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1卷
  • 史念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260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73页
  • 文件大小:167MB
  • 文件页数:8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目录1

编辑说明1

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史念海先生的历史观(代序)&萧正洪1

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1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56

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89

中国疆域沿革史100

前言100

第一章 绪论102

第二章 中国疆域沿革史已有之成绩104

第三章 夏民族之历史传说及其活动范围109

第一节 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109

第二节 从夷夏交争与少康中兴等传说中观察夏代中世之疆域110

第三节 晚夏之疆域范围113

第四章 殷商民族之来源及其活动区域115

第一节 殷商民族起于东方说115

第二节 殷商之建都与迁都116

第三节 殷代之势力范围与其征伐所及119

第五章 西周之疆域范围及东周王畿之区域121

第一节 周民族起于西方及其东侵121

第二节 周灭殷后之东方封国122

第三节 周室之东迁及东周王畿之疆域125

第六章 春秋列国疆域概述129

第一节 春秋时期华夏之疆域129

第二节 春秋时夷蛮戎狄之分布132

第三节 春秋时代诸侯之互相吞并及夷狄之同化134

第七章 战国疆域变迁概述136

第一节 战国之形势136

第二节 战国时华夏疆域之扩张及民族之同化138

第三节 郡县之起源139

第八章 先秦人士之区划地域观念141

第一节 九州说及大九州说141

第二节 十二州说143

第三节 畿服说144

第九章 赢秦统一后之疆域146

第一节 六国之灭亡及秦之统一146

第二节 秦郡考略149

第三节 长城151

第十章 西汉疆域概述154

第一节 汉初之封建制度154

第二节 西汉之郡国区划及其制度157

第三节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159

第四节 西汉对外疆土之扩张161

第十一章 新莽改制后之疆域164

第十二章 东汉复兴后之疆域166

第一节 东汉初年郡国之省并166

第二节 两汉地理制度之比较与其疆域之消长168

第三节 汉末九州制之复兴170

第十三章 三国鼎峙中之疆域172

第一节 曹魏之疆域172

第二节 蜀汉之疆域174

第三节 吴之疆域176

第四节 三国时之地方制度与特殊制度177

第五节 三国时北边汉族之南徙与南蛮山越之征服178

第十四章 西晋统一后之疆域及其地方制度181

第十五章 东晋南北朝疆域概述185

第一节 五胡乱华及汉族之南迁185

第二节 侨州郡县制度之建立189

第三节 江左诸朝疆域之变迁191

第四节 北魏周齐疆域之分合193

第五节 南北朝时代地方制度之沿革及其紊乱195

第十六章 隋代疆域概述199

第一节 隋代疆域之区划及其制度199

第二节运河202

第十七章 唐代疆域概述205

第一节 唐代疆域之区划及其制度205

第二节 府制之确立及其种类208

第三节 节度使区域之建置210

第四节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212

第五节 唐代疆域之扩张及羁縻州县之建置213

第十八章 五代割据时期疆域概述216

第一节 五代递嬗期间中原疆域之演变216

第二节 十国之割据与此期疆域之变迁223

第十九章 宋代疆域概述227

第一节 北宋之疆域区划及其制度227

第二节 宋室南渡后之疆域231

第三节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234

第二十章 辽国疆域概述236

第二十一章 金源疆域概述241

第二十二章 元代疆域概述245

第一节 元初领土之扩张及四大汗国之建立245

第二节 元代中国本部之疆域区划与其制度248

第三节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253

第二十三章 明代疆域概述255

第一节 明初布政使司之建置及其疆域区划255

第二节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259

第三节 都司卫所之分布259

第四节 明代九边之建置及边墙之修筑261

第二十四章 清代疆域概述265

第一节 未入关前之满清265

第二节 清代行省之区划266

第三节 蒙藏底定后之四方藩属269

第四节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272

第五节 清代西南土司制度273

第二十五章 鸦片战后疆土之丧失276

第二十六章 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280

中国的运河288

序288

第一章 远古时期自然水道的利用291

水道交通的便利291

三代时期的交通292

周人的封国293

春秋时期水道的利用293

《禹贡》中交通网的设计294

第二章 先秦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297

运河的萌芽297

最早的运河298

伍子胥所开凿的运河299

三江五湖间的运河300

夫差开邗沟303

商鲁之间的菏水306

淄济之间和成都城中的运河309

鸿沟系统的开凿311

鸿沟系统中的各运河312

鸿沟开凿的时期316

经济都会的兴起319

运河对于文化的沟通322

统一的形成324

第三章 秦汉时期对于漕运网的整理325

政治中心地和经济中心地325

秦时的都城326

漕运的需要326

经济中心地的诱惑力327

汉初的漕运328

鸿沟运输的萧条328

运河初次的厄运329

经济都会的萧条330

漕运的增加330

渭水南侧漕渠的开凿331

褒斜道的试凿和失败333

南阳附近的运河335

鸿沟的破坏和整理336

东汉的汴渠338

阳渠338

灵渠339

太行山东的大白渠水341

邗沟的初次改道345

第四章 东汉以后漕运网的破坏与补缀348

东汉末叶的大乱348

汴渠故道的整理349

曹操开白沟349

平虏渠和泉州渠350

潞水濡水间的运河355

利漕渠356

邺县的繁荣356

贾侯渠、讨虏渠、广漕渠357

汴渠的复通358

杜预凿扬口360

纵贯南北运河的完成364

破冈渎和京口运道的开凿365

陕县决河注洛的运河366

中原运河的湮塞368

桓温凿巨野泽东的水道368

引洸水所开的运河369

谢玄所修的青州泒371

刘裕重开汴渠371

北魏对于运河的设施373

第五章 隋代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374

隋代开凿运河的努力374

广通渠374

山阳渎376

隋炀帝所开的运河377

通济渠378

邗沟384

江南运河385

永济渠387

丰兖渠388

运河的影响390

长安洛阳间漕运的困难390

扬州393

汴州394

润州394

魏州和幽州395

广通渠的延长396

汴河系统扩大和改良398

邗沟入江的水口401

江南运河的补缀402

河北诸渠402

姚暹渠及其他小渠404

唐代前期的漕运406

唐代中叶以后江南漕粮的重要性408

运道的争夺409

杜佑新开辟运道的计划410

蔡河的疏凿410

第六章 政治中心地的东移及运河的阻塞412

关中萧条和国都东迁412

宋代建都和运河的关系413

主要的运道及其疏浚414

经济中心地和政治中心地的合一418

宋代汴河的重要性418

宋代的开封419

汴河水道的问题420

汴河改道计划及失败420

整理汴口和导洛入汴421

清汴和浊汴421

淮水和邗沟的整理422

遇明河和真州423

惠民河424

广济河和天源河426

黄河的运道427

永济渠的演变427

御河上源的整理427

御河所受黄河的影响428

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431

开凿古白河和襄汉漕渠的建议431

江淮间的小运河433

大江南岸的小运河435

浙东运河的扩展438

河北的小运河和陂塘438

中原运河的破坏439

东南的运道系统440

金人势力下的运河441

汴河的淤塞441

第七章 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废弛443

运河干线的改变443

元代运河和黄河的关系444

元初的运道446

济州河和有关的运道447

会通河449

通惠河451

江南运河的疏浚和整治454

大运河的完成454

元代运河各段的名称454

河运与海运455

海运456

胶莱运河457

贾鲁河457

贾鲁河和朱仙镇460

元代大运河旁的经济都会460

元明之际运河的厄运461

胭脂河465

迁都北京后的运河465

会通河的疏浚467

闸漕的特色469

陈瑄治河469

通惠河的疏浚469

明代运河各段的名称470

明人对于运河的重视471

会通河的灾患472

徐州以南运道的艰难473

徐州附近运河的改道475

闸河旁的湖泊477

南河的整理479

胶莱运河的恢复和失败480

蓟运河482

清代运河因明之旧482

黄河和淮水对于运河的影响483

卫河下游的问题485

黄河北流和运河的阻塞485

惠济河486

明清时期江淮之间诸小运河487

明清时期大运河旁经济都会的发展490

第八章 大运河的残破及恢复493

大运河阻塞的关键493

民国年间大运河的残破494

大运河的需要496

大运河的恢复497

一些小运河的开凿500

余论502

后记506

中国古都和文化508

自序508

一、中国古都学刍议510

(一)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基础510

(二)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必要性511

(三)中国古都学的意义及其范畴513

(四)中国古都学的研究方法523

二、中国古都概说531

(一)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531

(二)中国古都的数目及其建都的年代536

(三)历代的陪都595

(四)古都年代综论601

(五)古都的地理分布622

(六)“七大古都”名称的确定629

(七)小结632

三、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633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环境633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640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644

(四)形成古都的社会基础651

(五)小结653

四、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655

(一)探求国土的中心点656

(二)利用交通冲要的位置657

(三)凭恃险要的地势659

(四)地理因素与对外策略661

(五)接近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665

(六)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668

(七)余论670

五、中国古代都城建都期间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及其影响674

(一)都城周围地形罅漏的补苴674

(二)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的建立678

(三)解决都城粮食供应问题的设施和策略683

(四)都城附近土壤的改良和重要农作物种植地区的推广692

(五)都城附近植被的维护与破坏698

(六)小结703

六、中国古都和文化706

(一)古都文化为当代全国文化的汇集和代表706

(二)域外文化的吸取,使古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713

(三)古都的文化及其传播和影响723

(四)小结730

七、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732

(一)都城形势的变迁与文化融通的延续733

(二)古都文化的遗存与当代文化的融通769

(三)古都文化对于当代文化的作用789

(四)小结792

八、中国古代都城的萧条与破坏794

(一)政治变化的作用794

(二)战争的冲击801

(三)自然条件的变化803

(四)民族关系的影响806

九、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811

(一)唐代长安外郭城的轮廓811

(二)纵横于诸里坊间的街道813

(三)里坊的分布816

(四)里坊的规模及其坊墙和坊门819

(五)里坊内的横街和十字街822

(六)里坊内的曲巷827

(七)里坊内的寺观830

(八)小结836

附录一、唐代长安和洛阳839

(一)隋唐两代以前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缘由839

(二)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规模845

(三)强大的政治中心和繁荣的经济都会852

(四)东西并峙交相辉映的文化中枢858

(五)唐末迁都后的长安和洛阳868

附录二、《中国古都研究》序8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