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 刘强,刘滨,刘兰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629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社会本质论3

第一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

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

(二)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6

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及主要思想9

(二)意义及影响12

三 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14

(一)生产力标准的提出14

(二)坚持生产力标准,不断解放思想19

第二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阶段26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26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26

(二)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与基本特征的思想33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33

二 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性和多样性39

(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39

(二)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41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44

(四)社会主义运动与实践的历史经验47

三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及其长期性48

(一)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48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50

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关系分析55

一 当代世界的时代特征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55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55

(二)整体相关性和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57

(三)知识性和创新性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58

二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具体表现59

(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后工业时代59

(二)资本占有的社会化与资本分配的多样化使阶级矛盾相对缓和60

(三)社会阶级结构趋向扁平化、复杂化61

(四)经济全球化促使金融资本登上国际舞台62

(五)社会意识形态随着文化的自由而不断变化63

三 重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64

(一)历史地看待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科学论断64

(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65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67

四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关系的理论分析68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通过新的形式得到发展和深化68

(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70

五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72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72

(二)政治多极化为我们开辟了难得的发展空间73

(三)文化多元化给中国发展产生了冲击也创造了机遇74

(四)社会复杂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75

第二篇 社会发展论79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论79

一 改革的本质与意义79

(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革命79

(二)改革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81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2

(四)改革开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84

二 改革的方向与道路85

(一)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起点86

(二)改革开放是实现新突破的历史选择86

(三)改革开放需要持续科学决策88

三 改革的历程与成效89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90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91

(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改革开放事业94

(四)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续深化改革开放97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论104

一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4

(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06

(二)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107

二 江泽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108

(一)技术创新对人类文明具有深刻影响108

(二)哲学社会科学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极为重要109

三 胡锦涛:建立创新型国家体系112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112

(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13

(三)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15

(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116

第六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科学发展观119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19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艰辛探索119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思想12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发展观124

二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29

(一)科学发展观内容的历史凝练129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130

三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132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32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34

(三)科学发展观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导向航标136

第三篇 社会和谐论141

第七章 改革、发展、稳定之关系141

一 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41

(一)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理论的提出141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143

(三)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有机统一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45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146

二 中国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与党的基本路线14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147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49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153

(四)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154

(五)深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55

三 怎样看待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出现的诸多问题159

(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159

(二)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160

(三)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依靠深化改革才能解决162

第八章 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理论164

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164

(一)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164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严峻形势165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167

二 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169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169

(二)当前区域不协调发展的表现171

(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74

三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的理论177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77

(二)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178

(三)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180

(四)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述182

(五)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述185

(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最高目标186

第九章 世界和谐发展理论190

一 世界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0

(一)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0

(二)和谐世界理论的理论基础193

二 世界和谐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197

(一)和谐世界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197

(二)和谐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201

三 世界和谐发展理论的意义207

(一)“和谐世界”思想深化了我国基本外交思维208

(二)“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化规律的新探索209

(三)“和谐世界”思想提升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211

第四篇 人民史观论217

第十章 人民、政党、政权217

一 人民的本质和社会价值217

(一)人民的本质217

(二)人民的社会价值222

二 人民·阶级·政党·政权224

(一)政治系统的核心要素——阶级225

(二)政党政治——通过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226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29

三 人民利益及其实现233

(一)人民利益234

(二)人民利益的实现236

第十一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40

一 社会历史规律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作用240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40

(二)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243

(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作用245

二 人民史观与“以人为本”248

(一)群众史观249

(二)人民史观252

(三)“以人为本”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257

三 人民史观的当代价值259

(一)坚持人民史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61

(二)坚持人民史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262

第十二章 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264

一 社会物质文明建设264

(一)30年来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264

(二)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观267

(三)物质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70

二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271

(一)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及所面临的形势272

(二)30年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274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78

三 人的全面发展280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发展280

(二)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283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288

参考文献291

后记2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