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600617.jpg)
- 郭伟,王春英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6153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2
一、发展2
二、科学发展4
三、科学发展观5
第一章 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11
一、人类起源与劳动力的质变11
(一)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12
(二)新石器时代:食物生产13
(三)青铜器时代:农业革命14
(四)铁器时代:理性思维15
(五)工业化时代:职业与阶层的同化17
(六)后工业化(信息)时代:自我挑战18
二、生产力提高与社会形态的递进19
(一)社会有机体的本体起源19
(二)社会形态的演进21
(三)社会发展的规律24
三、人类发展意识的变化26
(一)以自然为本26
(二)以神为本28
(三)以物为本29
(四)以人为本31
四、“人、自然、社会”的矛盾运动34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34
(二)人与人的关系36
(三)人与物的关系38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43
第二章 发展观的萌芽、形成与变迁47
一、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西方文明的崛起47
(一)造船和航海业的发展带来欧亚大陆整体化47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文化获得重大发展48
(三)经济增长与国家建设为西方文明的扩张提供了资源和动力49
二、发展观的生成:现代化语境下的进步观念51
(一)发展观在文艺复兴时代后期的智力环境中萌芽51
(二)发展观在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紧密结合下诞生53
(三)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理性发展主义在“现代化”语境中形成57
三、发展观的变迁:在不断的社会批判中持续成长62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论:吸纳和超越社会批判思想62
(二)依附理论:质疑“现代化”或“工业化”64
(三)综合发展观:反思经济增长中心论6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实践75
一、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社会主义革命75
(一)无产阶级产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天然代表75
(二)无产阶级的觉醒:欧洲政治革命格局76
(三)无产阶级的求解途径:社会主义运动78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79
(一)共产党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领导力量79
(二)共产党推动社会发展起初方式主要是革命81
(三)共产党推动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85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马克思发展观92
(一)马克思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统一92
(二)马克思发展观的主体价值视角: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94
(三)马克思发展观的科学认知视角:一元多样的发展观95
(四)马克思发展观的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目标96
(五)马克思发展观的特点:整体性、协调性与层次性97
四、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观99
(一)马克思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99
(二)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方法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途径100
(三)马克思发展观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10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不懈追求与理论探索105
一、生产力发展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探索105
(一)生产力发展观萌芽的背景105
(二)中共党人对发展的早期论述107
(三)毛泽东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108
二、经济增长发展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115
(一)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主题117
(二)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道路的统一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首要问题和核心内容120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发展理论对生产力论的新诠释123
(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126
(五)改革动力论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活力源泉129
三、可持续发展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观的延续132
(一)确立发展的地位、性质与目的132
(二)完善发展的战略、发展途径133
(三)强调发展的动力和原则134
(四)调整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模式135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与演进137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137
(一)国际环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138
(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140
(三)中国社会领域现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142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143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143
(二)思想来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曲折认识146
(三)现实条件:基本国情与面临的任务152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演进过程157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157
(二)科学发展观的演变历程160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意义161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166
一、发展的概念和理论166
(一)发展的定义167
(二)发展理论的基本形态169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173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75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177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178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80
三、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构成181
(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层次:以人为本182
(二)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层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83
(三)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层次:全面协调可持续186
(四)科学发展观的操作层次:统筹兼顾189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与意义194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维度194
(一)科学发展观的命题:人类与生俱来的发展194
(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196
(三)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架构:唯物辩证法197
(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创新200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功能202
(一)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202
(二)科学发展观的解题要求:七项原则205
(三)科学发展观的解题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07
三、科学发展观的转化提升209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制度支撑209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转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13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化战略:可持续绿色发展217
结束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224
参考文献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