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思想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思想史 上
  • 张岂之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43077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77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思想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先秦编3

概述3

第一章 商周宗教思想5

第一节 中国思想的起源5

第二节 商代与西周的宗教思想9

第三节 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16

第四节 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18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思想23

第一节 春秋时代思想的两重性23

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重人、重民思想27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阴阳五行说30

第四节 春秋时代的伦理观念32

第五节 《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35

附:孙膑和《孙膑兵法》39

第三章 孔子思想41

第一节 孔子创建儒家学派41

第二节 孔子儒学的核心是“人学”44

第三节 孔子“和而不同”的会通之学52

第四节 孔子文质统一的才德思想56

第五节 孔子教育实践的特点59

第四章 墨子思想64

第一节 墨子和墨家团体64

第二节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68

第三节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70

第四节 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73

第五章 《老子》的思想学说77

第一节 老子和道家学派77

第二节 《老子》书中的“道”79

第三节 《老子》“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83

第四节 《老子》的“无为而治”86

第六章 郭店楚简、上博简与孟、荀学术90

第一节 郭店楚简、上博简对性、情的看法92

第二节 郭店楚简《五行》的基本思想倾向100

第七章 孟子思想109

第一节 孔孟之间的儒家师承关系109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说112

第三节 孟子的性善说和伦理思想116

第四节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122

第五节 孟子与杨、墨等学派的辩论126

第八章 庄子思想与道家别派129

第一节 庄子和庄子的“大宗师”129

第二节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134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思想138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道家别派142

第九章 名辩思潮147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形成147

第二节 惠施的辩学151

第三节 公孙龙的辩学155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科学知识与辩学160

第十章 《易传》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化166

第一节 《易传》的思想体系166

第二节 邹衍的学说174

第三节 兼收并蓄的《吕氏春秋》179

第十一章 战国百家之学的总结——荀子思想185

第一节 荀子与百家之学185

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188

第三节 认识论与逻辑思想191

第四节 性恶论和社会思想196

第十二章 法家及其总结者韩非201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历史悲剧201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思想205

第三节 韩非的历史进化观210

第四节 韩非论“道”“理”212

第十三章 先秦时期思想史料介绍218

第一节 范围和通例218

第二节 《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国语》223

第三节 诸子著述229

第四节 文物资料235

第二编 秦汉编245

概述245

第一章 秦与汉初的社会及诸子学说的复兴和黄老之学247

第一节 秦与汉初的社会及思想247

第二节 云梦秦简的学术思想257

第三节 陆贾与贾谊259

第四节 黄老之学265

第五节 《淮南子》269

第二章 汉代经学275

第一节 经学的统治地位275

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279

第三章 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284

第一节 董仲舒和《春秋公羊传》284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287

第三节 人性论与伦理观290

第四节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292

第四章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295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295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298

第三节 司马迁的天命鬼神观301

第四节 《论六家之要指》303

第五章 谶纬与《白虎通》308

第一节 谶纬迷信思潮308

第二节 《白虎通》思想312

第六章 反神学迷信思想家扬雄、桓谭和王充317

第一节 扬雄、桓谭对谶纬迷信的评说317

第二节 王充及其抗争精神323

第三节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326

第四节 王充社会思想的矛盾329

第五节 王充的“效验”学说332

第七章 汉末社会思潮336

第一节 “清议”之风336

第二节 王符的《潜夫论》337

第三节 仲长统的《昌言》341

第八章 秦汉时期思想史料介绍344

第一节 汉初诸子和黄老之学的史料344

第二节 汉代经学与谶纬的史料347

第三节 司马迁、扬雄、桓谭、王充及汉末社会思潮史料349

第四节 秦汉主要简牍史料353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编359

概述359

第一章 魏晋玄学361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形成361

第二节 “正始之音”369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375

第四节 “中朝名士”及其思想380

第二章 魏晋反玄学思潮386

第一节 杨泉的《物理论》386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89

第三节 鲁褒的《钱神论》与鲍敬言的《无君论》392

第四节 《列子》书中的合理命题395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佛学399

第一节 佛学与玄学的合流399

第二节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和僧肇的评论405

第三节 “神不灭”思潮的兴起410

第四章 南北朝的道教思想414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414

第二节 葛洪对丹鼎派理论的研讨419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天师道423

第四节 陶弘景的三教合流思想427

第五节 道教与佛教思想的互相融合与争辩431

第五章 南北朝的反佛思潮435

第一节 南北朝反佛思潮的概况435

第二节 何承天的反佛思想438

第三节 刘峻的《辨命论》442

第四节 范缜的《神灭论》444

第五节 范缜以后南北朝的反佛思潮451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学454

第一节 郑学与王学454

第二节 南学与北学460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史料介绍464

第一节 史料概述464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468

第四编 隋唐编475

概述475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儒学477

第一节 隋唐政权的思想文化政策477

第二节 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481

第三节 王通与《中说》484

第四节 陆德明的经学思想489

第五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491

第二章 隋朝及唐初的佛学与排佛言论497

第一节 隋唐佛学概况497

第二节 三论宗500

第三节 天台宗504

第四节 三阶教508

第五节 唯识宗510

第六节 唐初的排佛言论514

第三章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及儒学与佛学的矛盾和融合516

第一节 华严宗516

第二节 禅宗521

第三节 韩愈的排佛与容佛526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532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反神学思潮535

第一节 吕才对术数迷信的评论535

第二节 刘知几反神学的史学思想538

第三节 柳宗元的思想541

第四节 刘禹锡的思想548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553

第一节 隋唐时期道教的概况553

第二节 王玄览及其《玄珠录》556

第三节 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558

第四节 李筌的思想561

第五节 谭峭及其《化书》566

第六章 隋唐时期思想史料介绍570

第一节 史料概述570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5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