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1册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之研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1册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之研究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0073185.jpg)
- 林庆彰主编;林翠芬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254458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1册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之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先秦儒家名实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7
第一节 政治体制的摆荡与崩颓7
一、世局飘摇冲击旧有的封建制度7
二、强国兼并与国家型态改变的连锁效应9
第二节 经济型态的动荡与变革10
一、土地政策由公有制递变为私有制10
二、农业技术及政治因素影响垦荒与土地私有12
三、小农经济薄弱的经济基础12
四、冶铁工业发达对战争的催化作用14
五、百业分工与商业活动牵动天下分合的局势15
第三节 社会层面的解组与冲击16
一、社会团体的组织、特徵与功能16
二、家庭组织的调整递变17
三、社会规范面临的挑战19
第四节 学术思潮的蠭出与鼎峙20
一、传统文化的学术发展20
二、诸子齐驰「天人」与「名实」之辩21
三、关联性思考暨整体有机观念与哲学广涵众涉相辉映22
四、林立学派开启「名实之辩」的场域22
1、孔子率先发出「正名」的议题22
2、墨、道、法、名各家继起纷歧的论点23
3、孟子更进一层的阐扬发挥24
4、荀子总结的批判24
第三章 名实的底蕴27
第一节 名实的起源27
一、名的创制27
1、傲视宇宙的文化建筑能力27
2、制名是文化建筑的行为28
(1)语言文字是自主意识的社会工具28
(2)名起源于自命28
(3)名产生于命物29
(4)制名是积累性的文化行为29
二、实的起源30
1、爆炸、冷却、孕育、诞生的演化30
2、实是宇宙人类宏伟剧场的产物30
(1)实兼含天地初始的现象与本体30
(2)实由随机演化与模仿创制所缔造31
第二节 名实的意义31
一、名的意义31
1、制名以认知宇宙人生31
2、名具约定俗成的一般意义32
3、名号运用衍生复杂的意义33
二、实的意义33
1、实指具体实体与抽象实质33
2、具体实体兼含内容、形式和空间位置34
3、抽象实质兼具内容、形式和空间位置35
第三节 名实的作用37
一、名的作用37
1、远古时代名的神秘性作用37
2、名进化为表情达意之作用38
3、语言文字之特性及局限性作用38
4、政治之名的扩张性作用39
二、实的作用40
1、日常生活的用途40
2、识别区隔的作用41
3、象徵启示的作用43
第四节 名实的发展44
一、名在语言、文字、社会与政治上的发展44
1、环境与文化变迁带动名号的调整44
2、一般事物与政治、价值观念之名非同步的发展45
3、语言文字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45
二、实在现象界与本体层面的发展48
1、实在现象界的成长与消解48
2、实在本体界的变迁与发展50
3、儒家的卓见与限囿54
第四章 名实的辩证关系57
第一节 语言学角度58
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与不平衡性58
二、语言讯息互异的反应,启动名实的辩证关系59
三、语言分化形成名实的辩证关系60
1、地域方言滋生「名异实同」或「名同实异」60
2、社会方言引发语言风格的评价61
四、特殊语言突显名实的辩证关系62
1、谎言、巧佞之言的矛盾性62
2、亲属之间反讽语言的矛盾性63
五、小结64
第二节 文字学观点64
一、中西文字发展「表音」与「表意」径路殊别64
二、字形递变衍生名实对应的问题67
1、书体省改?变规范化导致结构破坏古文灭绝67
2、拼音化衍生方块字存废之潜在危机69
3、简体化引发形体近似、繁简混乱、古籍难识69
三、字音同异相渗滋生名实的辩证现象73
1、音同音近衍生假借通假的模糊界域73
2、音同音变延伸出同源词或异体字76
四、字义分化歧出造成名实相违的问题80
1、义变体别以还原初义80
2、义别另造字以离析义训83
3、义兼正反之殊例84
五、小结89
第三节 逻辑学立场90
一、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发展90
1、西方逻辑显赫的家族史90
2、亚里斯多德的主谓词命题、三段论与斯多葛的复杂命题91
3、分析思想概念由推理方式转向抽象代数93
二、由概念与命题论名实的辩证关系97
1、传统逻辑的基本问题:概念、命题、判断97
2、先秦名实之辩的观照99
三、名为第一性或实为第一性之辩证关系107
1、由客观具体经验论实之第一性107
(1)自然资源、物质文明是「实先于名」的见证107
(2)事物的本质、原理与规律属「实先于名」的存在109
2、由主观先验直觉论名之第一性111
(1)主观神驰之识见111
(2)智的直觉先验地存在112
(3)「由名定实」是正本清源的作法115
四、小结117
第四节 文化符号学面向118
一、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实质对象与表达工具118
二、东西方探勘思想文化的不同途径120
1、西方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对语言介质的思维模式120
2、中国传统学者对语言介质的思维模式128
三、隐喻的「字思维」模式——展衍成意识形态的名实辩证关系131
1、价值观方面133
2、宇宙观方面140
四、小结145
第五章 孔子名实思想抉微147
第一节 史官、孔子与《春秋》之关系147
一、史官职司与史书书法148
二、孔子与《春秋》之关系149
三、肯定孔子修作《春秋》之主张150
四、质疑孔子修作《春秋》之主张164
第二节《春秋》弑君例之正名观173
一、《春秋》「弑君例」史事173
二、「弑君例」之省思196
1、政治权力凌驾一切的迷思196
2、道德教化面临困蹇的挑战197
3、一切生命求生本能的挣扎198
三、小结199
第三节 名实之辩的发端199
一、率先提出正名论,确立政治道德之标准199
1、僭越周礼的失范现象199
2、确立政治道德标准之政治诉求201
3、因卫国情事率先提出「正名」的说法202
二、兼论政治与一般事物的正名意涵203
1、「正名章」涵盖对政治与一般事物的正名要求203
2、未用「正名」说词之正名主张204
(1)就政治而立说者205
(2)就一般事物而立说者206
3、名实相符才是正名意涵的主体207
第四节 孔子正定名分的意图208
一、动乱年代与失序社会的启迪208
二、循礼以重建道德伦理社会和道德政治秩序211
第五节 孔子名实思想在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214
一、立论洞烛机微透显强烈自觉意识214
二、为先秦诸子各家立说分派之根据217
第六章 孟子名实思想探赜219
第一节 深度解读历史环境与卫道精神219
一、对历史环境的意识反应219
二、以卫道者自居221
第二节 名实之辩的开展223
一、承续传扬孔子的名实思想223
二、融合墨子名辩规律技巧的论辩225
三、由唯心主义确立「以名正实」的哲学基础227
1、名为第一性,实为第二性的哲学思路228
2、事实认识与价值理想的权衡取舍230
第三节 以心性为本源,人伦关系为归趋的正名思想233
一、道德伦理是人生的意义233
二、由天理下贯的本心善性是道德伦理的基础234
三、依「循名责实」论述五伦关系的正名思想238
第四节 环绕「政治领域」而独树一帜的正名主张247
一、以君道臣道,正统治者之名位247
1、君臣是官僚组织核心,以淑世济民为理想247
2、君道应以王道仁政为前提,保民、养民、教民为内涵248
3、臣道宜由「崇尚仁义为道而仕」入手,固守「以道统感制衡君权」之防线261
二、罢黜「独夫」的革命思想269
1、君臣须自律自清以推动国家机器运转之功能269
2、将残贼之人正名为「独夫」,放伐行动正名为「诛一夫」之革命270
3、征伐异国与倒戈本国的革命行动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