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学史
  • 乔治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4150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11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史学史在认识论上的层次和特点1

二、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任务与研究内容4

(一)中国史学史的三大任务4

(二)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八项内容5

三、中国史学史学术体系的深层特征8

(一)学科内涵的完整性8

(二)学术前景的继进性9

(三)研究系统的开放性9

四、建设中国史学史学术体系的作用和意义10

五、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回顾12

(一)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成立12

(二)1949年之后史学史学科的发展14

六、在中外史学的比较中探讨史学的发展机制17

第二章 史学的起源与先秦时期史学的初步发展22

一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22

(一)人类社会对往事的记忆和追述22

(二)史学原发性产生的几项社会条件24

二、甲骨文与金文的记事方法25

(一)甲骨文载事的方法和意义26

(二)青铜器铭文的史事记载27

三、“殷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28

四、史官职能的演变与官方记史体制的形成32

(一)“作册”与“史”32

(二)“殷鉴”观念下的历史文献35

(三)官方系统、连续性记录史事的起始与发展36

五、先秦史籍概述(上)38

(一)西周、春秋时期成书史籍的类别38

(二)行于春秋时期而流传至今的史籍40

六、先秦史籍概述(下)47

(一)以记言为主的《国语》47

(二)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49

(三)内容完备的编年史《左传》50

(四)战国时期的其他史籍51

(五)附论:《战国策》与《世本》等52

七、先秦时期的史学发展状况与史学观念54

(一)先秦史学的发展状况54

(二)记史求真与以史赞治的观念56

(三)孔子与《春秋》相联结的史学意义58

(四)战国时期史学观念上的新拓展60

第三章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63

一、秦代史学意识的不绝如缕63

二、西汉前期文化政策与史学的复兴66

三、司马迁与《史记》68

(一)司马迁的生平事迹68

(二)《史记》的编纂形式与内容70

(三)司马迁的历史观念73

(四)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与历史编纂学77

(五)《史记》产生的社会条件80

(六)司马迁《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81

四、班固与《汉书》83

(一)班固的撰史意旨与史学思想84

(二)《汉书》的成就与史学意义86

五、两汉朝廷的记史方式87

六、东汉官修《东观汉记》及其意义88

(一)《东观汉记》的纂修88

(二)《东观汉记》纂修的史学意义90

七、荀悦的《汉纪》与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91

(一)荀悦及其撰著的《汉纪》92

(二)荀悦的历史观念与史学理论93

(三)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96

第四章 多方探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100

一、史籍编纂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101

(一)史学蓬勃发展的原因101

(二)编年体史书的编纂102

(三)断代纪传史的撰述104

(四)通史著述的尝试与地方史志及地理书的撰写108

(五)人物传记与族谱编纂的繁兴110

(六)史注、史论与史评的发展111

(七)史考著述的超前出现114

(八)典制史籍与杂记、故事的纂辑115

二、各族政权官方的史学建设116

(一)三国、两晋和南朝政权的史学建设116

(二)十六国政权与北朝官方史学的建树119

三、史学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磨合121

(一)汉人政权内史学发展中的矛盾121

(二)各少数民族政权史学建设中的矛盾冲突与磨合122

四、传统史学对民族大融合的关键作用127

(一)文化是古代中国民族凝聚力的核心128

(二)传统史学对民族大融合的作用129

五、历史编纂学上的探索133

(一)几项史书体例与史学方法的讨论133

(二)孙盛对编年体史书编纂方法的创树136

六、历史观念与史学理念的进展137

(一)正统论观念的凸现137

(二)论治乱、辨兴亡的历史见解138

(三)传统史学理念的巩固与发展142

七、儒学、玄学与史学146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状况146

(二)玄学的状况147

(三)史学与玄学的格格不入148

八、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运行机制的确立150

第五章 隋唐至两宋:传统史学发展的成熟155

一、隋唐至两宋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155

(一)隋代史学的开新尝试156

(二)唐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概况158

二、唐朝至南宋的史馆建置与本朝史编纂161

(一)史馆建置与记史、修史制度161

(二)唐宋时期官方对本朝史的记述与纂修165

三、纪传体正史的纂修及一般的私修史籍171

(一)纪传体正史的编纂171

(二)唐代至南宋的其他史书176

四、刘知幾及其《史通》的理论建树179

(一)刘知幾其人与《史通》其书179

(二)刘知幾的思想与《史通》的历史编纂学主张182

(三)《史通》的流传与影响185

五、杜佑的《通典》与郑樵的《通志》186

(一)杜佑及其《通典》的史学成就187

(二)郑樵及其撰著的《通志》188

六、欧阳修之史学190

(一)欧阳修对史书的编纂191

(二)欧阳修的疑古思想192

(三)欧阳修的历史正统论193

(四)欧阳修的史学思想195

七、司马光《资治通鉴》及影响197

(一)司马光的生平与《资治通鉴》的编纂197

(二)《资治通鉴》的内容及司马光的历史观念198

(三)与《资治通鉴》影响相关的宋代的编年史199

八、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201

(一)朱熹编纂《资治通鉴纲目》201

(二)袁枢撰录《通鉴纪事本末》203

九、历史考据学的成立204

十、隋唐至两宋时期史学的成熟与缺陷206

第六章 元明两代史学的调整与开新214

一、元明两代的社会文化与史学观念214

(一)元代的社会文化214

(二)“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的产生及其意义215

(三)明代史学的社会文化背景217

二、元明两朝的官方史学218

(一)元朝官方修史概述218

(二)明朝官方的修史活动221

三、胡三省和马端临的史学贡献224

(一)胡三省撰《资治通鉴音注》224

(二)马端临著《文献通考》226

四、元明史家对史学的新探索227

(一)经世史书的多样化发展227

(二)域外历史地理撰述229

(三)历史考据学的新进展230

(四)史论与史评的进一步兴盛232

五、普及性史学的发展与繁荣235

(一)普及性史书的兴起236

(二)明代史学的普及性潮流237

六、中国传统史学的域外传播243

(一)中国史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243

(二)中国传统史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244

(三)日本仿从中国传统史学的修史活动248

第七章 清代对传统史学的清理和总结250

一、清初学风的转变与史学名家250

(一)明清易代与学风上的反思250

(二)清初的史学名家252

二、清朝的修史制度及其特点255

(一)内阁、翰林院与修史制度256

(二)清朝的各类修史之馆257

(三)清朝修史制度的特点257

三、官修《明史》活动及其影响259

(一)《明史》纂修的准备阶段259

(二)《明史》纂修的奠基阶段261

(三)官方纂修《明史》的中辍262

(四)《明史》纂修的成书阶段263

(五)官方纂修《明史》活动的影响264

四、《大清一统志》的纂修与方志学的兴起266

(一)《大清一统志》的初修与方志纂修的兴盛266

(二)乾隆朝与嘉庆朝的重修《大清一统志》268

(三)清代方志纂修的史学意义269

五、清朝官方史学的萌发、进展、繁荣和衰退270

(一)官方史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270

(二)官方修史基本格局的形成272

(三)清朝官方史学的繁荣275

(四)清高宗的史学思想277

(五)官方修史活动的衰退281

(六)清朝官方修史活动发展上的特点283

六、乾嘉时期的历史考据学284

(一)清初考据学风的兴起284

(二)乾嘉时期的历史考据学家285

(三)“乾嘉学术”的另一方面290

(四)乾嘉历史考据学的地位和影响291

七、章学诚的史学思想292

(一)章学诚的主要史学创见292

(二)章学诚史学理论的三项根基294

八、清代“盛世”史学的发展结构297

(一)官方史学的业绩298

(二)私家史学的发展及其特色299

(三)官员幕府的修史活动300

九、清代官私史学的关系及传统史学的发展态势302

(一)唐朝至明代史学的官私互动303

(二)清代史学发展中的官私互动304

(三)清代史学在大总结之后的发展态势307

第八章 中国近代史学的建立与发展312

一、中国近代史学思想的前驱312

(一)经世致用思想的强化313

(二)外国史地学与中外关系史的兴起与发展315

二、梁启超《新史学》与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319

(一)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开拓作用319

(二)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兴起323

三、近代史学理论的引进与探索327

(一)西方史学理论引进的扩展327

(二)中国学者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著述329

四、“整理国故”与“古史辨”运动331

(一)“整理国故”活动的形成与影响331

(二)“古史辨”运动的史学革命意义333

五、多样化的治史取向(上)336

(一)史学多样化状态的形成原因337

(二)维护传统文化的治史取向341

(三)移植或转述西方史学的治史取向345

六、多样化的治史取向(下)346

(一)具有一定历史观的主导而仍作出认真研究的治史取向346

(二)构建先验性历史框架的治史取向348

(三)立足于考据的治史取向351

七、近代史学的社会运行机制359

第九章 近代史学发展的新生面368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368

(一)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输入368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70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社会史论战374

(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的理论探讨374

(二)中国社会史论战及其争论的焦点380

(三)关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几点分析385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史学”体系的构建389

(一)社会史论战的归宿389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革命史学”体系的构建392

课下参考文献举要398

附录 史学吟403

后记410

图1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13

图2结绳记事23

图3云南沧源岩画,战争23

图4土方癶26

图5牧野之战示意图30

图6《史记》71

图7《汉纪》92

图8《魏书》107

图9《南史》、《北史》126

图10《大唐西域记》177

图11《史通》180

图12宋江贽《少微通鉴节要》201

图13《文献通考》227

图14日本仿刻7卷本《十八史略》246

图15故宫东华门内清朝国史馆旧址275

图161736年郎世宁绘乾隆帝画像277

图17《文史通义》292

图18《新民丛报》320

图19《古史辨》336

图20整理内阁大库档案工作情形339

图21《新青年》370

图22《中国古代社会研究》382

图23《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