三节 产品权利要求结构特征的间接限定36
一、司法实践中的问题36
二、权利要求书应当清楚的根本目的37
三、产品结构的直接表征38
四、“记录载体”发明专利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的评价40
五、小结41
第三章 专利权有效性判断的技术贡献视角42
第一节 技术贡献视角下的权利要求解释42
一、技术贡献的理论分析42
二、权利要求解释原则44
三、解释权利要求的典型案例45
第二节 技术贡献视角下的专利文件评价47
一、说明书的评价47
二、权利要求书的评价51
第三节 技术贡献视角下的专利申请文件修改56
一、技术贡献匹配原则56
二、修改的影响因素57
三、修改的依据58
四、修改的二次概括59
第四节 技术贡献视角下的专利创造性判断61
一、创造性的本质61
二、发明点的评价64
三、创造性判断方法66
四、创造性判断与说明书的记载68
第四章 专利创造性的经济分析和比较研究72
第一节 专利创造性的经济分析72
一、专利制度的经济分析72
二、专利创造性的经济理论概述75
三、专利创造性的连续发明理论77
四、专利创造性的选择价值理论84
五、专利创造性的错误成本理论86
六、专利创造性的互补发明理论88
第二节 美国专利创造性制度的司法变迁91
一、美国专利创造性制度的司法创设与发展91
二、《美国专利法》第103条与司法的互动96
三、KSR案对专利创造性制度的发展100
四、对创造性制度法律移植的启示105
五、对创造性判断司法主导的启示107
六、对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启示108
七、对创造性判断司法政策的启示110
第五章 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112
第一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障碍112
一、专利创造性固有的主观性112
二、事后眼光的影响113
三、判断主体的分散性114
第二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路径114
一、判断方法对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的促进114
二、类型化和领域化对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的促进117
三、判断主体对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的促进119
第三节 客观技术问题与发明人声称技术效果的关系121
一、与发明人声称的技术效果的关系122
二、与说明书没有记载的技术效果的关系125
三、与显而易见的技术效果的关系127
四、小结128
第四节 技术方案理解的倒序法129
一、倒序法的实践价值129
二、倒序法的理论基础130
三、倒序法的可行性132
第五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温水煮青蛙效应”134
一、什么是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温水煮青蛙效应”135
二、专利创造性判断是否符合主观感受性条件137
三、专利创造性判断是否符合刺激渐变性条件138
四、专利申请人如何避免“温水煮青蛙效应”141
五、专利权人如何避免“温水煮青蛙效应”144
六、小结146
第六章 专利创造性判断的主体147
第一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界定147
一、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拟制性147
二、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群体性149
第二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151
一、知识和技能的认定因素151
二、技术领域的影响153
三、时间界限的影响154
第三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创造能力155
一、各国的相关规定155
二、逻辑分析和有限实验能力157
三、小结159
第七章 专利创造性判断的方法161
第一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相反技术启示161
一、技术启示的作用162
二、相反技术启示的作用163
三、典型案例分析164
第二节 功能性技术方案的创造性判断166
一、典型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67
二、创造性判断的理论基础168
三、创造性判断的具体情形170
四、典型案例的应用分析171
五、小结171
第三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蝴蝶效应”172
一、“蝴蝶效应”的定义172
二、“蝴蝶效应”有什么影响174
三、如何对待“蝴蝶效应”176
四、小结178
第四节 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对创造性判断的影响179
一、对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不同态度179
二、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主要作用181
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使用时机182
四、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与综合原则184
五、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体认定185
六、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是否为充分条件186
第八章 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规则189
第一节 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本前提189
一、专利申请文件与专利文件的区分190
二、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的区分191
三、主动修改与被动修改的区分194
第二节 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本原则196
一、先申请原则197
二、技术贡献匹配原则199
第三节 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直接确定标准之批判202
一、记载与公开的范围是否相同202
二、直接确定标准在欧洲专利局的适用206
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和禁止反悔原则的影响208
四、小结211
第九章 无效程序中权利要求书的修改213
第一节 专利文件修改的基本前提和主要问题214
一、专利文件修改的基本前提214
二、司法实践中的主要问题216
第二节 信赖利益保护视角下的修改规则217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217
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影响219
第三节 撰写激励视角下的修改规则220
一、激励分析方法的必要性220
二、撰写激励视角下的修改规则221
第四节 权利要求书不准确性视角下的修改规则222
一、权利要求书的不准确性222
二、权利要求书不准确性的考量223
第五节 司法政策视角下的修改规则224
一、对专利代理实际情况的考量224
二、对司法政策的考量225
第六节 发明与实用新型的区分227
一、发明与实用新型修改规则的区分227
二、比较法的考察229
三、小结230
第十章 专利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司法判断231
第一节 结合原则和立体原则231
一、结合原则231
二、立体原则233
第二节 判断基础234
一、判断主体234
二、判断依据236
第三节 证据规则237
一、证明责任237
二、举证期限239
三、证明标准241
四、举证责任转移243
五、小结246
第十一章 专利授权确权案件的证据规则247
第一节 举证责任247
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举证责任247
二、调查取证249
三、合并审理与证据共享250
第二节 公知常识的举证责任251
一、当事人的举证责任251
二、专利复审委员会的举证责任252
第三节 证明标准254
一、专利授权案件的多元化证明标准254
二、专利确权行政案件的证明标准255
第四节 证据形式257
一、比较实验257
二、证据的内容要求258
三、证据的时间要求259
四、外文证据和互联网信息260
第五节 举证期限260
一、一般原则260
二、诉讼中补充证据的采信261
第六节 专利授权确权中现有技术的自认262
一、问题的由来263
二、现有技术能否自认的理由264
三、现有技术是否可以自认266
四、公知常识是否可以自认269
第十二章 专利权有效性与专利侵权判定272
第一节 专利诉讼中对权利要求书明显瑕疵的修正272
一、什么是权利要求书的明显瑕疵273
二、什么情况下可以修正权利要求书的明显瑕疵274
三、为什么在诉讼中可以修正明显瑕疵277
四、修正明显瑕疵的专利侵权案例279
第二节 专利侵权判定方法在新颖性判断中的适用280
一、典型案例及问题的提出281
二、专利侵权判定方法对新颖性判断的启示283
三、新颖性判断方法的完善285
第三节 禁止反悔原则如何限制等同侵权287
一、等同侵权的关键287
二、禁止反悔的对象289
三、限缩技术特征与等同侵权291
四、对“银膜”案的分析292
五、结论293
第四节 专利权用尽与专利产品修理和再造的区分294
一、专利权用尽与修理的三种规则296
二、区分修理与再造的实践难题298
三、Canon案的专利法进路301
四、专利法进路存在的问题303
五、修理与再造区分规则的政策属性305
六、确定我国司法政策的考量因素307
七、小结310
第五节 要素省略发明的隐含限定特征310
一、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311
二、如何正确理解要素省略发明312
三、权利要求是否包含隐含限定特征313
四、隐含限定特征的作用315
五、小结316
第十三章 GUI外观设计专利的司法保护318
第一节 GUI外观设计与通电图案的明示318
一、简要案情及争议焦点319
二、明确通电图案的难题320
三、明确通电图案的必要性322
四、明确通电图案的办法323
第二节 GUI外观设计可专利性的法律依据325
一、《专利法》对GUI外观设计的适用325
二、GUI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法律依据327
三、“便携式显示设备(带图形用户界面)”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中的两个具体问题329
四、小结332
附录 本书相关论文334
后记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