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戏弄 新1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戏弄 新1版
  • 任半塘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4377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7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847页
  • 主题词:戏剧史-中国-唐代-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戏弄 新1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说1

一、正名1

「唐戏弄甲篇」1

「唐戏弄存说」1

唐兼五代2

「戏弄」与「戏剧」之较2

曰「戏」与曰「舞」之较2

「弄」之七义3

表解与实例9

「弄」之最高意义9

「把戏」与「儿戏」9

横面发展(恣意顽耍 普遍运用 因时即事 戏剧行动 戏剧风 无限真实)10

其他名称之关系(以剧类名当剧名 以剧类名当脚色名 以剧名当剧类名 以歌曲名当剧名 一般名义之正变)10

二、去蔽25

(甲)根本缺陷25

(一)唐说残阙26

(二)唐说假借(二十例)27

(三)唐说简单38

(四)唐说俚僻39

(五)宋说疏略40

(乙)概念偏颇42

(六)源体与本体相混42

(七)流变与本体相混43

(八)专从形式、衡定本质45

(九)孤立材料,滋生误会47

(丙)成见为蔽 主观太过50

(十)以为唐戏无故事51

(十一)以为唐无戏曲53

(十二)以为唐戏无说白54

(十三)以为曲、白、演未合一56

(十四)忽略全面57

(十五)想像支离58

客观太过59

(十六)以为未脱窠臼61

(十七)以为离後世规制尚远62

(十八)以为无剧本便无戏65

断代限体67

(十九)体裁之曲解72

(二十)时代之歧视74

风气拘囿76

(廿一)外国乐舞关系78

(廿二)西域关系80

(廿三)印度关系82

(廿四)日本关系86

(廿五)声韵通转88

蔽与不蔽,相倚而生89

全书结论十八则90

发展常轨92

研究路线92

人事弱点93

文化地位94

艺术总平94

扩充资料94

要求通晓95

歌舞类戏之贡献95

科白类戏之贡献96

无限真实96

特殊英烈96

杰出人才97

民间滋长97

帝王提倡98

比较价值98

与其他伎艺之关系99

从「人为戏」到「物为戏」99

断代分工与合作100

三、溯源 南北朝隋101

作用与纲领101

(甲)後魏 为愚痴 俳优鄙艺 杂伎内之仙人 撰合大曲 戏衣 伎作容态102

(乙)北齐 民间戏 宫戏 似戏非戏种种106

(丙)後周 歌舞戏二 胡戏之可考者 混在百戏内之戏剧 大规模之装旦非戏剧109

(丁)南齐 作女儿子 後堂杂戏 布景伎等112

(戊)梁 梁戏不振原因 「日作优倡」 上云乐 俳伎与布景伎117

(己)隋 倡优獶杂 承於前代之戏 见於乐曲之戏 推自杂伎之戏 寓於散乐之戏 科白类戏不发达121

问题商榷 南朝优戏并不罕闻 南北朝之比较 隋另有戏、水饰非戏 许史独得隋唐之真象121

附录:梁武帝、周舍、李白、李贺之上云乐130

四、初唐132

概说与总表 资料十六条 六要点(歌舞戏已盛 科白戏已立 女优已普遍 胡戏已流行 朝野俱有发展 散乐系统已著) 「浮广」与「不可以御」说 太子承乾之事133

五、盛唐147

资料二十一条 鸟瞰 六要点(散乐深入民间 女优质量俱进 歌舞戏众体朋? 参军戏名优辈出 傀儡戏等杂伎并作 嗜好普遍与演出认真) 由唐塑故事说明唐戏147

六、中唐159

资料二十四条 五要点(科白类戏空前发展 托讽匡正达最高度 歌舞类戏编制进步 欣赏趣味?杂 军镇与地方戏剧均盛)159

七、晚唐170

资料二十三条 六要点(戏剧伎艺益进 政治讽刺大表 历史戏具体形成 傀儡戏民间更盛 社会作用 宗教关系)170

八、五代181

资料十八条 四要点 庄宗造成黄金时代(剧本 脚色 服饰 布景 武打) 讽刺剧复盛 歌舞戏进步 蜀戏冠天下(十五例)181

第二章 辨体195

一、唐人分类196

段氏分类表196

段氏分类说明(著录当时事实 显示清乐有戏 胡部用西凉乐 段录传本有异文 何谓鼓架部 综合分类与全书概况)196

对综合分类之误解196

二、近人分类202

王考分类202

王考分类六失202

(标准不统一 歌舞戏、滑稽戏难对立 歌舞戏不能赅括处 滑稽戏不能赅括处 歌舞戏反面条件难立 滑稽戏反面条件难立)202

与唐人分类比较202

其他六家分类意见202

三、第三种分类212

概说212

资料总目(七十三单位)212

要点说明(标准统一 二原则)212

分类表212

表例说明218

全能类略218

(两大缺陷问题 纯粹演故事问题 真正戏剧问题)218

歌舞类略218

歌演类略218

科白类略218

三种分类比较218

四、歌舞戏总232

概说232

远源232

晋歌舞戏232

汉歌舞戏232

唐说种种232

乐、曲、舞232

舞戏232

歌舞作剧232

「俳优歌舞杂类」232

杂戏、杂伎杂剧(从杂曲、杂舞到杂剧、杂戏 资料之真实 「子女锦锦」 「杂剧丈夫两人」 「杂剧」应为民间所用辞 产生杂剧之客观条件 「子女」有「生旦」之义 由此事看优伶地位)232

辨明歌舞始见戏剧232

唐燕乐歌舞六型232

说白之辨232

演故事之辨232

辨明角抵始见戏剧232

强派戏剧入角抵232

角抵要义232

汉魏所谓角抵中有戏232

角抵、戏剧并行不悖232

王考周史说之商榷232

戏剧在角抵以外之实例232

对歌舞戏两种不同之含义232

自汉迄元之发展说明232

外国关系232

与宋戏之比较232

唐已成熟,宋更发展232

宋仍有未及唐处232

卢论商榷232

比较表232

五、合生268

概说(以歌舞戏演时事 发展与转变)268

初唐表现(名义 曲调 脚色 表演 唐戏风气一斑御前杂剧、唐早於宋)268

中唐实例268

五代转变268

与宋合生之关系(宋之内容乃咏题目、唱题目、演题目 宋之形式乃嘲讽 唐合生并不偏重舞蹈 转变经过阙碍 孙李二说商榷 比较表有关「合生」之异解 沈曾植说)268

六、大面282

概说282

先决四点(大面乃类名 假面不皆为大面 面具不皆为大面 面具包含套头)282

王氏所考及商榷282

考补(驱傩所见 其他唐戏所见 嗔拳戏用面具 装面非大面)282

七、钵头 附钵头戏不同於日本拔头舞、印度拔豆舞辨291

概说291

唐说三种(张祜诗示为宫伎 通典示为西域伎 段录详其表演情形 诸史商榷)291

钵头为类名之定论291

「祝千秋」与「格兽复仇」291

「钵头」音义推测291

出拔豆国说难立(王、许、刘三家原旨 流於荒幻说 截断众流说)291

钵头伎非角抵(钵头伎非两两相当 角抵无许多歌曲)291

与大面等戏之比较291

与日本拔头舞为两事(常傅二氏说及五要点 一舞一戏,无从牵合 向氏说多参差)291

与印度拔豆舞为两事(田边、高楠二氏说 中印二伎乃各异、非沿讹)291

外国关系总说291

八、弄婆罗门 附和尚俳优说309

概说309

「婆罗」二字断为?文309

戏、乐、舞309

与霓裳曲之原名无涉309

有关曲调309

唐戏实例309

後世流变309

诸说商榷(牵合饱老舞 牵合霓裳舞)309

和尚俳优309

附录:望月婆罗门调格等309

九、拍弹318

概说318

晚唐情形(新声度曲 表演不穷 托於赵十之戏 风行二十年)318

盛唐情形(辞?长短句可能为胡乐、胡戏)318

汉魏情形318

十、参军戏 附参军戏非相声杂技辨323

概说323

古剧整体不可割裂323

「主曲而不主戏」之非323

政治讽刺为灵魂323

科白并重323

毋掩蔽戏剧性323

唐人之说为证323

王说影响323

「古优戏」有别於「古俳优」(周优戏兼科、白、唱 汉优戏兼科、白、唱 三国时完美之科白戏 从唐以前求唐代情形)323

唐参军戏沿古优戏,非沿古俳优(石耽伎乃优戏,非俳优〔甲〕 体裁托始於石耽伎〔乙〕 调谑必在戏内〔丙〕 名称托始於周延伎〔丁〕 旧说疑?)323

真正戏剧问题(?参军戏三要点 周史意见〔十四点〕与商榷)323

特点分析323

王考周史所见十点323

中唐前不限演罪人戏(诸说商榷 演罪人戏之四种分析 硬性规定非宜 罪人必亲身入戏)323

中唐後不限演假?戏(参军桩宜出盛唐 参军?可能为宫伎)323

演时事亦有永久性323

咸淡见义323

概说323

问答形式323

问答体之普遍323

「咸淡」二字含义323

诸说商榷323

公性与个性323

滑稽形式323

概说323

滑稽价值与唐戏贡献323

戏内戏外,记载相混323

斫拨(与捷?关系 ?咸淡关系 与扑击无关 唐滑稽无扑击 扑抶掴搭属角抵 唐无「鹘侮参受」之限制 扑击有损戏剧性)323

愚?323

与相声杂伎迥异(诸家之说 演故事与否 有歌唱与否 代言与否 有政治讽刺与否)323

三种滑稽伎互为影响323

讽刺作用323

概说323

政治讽刺之正大323

比较价值(与元院本比较 与清宫廷戏比较)323

戏内戏外,记载相混323

纲领与原则323

匡正与讥嘲二类323

编演之艰苦323

社会不平现象323

演员之勇於牺牲323

我古优之人格不可诬323

近人明於宋,昧於唐编剧之高度技术323

优谏并非全部优戏323

轻视讽刺之弊323

以「戏曲」代「戏剧」323

枉演故事为「托於故事」323

否定「意义」323

忘却滑稽戏曾被歌舞323

假官内容323

唐说二则323

参军桩乃类名323

「桩」之含义323

假官题材便於讽刺323

宋明清人之说323

内容不宜硬性规定323

予明戏之影响323

歌唱伎艺323

陆参军(唐说二则 内容不必为假官 脚色或兼有旦 歌以外或有舞 宫伎与女优问题 「陆」之含义 是类名,非戏名 「?」与「陆」之总假说 望夫歌未必为剧曲)323

诸说323

商榷323

参军戏已入「全能」之渐323

唐宋异同323

概说323

唐参军清贵之难入罪人戏323

比较表323

宋演罪人戏,意识转强323

参军与罪人等五种关系323

结论323

附录:宋杂剧之扑击323

十一、傀儡戏 附戏剧不源於说话辨416

概说416

与「人为戏」之源流问题416

超百戏,入戏剧416

资料约计416

具体情况—唐人之说416

源流、性质—歌舞戏416

制度、内容—弄郭郎416

种类、风气—盘铃傀儡416

晚唐流行情形416

弄老人416

弄郤翁伯416

木人赋—综合说明416

木女赋及木偶人说416

唐说总结416

附元人对於发音之异说416

问题讨论416

故事问题(陈设与活动非演故事 演陈平解围及三国事说无据 郭郎乃演故事 唐傀儡戏不为讽谏)416

肉傀儡问题(唐用肉傀儡说无据 二家说商榷)416

引歌舞问题(以剧中人引歌舞说 以脚色引歌舞说 舞队内之舞头说 傀儡戏技师说)416

居俳首问题(首舞说 重丑脚说 好戏先演说)416

宫伎问题(傀儡发展重在民间 内教坊专容女伎)416

舞队问题(「舞队」绝非「队舞」 唐无肉傀儡舞队 宋舞队或用唐傀儡戏 麻婆子 穿心国入贯 孙武子教女兵六国朝、四国朝 凤阮、嵇琴 快活三郎、快活三娘 乔三教)416

本源问题(宋傀儡与唐俗讲无关 唐傀儡与唐俗讲各别 唐俗讲分人代言无据 宋傀儡限於讲唱无据 傀儡戏之戏剧性不可移 戏剧不源於说书 傀儡戏乃代言体 傀儡戏效果应高於说话 傀儡戏与崖词之异同 傀儡戏不可能为戏剧之源 王考重视宋伎之偏 演故事说造成严重矛盾 宋小说前有唐小说 宋杂戏前有唐杂戏 结语 外国关系渺茫)416

附录:陈竺同「傀儡戏的演变」 盘铃考及郭郎儿近等调格 北宋僧方良法演禅师语录 沈继生「福建的提线的木偶戏」416

十二、猴戏465

与傀儡戏比较465

与百戏内猴伎比较465

猴戏特点465

演进步骤(玩赏自然神态 肄习声伎 调训行动,以供使役 装服表情并人格化)465

唐猴戏之表现(民间猴戏之基本讽刺 宫廷典型—孙供奉 翰林就职例弄猴戏)465

五代猴戏—「侯侍中来」(伎艺方面之六要点 效果推测 二重讽刺 明改为院本 猴戏与院本之比较 唐猴戏说总结)465

宋以後情形(宋仅有百戏猴伎可考金元院本内有猴戏 明清所见百戏猴伎与猴戏)465

古俳优戏与猴之关系465

第三章 剧录465

一、概说489

唐无剧目流传原因489

从唐曲目测唐剧目489

唐曲目流传概况489

显具本事之唐曲目表489

与汉乐府具本事者较489

表内九种情形489

全章概况489

二、踏谣娘496

概说496

全能十事496

故事496

演出情形496

音乐496

歌唱496

舞蹈496

表演496

说白496

化装496

剧场情形496

效果一?496

问题讨论496

「谣」与「摇」非一事496

「娘」与「郎」非一剧496

歌舞融合一身496

歌舞适应故事(用杂曲不用大曲 歌舞为主,未失自由 误为踏歌 踏?与踏地为节)496

完全中国北方伎(无西域关系 牵涉民族文化问题 误为突厥之万岁乐 可能流传至海南 未必定受新罗影响)496

并无男女合演之事(变更唐说原文 扮旦毋庸反对 坤角开始问题)496

「踏谣」「谈容」与「谈歌」(别名不如本名 「谈容」或指白与科)496

结语496

附录:清代笳吹译文496

三、西凉伎 附胡腾歌舞戏说529

概说529

发展史略529

白元二诗529

开天旧伎为歌舞529

大?初为歌舞戏529

贞元末成全能戏529

全能戏之造诣529

剧情大概529

致辞529

表演529

乐舞529

服装529

效果529

戏剧性未经肯定529

历史背景529

陇右六州之陷没529

主庸将?529

政乱民困529

遗黎之痛尤深529

胡腾歌舞戏529

时在大?贞元两朝529

李刘二诗529

演员乃真胡儿529

用地方音致辞529

後期之情节、服装已小变529

效果颇高529

胡腾舞529

胡醉子曲529

狮舞作用529

仪式化兼大众化529

全剧赖以致远529

美满结束529

戏与诗相表里529

河湟收复,戏遂结束529

民间之保存529

宋代所见529

明代所见(蕲州傩戏 狮舞作用 扮演明皇问题)529

西凉乐529

西凉伎命名由来529

乐之特点529

剧中或用凉州大曲529

附录:「西凉伎历史背景」及「民间保存的唐西凉伎」摘录529

四、苏莫遮554

概说554

戏剧依据554

与大面、钵头等一类554

扮演胡王554

综合乐、歌、舞、戏诸伎554

始由侨民依其国俗演出554

百戏之说554

表演情形554

民间用浑脱舞队554

宫廷所演亦有粗野者554

宋伎近似而非554

历史经过554

史料十一条554

北周迄唐百三十五年554

宋时高昌习俗仍在554

明伎近似而非554

乐曲演变554

盛唐可能为大曲554

宫调与改名554

日本舞曲之宫调不同554

乐器554

乞寒宗旨554

误「乞寒」为「乞食」554

原俗为驱暑祛病554

入戏为乞寒上寿554

驱寒迎暖之异说(波斯故事一 波斯故事二 波斯故事三 三节不能集中在冬令)554

戏名本意554

本为帽名554

异说为神名554

异说为司祝者之称554

教俗说554

语原、义原、与戏原554

戏俗起原554

五种异说554

乞寒与泼水须分论554

高昌说最有力554

余说商榷554

外国关系554

日舞之重点、特徵均异554

唐伎并非无定554

日舞「苏莫」音义554

根源印度说554

附录:波斯三故事原说 舞乐浑脱之语原554

五、兰陵王590

概说590

初唐之演出590

崔记三见曲名之意义590

北齐为入阵曲与代面舞590

唐为歌舞戏590

具体情况590

诸说商榷590

宋有曲无戏590

宋词存二体590

三段之体,合於北齐乐制590

戏与舞俱未见590

与日本罗陵王舞曲大异590

罗陵王乐舞概况590

日人认为唐乐说590

日人认为林邑乐说(高楠说 田边说 义与象均有别 日舞仅片段、不具体)590

傅氏断为出於唐兰陵王(六种理由 目击记答舞情形 陵王啭四首)590

传说商榷(服装不合 面具不合 舞容不合 本质意义不合)590

兰陵王之戏剧性为举世所忽590

唐戏并非由西域传来590

王考造意590

传文引申590

史与地之关系冲突590

大面渊源不能忘590

舞始北齐是事实590

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戏590

非西域系统之乐舞甚多590

越调非胡声590

附录:兰陵王调格 兰陵王歌声 唐乐传入日本情形 唐戏与旧舞之异590

六、凤归云623

概说623

四据点623

曲辞623

代言对白演故事623

王氏之追求古剧曲623

周史之追求古剧曲623

二辞宜为敦煌所流行623

演出623

「盖将军歌」之内容623

确有舞,并演故事623

歌之声辞(曲用凤将雏之声 辞演陌上桑之事)623

结语623

故事余义623

咏罗敷之一般性623

综合四据点乃可定事623

社会意义623

推论623

盛唐已有长短句623

清乐自有杂言歌辞623

唐剧曲不必用大曲623

唐歌舞戏之概况623

附录:凤归云辞前二首623

七、苏中郎637

独立为戏(段录之表现 陈书之表现 通雅之表现 比较表)637

众说商榷637

演出概况637

日本关系(与胡饮酒之关系 周史之重要揭发)637

涂面问题(郎中、中郎之涂面各异 是涂面、非面具)637

指为傀儡之误会637

结语637

八、舍利弗 附梵剧唐剧比较说649

梵竺四曲之二(舍利弗 摩多楼子)649

梵剧舍利弗(人物故事 发现经过 与二曲之关系)649

传入中土时代(曲在北凉说 戏在金元说 戏与曲何以脱离 盛唐犹有所演)649

唐剧舍利弗(弄婆罗门 最早之目连戏)649

一般梵剧与唐剧之比较(一虚一实 一贵一贱 一文一语 一浅一深)649

附录:金元戏剧不原於梵剧说649

九、义阳主659

概说659

史料(剧名—义阳主 曲名—义阳子 情节—团雪、散雪 主题正大 体裁进步)659

诗料(名情 巧语)659

传奇意味(真事、真人、真姓名 用戏剧解决实际问题 唐戏脚本情况一斑剧内、剧外、俱传奇化)659

合生非乐曲659

十、神白马 附「弄贾大猎儿」666

概说666

戏剧依据(分类方面 乐曲方面 故事方面 玉马坠)666

歌唱情形666

异说参考—印度神白马666

弄贾大猎儿666

附录:晋白马故事666

刘宋白马故事666

玉白马故事666

唐白马故事及印度秡豆王歌666

十一、旱税673

概说及史实673

戏剧特点(歌辞 因戏作语之含义 七言句法与後世影响)673

历史价值(政治经济背景 演出效果推测 第一流古剧中之第一本)673

众说商榷673

十二、弄孔子680

概说及史实680

政治社会背景680

故事推测(哭颜回 夹谷会)680

流传後世情形(北宋 南宋 辽 滇南孔剧 陈州、徐州孔剧—在陈绝粮)680

意义推测680

附录:参考唐讲唱「孔子项托相问书」、从宋戏演盗跖推论680

泣颜回琴曲680

孔剧二本情节等680

十三、樊哙排君难692

王考所致误解(以为唐人无编剧能力 以为唐戏简陋 以为唐戏犹乐舞)692

史料四则692

三项意义(主题表彰忠烈 歌「赞成功」杂曲 戏为原有,非新编)692

题材广泛应用(诗、歌、戏 霸王戏与樊哙戏之较)692

徐赋(排难与排?相融会 时代相同 声容表现 推测结果)692

众说商榷樊哙冠692

附录:樊哙冠 赞成功调格 唐戏扮演故事692

十四、麦秀两歧708

本事708

演出情形708

效果与意义708

七点推论(真实性 永久性 唱辞代言 演戏次序 音乐传习不易 曲调特美 优伶伎术水准)708

曲调考略708

附录:麦秀两歧调格708

十五、灌口神队713

概说及史实713

二郎神之曲与剧713

地方性(服装仪仗,素所习见 宫廷停演,民间保存)713

武剧之造诣713

十六、刘辟责买717

概说717

史实717

责买、贵买与贵糴717

和糴与和市717

主题意义(申刘辟之罪行 刺韦?之祸蜀 蜀民怨唐苛政)717

历史价值(反抗封建统治 与旱税诸剧较 与後世戏剧较)717

有关资料717

十七、科白类诸剧726

概说726

总表及其作用726

预陈三义726

体裁介乎俳与戏之间726

遗佚之戏太多726

传说简单、戏不简单726

系囚出魃726

问答见义726

在所谓「俳优杂戏」中726

靳指天子726

本事726

「靳指」意义726

?朝政726

本事726

政治立场与作用726

侮李元谅726

本事726

优胡戏变态726

三点推想726

疗妒726

本事726

意义(乐、歌、舞、科、白粗备 生、旦、净、丑粗备 乐工充导演 家僮充演员唐戏之运用)726

疗妒戏之发展726

意见商榷726

忤庞勋726

本事726

致辞乃戏中说白726

三教论衡726

唐人评述726

滑稽不必讽刺726

三教考略726

戏剧化之衍进726

李剧推测726

後世流变726

「三教人」与此无关726

朱相非相726

本事726

弄婆罗门非普通俳谐726

朱相与「诸相」726

病状内黄726

本事726

咸淡不全726

徐杨合演726

四史所纪726

「苍头」之讹及其影响726

参侮鹘,非鹘侮参726

掠地皮726

大面实例726

予後世影响726

焦湖作獭726

本事与主题726

意义推阐726

予後世影响726

刘山人省女726

史料726

理论726

远例二—优孟与周延所演726

近例一—敬新磨所演726

演出分析726

心理解释726

无限真实之特例726

以王衍为戏726

本事726

演员殉艺之划时代726

自家何用多拜726

本事726

演出之推测726

讽刺剧典型726

史家列为「谈谐」726

五县天子726

本事726

演员之勇敢726

附见王万弘事726

附录:宋三教论衡剧726

十八、待考诸剧762

概说762

剧目七(孟姜女 张飞胡 邓艾吃 五方狮子 羊头浑脱 九头狮子 益钱)762

曲目八(阮郎归 濮阳女 杨下采桑 唐四姐 吕太后 大姊 急月记 金锁曲)762

其他资料—康老子762

附录:刘阮故事之词调及诗篇7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