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 模式二 中国现代银行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与金融监管成功模式 第4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 模式二 中国现代银行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与金融监管成功模式 第4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3/30711840.jpg)
- 詹向阳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 ISBN:978780529652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561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29页
- 主题词:银行-经济管理-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 模式二 中国现代银行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与金融监管成功模式 第4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模式二 中国现代银行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与金融监管成功模式1927
第四册目录1927
第十五编 现代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续)1927
第四章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成本的优化1927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成本的概述1927
一、资产负债成本含义1927
(一)资产负债成本的定义1927
(二)资产负债成本管理的着力点1928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对银行成本的影响1929
(一)资产负债结构对银行成本的影响1929
(二)资产负债规模变动对银行成本的影响1930
(三)资产负债利息变动对银行成本的影响1930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是影响银行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1931
三、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变动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1931
(一)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1931
(二)调整资产负债利率1932
(三)调整资产负债规模1932
(四)调整资产负债种类结构1932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成本的优化1932
一、本量利管理1932
(一)保本点下的本量利分析基本概念1932
(二)量本利分析模型1933
(三)量本利具体管理方式1935
二、成本对称管理1935
(一)成本对称管理概念1935
(二)成本对称管理的具体管理方式1935
三、成本缺口管理1936
(一)缺口及其对成本的影响1936
(二)成本缺口管理的具体管理方式1937
四、银行成本优化决策的作用1938
【专家论坛】1939
关于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思考1939
【本土探索】1943
实行标准化成本管理 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1943
第十六编 现代商业银行计算机、人事、安保、会计和审计等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1949
第一章 现代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1949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及其内部控制1949
一、银行计算机系统1949
(一)银行计算机系统的建立及意义1949
(二)银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控制1950
二、内控制度1953
(一)微机处理业务管理制度1953
(二)微机使用管理制度1954
(三)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管理制度1954
(四)电脑储蓄网点管理制度1954
(五)电脑设备管理制度1955
(六)应用软件管理制度1955
(七)主机房管理制度1956
(八)密码管理制度1956
(九)业务资料管理制度1956
第二节 计算机系统的业务准则及操作程序1957
一、计算机系统的业务准则1957
(一)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主管人员的素质要求1957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岗位设置要求1957
(三)计算机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1957
(四)计算机保密制度1957
(五)数据输入的处理规定1958
(六)会计核算软件替换规定1958
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程序1959
(一)会计核算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综合处理程序1959
(二)电脑开关机操作程序1959
(三)电子联行Pc前端系统操作程序1960
【专家论坛】1961
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1961
金融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1964
【银行家说】1966
关于建立建全银行计算机应用系统内控机制的思考1966
【本土探索】1969
微机记账员截留企业资金59万元1969
一分钱事件敲警钟,一员工“玩”电脑丢“饭碗”1970
利用微机篡改数字贪污储户存款1971
银行计算机风险案件的防范1972
基层央行如何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1974
第二章 现代商业银行人事劳资制度的内部控制1977
第一节 现代商业银行人事管理制度1977
一、银行人事管理的目标1977
(一)提高经济效益1977
(二)提高工作效率1977
(三)提高服务质量1977
(四)提高职工素质1978
二、银行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1978
(一)优化职工结构1978
(二)银行金融人才的选拔1978
(三)选配领导班子,加强职工队伍建设1980
三、银行人事管理的方法1980
(一)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80
(二)制定人事管理规范1981
(三)对银行员工进行严格考核1981
四、银行人事管理的作用1981
(一)科学的人事管理有利于人员的合理配备,提高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1981
(二)科学的人事管理有利于调动广大银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质量1981
(三)科学的人事管理有利于加强银行员工的分工协作,实行经济责任制1982
(四)科学的人事管理有利于银行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开创金融工作的新局面1982
五、我国商业银行人事控制的问题1982
(一)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1982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1983
(三)岗位培训制度不健全1983
六、人事管理制度1983
(一)人事管理责任制度1983
(二)干部的聘任、聘用管理1984
(三)干部管理制度1985
(四)行员管理1988
第二节 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制度1992
一、专业技术干部的概念1992
二、银行专业技术干部管理的原则1992
(一)学以致用,专业对口原则1992
(二)鼓励竞争的原则1992
三、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制度1993
(一)专业技术岗位职称设置审批1993
(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计划的报批1993
(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推荐1994
(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1994
(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1994
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94
(一)专业技术职务的概念1994
(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基本程序1995
(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机构1995
第三节 劳动工资管理1996
一、银行劳动工资制度原则1996
(一)按劳分配原则1996
(二)工资与物价挂钩原则1997
(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1997
(四)统筹兼顾原则1997
(五)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1997
二、金融机构分配制度原则1997
三、劳动工资管理制度1998
(一)奖励晋级1998
(二)工资调整1998
【专家论坛】1999
信用社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改革之我见1999
【银行家说】2001
建一流队伍 办一流银行2001
不拘一格留人才2003
加快金融保险的人才重塑2004
【国际典范】2006
香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2006
第三章 现代商业银行安全保卫系统2009
第一节 安全保卫系统2009
一、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的原则2009
二、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的任务2009
三、银行安全保卫的组织体系建设2009
(一)明确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责任2009
(二)设置独立的安全保卫部门2010
(三)购置足够的安全保卫器材2010
(四)加强安全保卫人员及警力的配备2010
四、银行安全保卫的制度建设2010
(一)库房安全保卫制度2010
(二)营业网点柜台的安全保卫制度2010
(三)运钞的操作规定2011
(四)要害部门管理的规定2011
五、银行安全保卫制度的落实与实施2011
(一)进行全员培训,严格执行安全保卫制度2011
(二)对员工进行模拟训练2011
(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督查2011
(四)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员工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2012
第二节 岗位职责2012
一、安全保卫风险2012
(一)营业室防守风险2012
(二)金库防守的风险2013
(三)枪支管理与使用的风险2015
(四)消防安全的风险2016
(五)押钞的风险2017
二、岗位职责2019
(一)安全保卫分管领导责任2019
(二)业务部门领导安全职责2019
(三)保卫部门负责人岗位责任2019
(四)保卫人员职责2019
(五)守库员岗位职责2020
(六)运钞司机岗位责任2020
(七)押运员岗位职责2020
(八)值班人员职责2021
(九)义务消防员岗位职责2021
(十)经济民警岗位职责2021
(十一)职能部门安全保卫综合治理责任人主要职责2022
(十二)安全保卫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人主要责任2022
第三节 安全保卫内控制度2023
一、安全保卫内控制度2023
(一)金库管理制度2023
(二)金库守护制度2024
(三)库房检查制度2024
(四)守库应急措施2025
(五)金库出入登记制度2026
(六)运钞车辆管理规范2026
(七)押运制度2026
(八)押运应急措施2026
(九)密押保密保卫制度2027
(十)文件资料保密保卫制度2027
(十一)报警监控制度2028
(十二)使用警铃的标准2028
(十三)枪支、弹药管理制度2028
(十四)武器保管、检查制度2028
(十五)使用武器时机2029
(十六)防盗、防抢制度2029
(十七)营业部门安全防范制度2029
(十八)安全防范设施管理制度2029
二、商业银行(支行)安全保卫制度设计2030
【专家论坛】2033
做好基层央行安全保卫工作的几点认识2033
加强银行计算机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2035
【本土探索】2037
金库被凿洞,库款失盗128万元2037
“家贼”监守自盗杀人抢劫案2038
出纳员携款潜逃案2039
百万元库款被盗案2040
一起涉枪死人案2041
两起“激情”犯罪案2041
第四章 会计出纳的内部控制2043
第一节 会计出纳的内控制度2043
一、会计业务的内部控制2043
(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2043
(二)会计帐务处理的内控制度2045
(三)会计核算的控制2051
二、现金出纳业务内部控制2052
(一)出纳的职业道德2052
(二)现金出纳管理制度2055
(三)库存管理制度2058
第二节 结算清算管理制度2059
一、结算的风险2059
二、银行账户结算与清算管理制度2060
(一)账户管理制度2060
(二)银行结算管理制度2062
(三)资金清算管理制度2063
(四)印押证管理制度2070
第三节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2071
一、会计档案的管理规定2071
二、会计档案的调阅2072
三、会计档案的销毁2072
四、会计账表库房管理制度2072
【专家论坛】2073
强化中央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刍议2073
强化会计内控防范会计风险2076
【银行家说】2077
增强内部控制与防范中央银行会计风险2077
强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2080
【本土探索】2083
某银行会计档案管理规则设计2083
一起特大贪污案2093
大小写金额格式不规范,酿成祸端2094
两起印鉴审核不严,银行资金被诈骗2094
盗窃巨额联行资金做生意2095
第五章 审计与内部稽核2097
第一节 审计与内部稽核的内容2097
一、银行审计和内部稽核的目标、原则2097
(一)银行审计稽核的目标2097
(二)银行审计稽核的原则2097
二、银行审计与内部稽核的内容2098
(一)会计业务的稽核检查2098
(二)信贷计划与信贷业务的稽核检查2099
(三)存款业务稽核审计2101
(四)结算业务的稽核检查2101
(五)储蓄业务的稽核2102
第二节 审计与内部稽核的程序2103
一、准备阶段2103
(一)确定稽核项目2103
(二)制定稽核实施方案2104
(三)收集基本情况材料2104
二、实施阶段2104
三、终结阶段2105
(一)整理审计稽核资料2106
(二)编写审计稽核报告书2106
第三节 审计与内部稽核报告的撰写2107
一、内控稽核报告的基本内容2107
(一)审计报告的内容2107
(二)审计报告的结构2107
二、内控稽核报告的撰写2107
(一)简式内部控制稽核报告2108
(二)详式内部控制稽核报告2108
【专家论坛】2110
对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内审监督局限性的思考2110
【银行家说】2113
中央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2113
加强内审工作 切实搞好中心支行自身建设2114
【本土探索】2116
加强内审监督 防范金融风险2116
对经理国库业务的内部稽核2117
【国际典范】2119
《银行稽核及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2119
第四部分 加入WTO后的金融监管模式与商业银行监管实务2127
第十七编 现代金融业监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2127
第一章 现代金融业监管概述2127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概念2127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2128
(一)实施金融监管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2129
(二)实施金融监管是维护良好社会经济金融秩序的需要2129
(三)实施金融监管是正确贯彻国家货币政策,认真执行金融法规制度的需要2129
(四)实施金融监管是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促进作用的需要2129
二、金融监管的对象和范围2130
三、金融监管的目的2131
(一)保护公众利益2131
(二)实现金融业经营活动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的统一2131
(三)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2132
(四)保障金融业的公平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2132
四、金融监管与金融监察、金融调控、金融稽核的关系2132
(一)金融监管与金融监察的关系2132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调控的关系2132
(三)金融监管与金融稽核的关系2133
五、金融监管的原则2133
(一)依法原则2133
(二)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管原则2133
(三)规范原则2133
(四)公平、公正、公开原则2133
(五)社会原则2134
(六)监管适度与适度竞争原则2134
六、金融监管的传递机制2134
七、金融监管的构成要素2134
(一)金融监管主体2134
(二)金融监管的客体2134
(三)金融监管的手段2135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2135
一、金融监管的内容2135
(一)市场准入监管2135
(二)金融风险监管2137
(三)金融业务监管2139
(四)市场退出监管2140
二、金融监管重心的演变过程2141
(一)以直接管制为主的阶段2141
(二)以控制资本充足率为主的阶段2141
(三)对风险全面管理的阶段2143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作用2143
一、通过监管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定性2143
(一)建立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网2143
(二)采取尽可能减少道德困境的措施2143
(三)加强金融监管以限制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2144
(四)强化信息披露标准以增强金融机构透明性2144
(五)开展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以建立国际金融安全保障体系2144
二、分清诱因,降低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2144
【专家论坛】2145
金融监管必须依法进行2145
【银行家说】2146
对加强金融监管指导思想的思考2146
我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思考2149
【本土探索】2153
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秩序促进金融业发展2153
【国际典范】2156
日本的金融监督厅及其对保险业的监管2156
第二章 金融发展创新中的金融监管2159
第一节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相互制衡2159
一、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制约作用2159
(一)金融监管规定了金融创新的基本范围2159
(二)金融监管规定了金融创新速度的快慢2159
(三)金融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稳定的动力环境2160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合理冲撞2160
第二节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相互促进2161
一、金融监管诱发金融创新2161
二、金融创新促使金融监管不断调整2161
(一)金融创新促使金融监管不断创新2161
(二)金融创新不断给金融监管提出新课题2162
三、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的互动过程2162
第三节 金融监管对防范金融风险的积极作用2163
一、中央银行监管对防范金融风险起着主导作用2164
(一)中央银行对金融监管的原则2164
(二)WTO体制下中央银行对金融实行监管要抓好“三个转变”2164
二、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2165
三、加强社会监督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补充2166
【专家论坛】2166
对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思考2166
试论加入WTO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创新问题2168
【银行家说】2171
试析新世纪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创新2171
金融业边缘业务的创新与监管2175
现代银行业监管理论浅析2178
【本土探索】2182
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法律影响2182
银行监管与内控若干问题的认识2186
【国际典范】2188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及其启示2188
第三章 现代金融业监管的方法和手段2191
第一节 现代金融业监管的一般方法和手段2191
一、金融监管的手段2191
(一)法律手段2191
(二)行政手段2191
(三)经济手段2191
二、金融监管的方法2192
(一)事先检查筛选法2192
(二)银行定期报告分析法2192
(三)现场检查法2192
(四)自我监督管理法2194
(五)非现场检查法2194
(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法2197
第二节 金融行业协会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2197
一、自律监管较政府监管的优势2198
(一)自律组织比政府更熟悉金融业运作的具体情况2198
(二)银行自律监管是政府监管的补充2198
(三)自律组织在执法检查、纪律检控方面比政府监管更具灵活性和预防性2198
二、金融行业协会的职能2198
(一)行业保护2198
(二)行业协调、合作与交流2198
(三)行业监管2199
三、金融行业协会的国际比较2199
四、金融同业协会的局限性2200
第三节 市场机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2201
一、市场约束与外部监管2201
二、金融资信评估是实施市场约束的主要手段2202
三、加快配套改革,为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创造条件2202
【专家论坛】2203
美国金融监管中的信息优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203
我国金融监管对策浅议2206
【银行家说】2209
论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2209
【本土探索】2212
我国部分地区银行同业自律组织现状及发展设想2212
【国际典范】2215
美国新骆驼银行评级制度与银行监管2215
银行监管两难中美国政策选择的启示2217
第十八编 WTO体制下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2222
第一章 新一轮银行监管体系改革的起点——银监会2222
第一节 设立银监会的缘由2222
一、银监会成立的背景2222
二、成立银监会大势所趋2223
第二节 银监会的职责、工作目的及机构设置2224
一、银监会的主要职责2225
二、银监会部门设置及主要业务部门职责2225
三、银监会监管工作所遵循的工作经验2225
四、银监会监管工作的目的2225
五、银监会监管工作的标准2226
六、分支机构设置2226
第三节 设立银监会的意义、作用及影响2226
一、设立银监会的意义2226
(一)银监会的成立,有利于应对中国金融体制格局的变化趋势,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226
(二)银监会的成立,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2226
(三)银监会的成立,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深化内部改革2227
(四)银监会的成立,有利于为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2227
二、设立银监会的作用及影响2227
(一)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和新产品推出将加速2227
(二)国有银行的改革问题首当其冲2227
(三)行业监管的规范化发展将使行业竞争规则产生较大的改变2227
(四)市场竞争主体和类型将有较大幅度和范围的增加2227
(五)利率改革措施将显得更为谨慎,存款保险制度可能配套推出2228
第四节 银监会的工作重点及重大举措2228
一、目前银监会的工作重点2228
(一)加强法规制度、信息统计等基础建设2228
(二)加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2229
(三)加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2229
(四)加强对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和外资银行的监管2229
(五)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2229
(六)做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监管工作2229
二、银监会强化监管措施2229
三、银监会的重大举措2230
(一)提高市场准入效率2230
(二)规范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2230
(三)努力实现银客双赢2231
四、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2232
第二章 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与业务范围监管2233
第一节 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2233
一、市场准入监管的作用2233
(一)保证注册银行具有较好的品质2233
(二)防止垄断,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2233
二、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2234
(一)对商业银行注册登记的监管2234
(二)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现状2234
三、市场准入监管的国际经验2234
第二节 我国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监管2235
一、合规性监管2235
二、存款业务的监管2235
(一)监管的主要内容2235
(二)监管的类型2236
三、贷款业务的监管2236
【专家论坛】2236
我国金融超前监管的实践性研究2236
【本土探索】2241
监管来自危机2241
【国际典范】2244
香港金融监管的经验及其借鉴2244
美国金融监管中的信息优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252
第三章 我国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方法和手段2256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2256
一、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状况2256
(一)《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报告书》的指导思想2257
(二)《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报告书》的基本内容2257
二、我国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的内容2258
(一)安全性指标2259
(二)流动性指标2260
(三)效益性指标2260
(四)总量管理指标2261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体系2261
(一)建立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体系的必要性2262
(二)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体系2262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场监管2264
一、我国目前的情况2264
二、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强化现场检查力度2264
【专家论坛】2266
美联储现场检查的前期准备工作2266
【银行家说】2272
新形势下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2272
【国际典范】2275
美国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及其启示2275
第四章 我国对有问题银行的退出和危机处理2279
第一节 有问题商业银行的监管和救助2280
一、有问题银行产生的原因分析2280
(一)银行的脆弱性与有问题的银行2280
(二)“委托—代理”冲突与有问题银行2281
(三)金融市场失灵与有问题银行2283
(四)金融监管失灵与有问题银行2284
(五)泡沫经济与有问题银行2285
(六)政府失灵与有问题银行2286
二、有问题银行的负外部性2287
三、有问题银行导致的金融问题2289
(一)增加整个银行体系的社会成本,降低银行体系的市场价值2289
(二)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2291
(三)导致金融资源浪费与挤出效应2292
(四)实证资料,有问题银行负外部性在各国的表现2293
(五)隐蔽性有问题银行的诊断与监管制度安排2297
(六)隐蔽性有问题银行向公开性有问题银行的转变2306
(七)公开性有问题银行的救助与重组制度安排2307
第二节 有问题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2318
一、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定位与界分2318
二、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制度安排2320
(一)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制度边界2320
(二)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目的2320
(三)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原则2320
(四)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类型2321
(五)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主持机构2322
(六)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程序2322
(七)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时的债务清偿和人员处置2323
三、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影响2324
(一)银行供求的市场机制与银行市场价值及其决定2324
(二)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是银行体系的“自动稳定器”2325
第三节 我国有问题商业银行处置的实践与反思2326
一、中国有问题银行的处置实践2326
(一)救助2326
(二)收购或兼并2326
(三)接管2326
(四)行政关闭和撤销2327
(五)依法破产清算2327
二、中国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的重要缺陷2327
(一)有问题银行的处置机制存在缺陷2327
(二)有问题银行的处置手段和途径比较单一2328
(三)有问题银行的处置规则存在缺陷2328
三、完善我国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的设想2329
(一)普及处置有问题银行的专业知识2329
(二)完善有问题银行的紧急救助制度2330
(三)完善债务重组和机构重组制度2331
(四)建立有问题银行的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2332
(五)完善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制度2333
【专家论坛】2335
关于处理有问题和危机机构的监管行动2335
【银行家说】2343
应加强对有问题银行的早期监管2343
【本土探索】2345
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几个相关问题研究2345
【国际典范】2349
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如何处理有问题银行2349
第五章 入世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方法和体系2355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与模式设计2355
一、中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发展2355
(一)1999年以前的银行监管体系2355
(二)我国目前实行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2357
二、新的监管模式设计2360
(一)明确监管主体2360
(二)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目标2361
(三)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原则2362
(四)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总体系模式2363
第二节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指标体系2363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2364
(一)资本充足率的确定要结合国情2364
(二)资本充足率要综合考虑不确定性风险2365
(三)选择合适的资本充足率2365
二、资产质量监管指标2365
(一)资产质量监管的核心2366
(二)资产质量系列监管指标2366
三、资产流动性监管指标2367
(一)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指标2367
(二)备付金比例指标2368
四、管理水平及盈利能力监管2369
(一)管理水平监管指标2369
(二)盈利能力监管指标2369
第三节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方式与手段2370
一、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方式与手段的设想2370
(一)商业银行监管的性质和任务2371
(二)我国现行监管方式与手段的设想2371
二、商业银行监管方式与手段的完善2372
(一)以风险性稽核为主2372
(二)加强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的有机结合2373
(三)提高稽核工作的技术含量2373
(四)扩大稽核覆盖面,增强对新业务领域的稽核2373
(五)借助外部审计力量2374
第四节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2374
一、建立健全银行监管法规体系2374
二、修订和完善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议2375
三、关于商业银行法2375
【专家论坛】2376
监管与支持并重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2376
【银行家说】2380
戴相龙强调:加强银行业监管是重中之重2380
【本土探索】2381
关于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建设的思考2381
【国际典范】2384
欧元区银行业最新变化及监管现状2384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违法行为的处罚2388
第一节 违反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88
一、擅自设立、合并、撤销分支机构或者代表机构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88
二、擅自变更名称、注册资本、机构所在地,更换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变更、更换情形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88
三、擅自转让股权、变更股东或者调整股权结构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89
四、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89
第二节 违反经营范围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0
一、金融机构超出业务范围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0
二、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经营金融业务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1
三、金融机构违反国家规定进行投资活动等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1
(一)金融机构违反国家规定从事证券、期货或者其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2391
(二)金融机构为证券、期货或者其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提供信贷资金或者担保2392
(三)金融机构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自用不动产、股权、实业等投资活动2392
第三节 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2
一、金融机构违反规定允许单位或者个人超过限额提取现金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2
二、金融机构违反规定对持卡人透支或者帮助持卡人利用信用卡套取现金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3
(一)金融机构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信用卡管理的规定对持卡人透支2393
(二)金融机构帮助持卡人利用信用卡套取现金2393
第四节 违反信贷资金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4
一、金融机构违反存款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4
(一)擅自提高利率或者变相提高利率,以吸收存款2394
(二)明知或者应该知道是单位资金,而允许以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款也即“公款私存”2394
(三)擅自开办新的存款业务2395
(四)吸收存款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客户范围、期限和最低限额2395
(五)违反规定为客户多头开立帐户2395
(六)违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吸收存款行为2395
二、金融机构违反贷款管理规定发放贷款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5
(一)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2395
(二)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2396
(三)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2396
(四)违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贷款行为2396
三、金融机构违反同业诉借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6
四、金融机构违反有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7
五、商业银行为证券、期货交易资金清算透支或者为新股申购透支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7
(一)商业银行违法为证券交易资金清算透支2397
(二)违法为期货交易资金清算透支2398
(三)违法为新股申购透支2398
第五节 违反票证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8
一、金融机构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8
二、金融机构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贴现、付款、保证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399
第六节 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400
一、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400
二、金融机构对大额购汇等异常情况不及时报告和违反国际收支申报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400
第七节 违反其他监管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401
一、金融机构账外经营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401
二、金融机构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402
三、金融机构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403
四、金融机构不依法协助税务机关、海关办理对纳税人存款的冻结、扣划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2403
第八节 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2404
第十九编 加入WTO后国内外跨国银行的风险监管2405
第一章 当代跨国银行产生和发展2405
第一节 跨国银行的产生和发展2405
一、跨国银行概念的界定2405
(一)《银行家》杂志的定义2405
(二)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定义2406
二、现代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2406
(一)早期跨国银行业2406
(二)近代跨国银行业2407
(三)现代跨国银行业2408
(四)当代跨国银行业2408
第二节 跨国银行在我国发展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2409
一、跨国银行在我国发展2409
(一)跨国银行业在华百年回顾2410
(二)中国外资银行业发展的新阶段2411
(三)中国外资银行业前景2412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2413
(一)银行国际化的内容界定2413
(二)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状况2413
(三)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跨国银行途径2414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2414
(五)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关系2415
(六)正确认识银行国际化发展与加强银行监管的关系2416
第三节 跨国银行业务经营的主要特征2417
一、规模大型化2417
二、分支机构的全球化2418
三、经营货币结构的多元化2418
四、资金利率结构的复杂化2419
五、跨国银行业务的全能化2419
六、跨国银行业务的国际化2420
(一)主要资产活动的国际化2420
(二)主要负债活动的国际化2421
(三)跨国银行其他业务的国际化2421
七、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向电子化、网络化发展2422
(一)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2422
(二)支付工具由现金和票据向电子货币转换2422
(三)银行分支机构通过各种终端不断向客户延伸2422
第四节 跨国银行的经营风险分类及风险的基本结构2423
一、跨国银行风险及特点2423
二、从风险因素角度对跨国银行风险的划分2423
(一)信用风险2423
(二)利率风险2423
(三)国家风险2423
(四)流动性风险2424
(五)汇率风险2424
(六)声誉风险2424
(七)操作风险2424
(八)政治或政策风险2424
三、从业务角度对跨国银行风险的划分2424
(一)资产负债业务风险2424
(二)表外业务风险2424
四、跨国银行风险的内在联系2424
【专家论坛】2425
中国跨国银行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2425
【银行家说】2428
外资银行的“先导行”机制及其对中资银行的适用2428
【国际典范】2431
国外的银行预警制度2431
第二章 跨国银行的风险监管2437
第一节 跨国银行监管的动因和目的2437
一、保证公平竞争2437
二、维护宏观经济政策2437
三、维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2437
第二节 跨国银行监管与一般商业银行监管的区别2438
一、一般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及监管要点2438
(一)一般商业银行监管的目的在于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2438
(二)一般商业银行监管的主体2438
(三)商业银行监管的一般内容和手段2439
二、跨国银行业经营的特殊性2439
(一)经营业务复杂化2439
(二)海外机构多样化2440
三、跨国银行的监管特点2441
(一)监管手段不同2441
(二)监管机构不同2441
(三)监管的目标不同2442
(四)监管效果不同2442
第三节 跨国银行监管主体和监管的主要内容2442
一、跨国银行监管主体2442
二、跨国银行监管内容2442
(一)进入管制2442
(二)地域限制2442
(三)业务范围2443
(四)资本充足性2443
(五)准备金要求2443
(六)国家风险2443
(七)外汇暴露2443
(八)银行检查2443
(九)保护性调节2443
【专家论坛】2443
论银行业国际化与跨国银行监管2443
【银行家说】2448
银监会强调从多方面入手提升外资银行监管水平2448
【本土探索】2449
对外资银行监管问题的探讨2449
【国际典范】2453
对跨国银行监管方式的探讨2453
第三章 跨国银行风险监管与国际协调2456
第一节 发达国家对跨国银行的风险监管2456
一、美国的监管2456
(一)美国对本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2456
(二)美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监管2458
二、英国的监管2459
(一)英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2459
(二)英国对本国在国外银行的监管2459
三、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发展的特点2460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跨国银行的监管2462
一、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2462
(一)市场运作监管2462
(二)市场准入监管2463
二、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监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463
(一)发展中国家监管的模式分类2463
(二)发展中国家监管的特点和问题2464
第三节 《巴塞尔协议》与跨国银行监管2466
一、国际银行风险监管概述2466
(一)国际银行风险管理发展历程2466
(二)《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2466
(三)《巴塞尔协议》的作用2468
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与国际银行风险监管2469
(一)《核心原则》提出了银行有效监管的概念2469
(二)《核心原则》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约束机制2469
(三)《核心原则》强调建立银行业监管的规范化系统并将其作为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前提2469
(四)《核心原则》强调监管的全程化和规范化2469
(五)《核心原则》推进了对跨国银行业务的全球统一监管2470
(六)《核心原则》提出了对银行业持续监管的方式2470
(七)《核心原则》强调了全方位的风险管理2470
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国际银行业监管发展趋势2470
四、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监管发展趋势2472
(一)监管超大规模银行可能引起的新风险2473
(二)在监管方面实行有效的国际协调2473
(三)监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一体化产生的风险2473
(四)防范网络银行风险2474
(五)内部监控和外部监管结合的更为紧密2474
(六)资本金监管的发展方向2474
(七)科学量化信用风险2474
五、《巴塞尔协议》存在的缺陷问题2474
(一)国际监督和管理缺乏可行标准2474
(二)双重管理法的摩擦2474
(三)回避最后贷款人问题2475
(四)民族利益的冲突2475
(五)综合管理法也存在重要缺陷2475
【专家论坛】2475
论母国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2475
【国际典范】2482
借鉴国际经验谈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2482
第四章 我国对跨国银行的风险监管2487
第一节 我国对跨国银行监管的现状2487
一、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措施2487
(一)市场准入监管2487
(二)业务经营监管2488
(三)政策优惠措施2489
二、中国外资银行监管的问题2489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国际化的战略调整2490
一、传统的银行监管方式不能满足全球金融业务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2490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国际化的战略调整2490
(一)实行全面风险管理2491
(二)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2491
(三)改进信息披露制度2492
(四)强调监管程序的规范化和全程化2492
(五)推进银行监管的全球化2493
(六)《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将推动国际银行业监管迈进了一个新阶段2493
【专家论坛】2494
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2494
【本土探索】2497
对中国外资银行监管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2497
附录编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内控与监管相关法律法规2503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503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监管指引》的通知2506
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监管指引2506
关于印发《外资银行并表监管指导意见》的通知2510
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及填报说明》的通知2512
金融租赁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及填报说明2512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非现场监管指标及填报说明2515
金融机构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工作制度2517
国家开发银行非现场稽核审计暂行办法2519
非现场报送稽核审计暂行规程2521
非现场网上岗位监控暂行规程2522
关于加强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5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2525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2537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25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2542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的通知2547
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2550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2553
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2554
金融机构许可证编码方案2556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