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0720046.jpg)
- 颜惠庚,李耀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1591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9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14页
- 主题词:创造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技术创新概述2
1. 1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2
1.1.1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远古阶段2
1.1.2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近代阶段3
1.1.3技术创新方法发展的现代阶段6
1.2各阶段主要技术创新方法的特性8
1.2.1基于经验的方法8
1.2.2基于智力交流激励的方法8
1.2.3基于组合的方法8
1. 2.4基于类比的方法9
1.2.5基于设问的方法9
1.2.6基于解决矛盾的方法10
1. 2. 7基于变化思维角色的方法10
1.2.8基于公理的方法10
1. 3 TRIZ技术创新理论11
1.3. 1 TRIZ与阿齐舒勒11
1. 3. 2 TRIZ的传播13
1. 3. 3 TRIZ基本理论体系13
1. 3. 4 TRIZ的理论基础15
1. 3. 5 TRIZ的主要方法和工具16
1.4我国技术创新工程19
本章小结22
研讨与训练22
2寻找技术创新突破点24
2.1 S曲线进化法则24
2.1.1技术系统的诞生和婴儿期27
2.1.2技术系统的成长期(快速发展期)28
2. 1. 3技术系统的成熟期29
2. 1.4技术系统的衰退期29
2.2系统完备性法则30
2.3能量传递法则31
2.4协调性法则33
2.5提高理想度法则35
2.6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40
2.7动态性进化法则41
2. 7. 1向结构动态化方向进化42
2. 7.2向移动性增强的方向进化42
2. 7. 3向增加自由度的方向进化43
2. 7. 4系统功能的动态变化44
2.8向微观级进化法则45
2.9向超系统进化法则46
本章小结48
研讨与训练49
3技术问题的定义与分析50
3. 1 TRIZ问题的标准模型50
3.2技术问题的描述52
3.3技术问题中的矛盾53
3.3.1技术矛盾53
3.3.2物理矛盾55
3.4矛盾矩阵56
3. 4. 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57
3.4.2通用工程参数分类62
3.4.3矛盾矩阵组成63
3.5矛盾矩阵应用步骤64
本章小结69
研讨与训练69
4技术间题的理想解73
4.1理想化73
4.1.1与理想化相关的4个概念73
4.1.2理想化模型78
4.1.3理想化的应用78
4.2理想度80
4. 2. 1含义80
4. 2. 2提高系统理想度的方法81
4.3理想化方法83
4.4理想化设计83
4.4. 1系统部分理想化设计模式83
4. 4.2系统全部理想化设计模式85
4.5最终理想解86
4.5.1最终理想解的含义86
4.5.2最终理想解的特点86
4.5.3最终理想解的确定87
本章小结91
研讨与训练91
5技术矛盾解决原理——四十个发明原理94
5.1范例及40个发明原理列表94
5.2发明原理1:分割(Segmentation)96
5. 2. 1分割原理描述96
5. 2. 2分割原理应用与分析96
5.3发明原理2:抽取(Extraction, Sepration,Removal)99
5. 3. 1抽取原理描述99
5. 3. 2抽取原理应用与分析99
5.4发明原理3:局部质量(Local Quality)101
5.4. 1局部质量原理描述101
5.4.2局部质量原理应用与分析101
5.5发明原理4:增加不对称性原理(Asymmetry)103
5. 5. 1增加不对称性原理描述103
5. 5. 2增加不对称性原理应用与分析103
5.6发明原理5:组合(Combining, Integration,Merg)105
5. 6. 1组合原理描述105
5. 6. 2组合原理应用与分析105
5.7发明原理6:多用性原理(Universality,Multi-functionality)107
5.7.1多用性原理描述107
5. 7. 2多用性原理应用与分析107
5.8发明原理7:嵌套(Nesting)108
5.8. 1嵌套原理描述108
5.8.2嵌套原理应用与分析109
5.9发明原理8:重量补偿110
5. 9.1重量补偿原理描述110
5. 9.2重量补偿原理应用与分析110
5.10发明原理9:预先反作用(Preliminaryanti-action, Prior Counteraction)112
5. 10.1预先反作用原理描述112
5. 10.2预先反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112
5.11发明原理10:预先作用(Prior action)114
5.11.1预先作用原理描述114
5. 11. 2预先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114
5.12发明原理11:事先防范原理(Cushion inadvance, Compensate before)115
5. 12. 1事先防范原理描述115
5. 12. 2事先防范原理应用与分析115
5.13发明原理12:等势原理(Equipotentiality)117
5. 13. 1等势原理描述117
5. 13. 2等势原理应用与分析117
5.14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 Inversion, Theother way around)119
5. 14. 1反向作用原理描述119
5. 14. 2反向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120
5.15发明原理14:曲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Curvilinearity)121
5. 15. 1曲面化原理描述121
5. 15. 2曲面化原理应用与分析121
5.16发明原理15:动态特性原理(Dynamicity,Optimization)122
5. 16. 1动态特性原理描述122
5. 16. 2动态特性原理应用与分析123
5.17发明原理16: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Partial orexcessive action)125
5. 17. 1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描述125
5. 17. 2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125
5.18发明原理17:空间维数变化原理(Moving toa new dimension)126
5.18.1空间维数变化原理描述126
5. 18. 2空间维数变化原理应用与分析126
5.19发明原理18:机械振动原理(Mechanicalvibration/ oscillation)128
5. 19.1机械振动原理描述128
5. 19.2机械振动原理应用与分析128
5.20发明原理19:周期性作用原理(Periodicaction)130
5. 20.1周期性作用原理描述130
5. 20.2周期性作用原理应用与分析130
5.21发明原理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Continuityof a useful action)132
5. 21. 1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描述132
5. 21. 2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应用与分析132
5.22发明原理21: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Rushing through)133
5. 22. 1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描述133
5. 22. 2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应用与分析133
5.23发明原理22:变害为利(Convert harm intobenefit)134
5. 23. 1变害为利原理描述134
5. 23. 2变害为利原理应用与分析134
5.24发明原理23:反馈(Feedback)136
5. 24. 1反馈原理描述136
5.24.2反馈原理应用与分析136
5.25发明原理24:借助中介物(Mediator,Intermediary)138
5. 25. 1借助中介物原理描述138
5. 25. 2借助中介物原理应用与分析138
5.26发明原理25:自服务(Self-service,Self-orgnization)139
5. 26. 1自服务原理描述139
5. 26. 2自服务原理应用与分析139
5.27发明原理26:复制(Copying)140
5. 27. 1复制原理描述140
5. 27. 2复制原理应用与分析141
5.28发明原理27:廉价替代品(Cheap, Disposableobjects)143
5. 28. 1廉价替代品原理描述143
5. 28. 2廉价替代品原理应用与分析143
5.29发明原理28:机械系统替代(Replacement ofa mechanical system with‘fields')144
5. 29.1机械系统替代原理描述144
5. 29.2机械系统替代原理应用与分析145
5.30发明原理29:气压和液压结构(Pneumatics orHydraulics)147
5. 30.1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描述147
5. 30.2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应用与分析147
5.31发明原理30:柔性壳体或薄膜(Flexiblemembranes or Thin film)148
5. 31. 1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描述148
5. 31. 2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应用与分析149
5.32发明原理31:多孔材料原理(Use of porousmaterials)150
5. 32. 1多孔材料原理描述150
5. 32. 2多孔材料原理应用与分析151
5.33发明原理32:颜色改变原理153
5. 33. 1颜色改变原理描述152
5. 33. 2颜色改变原理应用与分析152
5.34发明原理33:均质性原理157
5. 34. 1均质性原理描述157
5.34.2均质性原理应用与分析157
5.35发明原理34:抛弃或再生原理160
5. 35. 1抛弃或再生原理描述160
5. 35. 2抛弃或再生原理应用与分析160
5.36发明原理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163
5. 36. 1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描述163
5. 36. 2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应用与分析163
5.37发明原理36:相变原理165
5. 37. 1相变原理描述165
5.37.2相变原理应用与分析165
5.38发明原理37:热膨胀原理168
5. 38. 1热膨胀原理描述168
5. 38. 2热膨胀原理应用与分析169
5.39发明原理38:强氧化剂原理171
5. 39.1强氧化剂原理描述171
5. 39.2强氧化剂原理应用与分析171
5.40发明原理39:惰性环境原理173
5.40.1惰性环境原理描述173
5.40.2惰性环境原理应用与分析173
5.41发明原理40:复合材料原理176
5. 41. 1复合材料原理描述176
5.41. 2复合材料原理应用与分析176
本章小结179
研讨与训练179
6物理矛盾解决原理——四大分离原理181
6.1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181
6. 1. 1什么是物理矛盾181
6. 1. 2常见的物理矛盾182
6. 1. 3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182
6. 1. 4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的关系183
6.2分离原理及其分类184
6.2. 1空间分离原理184
6. 2. 2时间分离原理185
6. 2. 3条件分离原理187
6. 2. 4整体与部分分离原理189
6.3分离原理与创新原理的关系189
6.4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方法190
本章小结194
研讨与训练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