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0647429.jpg)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齐世荣本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5325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1
第一节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1
欧洲列强瓜分世界1
欧洲的经济优势3
欧洲的军事优势3
第二节 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4
一、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4
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4
美西战争4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6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7
二、登上世界强国地位的日本9
日俄战争9
吞并朝鲜12
产业革命的完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3
第三节 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15
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15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6
1905—1907年革命17
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20
一、伊朗的立宪革命20
伊朗的民族觉醒20
第一届国会和宪法的颁布20
政变和第二届国会21
二、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22
寇松的孟加拉分治法令22
提拉克与自主自产运动23
国大党的分裂和孟买大罢工24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25
暴政时期25
青年土耳其党25
粉碎封建复辟势力26
四、中国的辛亥革命27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的中国社会27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28
辛亥革命——世界性的革命28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30
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30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30
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31
三国同盟31
三国协约32
三、军备竞赛32
四、巴尔干问题33
波斯尼亚危机34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35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35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36
一、战争的爆发36
二、战争的性质39
第三节 大战的进程41
一、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41
德国速决战的破产41
马恩河战役42
坦能堡战役42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1916年43
德军在东线的胜利43
保加利亚的参战43
意大利的参战43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43
勃鲁西洛夫的攻势44
日德兰海战45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45
战争的僵持45
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的参战46
四、战争的结束48
第四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49
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49
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50
三、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52
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54
五、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54
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56
第一节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56
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56
列宁的《四月提纲》和群众斗争的兴起58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党的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60
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被粉碎和革命形势的形成6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63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66
第二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68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68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70
国内战争的开始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72
粉碎白卫军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75
第三节 德国十一月革命77
革命形势的形成77
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艾伯特政府的建立79
德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柏林一月起义81
第四节 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83
奥匈帝国的解体和东欧民族国家的诞生83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87
外国武装干涉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89
第五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92
共产国际的建立92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94
共产国际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97
第四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00
第一节 巴黎和会100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100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共识100
美国争霸世界的计划101
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英国103
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104
意大利与日本的目标105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105
巴黎和会的召开105
列强争论的主要问题106
《凡尔赛条约》108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110
《圣日尔曼条约》110
《纳伊条约》110
《特里亚农条约》111
《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111
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112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113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113
列强在亚太地区争霸的新格局113
英、美、日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114
大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116
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18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18
《四国条约》119
《五国海军条约》120
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与《九国公约》122
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124
第三节 国际联盟125
一、国际联盟的起源与成立125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26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130
第一节 战胜国英、法的困扰130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130
持续萧条的经济130
第一届工党政府131
1926年大罢工132
1926年帝国会议133
二、重建中的法国134
恢复经济134
寻求安全135
频繁更替的政府136
国民联合政府137
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138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和十一月革命的结束138
卡普暴动140
赔偿问题与鲁尔斗争141
1923年啤酒馆暴动143
兴登堡当选总统144
经济的复兴145
第三节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46
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形势146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147
三、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50
第四节 美国的繁荣153
一、经济繁荣与社会状况153
经济繁荣及其原因153
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154
二、繁荣下的矛盾与隐患155
三、“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156
第五节 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158
经济危机与持续萧条158
政党内阁的出现159
协调外交160
田中内阁与“东方会议”161
血腥的“三·一五”和“四·一六”162
第六节 国际关系的调整163
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163
赔款问题与鲁尔危机163
“道威斯计划”165
“杨格计划”与胡佛的“延债宣言”167
二、欧洲安全问题与《洛迦诺公约》168
20年代的欧洲安全保证问题168
洛迦诺会议与《洛加诺公约》170
三、集体安全与《非战公约》172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175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75
内战结束后的形势175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77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181
国民经济的恢复18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187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187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192
五年计划的实施199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202
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高度集中体制的确立202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204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政策的变化208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211
第一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211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211
多样性的统一211
领导力量的不同类型212
二、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214
中东的改革运动214
北非地区的改革运动214
三、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思潮215
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215
苏加诺的综合型民族主义216
南亚和中东北层的民族主义217
阿拉伯民族主义218
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潮219
第二节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19
一、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219
旧民主主义的结束219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20
北伐战争221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222
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222
西安事变与抗日运动的新高涨223
文化思想界的救亡运动223
第三节 印度的非暴力运动224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24
社会背景224
甘地和甘地主义225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预演226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26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228
世界经济危机与印度社会矛盾228
群众性文明不服从运动228
三、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229
解救“贱民”工作229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230
第四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231
一、凯末尔革命231
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231
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232
凯末尔革命的意义234
二、世俗化改革234
政治改革234
法制改革235
教育改革235
文化改革236
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237
经济改革237
第五节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238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238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238
柴鲁尔和华夫脱党239
埃及的三月起义240
二、1924—1937年的护宪运动241
1922年宪法241
第一届华夫脱党内阁242
埃及国王宣布宪法失效243
护宪运动的胜利244
第六节 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245
一、游击战争的序幕245
1926年的立宪战争245
奥古斯托·塞萨尔·桑地诺246
二、抗美游击战争的进程247
第一阶段247
第二阶段248
三、性质和意义249
谈判和桑地诺遇害249
简要评价250
第七节 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251
一、护宪运动251
1917年墨西哥宪法251
护宪运动252
二、卡德纳斯改革254
卡德纳斯254
土地改革255
国有化运动255
教育改革256
卡德纳斯改革的历史地位256
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59
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59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表现259
二、危机的根源260
三、危机的后果261
第二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64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264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264
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265
二、共和国的危机与希特勒上台267
共和国的危机267
希特勒上台269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271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271
德国的扩军备战273
第三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75
一、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275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275
军需通货膨胀与“军财抱合”276
倾销政策277
“协调外交”的破产278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278
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278
法西斯势力的形成279
政党内阁时期的结束279
法西斯统治的确立280
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82
“九·一八”与“一·二八”282
“华北事变”283
广田内阁与1936年“国策基准”284
第四节 英、法的衰落285
一、走向衰落的英国285
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285
国民政府的成立287
重整军备与绥靖外交288
二、内部斗争激烈的法国290
经济危机对法国的打击290
左翼联盟291
法西斯组织的出现和夺权活动291
人民阵线政府292
第五节 罗斯福新政293
一、“新政”的提出293
二、“新政”的两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295
“新政”第一阶段295
“新政”第二阶段297
三、“新政”的影响300
第九章 走向大战301
第一节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301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301
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301
英、法的纵容302
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304
战争的爆发304
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304
美国的中立法305
霍尔—赖伐尔协定305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306
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306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307
卢沟桥事变和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307
英、美的对日绥靖309
苏联援华311
中国30年代抗日战争的国际贡献312
第三节 西班牙内战及意、德的武装干涉与英、法的“不干涉”政策312
一、从共和国的建立到内战的开始312
共和国的建立312
共和国的初步成就314
黑暗的两年315
人民阵线的组成及其胜利316
武装叛乱的开始317
二、保卫共和国的斗争 外国的干涉与“不干涉”317
意大利和德国的武装干涉317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319
苏联和国际纵队对共和国的支援321
马德里保卫战321
三、共和国的灭亡322
涅格林政府322
加泰罗尼亚的陷落323
卡萨多的军事政变323
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意义323
第四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324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324
1934年德国第一次夺取奥地利的失败324
1936年德奥协定325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最后决策325
意大利放弃奥地利326
英、法的绥靖政策326
武装吞并奥地利327
二、慕尼黑协定328
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328
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德斯堡会谈330
慕尼黑协定332
第五节 大战的迫近333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333
波兰危机与英国的对波保证334
英、法、苏三国谈判336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338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341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341
德国入侵波兰341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342
西线战争和法国崩溃343
不列颠之战347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德国入侵巴尔干与北非349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352
德国发动侵苏战争352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353
欧战爆发后的中国战场354
日本南进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356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358
第三节 战争的根本转折360
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战役360
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和意大利投降363
太平洋战局的变化366
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368
第四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69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369
苏军解放沦陷国土371
欧洲的抵抗运动372
雅尔塔会议374
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375
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376
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反攻377
亚洲各国人民的抗日斗争381
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384
日本投降38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385
第十一章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8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387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387
二、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389
三、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391
四、汽车、飞机与V-2火箭393
五、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和三大合成材料的问世396
六、生物学与医学的新成就398
七、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401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407
一、哲学408
逻辑实证主义408
存在主义409
二、心理学411
三、社会科学412
经济学413
历史学414
社会学416
四、文学艺术417
现代文学418
现代美术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