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秦汉称谓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秦汉称谓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0652062.jpg)
- 王子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934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67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795页
- 主题词:称谓-研究-中国-秦汉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秦汉称谓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李振宏1
引言1
一 称谓与等级秩序5
秦制与“皇帝”称谓发明5
1.“皇帝”“名号”与皇帝制度5
2.关于“陛下”8
3.秦昭襄王“西帝”故事8
4.秦始皇“除谥法”9
“黔首”称谓10
1.更名民曰“黔首”10
2.“黔首”名义14
3.云梦龙岗出土文物实证15
4.放马滩《日书》:“黔首”称谓的早期使用16
5.岳麓书院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19
6.张家山《奏谳书》所见“新黔首”20
7.“黔首”与“民”24
8.汉代文献“黔首”孑遗26
秦汉时期的“太上皇”30
1.秦始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30
2.刘邦“尊太公为太上皇”32
3.“太上皇终不得制事”34
4.“在上皇庙立太子”制度37
5.“太上”的语义38
6.父子权力转移过程中的情感悲剧39
7.“妖贼”称“太上皇帝”事41
“主公”称谓考43
1.东汉末年的历史记录43
2.《三国志》似专一指代刘备的称谓46
3.后世“主公”称谓的使用50
4.“主公”与“主母”52
汉代官吏“粪土臣”自称52
1.汉简所见“粪土臣”称谓52
2.汉代政治史文献中的“粪土臣”54
3.“粪土”“极贱”意识56
4.粪土臣·草莽臣·牛马走58
5.“粪土臣”自称与帝制时代的政治生活规则61
居延汉简“寒吏”称谓63
1.“寒吏”简文63
2.“寒”的字义:寒贫·寒餧·寒苦64
3.寒家·寒门·寒素67
4.寒吏·寒官·寒宦69
汉代“贱子”自称70
1.简牍文书所见“贱子”70
2.史籍中的“贱子”72
3.汉代社会意识中“贵”“贱”的反差73
4.“贱人”身份77
5.“贱”的本义与民间“自贱”习尚78
6.“贱子”称谓的社交实用意义80
7.关于“贱息”83
里耶户籍简所见“小上造”“小女子”84
1.里耶“户籍简牍”相关发现84
2.风俗史信息88
3.“小上造”“小女子”身份90
4.关于“小爵”91
5.早期爵制探索的条件95
秦汉“小女子”称谓再议97
1.关于“小女子”的不同理解97
2.汉代文物资料所见“大女子”100
3.秦汉女性名字“子某”诸例100
秦汉“小儿”“竖子”称谓101
1.“小儿”本义102
2.“小儿”亲昵义:指代成年人的“小儿”称谓之一105
3.“小儿”轻蔑义:指代成年人的“小儿”称谓之二106
4.“小儿”语义体现的未成年人社会地位110
5.劳动儿童和儿童劳动113
6.作为人质的儿童116
7.“略卖”儿童现象118
8.“竖子”“竖小”称谓119
附论一:走马楼简所见未成年“户下奴”“户下婢”122
1.走马楼竹简“户下奴”“户下婢”资料123
2.“户下”试解127
3.关于“长六尺”“长五尺”128
4.未成年“户下奴”“户下婢”的比例131
附论二:说走马楼简文“细小”132
1.走马楼竹简“细小”文例132
2.在宫·送宫·诣宫·还宫138
3.使用“小名”的可能139
4.“细小”:状貌记录140
二 称谓与职业身份142
秦“小子军”考议142
1.《七国考》“小子军”说142
2.秦男子服役年龄144
3.“男子年十五以上”的意义146
4.赋役制度“民年十五”界标149
5.秦军中的少年士兵151
6.言“小子军”之“刘子《别录》”考152
长沙东牌楼汉简“津卒”称谓及相关问题154
1.简文所见“津卒”154
2.“津卒”身份与“津”的管理形式156
3.关于“关卒”158
长沙东牌楼汉简所见“津史”159
1.“津史”简例160
2.“津史”“津吏”说161
3.“津史”的职任163
“车父”与《车父名籍》164
1.《车父名籍》遗存164
2.“转输”运动和“转输”人169
3.关于车序编号170
4.“车父卒”与“车父车卒”173
5.“车父”与一般“戍卒”176
6.关于“卒史车父”177
“就人”、“将车”人及相关称谓180
1.“就”与“就人”180
2.“将车”人身份183
3.车人·车子·车士185
战国秦汉“酒人”略说186
1.《周礼》“酒正”186
2.《周礼》“酒人”188
3.《淮南子》“酒人”189
4.《史记》“酒人”192
5.《论衡》“酒人”193
汉代“郎”的身份与职任195
1.郎官:贵人之位195
2.“童子郎”史例与“少为郎”现象197
3.“郎”的社会出身202
4.“郎”的人生前景206
5.少年“郎”的特殊境遇209
6.关于“老郎”211
7.“郎君”尊称213
8.“孙郎”“沈郎”与后世“儿郎”“少年郎”称谓214
秦汉“小儿医”216
1.初生婴儿的死亡率216
2.《日书》所见幼儿疾病威胁219
3.扁鹊“来入咸阳”“为小儿医”故事222
4.《艺文志》所见汉代“小儿医”论著224
5.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总结的“小儿医”经验226
6.张仲景的“小儿”方228
7.“小儿医”病例229
“马医”和“马下卒”231
1.肩水金关“马禖祝”简231
2.关于“马病”237
3.简文所见“马医”239
4.燧卒“马下”劳作与“马下卒”称谓240
附论三:走马楼简所见“邮卒”与“驿兵”243
1.江南邮驿的进步243
2.走马楼简文“邮卒”244
3.“轻足”职任248
4.“邮”的设置249
5.走马楼简文“驿兵”250
三 称谓与家庭结构252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偏妻”“下妻”252
1.《二年律令》“偏妻”称谓252
2.“偏妻”身份255
3.“下妻”称谓257
4.小妻·傍妻·少妻258
5.“长小妻乃始”案261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叚大母”262
1.《贼律》“叚大母”简文263
2.大母·泰母·亲大母·外大母263
3.称谓前置“假”的字义266
4.假父·假母—假子·假女267
5.“叚大母”释义270
汉代军队中的“卒妻”身份271
1.壮女之军272
2.女子乘亭鄣274
3.女子“以为士卒衣补”277
4.边军女子身份278
5.“卒妻”与质葆制度281
秦汉“婴儿”称谓283
1.“新生婴儿”283
2.并非“始生”“初生”的“婴儿”287
3.“婴儿”“年十二”例292
4.秦汉“婴儿”称谓复杂涵义的相关文化背景294
秦汉“婴女”称谓298
1.“女曰婴,男曰儿”298
2.《焦氏易林》所见“婴女”300
3.“婴女”“贱下”现象302
附论四:走马楼竹简“邪”“耶”称谓使用的早期实证304
1.亲属称谓“邪”305
2.“古人称父为‘耶’”的早期例证307
3.戴良“阿奓”疑议309
4.走马楼简“邪”的称谓史实证价值311
附论五:三国孙吴乡村家族中的“寡嫂”和“孤兄子”312
1.走马楼竹简(壹)相关简文312
2.汉晋历史文献所见“寡嫂”与“孤兄子”316
3.走马楼竹简(壹)“兄子”简文318
4.走马楼竹简(壹)“姪”与“姪子”称谓319
5.“姪”称谓的演变323
6.性别关系:“姪子男”、“姪子女”324
7.“养寡嫂孤儿”的家族史分析325
四 称谓与民族关系328
胡越骑:汉军中的少数民族军人328
1.楚汉战争中的“楼烦将”329
2.近卫汉长安城的“胡骑之屯”331
3.北边战争中汉军的“胡骑”334
4.东汉的“胡骑”336
5.河北“胡骑千群”343
6.越骑校尉掌越骑:如淳说与晋灼说345
7.关于“胡越骑”348
8.“越楚剽轻”与越人“便马骑射”例351
“胡巫”与“越巫”357
1.“长安置诸祠”中的“胡巫”358
2.西汉长安“胡巫”活跃的背景364
3.“胡巫视鬼”与“巫蛊之祸”367
4.“越巫立越祝祠”370
5.“越巫陈方”与建章宫营造372
6.“东海黄公”越人祝法375
汉代北边“亡人”377
1.“亡人”与“亡人越塞”现象378
2.汉代北边“亡人”的民族立场384
3.汉代北边“亡人”的文化表现389
“译人”与汉代西域民族关系395
1.西域“重译”现象396
2.汉朝的“译官”397
3.西域“导译”“译道”399
4.西域列国的“译长”401
5.傅介子故事中的楼兰“译”404
6.西域国家“给使者”“导译”的接待压力405
中江塔梁子崖墓石刻画像榜题“襄人”称谓406
1.“襄人”的发现406
2.释“襄”407
3.襄人·鬤人·髯人·鬍人·胡人410
4.“襄人”“獽人”辨疑411
商胡·贾胡·蛮夷贾:异族商家称谓413
1.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413
2.“伏波类西域贾胡”416
3.使团中的“行贾贱人”418
4.“窕窕”“胡姬”:“酒家胡”的文学形象420
5.“蛮夷贾”和“蛮夷贾船”423
胡奴·越婢·僰僮424
1.“胡奴甘父”:张骞的同行者424
2.“应奉记胡奴之名”故事425
3.方城“胡奴门”画像426
4.关于“胡奴”之“奴”的字义428
5.范明友“鲜卑奴”传说430
6.刘建后宫的“越婢”431
7.金祎“胡婢善射”432
8.关于“僰僮”“僰婢”434
五 称谓与行政控制436
秦汉“少年”与“恶少年”436
1.“少年”“不避法禁”436
2.“恶少年”“悍少年”称谓441
3.“恶子”“恶子弟”称谓444
4.“游侠儿”称谓446
5.执政者的“恶少年”政策450
6.“少年”与“恶少年”的社会文化形象455
居延简及敦煌简所见“客”459
1.“客”的身份涵义460
2.汉代西北边地的“客”462
3.“东方”“远客”464
4.关于“客吏民”与“客民卒”465
5.“客民”“客子”身份466
6.“使客”现象469
7.有关“客”的律令及其执行状况472
8.“客民赵闳范翕”案例474
汉代西北边境关于“亡人”的行政文书476
1.汉代西北边境简牍资料中有关“亡人”的信息477
2.有关“亡人”的行政文书480
3.官文书资料反映的汉帝国的“亡人”政策483
汉代的“海贼”487
1.海上反政府武装与“海贼”称谓的出现487
2.“海贼”活动对“缘海”地方行政的威胁492
3.“海贼”的海上运动战496
4.“海贼”与陈寅恪所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497
5.居延汉简所见“临淮海贼”500
6.居延“海贼”简文的年代分析502
7.“海贼”与“江贼”504
8.称谓用字“贼”505
居延汉简所见“明府”称谓506
1.居延汉简有关“明府”的简文506
2.“明府”:郡守“尊高之称”507
3.与“明府”并行诸尊称512
4.其他职官称“明府”诸例513
5.“明府”语义解说515
6.关于“明府偯怜”517
论秦汉“魁”及相关称谓518
1.“里魁”“里唯”518
2.“党魁”:“党人”领袖520
3.“魁帅”与“魁率”522
4.“魁”的字义525
居延汉简购赏文书所见“渠率”529
1.居延简文“渠率”称谓529
2.盗贼“渠率”531
3.蛮夷“渠率”536
4.田叔故事和司马相如故事中的“渠率”542
5.“渠率”身份分析542
汉代“处士”及其文化表现——以申屠蟠故事为标本546
1.申屠蟠事迹的历史闪光点546
2.“梁砀之间”:适宜“处士”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549
3.崛然独立:“处士”的精神553
4.“处士”和“议士”555
5.汉末政治灾变与“处士”的表现556
6.申屠蟠脸谱与历史舞台的变光灯557
汉代“街卒”与都市交通秩序562
1.孔嵩“街卒”身份562
2.“街卒”:“贫”“贱”地位与“佣”“赁”关系564
3.“街卒”“训化”“街中子弟”职任565
4.“街正”“街卒”说567
5.扬雄问“街卒”“异语”故事568
6.“街卒”进身可能569
7.甘谷汉简“守街治滞”解读570
8.“著赤帻为伍长”:以阳陵兵俑为对证572
居延汉简“校士”身份与“拘校”制度580
1.“校士”“材士”“牧士”释文异见581
2.关于“校士谓部校之士”说582
3.“校士”的组合形态与工作方式584
4.拘校·钩校585
5.“校”的制度587
6.关于“抵校”592
7.关于“校计”593
8.“校士”职任推想595
附论六:走马楼竹简“小口”考绎596
1.“小口”与“大小口有差”的制度597
2.“小口”与“口钱”征收600
3.“小口”年龄界定602
附论七:说走马楼名籍“单身”身份603
1.走马楼简“单身”简文603
2.“单身”身份分析605
3.人身控制考虑:“单身”与“进退之计”607
六 称谓与社会风习612
“力士”故事与秦文化的“尚力”风格612
1.早期“力士”故事与“秦之力人”612
2.秦史“三力”及相关现象614
3.“力士”地位与秦文化“尚力”风格618
4.“扛鼎”“举鼎”竞技表演620
5.秦“尚力”传统在汉代社会的遗存623
6.秦人对“力士”及“尚力”倾向的思考625
7.关于“小人尚力”“小人绝力”627
秦汉“女巫”及其文化表演631
1.“女巫”与宫廷巫术631
2.“女巫”与祓禊礼俗635
3.“女巫”求雨表演643
4.“女巫”兵祷史事645
5.“巫儿”与“尸女”647
6.“巫风”与“淫风”656
“歌人”“歌儿”“歌童”称谓660
1.居延“歌人”简文660
2.歌儿·歌童·歌僮·讴者662
3.《晏子春秋》“歌人”665
4.六朝至隋代“歌人”666
5.蔡邕《琴赋》“歌人”667
6.“歌人”身份与“歌人”称谓668
7.“出歌人”的理解670
秦汉“酒徒”称谓670
1.“酒徒”称谓的发生671
2.“高阳酒徒”郦食其672
3.淳于髡言“酒极”“心最欢”境界675
4.《论衡》“酒徒”批评:“酒徒非圣人”678
5.《潜夫论》“酒徒”批评:“酒徒无行之人”679
6.孔融论“高阳酒徒著功于汉”680
海西“幻人”及其来路682
1.“炫燿奇怪”的“眩者”682
2.“幻人”故乡:“国善眩”“多奇幻”686
3.经由西南夷的“幻人”688
4.永昌通路“幻人”足迹691
汉代的“神童”696
1.奇童·圣童·神童697
2.“礼乐皆东”:齐鲁“神童”故事699
3.少年孔融的文化表现704
4.齐鲁“神童”出现的文化条件706
5.“项橐”画像透露的文化信息711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学童”称谓713
1.史学童·卜学童·祝学童714
2.“学童”的学习程序716
3.“学童”的学习内容718
汉代的“达人”721
1.“达人”:“明德”与“不拘”721
2.“达人大观”722
3.关于“达人之学”723
4.“达人进止得时”724
5.汉末的“达人”725
6.嵇康“达人”说725
7.“达人”和“俗士”726
8.“达人”的世俗化728
附论八:走马楼简牍“私学”考议729
1.关于“私学谢达”和“私学番倚”的争论729
2.“举私学”正义731
3.“私学”作为身份称谓的涵义733
4.“儒学生员”和“幼学”:后世户籍资料中有参考价值的信息737
代结语741
称谓史研究的另一对象:类聚之称——以“四皓”名号为例741
1.从“四人”到“四皓”742
2.“四皓”名义及其在称谓史上的标志性意义745
3.“四皓”称谓与汉代人才理念的“群辅”追求749
4.关于“四八目”751
主要参考书目755
本课题前期成果与阶段性成果目录758
后记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