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虚拟社会与人的主体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虚拟社会与人的主体性
  • 汪广荣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502513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虚拟社会与人的主体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虚拟社会研究1

第一节 虚拟社会1

一、虚拟社会即概念社会1

二、虚拟社会之虚拟47

三、虚拟社会的虚拟效应58

四、虚拟社会的实验室效应60

五、社会虚拟化走向65

六、虚拟社会管理问题探究72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与人的主体性91

一、虚拟社会中主体生存的虚无性与现实性92

二、虚拟社会的主体心理96

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主体性消弭112

第三节 虚拟文化的社会性研究118

一、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关系118

二、网络文化的双重性质124

三、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问题是后现代文化的症结所在130

四、社会文化网络化现象解析135

五、价值多元的网络文化效应144

六、核心价值体系与网络社会的关系154

第四节 虚拟社会关系研究157

一、信息即关系157

二、为什么会有信息159

三、信息技术对于社会的虚拟化取决于社会信息化161

四、虚拟关系中的信息博弈168

五、社会虚拟化走向中的信息共享问题177

六、虚在关系与网络社会之间的相关180

七、虚拟关系的情形分类183

八、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187

第二章 社会虚拟化与现实性的关系研究190

第一节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90

一、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问题由来190

二、社会运作机制的现实性与虚拟化差异195

三、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98

四、虚拟关系的人格化与现实关系的程式化204

五、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社会多维性207

六、虚拟的祛魅——虚拟向现实转换的不可逆性210

七、虚拟社会的支点是现实社会211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利益关系214

一、虚拟与实体之间的利益链是商业博弈的技术化产物215

二、社会集聚的虚拟与现实差异217

三、网络信息的失真与政府的网络化失灵220

第三节 虚拟与现实的社会差异225

一、社会关系虚拟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225

二、虚拟的分拆性和真实的有机性227

三、虚拟主体的“自然性”与现实主体的社会性229

四、主体在虚拟中的实在与现实中的虚在232

五、虚拟与现实的心理距离236

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主体性融通240

七、虚拟技术晕轮效应243

第四节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关系246

一、社会存在方式从现实到虚拟——离群之后的群居247

二、社会角色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转换248

三、虚拟关系与实体关系的价值转换250

四、价值的双向性——主体人格的虚拟与现实252

五、信息资源的虚拟共享与物质资源的现实占有256

六、主体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社会选择258

七、实体社会走向虚拟社会——从有序到无序260

八、社会空间跨越下的分散主体265

第三章 虚拟社会机制问题研究275

第一节 虚拟空间是否存在社会机制275

一、主体的技术虚拟与社会虚拟276

二、技术性与人性的信息化博弈279

三、虚拟社会机制即是对于人性与技术性鸿沟的跨越283

第二节 虚拟社会机制如何形成289

一、从虚拟与社会的关系看虚拟社会机制的形成289

二、主体虚拟生存的基本特征291

三、虚拟技术同质化与异质化293

四、社会虚拟化的动机——主体间认同298

五、社会主体性确认是虚拟社会机制的内核299

六、社会虚拟化的主体应对301

七、信息开放与主体独立是虚拟化的基本特征305

八、信息系统中的虚拟关系效应306

第三节 虚拟社会机制309

一、关于社会机制的基本概念309

二、论虚拟社会管理中的诚信机制及其构建311

三、从“传统与现实”向“现代与虚拟”——社会机制的“倒退”316

四、虚拟生存方式——在场与离场的厘定320

第四章 社会虚拟化的主体研究329

第一节 虚拟社会中人的主体性329

一、虚拟关系是否具有社会性329

二、虚拟社会关系下的主体构成331

三、人在虚拟社会中的主体性特征335

四、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主体340

五、从工业化到信息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体343

六、主体的虚拟生存348

第二节 虚拟主体间关系350

一、社会虚拟化的主体间性350

二、虚拟主体间关系的无类化351

三、虚拟生存的主体间逻辑353

四、虚拟关系中的主体可还原358

五、虚拟关系中的主体性超越360

六、社会化与主体性之间的虚拟关联363

七、虚拟关联与人的主体精神之间的关系365

八、主体性与社会化在虚拟社会中的关系367

第三节 虚拟社会中的主体性成长369

一、虚拟主体的基本特征369

二、社会虚拟化是共生主体认知一致性的产物371

三、虚拟化对于主体成长的影响373

四、虚拟的内闭合与沉浸式网瘾心理375

五、技术工具化虚拟与社会主体性虚拟的差异376

六、语言符号系统的主体自性380

七、虚拟性在主体中的地位382

第四节 虚拟关系与人的主体性384

一、社会关系虚拟化对于主体的积极意义384

二、虚拟技术社会的人性异化388

三、虚拟主体的融通性实践392

四、主客体关系在虚拟社会中的自行颠覆394

参考文献4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