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史 思想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全史 思想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30771751.jpg)
-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2363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121页
- 文件大小:329MB
- 文件页数:1146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全史 思想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远古暨三代分卷3
一、远古暨三代思想概述3
二、摆脱蛮荒的漫长跋涉——远古6
(一)意识活动从动物发展到人6
(二)原始的思维形态7
(三)自发的“公”与“礼”的观念9
(四)赤裸裸的美10
(五)崇拜的心理和文化12
三、古代文明的源头——夏代17
(一)“源”的析说17
(二)神话的哲学18
(三)史来第一“家天下”的私有制王朝和“礼”的观念23
(四)新世界的新思考和人为宗教26
(五)初创青铜时代的文化29
四、“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殷商(上)31
(一)甲骨文、金文书写的典册31
(二)“殷人尊神”33
(三)“德”、“礼”、“孝”的观念38
(四)“巫”的宗教与艺术42
(五)青铜器上的威严44
五、“龙”文化的腾飞——殷商(下)47
(一)“龙”的显现、腾飞、传人47
(二)占卜与“八卦”哲学的雏形49
(三)阴阳五行思想的萌生52
(四)神话哲学的续篇54
(五)历法思想与潜科学的萌发56
六、“因于殷礼”的新时代足音——西周(上)59
(一)周代沿袭“殷礼”后的生动思想59
(二)“敬德”中的“祈天”和“保民”意识66
(三)周公制礼与后世的儒学68
(四)“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70
(五)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71
七、炎黄传统文化的承前启后——西周(下)81
(一)《尚书》和《诗经》中所见周代思想意识81
(二)社会演变促进旧观念的革新84
(三)无神论思想的突现88
(四)科学文化的新积累90
(五)创造炎黄传统文化的灿烂明天94
八、结语97
春秋战国分卷101
一、春秋战国思想概述101
二、“学在官府”与学术下到民间的转变以及诸子百家的形成103
(一)春秋战国的阶级状况103
(二)“学在官府”与学术下到民间103
(三)“养士”之风的盛行与“士”的活跃104
(四)“百家争鸣”出现的特殊历史环境105
(五)春秋战国时期宽容的学术政策105
(六)“百家争鸣”与传统文化的继承106
(七)诸子百家的分类107
三、孔子的思想与儒家的创立110
(一)孔子思想与儒家产生于鲁国的历史根源110
(二)孔子的生平111
(三)政治思想111
(四)经济思想113
(五)伦理思想114
(六)哲学思想116
(七)教育思想117
四、邹鲁儒、墨显学之争119
(一)关于百家争鸣的发端119
(二)儒、墨显学之争产生于邹鲁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120
(三)墨子思想与墨家的创建121
(四)儒、墨显学之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126
五、兵家始祖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129
(一)齐文化的尚武精神与兵家始祖孙武129
(二)孙武的生平130
(三)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130
六、杨朱学派、农家的产生与儒、墨、杨三家鼎立的局面134
(一)杨朱与杨朱学派的思想134
(二)许行与农家的思想138
(三)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思想141
(四)儒、墨、杨三家鼎立的局面及其历史意义148
七、老子和《老子》以及早期道家思想152
(一)老子的生平、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152
(二)《老子》的成书154
(三)老子的思想155
八、庄子与战国中期的道家思想160
(一)庄子生平及其著作160
(二)社会政治思想161
(三)天道观162
(四)认识论163
(五)处世哲学164
九、三晋文化与儒家向法家的转化166
(一)三晋儒家向法家转化的历史渊源166
(二)魏文侯礼贤与子夏为首的西河之学167
(三)早期法家李悝与《法经》169
(四)早期法家、兵家吴起与《吴子》的军事哲学思想170
(五)三晋法家的发展:申不害和慎到172
十、名家的产生与惠施、公孙龙和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175
(一)名家产生的渊源与流派175
(二)惠施的思想175
(三)公孙龙的思想177
(四)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178
十一、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的高潮181
(一)齐威王改革与稷下学宫的创建181
(二)稷下黄老之学183
(三)宋钘、尹文的思想186
(四)慎到的黄老思想190
(五)田齐法家的特点190
(六)邹衍与阴阳家的思想191
(七)儒家孟子、荀子与稷下学宫的关系195
(八)稷下名家兒说、田巴196
(九)兵家孙膑及其军事哲学思想197
十二、商鞅变法与秦法家的思想以及尉缭的军事哲学思想199
(一)秦孝公礼贤与商鞅变法199
(二)秦王政礼贤与韩非入秦200
(三)后期法家韩非的思想201
(四)尉缭入秦与秦王政对军事思想的重视206
(五)尉缭的军事哲学思想207
十三、荀子入秦与荀子的思想208
(一)荀子入秦及其意义208
(二)政治思想209
(三)天道观210
(四)认识论211
(五)性恶论211
(六)历史地位与对后世的影响212
十四、诸子百家的融合与《吕氏春秋》的思想213
(一)诸子百家的相互影响与趋向融合213
(二)稷下之学对吕不韦的影响与《吕氏春秋》的编纂215
(三)诸子百家融合的《吕氏春秋》216
十五、结语218
秦汉分卷223
一、秦汉思想概述223
二、“黄老之学”在西汉的盛衰225
(一)秦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与“黄老之学”在汉初的盛行225
(二)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与“黄老”思想之谜的揭破226
(三)“黄老之学”的宇宙图式与社会秩序230
(四)西汉前期“黄老”思想的总集——《淮南鸿烈》235
(五)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对“黄老之学”所作的学术总结242
(六)“黄老之学”在西汉中期的衰落246
三、儒家由子学到经学的演变249
(一)汉初儒学及其特征249
(二)董仲舒与西汉中期的今文经学268
四、儒学由经学到神学的堕落282
(一)谶纬神学的兴起282
(二)《易纬》思想剖析285
五、西汉末期的儒学改良运动294
(一)刘向、刘歆改良儒学的斗争294
(二)扬雄恢复正统儒学的努力及其创建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尝试297
六、两汉之际的道家“老学”304
(一)道家“老学”在两汉之际的昌兴304
(二)《老子指归》与《老子河上公章句》考辨305
(三)《老子指归》的道家思想308
(四)《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道家思想312
七、东汉前期的经学、神学与《白虎通义》314
(一)汉代建立统一的封建统治思想的历程与《白虎通义》一书的形成314
(二)《白虎通义》的神学世界观316
(三)《白虎通义》强化封建纲常的“三纲六纪”说318
八、王充对汉代神学迷信的批判320
(一)王充对汉代“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批判320
(二)王充对汉代经学迷信的批判322
(三)王充对汉代世俗迷信的批判323
(四)王充对“生而知之”先验论的批判325
(五)王充思想的局限性327
九、结语328
魏晋南北朝分卷331
一、魏晋南北朝思想概述331
二、魏晋思想的觉醒337
(一)儒学陷入困境337
(二)老庄哲学的复活339
(三)关于清谈、清议与玄谈341
三、正始玄学344
(一)正始玄学的形成344
(二)何晏的政治哲学思想348
(三)王弼的政治哲学思想351
四、竹林七贤362
(一)“竹林七贤”所处的时代环境362
(二)嵇康的政治哲学思想364
(三)阮籍的政治哲学思想371
(四)“竹林七贤”人物品鉴376
五、西晋后期玄学三派381
(一)王衍“虚无”派381
(二)裴頠“崇有”派382
(三)郭象“独化”派385
六、魏晋思辨学、人生观与无君社会思潮393
(一)名实之辩与刘劭《人物志》393
(二)才性之辩与钟会《四本论》396
(三)言意之辩与欧阳建《言尽意论》398
(四)天人之辩与杨泉《物理论》400
(五)人性觉醒与人生价值取向402
(六)无君思潮与鲍敬言《无君论》406
七、东晋儒玄佛道诸家学说的消长交融409
(一)儒学复兴与士大夫儒玄双修409
(二)名士名僧交游与玄佛合流411
(三)葛洪的外儒内道观与神仙思想414
八、南朝“三教”之争与“三教同源”说的初步认定420
(一)儒佛斗争与融合思潮的进一步发展420
(二)道教与儒佛二教斗争与融合423
(三)范缜《神灭论》427
(四)梁武帝“真神佛性”说与“三教同源”说431
九、北朝“三教”之争与儒学主体的定势435
(一)十六国时期儒学的发展435
(二)北魏立国以儒学为本437
(三)“三教”交融和儒学为主体的格局439
十、结语443
隋唐五代分卷449
一、隋唐五代思想概述449
二、隋朝的思想发展451
(一)思想领域的基本态势451
(二)王通的思想455
三、唐初鉴戒思想的发展458
(一)贞观君臣“以古鉴今”的意识458
(二)注重“人事”的“取鉴于亡国”460
(三)兼通众意的“取鉴乎哲人”464
四、重振儒家思想的尝试467
(一)对儒家思想正宗地位的重新确认467
(二)官方对经学的统一470
五、儒、道、佛思想论争481
(一)三家并立的基本国策481
(二)儒家思想对佛、道的驳论485
(三)佛、道思想交锋490
六、学术思想的系统反思494
(一)刘知几著《史通》494
(二)《史通》的思想特色497
七、经学思想的重大变异509
(一)社会变动引出“思想危机”509
(二)《春秋》新学的兴起511
(三)从历代评论看其影响与地位516
八、非古是今的经世思想519
(一)杜佑纂《通典》的旨趣519
(二)《通典》的非古是今523
(三)《通典》的历史地位527
九、中国古代“天人论”的基本总结531
(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生平531
(二)“受命不于天,于其人”531
(三)“天人不相预”和“天与人交相胜”533
(四)顺人、重势与理、数、势536
十、道学先驱者的思想540
(一)韩愈的思想540
(二)李翱的思想543
十一、儒、佛、道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547
(一)佛教对儒、道的借鉴547
(二)儒学对佛、道的吸取550
(三)道教及道家思想对儒、佛的吸取553
十二、晚唐的思想558
(一)“剥非”与“补失”的经世思想558
(二)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深入思考563
(三)反专制思想与辩证思想566
十三、五代时期的思想571
(一)思想领域的趋势571
(二)《化书》的思想成就573
十四、结语579
宋辽金夏分卷583
一、宋辽金夏社会及思想概述583
(一)宋代儒学兴起的社会环境583
(二)宋代儒学的主题和流派587
(三)宋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589
二、北宋初年的崇尚黄老与儒学复兴的萌芽592
(一)黄老之道与三教同设592
(二)书院讲学与宋初三先生595
(三)援道入儒与周敦颐的濂学学派598
(四)邵雍立“象数学”601
三、北宋中期的儒学改造605
(一)王安石及其荆公新学605
(二)程颢程颐及其天理思想612
(三)洛学的地位与后传619
四、排斥佛老,奠基理学624
(一)独树一帜的张载理学624
(二)张载的气学学说627
(三)关学兴衰632
五、南宋初年的理学传承636
(一)胡宏的理学思想636
(二)朱震象数学637
(三)师法程颢心学的张九成639
(四)张栻与湖湘学派640
(五)吕祖谦与吕学642
六、理学之大与朱熹644
(一)朱熹的一生644
(二)朱熹的理学思想647
(三)闽学学派653
七、南宋中期心学、理学之争656
(一)心学由来656
(二)陆九渊的心学思想659
(三)朱陆之争661
(四)心学后人664
八、南宋中期沿海经济的发展与事功之学的兴起668
(一)事功学与沿海经济668
(二)陈亮与朱熹的争论672
(三)叶适的事功思想677
九、南宋后期理学再盛680
(一)庆元学禁后理学的重振680
(二)南宋末理学的修正684
十、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688
(一)宋代史学的繁荣及其特点688
(二)《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史学思想693
(三)《通志》和郑樵对史学的贡献699
十一、辽夏金的文字、儒学和史学703
(一)辽代文化与思想703
(二)西夏文化与思想705
(三)金代儒学与史学708
十二、结语712
元代分卷715
一、元代思想概述715
二、元初北方理学的传播与发展719
(一)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理学思想719
(二)元代理学的先驱许衡及其理学思想722
(三)元初重要的理学家郝经及其理学思想727
(四)潜心理学的刘因及其理学思想733
三、元代江西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741
(一)兼宗陆学的朱学大师吴澂741
(二)吴徵的道统论741
(三)吴澂的天道观742
(四)吴澂论心性和明心求理的方法745
(五)吴澂的经学思想749
四、元代金华理学的发展与演变751
(一)严守师说的何基及其理学思想片断751
(二)敢于质疑问难的王柏及其理学思想752
(三)潜心四书经史的金履祥及其理学思想755
(四)金华朱学大师许谦及其理学思想761
五、元末浙东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768
(一)折衷儒佛、调和朱陆的宋濂及其理学思想768
(二)“一代宗师”刘基及其理学思想773
六、元代陆学的传播与影响778
(一)捍卫陆学的刘壎778
(二)以倡明陆学为己任的陈苑780
(三)提倡静坐内省的赵偕781
七、元代理学正传以外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783
(一)元代蒙古族哲学家保巴及其哲学思想783
(二)元代进步思想家谢应芳及其无神论思想786
八、结语791
明代分卷795
一、明代思想概述795
二、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797
(一)三部《大全》的纂修797
(二)明初朱学统治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800
(三)明初朱学主要人物的理学思想802
三、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811
(一)陈献章的心学思想811
(二)湛若水对江门心学的发展816
四、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的心学思想823
(一)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823
(二)“心即理”的心本体论思想826
(三)“致良知”的哲学核心830
(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论835
(五)王守仁心学体系的分化838
五、王艮与泰州学派840
(一)王艮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840
(二)王艮和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843
(三)泰州学派的历史影响847
六、泰州后学几位重要人物的思想849
(一)李贽的异端思想849
(二)何心隐的社会思想851
(三)罗汝芳的人性思想853
七、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857
(一)罗钦顺及其气学思想857
(二)王廷相及其反理学思想865
八、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874
(一)顾宪成及其理学思想874
(二)高攀龙及其理学思想878
九、明末两大儒学家的思想883
(一)刘宗周及其思想883
(二)黄道周及其思想888
十、结语892
清代分卷895
一、清代思想概述895
二、清初的思想家及其思想和观点898
(一)黄宗羲:杰出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学术史撰述898
(二)顾炎武:务实学风的倡导者和经世思想904
(三)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910
(四)颜李学派及清初其他思想家918
(五)清初史学略述927
三、乾、嘉时期的学术和思想931
(一)乾嘉考据学的形成及成就931
(二)戴震的学术及其哲学思想936
(三)汪中、洪亮吉的学术和思想941
(四)焦循、阮元的学术和思想947
(五)乾嘉时期的史学956
(六)章学诚的史学思想971
四、道、咸以至清末的社会思潮978
(一)今文经学的复兴与龚自珍、魏源的经学思想978
(二)晚清兴起的洋务思潮984
(三)戊戌变法维新思潮986
(四)清末的民主革命思潮和其他社会思潮995
(五)史学近代化的开端1000
五、结语1005
民国分卷1009
一、民国思想概述1009
二、民国初年思想的发展1012
(一)辛亥革命后政局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012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016
三、五四前后西方观念的输入与论争1020
(一)杜威哲学与胡适的“实验主义”1020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023
(三)罗素哲学的传播与影响1028
(四)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思想的传播与影响1031
(五)其他哲学流派的输入1035
四、东西文化的论争1038
(一)如何看待东西文化1038
(二)东西文明调和的争论1042
(三)中国文化道路的讨论1045
(四)“整理国故”及其批评1052
五、五四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1056
(一)西方新史学理论的宣传和介绍1056
(二)五四时期史学的发展1060
六、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1065
(一)论战的缘起与玄学派的主张1065
(二)科学派的主张1068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看法1071
七、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1074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1074
(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1079
八、哲学的发展与论争1083
(一)现代各派哲学体系的形成与争论108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进一步阐发1088
九、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1094
(一)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争论1094
(二)关于“全盘西化”的争论1098
十、传统哲学的更新1102
(一)冯友兰的“新理学”1102
(二)贺麟的“新心学”1104
(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1106
(四)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和陈立夫的“唯生论”1108
十一、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112
(一)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1112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1115
十二、结语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