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论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论稿
  • 姚进生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4926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59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朱熹(1130~1200)-品德教育-思想评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论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古代教育与儒家道德教育1

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内容4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12

第二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渊源16

第一节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6

一、社会动乱、伦常失序16

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社会经济的短暂恢复和发展18

三、理学入闽,思想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兴盛20

第二节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21

一、传承先秦儒学的优良德育传统21

二、集北宋以来的理学先驱道德教育思想之大成24

三、对佛老思想的批判与吸收26

第三节 南宋的教育制度改革与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31

一、宋代教育的发展及其教育制度的改革31

二、宋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不同学派之间的激烈竞争33

三、南宋教育重心的下移和民间教育的兴盛34

第三章 朱熹的教育历程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36

第一节 同安兴学设“四斋”——道德教育初践行37

一、整顿县学,推广儒学教育37

二、设立“四斋”,践行完美人格教育39

三、宣扬先贤,激励后学40

第二节 白鹿洞书院订“教规”——道德教育得彰显41

一、教研相长,探源溯流——朱熹在寒泉、云谷精舍讲学著述时期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2

二、“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鹅湖之会”与朱熹修德凝道“教人之法”的完善47

三、订规立制,彰显教化——复兴白鹿洞书院与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成熟49

第三节 武夷精舍继“道统”——德育理论集大成59

一、高举道德至上教育旗帜,接引后学而有教无类60

二、探求“‘去私进德’之方”,展开全方位的文化论辩61

三、《四书集注》理学体系完整构建,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趋于完善64

第四章 朱熹的道德哲学及其纲常伦理思想72

第一节 朱熹的道德本体论73

一、天理论73

二、理一分殊说74

三、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75

第二节 朱熹道德伦理哲学的几对主要范畴76

一、天理与人欲76

二、义与利78

三、善与恶81

第三节 朱熹的伦理道德纲常思想83

一、三纲83

二、五常86

三、五伦89

第四节 朱熹“和”思想及其“仁爱”和谐观91

一、朱熹关于“人”的和谐思想91

二、朱熹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93

三、朱熹关于人类和睦、世界和谐的思想94

第五节 朱熹“诚”思想及其道德价值观96

一、朱熹关于“诚”的思想内涵96

二、关于“诚”与“敬”、“信”关系98

三、关于“诚意”与“致知”关系99

第五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101

第一节 理气论和心性论是构成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础102

一、理气论——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102

二、心性论——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04

三、朱熹道德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说107

第二节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展开108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目的观109

二、朱熹道德教育的阶段观111

三、朱熹道德教育的为师(教者)与为学(学者)关系说115

四、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116

第三节 朱熹的道德修养方法(工夫)论123

一、居敬124

二、穷理125

三、存养129

四、省察130

五、践行131

第六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及传播134

第一节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和历史地位135

一、如何正确对待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135

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135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和批判139

第二节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143

一、南宋朱子后学和南宋后期统治者对朱子理学的推崇和表彰,推动了理学教育的官学化144

二、元、明、清朱子理学的流行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147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154

第三节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海外的传播162

一、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化163

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韩国的传播和发展167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发展173

四、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与传播179

第七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185

第一节 当前我国道德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186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态势186

二、当前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的总体分析189

三、当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190

第二节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当代价值194

一、传承朱熹重视伦理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创新精神,彰显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主旋律195

二、发掘和弘扬朱熹道德教育规范论的当代价值,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197

三、借鉴朱熹道德教育方法论的积极因素,努力探索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198

第三节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对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203

一、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3

二、弘扬朱熹道德教育阶段观的当代价值,科学规划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206

三、借鉴朱熹书院道德教育思想精华,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209

第八章 朱熹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214

第一节 朱熹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思想214

一、朱熹确立了“理一元”论的生态哲学观215

二、朱熹提出“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的“众生平等”观216

三、朱熹肯定了人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216

四、朱熹提出了以“事亲之道以事天地”、“视万物如己之侪辈”的“爱物”生态伦理观217

第二节 朱熹的生态价值观及其“中和”的辩证思维218

一、朱熹提出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价值观219

二、朱熹提出了“中和”的生态辩证思维观219

三、朱熹提出了“用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的“仁民爱物”生态道德教育观220

第三节 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生态价值观对构建我国当代生态文化的启示221

一、生态文化的功能及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的现状222

二、朱熹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223

三、朱熹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风格的生态文化体系的启示225

四、朱熹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前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尤其是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25

第九章 当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弘扬与运用229

第一节 当前国学热尤其是朱子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229

一、我国当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230

二、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的矛盾冲突,促使人们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根求本231

三、全球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凸显了朱子学的东方文化意义232

第二节 当前朱子文化研究交流活动的开展233

一、朱子学学术会议频繁召开,朱子文化交流活动深入开展233

二、朱子学与两岸文化活动日益开展234

第三节 朱子文化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的成功范例245

一、武夷学院开展具有武夷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45

二、武夷山朱子学校弘扬朱子文化的生动实例249

三、福建晋江市松熹中学“松熹”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51

参考文献256

后记2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