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钢铁行业污染综合防治最佳可行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钢铁行业污染综合防治最佳可行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0610513.jpg)
- 欧洲共同体联合研究中心编著;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8290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钢铁工业-污染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钢铁行业污染综合防治最佳可行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论1
0.1 相关情况介绍1
0.2 前言3
0.2.1 文件状态3
0.2.2 信息交换参与者3
0.2.3 本文件结构与内容3
0.2.4 信息来源与最佳可行技术来源4
0.2.5 最佳可行技术参考文件审查(简章)4
0.2.6 联系方式4
0.3 范围5
1 基本信息7
1.1 欧洲与世界钢铁生产7
1.2 欧盟钢铁生产地理分布8
1.3 欧盟钢铁企业经济与就业13
1.4 炼钢法14
1.5 钢铁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16
2 通用工艺流程与技术22
2.1 炼钢行业能源管理22
2.1.1 综合钢厂能量流与工业气体使用22
2.1.2 综合钢厂蒸汽与热量管理24
2.1.3 电弧炉炼钢能量流26
2.2 钢铁厂中的电厂26
2.2.1 应用过程与技术27
2.2.2 现有排放物与消耗水平28
2.3 材料管理31
2.3.1 原料存放与处理32
2.3.2 生产残留物管理34
2.4 水与废水管理36
2.5 最佳可行技术确定过程中的通用技术方法38
2.5.1 环境管理体系39
2.5.2 能源管理42
2.5.3 减少工业气体燃料电厂的氮氧化物47
2.5.4 物料管理51
2.5.5 钢铁厂监测61
2.5.6 减少噪声72
3 烧结厂73
3.1 应用过程与技术73
3.1.1 煅烧工艺73
3.1.2 原料调配与混合73
3.1.3 煅烧机操作75
3.1.4 热烧结筛选与冷却76
3.2 现有排放与消耗水平77
3.2.1 质量流概述与投入/产出数据77
3.2.2 烧结过程环境问题80
3.3 烧结厂最佳可行技术确定过程中的技术方法93
3.3.1 过程优化94
3.3.2 烧结厂废气排放的减少技术95
3.3.3 次级来源粉尘排放收集与减排129
3.3.4 使用诸如烧结厂废物与副产品等生产残留物130
3.3.5 烧结过程的热回收131
4 球团厂146
4.1 应用过程与技术146
4.1.1 研磨与干燥/脱水146
4.1.2 绿球制备148
4.1.3 硬化148
4.1.4 筛选与处理150
4.2 现有排放与消耗水平150
4.2.1 质量流概述与投入/产出数据150
4.2.2 颗粒制造过程150
4.3 粒化厂最佳可行技术确定过程中的技术方法155
4.3.1 研磨机(干磨)静电沉淀156
4.3.2 干燥与硬化区的个别或组合固体和气体污染物减排156
4.3.3 气体悬浮吸收器157
4.3.4 工艺集成氮氧化物减少158
4.3.5 选择性催化还原159
4.3.6 球团厂水处理160
4.3.7 除砷厂161
4.3.8 硬化机显热回收162
5 炼焦炉厂164
5.1 应用过程与技术164
5.1.1 煤炭处理与准备165
5.1.2 焦炉组操作166
5.1.3 焦炭处理与准备170
5.1.4 焦炉煤气处理170
5.1.5 焦炉的水流向和设备的副产物175
5.2 现有排放与消耗水平176
5.2.1 质量流概述与投入产出数据176
5.2.2 炼焦工艺的环境问题178
5.3 炼焦炉厂最佳可行技术确定过程中的技术方法186
5.3.1 选碳187
5.3.2 炉料排放最小化188
5.3.3 封闭提升管与装料孔190
5.3.4 焦炉厂顺利稳步操作191
5.3.5 炼焦炉维护192
5.3.6 较大碳化室193
5.3.7 改进炉门和炉门框密封195
5.3.8 清扫炉门和炉门框密封196
5.3.9 保持碳化室内气流畅通196
5.3.10 焦炉在炼焦过程中的变压力调节197
5.3.11 热回收炼焦199
5.3.12 减少焦炉加热排放202
5.3.13 推焦除尘209
5.3.14 干熄焦211
5.3.15 湿法熄焦213
5.3.16 减少焦炭处理排放物216
5.3.17 封闭式皮带输送机216
5.3.18 煤气净化装置的密闭操作218
5.3.19 剩余氨水除焦油(和PAH)219
5.3.20 从废水中提取氨219
5.3.21 废水处理220
6 高炉228
6.1 实用工艺228
6.1.1 配料230
6.1.2 原料输送和装料230
6.1.3 高炉操作230
6.1.4 热风炉操作233
6.1.5 出铁233
6.1.6 炉渣冷却和处理234
6.2 现有的消耗/排放水平237
6.2.1 物流图与输入/输出数据237
6.2.2 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环境问题241
6.3 最佳可行技术确定过程中的技术方法250
6.3.1 出铁场除尘(出铁口,铁水沟,撇渣器,鱼雷式铁水罐)251
6.3.2 出铁过程中烟气的排除254
6.3.3 无焦油铁水沟内衬的使用256
6.3.4 高炉废气处理257
6.3.5 用于顶部漏斗排放的气体回收系统258
6.3.6 洗涤水处理与再利用261
6.3.7 高炉沉淀物水力旋流处理264
6.3.8 残渣处理工艺中的烟气冷凝265
6.3.9 优质矿的利用266
6.3.10 高炉能源效率的提高266
6.3.11 高炉煤气的回收及利用267
6.3.12 还原剂的直接喷射268
6.3.13 炉顶气体压力的能量回收275
6.3.14 热风炉的节能276
7 碱性氧气转炉炼钢和浇铸279
7.1 所用工艺和技术280
7.1.1 铁水的运输和储存280
7.1.2 铁水的预处理281
7.1.3 碱性氧气转炉(BOF)中的氧化282
7.1.4 二次冶炼286
7.1.5 浇铸287
7.2 现有排放和消耗水平289
7.2.1 物质流图和输入/输出数据289
7.2.2 碱性氧气炼钢的环境问题289
7.3 最佳可行技术确定过程中的技术方法303
7.3.1 一次除尘304
7.3.2 二次除尘306
7.3.3 湿法除尘中所产生废水的处理317
7.3.4 连续铸造所产生废水的处理318
7.3.5 用回收的含外部再利用高锌浓缩颗粒的粉尘的热压与回收320
7.3.6 降低废料中的锌含量323
7.3.7 碱性氧气转炉气体能量回收324
7.3.8 在线抽样与钢分析326
7.3.9 增加自动化钢铁车间能量效率327
7.3.10 碱性氧气转炉直接出渣329
7.3.11 近终形薄带连铸330
8 电弧炉炼钢与铸造333
8.1 应用过程与技术333
8.1.1 原料处理与存储335
8.1.2 废钢预热335
8.1.3 装料336
8.1.4 电弧炉熔化和精炼336
8.1.5 出钢和出渣337
8.1.6 二次冶金337
8.1.7 炉渣处理和加工338
8.1.8 连铸339
8.2 现有的消耗/排放水平339
8.2.1 物流图和输入/输出数据339
8.2.2 电弧炉炼钢过程的环境问题341
8.3 最佳可行技术确定过程中的技术方法355
8.3.1 电弧炉运行优化356
8.3.2 废钢预热358
8.3.3 减少废渣处理过程总粉尘排放362
8.3.4 先进的排放收集系统363
8.3.5 从电弧炼钢炉排入空中的一级和二级排放物减排技术365
8.3.6 来自连铸的废水处理373
8.3.7 闭环冷却水系统374
8.3.8 重金属回收的电炉粉尘处理375
8.3.9 EAF炉渣处理376
8.3.10 高合金钢和不锈钢电炉渣的处理377
8.3.11 近终形薄带连铸379
8.3.12 预防噪声排放的技术379
9 钢铁生产最佳可行技术结论381
9.1 最佳可行技术总体结论382
9.1.1 环境管理系统382
9.1.2 能耗管理383
9.1.3 材料管理385
9.1.4 工艺产物副产物和废弃物管理385
9.1.5 原材料和(中间)产物的储存、处理和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386
9.1.6 水和废水管理387
9.1.7 监测388
9.1.8 停运389
9.1.9 噪声389
9.2 烧结厂最佳可行技术结论390
9.3 粒化厂最佳可行技术结论395
9.4 焦炉厂最佳可行技术结论396
9.5 高炉最佳可行技术结论400
9.6 碱性氧气炼钢和铸造的最佳可行技术结论403
9.7 电弧炉炼钢和铸造的最佳可行技术结论406
10 可替换的炼铁技术408
10.1 直接还原铁法(DR)409
10.2 熔融还原(SR)411
10.2.1 熔融还原与熔融还原炼铁工艺411
10.2.2 发展中的工艺413
10.3 传统高炉流程与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流程的比较416
11 新兴技术418
11.1 常规能源技术418
11.1.1 CO2减排战略418
11.1.2 CO2捕获和储存421
11.1.3 陶瓷颗粒过滤器和氮减排422
11.1.4 燃烧和回收利用干粉尘423
11.2 烧结厂的新兴技术424
11.2.1 吸附PCDD/F的碳浸渍塑料424
11.2.2 氮抑制PCDD/F的形成化合物的烟道气425
11.2.3 淬火426
11.3 炼焦炉新技术426
11.3.1 超级焦炉426
11.3.2 单炉压控制技术427
11.3.3 熄焦429
11.4 高炉新兴技术429
11.4.1 减少内燃室热风炉的一氧化碳排放429
11.4.2 炉渣热回收430
11.4.3 高炉废气注入430
11.5 碱性氧气转炉与铸造新技术430
11.5.1 提高扩大使用的碱性氧气转炉炉渣稳定性430
11.5.2 通过升级到水力混合过滤器提高以湿式除尘器为基础的碱性氧气转炉厂净煤气含尘量431
11.5.3 二次除尘旋转罩432
11.5.4 用作电炉炼钢助溶剂的碱性氧气转炉与电弧炉钢包渣回收432
11.6 电弧炉新兴技术433
11.6.1 连续电弧炉433
11.6.2 使粉尘、二?英/呋喃和重金属低排放的袋式除尘器434
11.6.3 电弧炉中的旧轮胎回收435
11.6.4 用作电炉炼钢助溶剂的(碱性氧气转炉与电弧炉)炉渣回收435
12 结论与未来工作建议436
13 附录439
13.1 附录Ⅰ 废水中一些环境敏感元素的测定439
13.2 附录Ⅱ440
13.3 附录Ⅲ WHO-12PCB441
13.4 附录Ⅳ 连续监测质量流量的阈值实例442
13.5 钢铁行业中环境数据的模板443
参考文献445
词汇表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