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突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宜张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1993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82页
- 文件大小:447MB
- 文件页数:865页
- 主题词:突触-研究;突触传递-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突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突触问题的来龙和去脉1
1.1突触问题的由来1
1.1.1古希腊及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脑活动的看法1
1.1.2生物电的发现使人们懂得了脑具有传导功能,而神经传导依靠电2
1.1.3贝尔纳:箭毒作用和突触传递的早期分析2
1.1.4卡哈尔:神经元学说3
1.1.5谢灵顿:铸造“突触”名词7
1.1.6突触的整合作用9
1.1.7中枢突触与抑制10
1.2现代突触理论11
1.3当代突触研究的主要进展13
1.3.1突触的分子解剖13
1.3.2突触小泡融合的分子机器14
1.3.3长时程可塑性:从NMDA受体到AMPA受体运输15
1.3.4树突是一个自主的信号传递区隔15
1.3.5突触传递中的逆向大麻样信号16
1.3.6抑制性回路中的突触可塑性16
1.3.7动态突触16
1.3.8单突触水平的突触传递17
1.3.9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17
1.3.10突触含义的歧见17
1.4突触研究的未来17
1.4.1突触多样性及其生理重要性17
1.4.2学习和记忆是突触事件吗?18
1.4.3突触疾病18
1.4.4细胞黏附和突触形成18
1.4.5突触结合蛋白以外的钙感知器19
1.4.6突触可塑性的机制19
1.4.7操纵(改变)突触以探测神经回路的功能20
1.5思考突触的微观与宏观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20
1.5.1 单分子研究20
1.5.2突触分子机器的定位、定量问题20
1.5.3从突触到脑,树突和容积传递的问题无法回避21
推荐阅读21
参考文献22
第2章 化学传递24
2.1突触化学传递的初始证据24
2.1.1戴尔分离出乙酰胆碱26
2.1.2 Loewi梦寐以求的实验27
2.1.3 Feldberg的精巧生物鉴定方法及其贡献29
2.2“汤”与“火花”的争论31
2.2.1卡茨的细胞内电生理实验使风向标转向化学传递32
2.2.2看似“漂亮”的电抑制假说36
2.2.3科学假说只能被证伪37
2.2.4艾克尔斯发现EPSP和IPSP37
2.2.5脊髓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通过乙酰胆碱兴奋闰绍细胞39
2.3递质释放的小泡和量子假说39
2.3.1自发小终板电位的发现40
2.3.2量子是多分子递质包装的40
2.3.3量子特点:量子大小、量子数目和量子释放概率42
2.3.4量子与突触小泡43
2.3.5释放概率受迅速可释放池大小的调节44
2.4小泡释放及循环45
2.4.1活动带即卡茨的释放部位45
2.4.2小泡内吞46
参考文献46
第3章 电传递48
3.1电传递现象48
3.1.1 Fatt的预见48
3.1.2惊人的发现49
3.1.3兼具化学传递和电传递的突触50
3.2哺乳动物脑的电突触51
3.2.1哺乳动物脑电突触的发现及连接特点52
3.2.2形成电突触的神经细胞类型53
3.2.3电突触的细胞位置54
3.2.4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55
3.3缝隙连接和连接蛋白55
3.3.1连接蛋白55
3.3.2 CX36基因敲除的后果57
3.3.3 innexin和泛连接蛋白57
3.4电突触的功能和活动特点58
3.4.1传递快速58
3.4.2有机信号分子的流动58
3.4.3锋电位的同步化58
3.4.4协调突触后的抑制性电位58
3.4.5电突触和网络振荡60
3.4.6电突触和“网状学说”61
参考文献61
第4章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62
4.1神经-肌肉接头的解剖学62
4.1.1运动神经末梢65
4.1.2突触小泡和活动带65
4.1.3运动终板66
4.1.4雪旺细胞66
4.1.5乙酰胆碱结合蛋白67
4.1.6营养因子68
4.1.7突触间隙68
4.1.8基底层68
4.2神经-肌肉传递和乙酰胆碱69
4.2.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受体和传递的安全系数69
4.2.2乙酰胆碱酯酶70
4.2.3二级突触褶皱70
4.2.4乙酰胆碱受体71
4.3神经-肌肉接头的多样性72
4.3.1斑块样末梢和葡萄串样末梢72
4.3.2张力型肌纤维与抽动型肌纤维72
4.3.3蛇的紧张型肌纤维72
4.3.4眼外肌73
4.3.5快抽动肌纤维与慢抽动肌纤维73
4.3.6不同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73
4.4结语74
参考文献74
第5章 突触构造与模式突触75
5.1突触超微结构75
5.2突触结构的基本特征76
5.3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76
5.3.1突触体77
5.3.2兴奋性突触77
5.3.3突触的区隔78
5.4突触前区隔80
5.4.1突触前质膜82
5.4.2突触小泡82
5.4.3电子致密中心小泡83
5.4.4活动带-突触前致密83
5.4.5内质网84
5.4.6线粒体84
5.5突触间隙85
5.5.1概述85
5.5.2联系突触前和突触后的分子85
5.6突触后区隔86
5.7胶质细胞86
5.8模式突触86
5.8.1 乌贼的巨突触87
5.8.2七鳃鳗的巨网状-脊髓细胞89
5.8.3丝带突触89
参考文献93
第6章 突触传递的生理学和研究方法94
6.1突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94
6.2突触传递的研究方法95
6.2.1实验条件95
6.2.2刺激突触前细胞95
6.2.3小泡外排与神经递质释放的检测95
6.2.4研究群体突触还是单突触?98
6.2.5研究单突触的方法99
6.3显微镜与影像学方法101
6.3.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01
6.3.2多光子荧光显微镜101
6.3.3荧光指示剂102
6.3.4逝波显微术102
6.4笼囚化合物方法103
6.4.1 用闪光分解笼囚分子方法测定钙离子浓度103
6.4.2激光分解笼囚谷氨酸方法103
6.5简单模式生物的应用104
6.6分子生物学方法104
6.7活体突触及受体成像方法106
6.7.1活体突触研究简史106
6.7.2当代活体突触研究108
6.7.3下颌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和受体的活体成像109
6.7.4前景112
参考文献112
第7章 神经递质、调质与突触活性分子114
7.1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114
7.1.1乙酰胆碱114
7.1.2去甲肾上腺素115
7.1.3单胺氧化酶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化酶117
7.1.4儿茶酚胺重摄取的发现117
7.1.5交感神经元选择性摄取儿茶酚胺118
7.2多巴胺和5-羟色胺119
7.2.1多巴胺119
7.2.2 5-羟色胺119
7.2.3胺类重摄取与递质失活119
7.3氨基酸类递质120
7.3.1中枢突触氨基酸传递的发现120
7.3.2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的鉴定121
7.3.3 γ-氨基丁酸123
7.3.4甘氨酸123
7.3.5谷氨酸123
7.4神经递质、神经调质与膜转运蛋白124
7.4.1 突触小泡摄取神经递质124
7.4.2突触小泡膜的递质转运机制124
7.4.3质膜的神经递质转运蛋白126
7.4.4转运蛋白的功能相关126
7.4.5脑内胆碱转运蛋白和认知功能127
7.5神经肽128
7.5.1 P物质及肽类神经元128
7.5.2下丘脑肽129
7.5.3神经肽的作用特点129
7.5.4神经肽的失活130
7.5.5中枢神经系统肽的多重作用131
7.6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判据131
7.6.1神经递质判据131
7.6.2递质与一般代谢分子131
7.6.3神经调质的定义132
7.6.4神经调质与第二信使通路:突触的快反应与慢反应133
7.6.5神经肽是不是神经递质?134
7.7突触活性分子135
7.7.1 一氧化氮135
7.7.2一氧化碳138
7.7.3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功能的协调139
7.7.4硫化氢140
7.7.5 D-丝氨酸141
7.7.6 D-天冬氨酸143
7.7.7突触活性分子与神经递质、神经调质144
参考文献146
第8章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传递与伴传递148
8.1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传递与嘌呤能传递148
8.1.1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传递148
8.1.2抑制性接头电位的发现148
8.1.3嘌呤和嘌呤能受体150
8.1.4兴奋性接头电位151
8.1.5胃肠道和心脏的内源性神经151
8.1.6交感神经不直接支配胃肠道平滑肌152
8.2戴尔原则与伴传递152
8.2.1小分子递质与神经肽的共释放154
8.2.2 ATP作为伴递质154
8.3中枢突触谷氨酸与其他递质的共释放156
8.3.1海马苔状纤维末梢谷氨酸和GABA的共释放156
8.3.2基底前脑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和谷氨酸157
8.3.3单胺类神经元的谷氨酸伴传递157
8.3.4单胺类神经元存在谷氨酸的证据158
8.3.5单胺类神经元引起快速兴奋性突触反应的活体电生理学证据161
8.3.6小泡谷氨酸转运蛋白在单胺类神经元上的定位161
8.3.7单胺类神经元的快突触作用163
8.3.8谷氨酸能表型在早期发育上的可能作用163
8.3.9谷氨酸伴传递的生理及病理生理作用164
8.4其他共释放164
8.4.1 脊髓甘氨酸和GABA的伴释放164
8.4.2无脊椎动物神经元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的共释放165
8.4.3交感神经元递质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表型的可塑性165
参考文献165
第9章 中枢模式突触的兴奋性传递167
9.1中枢模式突触168
9.1.1脑干听觉通路上的萼突触168
9.1.2萼突触的活动170
9.1.3苔状纤维突触172
9.1.4中枢谷氨酸突触传递的顺序性事件172
9.2突触前区隔173
9.2.1 神经末梢内的钙浓度173
9.2.2突触前神经末梢的钙微域173
9.2.3萼突触的钙微域174
9.2.4钙通道与小泡间的距离174
9.2.5钙感知器和小泡释放174
9.2.6小泡释放速率增加期175
9.2.7突触结合蛋白176
9.2.8突触前钙通道信号复合体176
9.2.9钙通道Cav 2的G蛋白调制176
9.2.10小泡膜与质膜的融合176
9.3突触后区隔178
9.3.1 谷氨酸弥散和AMPA受体的激活178
9.3.2 AMPA通道激活的热点179
9.3.3融合孔直径影响AMPA通道的激活180
9.4突触反应180
9.4.1 中枢突触的量子反应,什么样的量子?180
9.4.2二进位(全或无)式传递还是等级式传递?181
9.5联系起来考虑突触前和突触后事件182
参考文献182
第10章 突触前区隔的分子组构184
10.1突触小泡184
10.1.1 突触小泡循环185
10.1.2突触小泡的运输蛋白186
10.1.3突触蛋白189
10.1.4突触小泡的定位、运输和维持191
10.2活动带192
10.2.1 活动带与突触小泡联系的超微组构192
10.2.2活动带蛋白质的分子组构194
10.2.3活动带细胞质基质的蛋白质网络196
10.2.4神经末梢的超级小泡池197
10.3突触前钙离子通道198
10.3.1钙离子通道的分型198
10.3.2钙通道亚单位的结构199
10.3.3神经元钙通道的生理功能200
10.3.4钙通道如何锚定:bruchpillot /ELKS /CAST/ERC的作用201
10.4突触前钙离子通道复合体的信号转送201
10.4.1突触前钙通道与SNARE蛋白201
10.4.2 SNARE蛋白调节突触前钙通道的失活204
10.4.3钙依赖的突触前钙通道调节205
10.4.4 Cav 2通道调节与突触可塑性205
10.5钙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207
10.5.1突触结合蛋白208
10.5.2复合蛋白210
10.6突触小泡的外排211
10.6.1 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器211
10.6.2非同步性或延迟外排213
10.6.3突触小泡外排的调节213
10.6.4自发性神经递质释放215
10.6.5递质释放与神经毒素215
10.7突触小泡的内吞216
10.7.1小泡再循环的证据217
10.7.2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217
10.7.3“吻和待”及“吻和跑”218
10.7.4新探针应用和小泡循环动力学219
10.7.5小泡外排和内吞事件之间的调节220
10.7.6再循环通路及其他221
10.7.7小泡内吞的分子基础225
参考文献231
第11章 突触前调节233
11.1突触前末梢及突触前抑制234
11.1.1突触前抑制234
11.1.2自身受体作用及异受体作用235
11.1.3递质的诱发释放和自发释放236
11.2突触前谷氨酸受体和递质释放的调控237
11.2.1判定和演示突触前谷氨酸受体237
11.2.2短时程突触前调节238
11.2.3突触前调节与长时程突触可塑性241
11.2.4突触前谷氨酸受体激活的条件242
11.3突触前谷氨酸受体的作用机制及其他246
11.3.1通过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作用246
11.3.2通过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作用247
11.3.3通过谷氨酸以外G蛋白偶联受体的突触前调制248
11.3.4树突释放249
11.3.5突触前谷氨酸受体功能的发育变化249
11.3.6突触前谷氨酸受体和高级脑功能250
11.4前景250
参考文献252
第12章 树突树、树突棘与树突分泌253
12.1树突树与树突棘253
12.1.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树253
12.1.2树突棘255
12.1.3树突棘与细胞骨架257
12.1.4树突棘器257
12.1.5内小体、线粒体和光面内质网257
12.1.6多核糖体与树突及树突棘的局部蛋白质合成258
12.1.7突触后致密258
12.1.8树突棘的可塑性259
12.1.9树突棘的发育259
12.2树突兴奋性261
12.2.1树突棘的被动电学模型261
12.2.2树突棘的主动电学模型261
12.2.3树突棘上的受体和离子通道263
12.2.4树突兴奋性和树突锋电位265
12.2.5活体树突的兴奋性267
12.2.6逆向传播的动作电位269
12.2.7突触诱发的钙瞬变269
12.2.8神经细胞钙信号传送的特点269
12.3树突树和中枢突触整合270
12.3.1基树突、顶树突、不同树突域270
12.3.2距离依赖的突触整合270
12.3.3抑制的靶向271
12.3.4神经元的接受野272
12.3.5树突的联合检测作用272
12.3.6突触整合与神经元放电的调制273
12.3.7树突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274
12.3.8活体锥体神经元的放电274
12.4树突mRNA和树突局部翻译275
12.4.1树突mRNA的运输275
12.4.2神经元运输核糖核蛋白的组成277
12.4.3运输的活动调节277
12.4.4 mRNA的翻译及特定mRNA的翻译调控277
12.4.5功能相关:Arc与长时程增强279
12.4.6树突棘形态变化281
12.4.7树突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协同282
12.4.8树突新合成膜蛋白282
12.5树突分泌282
12.5.1黑质树突多巴胺释放的经典实验283
12.5.2下丘脑树突的肽释放283
12.5.3树突肽释放机制285
12.5.4树突外排与树突分泌286
12.5.5树突和轴突肽分泌的区别调节286
12.5.6树突肽释放的功能意义288
12.5.7肽与行为288
12.5.8树突肽分泌的意义289
12.5.9树突释放的分子机器290
参考文献291
第13章 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区隔分子组构293
13.1突触后致密的分子组构294
13.1.1 PSD蛋白的鉴定及组构294
13.1.2 PSD95与NMDA受体等的连接297
13.1.3 Shank /proSAP:脚手架的脚手架298
13.1.4PSD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298
13.1.5 PSD与其他膜蛋白的相互作用298
13.1.6 PSD与信号蛋白、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的关系299
13.1.7不同脑区、不同细胞PSD组成的异质性299
13.1.8 PSD内的蛋白质周转300
13.1.9 PSD的发育变化300
13.1.10PSD的生物学意义301
13.2谷氨酸受体和相关蛋白质302
13.3突触NMDA受体303
13.3.1 NMDA受体的发现304
13.3.2 NMDA受体结构和NMDA受体亚单位305
13.3.3 NMDA受体的突触靶向306
13.3.4 NMDA受体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308
13.3.5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Ⅱ311
13.3.6突触前NMDA受体312
13.3.7 NMDA受体在发育中的作用312
13.4突触外区NMDA受体313
13.4.1 突触外区NMDA受体的功能313
13.4.2突触外区NMDA受体的定位、运动度及其与突触受体的关系314
13.5 AMPA受体315
13.5.1 AMPA受体的结构和亚单位316
13.5.2 AMPA受体的膜运输和内吞317
13.5.3TARP和AMPA受体的表面运输318
13.5.4突触后受体上膜(树突外排319
13.5.5 AMPA受体的运送和内吞321
13.6蛋白质分子膜运输的重要性322
13.6.1神经递质受体在膜上的侧向弥散323
13.6.2受体的外排与上膜323
13.6.3神经元膜的弥散特征324
13.6.4 AMPA受体结合蛋白325
13.7红藻氨酸受体和δ受体326
13.8代谢型谷氨酸受体326
13.9兴奋性突触后特异化的分子异源性327
13.10突触黏附分子327
13.11突触后特异化的分子复杂性328
参考文献329
第14章 从突触到细胞核的信号传输331
14.1神经元转录可以被神经元活动所诱导331
14.2突触后神经元钙水平的升高及其反应331
14.2.1谷氨酸NMDA受体331
14.2.2电压门控钙通道332
14.2.3 AMPA受体332
14.2.4代谢型谷氨酸受体332
14.2.5钙依赖的神经元反应332
14.3钙信号如何在细胞核里面起信号作用?334
14.3.1 C原癌基因和即早基因334
14.3.2 CREB335
14.3.3 BDNF基因336
14.3.4冰山一角340
14.4生理、功能相关340
14.4.1兴奋和抑制的平衡342
14.4.2突触可塑性343
14.4.3神经元存活和死亡343
14.4.4昼夜节律344
14.4.5恐惧条件反射346
14.5从突触到细胞核信号传输中的问题348
14.5.1 突触标记348
14.5.2突触标记和捕获假说350
14.5.3钙信号350
14.5.4谷氨酸受体351
14.6希望与困惑352
14.6.1希望:活动依赖转录的重要意义352
14.6.2困惑352
参考文献353
第15章 线路传递和容积传递354
引言:问题的由来和假说的提出354
15.1容积传递假说的主要依据356
15.2一氧化氮的容积弥散:NO在萼突触上的作用358
15.2.1一氧化氮非突触容积传输的实验证明358
15.2.2一氧化氮引起的离体及在体的生理后果359
15.2.3一氧化氮非突触作用的机理359
15.3中枢单胺类递质的容积传递360
15.3.1 多巴胺在纹状体中的弥散361
15.3.2多巴胺神经元的谷氨酸:突触传递还是弥散传递?362
15.3.3酪氨酸羟化酶和VGLUT2在伏隔核轴突末梢的共定位362
15.3.4单胺类神经元线路传递与容积传递的相互整合364
15.4中枢胆碱能非突触传递364
15.4.1由nAChR介导的经典突触传递364
15.4.2乙酰胆碱受体的非突触模式运转365
15.4.3胆碱能非突触传递的依据366
15.4.4胆碱能非突触传递的运作特点369
15.4.5突触前(终末前)nAChR:受体刺激引起递质释放369
15.5烟碱对突触传递的调制372
15.5.1突触传递以外的烟碱功能373
15.5.2吸烟时非突触nAChR的作用374
15.6乙酰胆碱的容积传递假说需要与时俱进376
15.6.1 皮层胆碱能输入系统的组构376
15.6.2位相性胆碱能信号传输的证据与功能含义377
15.7神经肽容积传递的特点379
15.7.1 β-内啡肽及其他容积传递信号379
15.7.2快速失活机制的缺如380
参考文献381
第16章 突触可塑性、短时程可塑性和突触逆向信使382
16.1突触可塑性问题的由来382
16.1.1卡哈尔的先见382
16.1.2冯德培发现强直后增强382
16.1.3 Hebb假说383
16.2丰富多彩的突触可塑性384
16.2.1持续时间的长短384
16.2.2诱导的来源384
16.2.3表达部位385
16.2.4诱导的分子基础385
16.3短时程可塑性385
16.3.1 易化和强直后增强386
16.3.2增强388
16.3.3突触阻遏388
16.3.4突触后受体脱敏388
16.3.5对脉冲引起的易化和阻遏389
16.3.6强直刺激引起的强化和阻遏389
16.3.7易化和阻遏的平衡390
16.4短时程突触可塑性调节的突触前机制390
16.4.1突触小泡池和突触可塑性391
16.4.2突触前受体激活对递质释放的调控392
16.4.3突触前易化和阻遏的分子靶397
16.5突触后机制400
16.5.1短时程突触阻遏及受体脱敏400
16.5.2 nAChR401
16.5.3 GABAA受体401
16.5.4离子型谷氨酸受体402
16.6突触可塑性与逆向信使403
16.6.1 传送突触逆向信使的不同系统404
16.6.2一氧化氮404
16.6.3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与突触可塑性406
16.6.4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调控突触传递的发现406
16.6.5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系统408
16.6.6大麻素受体1409
16.6.7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的降解411
16.6.8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411
16.6.9 eCB短时程阻遏411
参考文献413
第17章 突触长时程增强414
17.1长时程增强:历史及现象学414
17.1.1 Bliss、Lφmo发现长时程增强415
17.1.2 Hebb突触416
17.1.3长时程增强的特征417
17.2脑内神经回路和长时程增强417
17.2.1长时程增强几乎可以在哺乳动物脑的所有兴奋性突触上出现417
17.2.2海马的长时程增强418
17.2.3海马CA1区谷氨酸能突触的长时程增强419
17.3长时程增强的诱导419
17.3.1 NMDA受体在长时程增强诱导中的关键作用419
17.3.2通过NMDA受体内流的钙触发了长时程增强420
17.3.3长时程增强诱导的钙感知器421
17.4长时程增强的表达422
17.4.1表达是在突触前还是在突触后?422
17.4.2长时程增强表达过程的突触后分子机制424
17.4.3 AMPA受体单通道特性的调制424
17.4.4 AMPA受体膜运输的变化425
17.4.5 stargazin在长时程增强诱导AMPA受体运输中的作用425
17.4.6 AMPA受体运输的调控和激酶426
17.4.7长时程增强表达过程的突触前与突触后机制的整合模型426
17.4.8 NMDA受体-AMPA受体型长时程增强428
17.5突触受体膜运输与兴奋性突触可塑性428
17.5.1 AMPA受体的膜运输与突触可塑性428
17.5.2长尾巴与短尾巴AMPA受体亚单位429
17.5.3由AMPA受体运输而导致的突触增强430
17.5.4由AMPA受体运输而导致的突触减弱431
17.5.5无可塑性情况下的突触AMPA受体运输431
17.5.6经验依赖的突触AMPA受体运输432
17.5.7从脑片到行为433
17.5.8突触NMDA受体的膜运输433
17.6沉默突触与长时程增强435
17.6.1沉默突触的发现436
17.6.2沉默突触和谷氨酸受体436
17.6.3沉默突触与脑发育439
17.6.4争论可以沉默了!441
17.6.5沉默突触与可塑性的关系442
17.7非NMDA受体-AMPA受体型长时程增强444
17.7.1 蛋白激酶A依赖、NMDA受体不依赖的长时程增强444
17.7.2神经元谷氨酸转运蛋白与长时程增强445
17.7.3 NMDA受体的整合功能446
17.7.4由NMDA受体本身介导的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阻遏446
17.8长时程增强是跨突触的生长过程449
17.9早时相与晚时相的长时程增强450
17.10前景452
参考文献452
第18章 长时程阻遏、突触双向修饰、后可塑性和稳态性可塑性454
18.1长时程阻遏454
18.1.1 海马Schaffer侧支-CA1突触的长时程阻遏455
18.1.2小脑平行纤维-浦肯野细胞突触的长时程阻遏458
18.2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介导的长时程阻遏460
18.2.1eCB LTD的诱导机制462
18.2.2时间依赖的长时程阻遏(tLTD)和大麻素样长时程阻遏(cLTD)462
18.2.3突触前NMDA受体与eCB tLTD464
18.2.4代谢型受体依赖的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释放465
18.2.5钙依赖的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释放466
18.2.6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释放的整合信号466
18.2.7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产生的空间限制466
18.2.8 eCB LTD的突触前机制467
18.2.9传入活动的时间468
18.2.10突触前钙和eCB LTD469
18.2.11同突触与异突触eCBLTD469
18.2.12突触前CAMP、蛋白激酶A级联反应在eCBLTD中的作用470
18.2.13由释放机器变化引起的eCB LTD表达470
18.2.14突触前电压依赖钙通道表达改变与eCB LTD471
18.2.15由突触前兴奋性变动所表达的eCB LTD471
18.2.16 eCBLTD的发育调节472
18.2.17 eCBLTD与感觉剥夺的关系472
18.2.18 eCBLTD与动物行为的关系473
18.2.19 eCB LTD与联合性学习的关系473
18.2.20 eCBLTD展望474
18.3突触的双向修饰475
18.3.1 锋电位时间依赖的可塑性与双向修饰475
18.3.2兴奋性突触传递双向修饰的理论框架476
18.3.3 BCM理论477
18.4后可塑性478
18.4.1研究后可塑性的方法学479
18.4.2各种后可塑性480
18.4.3研究前景480
18.5稳态性突触可塑性481
18.5.1兴奋性突触稳态的突触前形式483
18.5.2兴奋性突触的调整483
18.5.3抑制性突触稳态性可塑性483
18.5.4稳态性突触可塑性如何在活体中起作用?484
参考文献484
第19章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及记忆486
19.1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假说486
19.1.1逻辑判据487
19.1.2检验SPM假说的实验策略488
19.1.3策略与判据的关系489
19.1.4从SPM假说看突触可塑性489
19.1.5自然型式活动可以诱导突触可塑性490
19.1.6突触可塑性与学习的不同时相490
19.2突触可塑性和记忆的“认同”说491
19.2.1仍待深入探测的经验依赖可塑性机制491
19.2.2突触修饰和记忆492
19.3突触可塑性、记忆和海马493
19.3.1长时程增强和记忆是否共享细胞机制?494
19.3.2关于长时程增强与记忆关系的新研究496
19.4杏仁核突触可塑性与巴甫洛夫式恐惧条件反应497
19.4.1 恐惧记忆的分子作图498
19.4.2恐惧信号在杏仁核中的传送499
19.4.3从多方面看恐惧记忆的突触模型501
19.5小脑长时程阻遏与眨眼条件反射502
19.5.1小脑神经回路502
19.5.2小脑在联合性眨眼条件反射中的作用503
19.5.3联合性眨眼条件反射与长时程阻遏504
19.6小脑长时程阻遏与运动学习505
19.7发育中大脑感觉皮层的经验依赖的可塑性507
19.8长时程增强的维持:突触记忆的分子基础509
19.8.1 CaMK Ⅱ在维持长时程增强中的作用509
19.8.2 PKMξ维持在长时程增强中的作用510
19.8.3前景510
参考文献510
第20章 抑制性突触512
20.1抑制性突触的组构512
20.2抑制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513
20.2.1 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分子的鉴定514
20.2.2甘氨酸受体亚单位的同工型分子多样性514
20.2.3 GABAA受体的分子异源性515
20.2.4 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的结构515
20.2.5甘氨酸受体的组装516
20.2.6 GABAA受体的组装及膜受体的组成516
20.2.7 GABAA受体的位相性和张力性机制517
20.2.8亚单位组成决定GABAA受体的亚细胞定位518
20.2.9 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的药理学519
20.2.10 GABAC受体520
20.2.11兴奋性甘氨酸受体521
20.3 GAB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的膜运输及动力学521
20.3.1 GABAA受体缔合蛋白522
20.3.2甘氨酸受体缔合蛋白523
20.3.3 GABAA受体与甘氨酸受体细胞表面弥散的特点524
20.4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后域524
20.4.1 桥连蛋白在组构抑制性突触域方面的作用525
20.4.2桥连蛋白结构和栅格的形成526
20.4.3桥连蛋白缔合蛋白527
20.4.4桥连蛋白调节抑制性突触受体的形成和维持528
20.4.5谷氨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528
20.5抑制性突触的细胞黏附分子529
20.5.1神经末梢识别分子和神经连接素529
20.5.2肌营养不良蛋白-糖蛋白复合体531
20.6脑内抑制性突触的长时程阻遏532
参考文献532
第21章 细胞骨架、运输包装与突触功能533
21.1肌动蛋白533
21.2肌动蛋白在突触前区隔上的作用536
21.2.1肌动蛋白和小泡池组构536
21.2.2肌动蛋白和小泡动员538
21.2.3轴突中的小泡运输和突触可塑性539
21.2.4肌动蛋白和突触前苏醒540
21.3肌动蛋白在突触后区隔的作用540
21.3.1肌动蛋白和受体锚定540
21.3.2肌动蛋白和受体运输541
21.3.3肌动蛋白和突触可塑性(功能)及树突棘可塑性(形态)542
21.3.4树突棘和长时程突触可塑性545
21.4肌动蛋白与突触生成及行为546
21.4.1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与突触生成546
21.4.2从突触调节到行为546
21.5突触形成中的运输包装548
21.5.1运输包装与突触形成548
21.5.2突触前组装中的膜运输548
21.5.3突触前蛋白质的运输549
21.5.4突触后组装中的膜运输550
21.5.5突触后蛋白质的运输551
参考文献552
第22章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553
22.1与突触相关联的各类胶质细胞554
22.1.1星状胶质细胞554
22.1.2 NG2细胞555
22.1.3突触周围雪旺细胞556
22.2胶质细胞在突触形成和发育中的作用556
22.2.1星状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形成中的作用556
22.2.2外周神经系统中突触周围雪旺细胞在突触形成中的作用560
22.2.3胶质细胞在突触删除和改善神经元回路中的作用561
22.3胶质细胞在突触维持和结构可塑性中的作用563
22.3.1胶质细胞在突触维持中的作用563
22.3.2在发育和成熟的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调节突触的结构可塑性563
22.4胶质细胞在成熟神经系统突触传递中的作用566
22.4.1 突触部位活动依赖的神经元-胶质细胞通讯566
22.4.2从神经元到胶质细胞的通讯566
22.5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间的突触568
22.5.1 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的信号传送569
22.5.2胶质细胞-神经元的信号传送570
22.6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572
22.6.1短时程可塑性572
22.6.2长时程可塑性572
22.7结语574
参考文献575
第23章 神经-肌肉接头的发育577
23.1突触后分化577
23.1.1 AChR成簇及有关分子578
23.1.2聚集蛋白578
23.1.3 MuSK580
23.1.4 rapsyn580
23.1.5神经调节蛋白581
23.1.6突触后膜特异化和组装模式583
23.1.7非胆碱能神经-肌肉接头586
23.1.8突触外区的阻抑586
23.1.9突触特异的转录587
23.1.10突触后分化的神经和肌肉源因素587
23.2突触前分化588
23.3突触删除589
23.4突触稳定性及突触维持592
23.4.1 突触稳定性592
23 4.2突触维持592
23.5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形成的特异性594
23.6神经-肌肉接头与中枢突触发育的比较596
23.7简单模式生物的神经-肌肉接头598
23.7.1果蝇598
23.7.2斑马鱼600
参考文献601
第24章 中枢突触发育602
24.1突触形成603
24.1.1突触形成的发动604
24.1.2发育中突触前和突触后的特异化606
24.1.3突触区和突触外区的差别敏感性606
24.1.4突触形成的特异化和诱导608
24.2突触形成的细胞机制609
24.2.1 突触形成中的多个细胞机制609
24.2.2突触蛋白质的接触和募集610
24.3突触特异性的分子基础612
24.3.1决定神经元间特异化连接的黏附分子612
24.3.2限制突触生成的分子613
24.4跨突触黏附分子613
24.4.1 钙黏附蛋白614
24.4.2柄蛋白615
24.4.3 N-钙黏附蛋白615
24.4.4 SynGAM616
24.4.5 Narp616
24.4.6 ephrin617
24.4.7 SALM618
24.4.8突触形成中TrkC-PTPσ的双向组构作用618
24.4.9富亮氨酸重复618
24.4.10细胞黏附分子与突触成熟618
24.5神经连接素和神经末梢识别分子619
24.5.1神经连接素和神经末梢识别分子在兴奋性突触上的作用620
24.5.2神经连接素和神经末梢识别分子调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621
24.5.3参与抑制性突触发育的其他黏附分子622
24.5.4神经末梢识别分子和神经连接素同工分子与突触的形成和成熟622
24.5.5神经末梢识别分子-神经连接素复合物的结构623
24.5.6与神经末梢识别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624
24.6分泌的分子624
24.6.1谷氨酸624
24.6.2BDNF625
24.6.3 Wnt、FGF、TGFβ家族625
24.6.4胶质细胞分泌的分子626
24.7在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之间架桥626
24.7.1肌动蛋白细胞骨架626
24.7.2激酶和磷酸酶626
24.7.3突触生成的层次式或平行式的信号传送627
24.7.4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的生成模型627
24.7.5活动依赖的突触生成调节628
24.8突触成熟628
24.8.1甘氨酸受体从a2到a1亚单位的转换630
24.8.2 NMDA谷氨酸受体亚单位的转换630
24.8.3 AMPA受体并不显示亚单位转换631
24.9突触删除631
24.9.1活动依赖的和感觉经验驱动的突触删除633
24.9.2突触数目的调节633
24.9.3轴突切断引起该神经元的突触删除634
24.10发育中的突触重新安排:突触维持和突触稳定性636
24.10.1突触维持636
24.10.2突触稳定性637
24.10.3突触稳定性的泛素调节638
24.11展望639
参考文献640
第25章 突触与神经-精神疾病642
25.1受体离子通道疾病643
25.1.1甘氨酸受体与惊跳突变644
25.1.2乙酰胆碱受体与脑病及肌肉病644
25.2多巴胺和帕金森病645
25.2.1从实验室到临床645
25.2.2机制646
25.3乙酰胆碱受体和重症肌无力及其他647
25.3.1重症肌无力:从实验室到临床647
25.3.2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648
25.3.3乙酰胆碱受体突变:慢通道型症候群648
25.3.4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快通道型症候群649
25.4 NMDA受体与兴奋性神经毒性650
25.4.1 NMDA受体介导兴奋性神经毒性的机制650
25.4.2谷氨酸受体与卒中651
25.5病理性疼痛与脊髓后角突触可塑性和小胶质细胞651
25.5.1脊髓后角的基本生理学651
25.5.2脊髓后角的突触传递652
25.5.3脊髓后角损伤性网络的神经可塑性652
25.5.4快速发生、反复增强的脊髓后角的兴奋性突触传递652
25.5.5脊髓后角损伤感受性神经元的异突触增强653
25.5.6脊髓后角损伤感受性神经元的长时程增强653
25.5.7脊髓后角的小胶质细胞653
25.5.8外周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是疼痛超敏的媒介654
25.5.9小胶质细胞向神经元的信号传送:BDNF的作用654
25.5.10小胶质细胞诱导的去抑制与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传递654
25.6突触可塑性和药物成瘾655
25.6.1药物成瘾中纹状体回路的功能和可塑性656
25.6.2药物滥用657
25.7突触传递异常与神经疾病的相关657
25.7.1一氧化氮的病理657
25.7.2一氧化碳的病理658
25.7.3 D-丝氨酸的病理658
25.7.4肌无力症候群:突触前异常659
25.7.5肌无力症候群:乙酰胆碱酯酶突变659
25.7.6亨廷顿病及亨廷顿蛋白660
25.8突触传递异常与精神疾病的相关660
25.8.1抑郁症与单胺氧化酶治疗660
25.8.2兴奋性氨基酸与精神疾病662
25.8.3胆碱转运蛋白与认知疾病的相关664
25.8.4活动依赖的转录和人类认知及疾病的相关665
25.8.5突触缺陷和智力失能症候群666
25.8.6突触脚手架蛋白与精神疾病667
25.8.7兴奋、抑制、局部振荡、大范围网络与精神分裂症667
参考文献668
第26章 沿着还原论往深处走:突触分子机器670
26.1为什么要进行单分子研究?670
26.2单分子研究的方法学672
26.2.1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672
26.2.2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672
26.2.3原子力显微镜(AFM)672
26.2.4光镊673
26.2.5单颗粒追踪方法673
26.2.6膜表面蛋白(膜受体)的标记674
26.2.7连接配基的选择674
26.2.8标记表面受体活动的分析675
26.3 SNARE融合分子机器的单分子研究675
26.3.1 SNARE轴心结构域676
26.3.2离体条件下二元、三元复合物的分析679
26.4兴奋性及抑制性受体的膜表面运输680
26.4.1测量单分子,还是测量多分子?680
26.4.2 GAB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682
26.4.3受体与脚手架蛋白的相互作用682
26.5由突触受体单分子成像研究引发的新观点683
26.5.1 受体分子的布朗运动683
26.5.2受体多路径靶向突触区及从突触区移除683
26.5.3弥散是受体的分拣机制684
26.5.4突触部位受体被短暂捕集的分子基础684
26.5.5突触传递中受体的膜表面运输685
26.5.6膜上分子运动刹车的概念688
26.5.7展望688
26.6细胞生物大分子定位、定量研究690
26.6.1研究突触大分子定位、定量的新技术690
26.6.2将来的挑战:电镜与超分辨光学显微镜的联合应用691
26.7突触后致密分子机器的定位、定量研究692
26.7.1突触后致密的生化组成和构筑692
26.7.2已鉴定的PSD蛋白693
26.7.3定量考察PSD蛋白的组成693
26.7.4PSD95695
26.7.5 PSD的三维组构696
26.7.6突触后个别分子的三维结构697
26.7.7 PSD蛋白组成定量、定位问题的前景698
26.7.8从突触肌动蛋白的异源性看分子牵拽698
26.7.9突触小泡内吞和外排的耦合与脚手架蛋白的分子附集作用699
26.8论突触大分子的定位与定量单分子研究700
26.8.1突触大分子研究中提出的问题700
26.8.2新技术的应用与发明701
参考文献701
第27章 从突触到脑704
27.1论神经活性分子作用的复杂性704
27.2论线路传递与容积传递705
27.3论中枢特殊突触的谷氨酸能传递远非突触传递的全部706
27.4论突触外区的作用706
27.5对中枢神经元树突树的整合作用知之甚少708
27.6必须重视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709
27.7从突触到脑有许多步骤要走709
27.8需要创新性的研究709
推荐阅读710
参考文献710
第28章 突触概念与突触进化711
28.1非神经科学专业文献上提到的生理突触711
28.1.1非神经科学专业文献上的生理突触判据711
28.1.2论生理突触的要义712
28.2免疫突触712
28.2.1意义712
28.2.2T细胞免疫突触713
28.2.3免疫突触的形成714
28.2.4免疫突触的功能716
28.2.5免疫突触是稳定的、但临时性的细胞-细胞接头717
28.2.6免疫突触生成的实验模型717
28.2.7论免疫突触718
28.3“细胞学”突触719
28.3.1上皮突触720
28.3.2病原体-宿主突触720
28.3.3论“细胞学”突触,兼论突触定义722
28.4突触进化722
28.4.1突触蛋白质组复杂性的进化722
28.4.2论“突触出现比脑还要早”724
参考文献724
汉英术语对照表725
关键词索引749
人名索引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