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祝列克主编;国家林业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3366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804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835页
- 主题词:林业-生态环境-研究-中国;造林-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2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域分布图2
概述3
一、自然区划及生态区划4
(二)区划目标5
(一)区划范围5
二、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方案5
(三)区划原则6
(四)区划方法7
三、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体系8
(五)命名方法8
黄河上中游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16
第2篇 黄河上中游区域(A)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16
概述19
模式A1-1 黄河源头高寒草原退化草场恢复模式21
第1章 黄河源头高原类型区(A1)21
模式A1-2 黄河源头高寒草原草甸“黑土型”退化草场综合治理模式22
一、青海东部黄土丘陵亚区(A2-1)25
第2章 黄河上游山地类型区(A2)25
模式A2-1-1 黄河上游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26
模式A2-1-2 湟水源头拉脊山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27
模式A2-1-3 青海东部高寒黄土丘陵雨季直播造林模式28
模式A2-1-4 青海东部浅山区集流抗旱造林模式29
模式A2-1-5 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河谷阶地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31
模式A2-1-6 青海东部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32
模式A2-2-1 高寒阴湿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33
二、甘南高原亚区(A2-2)33
一、贺兰山山地亚区(A3-1)35
第3章 黄河河套平原类型区(A3)35
模式A3-1-1 贺兰山山地水源涵养林区封山育林育草模式36
模式A3-2-1 银川平原灌区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38
二、银川平原亚区(A3-2)38
模式A3-2-2 银川平原灌区轻度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39
模式A3-2-3 银川平原枣粮间作模式40
模式A3-2-4 银川平原灌区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42
模式A3-2-5 包兰铁路中卫段“五带”一体防沙治沙模式43
三、内蒙古河套平原亚区(A3-3)44
模式A3-3-1 内蒙古河套灌区外围综合治理模式45
模式A3-3-2 内蒙古河套平原北部沙化草场封育保护与恢复模式46
一、库布齐沙漠亚区(A4-1)48
第4章 内蒙古及宁陕沙地(漠)类型区(A4)48
模式A4-1-2 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防沙模式49
模式A4-1-1 库布齐沙漠沙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模式49
模式A4-2-1 毛乌素沙地混播甘草治理模式51
二、毛乌素沙地亚区(A4-2)51
模式A4-2-2 毛乌素沙地生物经济圈建设模式52
模式A4-2-3 毛乌素沙地覆沙黄土区针阔叶混交林营造模式53
模式A4-2-4 毛乌素沙地草库仑建设模式54
模式A4-2-5 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植物固沙模式55
模式A4-2-6 包神铁路沿线沙害综合防治模式56
模式A4-2-7 河东沙化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模式57
模式A4-3-1 榆林沙地飞播造林植被恢复模式59
三、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亚区(A4-3)59
模式A4-3-3 榆林河川阶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61
模式A4-3-2 榆林红石峡覆沙梁地综合治理模式61
模式A4-3-4 陕北长城沿线覆沙黄土丘陵综合治理模式62
模式A4-3-5 榆林芹河流域“带、片、网”结合造林模式63
第5章 黄土高原类型区(A5)66
一、陇中北部黄土丘陵谷川盆地亚区(A5-1)67
模式A5-1-1 黄河干流兰州段沿岸滩台地治理模式68
模式A5-1-2 兰州半干旱黄土丘陵漏斗式集雨抗旱节水造林模式69
模式A5-1-3 兰州南北两山抗旱节水灌溉造林模式70
模式A5-2-1 天水北道区整山绿化综合治理模式71
二、陇西黄土丘陵沟壑亚区(A5-2)71
模式A5-2-2 天水红旗山规模化综合生态治理模式72
模式A5-2-3 陇西水土保持灌木饲料林建设模式73
模式A5-2-4 定西地区刺槐混交林建设模式74
三、宁夏南部黄土丘陵沟壑亚区(A5-3)75
模式A5-3-1 宁夏南部山区沟坝川水地、石砾河滩地治理模式76
模式A5-3-3 宁夏南部黄土梁峁植被恢复模式77
模式A5-3-2 宁夏南部黄土台塬旱地及黄土峁间低地植被恢复模式77
模式A5-3-4 宁夏西吉盐碱河滩地植被恢复建设模式78
四、陇东黄土高塬沟壑亚区(A5-4)79
模式A5-4-1 陇东塬边防护林体系营建模式80
模式A5-4-2 陇东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复合生态工程建设模式81
五、晋陕及内蒙古黄土丘陵亚区(A5-5)82
模式A5-5-2 晋西北黄土丘陵风沙区农林牧综合治理模式83
模式A5-5-1 晋陕内蒙古接壤区“三围”治沙造林模式83
模式A5-5-3 内蒙古南部黄土丘陵抗旱造林模式84
模式A5-5-4 晋陕内蒙古接壤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模式85
模式A5-5-5 内蒙古准格尔旗天然次生林封育治理模式86
模式A5-5-6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砒砂岩区综合治理模式87
六、晋陕黄土丘陵沟壑亚区(A5-6)88
模式A5-6-1 陕北黄土梁峁坡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89
模式A5-6-2 陕北黄土丘陵侵蚀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90
模式A5-6-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91
模式A5-6-4 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兴林兴果模式92
模式A5-6-5 晋陕黄河峡谷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94
模式A5-6-6 山西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95
七、晋陕黄土高塬沟壑亚区(A5-7)96
模式A5-7-1 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97
模式A5-7-2 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埂坎经济林建设模式100
模式A5-7-3 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道路侵蚀治理模式101
模式A5-7-4 陕西北山地区水土保持林改造与建设模式103
模式A5-7-5 渭北塬坡梯田地埂花椒防护林建设模式104
模式A5-7-6 山西隰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105
八、豫西黄土丘陵沟壑亚区(A5-8)106
模式A5-8-1 豫西黄土缓坡丘陵水土保持型果园建设模式107
模式A5-8-2 豫西黄土覆盖石质丘陵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108
模式A5-9-1 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09
九、六盘山山地亚区(A5-9)109
模式A5-9-3 六盘山沟涧滩地造林模式111
模式A5-9-2 六盘山山地梁顶植被恢复模式111
模式A5-9-4 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112
十、黄龙山、乔山、子午岭山地亚区(A5-10)113
模式A5-10-1 黄龙山、乔山植被恢复和建设模式114
模式A5-10-2 黄龙山、桥山林区河谷沟川台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115
一、秦岭北坡关山山地亚区(A6-1)117
第6章 秦岭北坡山地类型区(A6)117
模式A6-1-1 秦岭北坡中高山综合生态治理模式118
模式A6-1-2 陇秦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19
模式A6-1-3 关山山地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120
模式A6-1-4 秦岭北麓河谷滩地阶地地埂经济林建设模式121
模式A6-2-1 伏牛山北麓中山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122
二、伏牛山北坡山地亚区(A6-2)122
模式A6-2-2 伏牛山北麓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123
一、汾河平原亚区(A7-1)125
第7章 汾渭平原类型区(A7)125
模式A7-1-1 山西太原盆地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模式126
模式A7-1-2 山西运城盆地枣粮复合经营模式127
模式A7-1-3 山西临汾盆地林业生态建设模式128
二、关中平原亚区(A7-2)129
模式A7-2-1 关中平原台塬阶地林业生态建设模式130
模式A7-2-2 泾、洛、渭河三角洲下游护岸、护滩林建设模式131
模式A7-2-3 泾、洛、渭河三角洲冲积沙地综合治理模式133
长江上游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136
第3篇 长江上游区域(B)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136
概述139
一、长江源头高原亚区(B1-1)141
第8章 长江源头高原高山类型区(B1)141
模式B1-1-1 大渡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42
模式B1-2-1 陇南高寒阴湿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43
二、白龙江中上游山地亚区(B1-2)143
三、川西北高原亚区(B1-3)144
模式B1-3-1 川西北高原丘陵天然林恢复模式145
一、川西高山峡谷东部亚区(B2-1)147
第9章 西南高山峡谷类型区(B2)147
模式B2-1-1 岷江干旱河谷植被恢复建设模式148
模式B2-1-2 川西高山峡谷亚高山针叶林保护和恢复建设模式150
模式B2-1-3 川西高山峡谷东部干旱河谷生态经济型花椒林建设模式151
二、川西高山峡谷西部亚区(B2-2)152
模式B2-1-4 川西亚高山道路景观林带建设模式152
模式B2-2-1 金沙江上游高山峡谷林业生态建设模式153
模式B2-2-2 大渡河干旱河谷谷坡生物篱建设模式154
模式B2-2-3 川西高山峡谷常绿阔叶林带植被保护与恢复模式155
模式B2-2-4 雅砻江干旱河谷荒滩林业生态治理模式156
三、滇西北高山峡谷亚区(B2-3)157
模式B2-3-1 滇西北高山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模式158
模式B2-3-2 滇西北高山封育结合植被恢复模式159
模式B2-3-3 滇西北高山草甸和湖泊周边林业生态建设模式160
模式B2-3-4 滇西北中山峡谷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模式161
模式B2-3-5 滇西北江河护岸林建设模式163
一、滇中高原西部高中山峡谷亚区(B3-1)165
第10章 云贵高原类型区(B3)165
模式B3-1-1 滇中高原高中山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模式166
模式B3-1-2 滇中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模式167
模式B3-1-3 滇中高原切割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168
二、川西南中山山地亚区(B3-2)169
模式B3-2-1 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治理模式170
模式B3-2-2 金沙江干热河谷石质瘠薄山地造林治理模式171
模式B3-2-3 川西南安宁河桉树高效治理开发模式172
模式B3-2-4 攀西采矿迹地植被恢复模式173
三、滇中高原湖盆山地亚区(B3-3)174
模式B3-3-2 滇中高原湖盆山地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75
模式B3-3-1 滇中高原湖盆山地飞播造林模式175
模式B3-3-3 滇中高原山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176
模式B3-3-4 滇中高原薪炭林营建及农村能源配套开发模式178
模式B3-3-5 滇中高原绿色通道建设模式179
模式B3-3-6 滇中高原城市郊区生态林建设模式180
模式B3-4-1 金沙江中游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模式181
四、滇北干热河谷亚区(B3-4)181
模式B3-4-2 金沙江中游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182
模式B3-5-1 金沙江下游中低山山塬切割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84
五、金沙江下游中低山切割山塬亚区(B3-5)184
模式B3-5-2 滇东北陡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185
模式B3-5-3 滇东北高湿低温山地生态脆弱带治理模式186
模式B3-5-4 滇东北金沙江河谷高湿高温区高效生态治理与开发模式187
六、黔西喀斯特高原山地亚区(B3-6)188
模式B3-6-1 黔西中山、山塬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89
七、黔中喀斯特山塬亚区(B3-7)190
模式B3-7-1 黔中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191
模式B3-7-3 黔中荒山荒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192
模式B3-7-2 黔中半石山地封造结合恢复植被模式192
模式B3-7-4 黔中荒山荒地飞机播种生态公益林模式193
模式B3-7-5 黔中干热河谷石灰岩山地陡坡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194
模式B3-7-6 黔中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模式195
模式B3-7-7 黔中低中山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196
模式B3-7-8 黔中新桥河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197
模式B3-7-9 贵州干热河谷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198
一、盆周西部山地亚区(B4-1)199
第11章 四川盆地丘陵平原类型区(B4)199
模式B4-1-1 盆周西部山地乔灌混交型水土保持用材兼用林建设模式200
模式B4-1-2 盆周西部低中山水土保持经济林营造模式201
模式B4-1-3 川西生态经济型茶园建设模式202
模式B4-1-4 盆周西部水土保持型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模式203
模式B4-1-6 盆周西部中山混交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204
模式B4-1-5 盆周西部水土保持果材兼用林建设模式204
二、盆周南部山地亚区(B4-2)205
模式B4-2-2 盆周南部木本芳香植物建设开发模式206
模式B4-2-1 盆周南部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06
模式B4-2-3 盆周南部笋材两用林建设模式207
模式B4-2-4 盆周南部岩溶山地人工促进恢复植被模式208
三、成都平原亚区(B4-3)209
模式B4-3-1 成都平原城市近郊区观光型生态林业建设模式210
四、盆中丘陵亚区(B4-4)211
模式B4-4-1 四川盆中丘陵区江岸防冲林建设模式212
模式B4-4-2 四川盆中丘陵区江岸库区防护林建设模式214
模式B4-4-3 川中丘陵红色石骨子“馒头山”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15
模式B4-4-5 川中丘陵农区薪炭林营建与农村能源配套开发模式217
模式B4-4-4 川中丘陵区低效林改造模式217
模式B4-4-6 川中丘陵区蚕桑果立体开发治理模式219
模式B4-4-7 渝西丘顶灌木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模式220
模式B4-4-8 渝西丘坡退耕地桤柏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21
模式B4-4-10 渝西丘陵农区绿色通道建设模式222
模式B4-4-9 渝西坡改梯经济林建设模式222
五、盆周北部山地亚区(B4-5)223
模式B4-5-1 盆周北部低山“一坡三带”式水土流失治理模式224
模式B4-5-2 盆周北部低山区复层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25
模式B4-5-3 盆周北部泥质页岩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226
模式B4-5-4 盆周北部低山退耕还林(草)治理模式227
模式B4-5-5 盆周北部低山防护林林药结合改造模式228
模式B4-5-6 盆周北部低中山区山脊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229
模式B4-5-7 盆周北部低山坡耕地生物篱建设模式230
六、川渝平行岭谷低山丘陵亚区(B4-6)231
模式B4-6-2 川渝平行岭谷河谷谷坡、阶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232
模式B4-6-1 川东背斜低中山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32
模式B4-6-3 川东平行岭谷丘陵农区梯田埂坎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234
模式B4-6-5 川东陡急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235
模式B4-6-4 川渝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型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235
第12章 秦巴山地类型区(B5)238
模式B5-1-1 秦岭南坡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239
一、秦岭南坡中高山山地亚区(B5-1)239
模式B5-1-3 秦岭南坡低山多林种综合治理模式241
模式B5-1-2 秦岭南坡低中山飞、封、造结合治理模式241
模式B5-2-1 大巴山北坡水土保持用材林建设模式243
二、大巴山北坡中山山地亚区(B5-2)243
模式B5-2-2 大巴山北坡低山生态经济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244
三、汉水谷地亚区(B5-3)245
模式B5-3-1 汉水谷地低山“一坡三带”式治理模式246
模式B5-3-3 汉水谷地生态经济型庭院绿化模式247
模式B5-3-2 汉水谷地低山小流域林业生态建设模式247
模式B5-3-4 陕西安康前坡乡山地开发型生态林业建设模式248
四、汉中盆地亚区(B5-4)249
模式B5-4-1 汉中盆地绿色通道建设模式250
五、伏牛山南坡低中山亚区(B5-5)251
模式B5-5-1 伏牛山中山封山育林模式252
模式B5-5-3 伏牛山南坡低山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253
模式B5-5-2 伏牛山中山针阔混交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253
六、南阳盆地亚区(B5-6)254
七、鄂西北山地亚区(B5-7)255
模式B5-6-1 南阳盆地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255
模式B5-7-1 鄂西北山地针阔混交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256
模式B5-7-2 鄂西北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经济林营造模式257
模式B5-7-3 丹江库区石灰岩山地川柏-白花刺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造模式258
模式B5-7-4 丹江库区坡地经济林建设模式259
模式B5-7-5 丹江库区荒坡油桐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260
模式B5-7-6 汉江上游(油)桐农复合经营模式261
模式B5-7-7 汉江上游消落地固沙生态林建设模式262
模式B5-8-1 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263
八、陇南山地亚区(B5-8)263
一、三峡库区山地亚区(B6-1)265
第13章 湘鄂渝黔山地丘陵类型区(B6)265
模式B6-1-2 三峡库区退耕地笋材两用林建设模式267
模式B6-1-1 重庆开县泡桐沟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67
模式B6-1-3 长江干流移民区生态经济型庭院绿化模式268
模式B6-1-5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模式269
模式B6-1-4 三峡库区低中山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69
模式B6-1-6 神农架亚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270
模式B6-1-7 神农架中低山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71
模式B6-1-8 神农架陡坡耕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摸式272
模式B6-1-9 三峡库区高山岭脊天然植被恢复模式273
模式B6-1-10 三峡库区中山坡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74
模式B6-1-11 三峡库区坡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模式275
模式B6-1-12 三峡库区坡耕地林粮间作模式276
模式B6-1-14 三峡库区临江河谷平缓地柑橘园建设模式277
模式B6-1-13 三峡库区坡耕地生物埂建设模式277
二、鄂西南清江流域山地丘陵亚区(B6-2)278
模式B6-2-2 鄂西南库区洪积冲积库岸防护林建设模式279
模式B6-2-1 鄂西南石灰岩山地石化半石化坡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279
模式B6-2-3 清江流域中山顶塬立体型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280
模式B6-2-4 鄂西南陡坡退耕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281
模式B6-2-5 鄂西南低山丘陵河谷生态林建设模式282
模式B6-2-6 鄂西南山地生态用材兼用林建设模式283
模式B6-2-7 鄂西南坡地农林生态复合经营模式284
模式B6-2-8 鄂西南山地生态经济沟综合治理模式285
模式B6-2-9 鄂西南山地生态型工业原料林建设模式286
三、渝湘黔山地丘陵亚区(B6-3)287
模式B6-2-10 鄂西南山地生态型经济林建设模式287
模式B6-3-1 七曜山低中山农林复合型工业原料林建设模式288
模式B6-3-2 张家界风景区景观林建设模式289
模式B6-3-3 湘西北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290
模式B6-3-4 湘西高湿低温区植被恢复模式291
模式B6-3-5 湘西封山育林人工增阔促进天然植被恢复模式292
模式B6-3-6 湘西中低山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293
模式B6-3-7 黔东白云质砂石山乔灌草结合治理模式294
模式B6-3-8 黔东低山丘陵区岸路沿线混交林建设模式295
一、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B7-1)296
第14章 滇南南亚热带山地类型区(B7)296
模式B7-1-1 滇西南南亚热带兼用型生态林建设模式297
模式B7-1-2 滇西南南亚热带中山宽谷区混农林业立体开发模式298
二、滇东及滇东南河谷亚区(B7-2)299
模式B7-2-2 红河河谷特种经济林、用材林建设模式300
模式B7-2-1 红河干热河谷耐旱植物造林模式300
模式B7-2-3 南盘江中下游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301
模式B7-2-4 滇东及滇东南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302
三、滇东及滇东南岩溶山地亚区(B7-3)303
模式B7-3-1 滇东及滇东南石漠化岩溶山地人工促进恢复植被模式304
三北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308
第4篇 三北区域(C)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308
概述311
第15章 天山及北疆山地盆地类型区(C1)313
模式C1-1-1 准噶尔盆地北部林草结合治理模式314
一、准噶尔盆地北部亚区(C1-1)314
模式C1-1-2 阿尔泰半干旱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315
二、准噶尔盆地西部亚区(C1-2)316
三、伊犁河谷亚区(C1-3)317
模式C1-2-1 准噶尔盆地甘家湖梭梭林封育恢复模式317
模式C1-3-1 伊犁河谷逆温带生态经济林发展模式318
模式C1-3-2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防沙固沙治理模式319
四、天山北麓亚区(C1-4)320
模式C1-4-1 准噶尔盆地南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321
模式C1-4-2 天山北麓县域林业综合治理模式322
一、塔里木盆地北部亚区(C2-1)324
第16章 南疆盆地类型区(C2)324
模式C2-1-1 塔里木盆地绿洲外围防风阻沙林建设模式325
模式C2-1-2 塔里木河流域平原荒漠引洪灌溉封育模式326
模式C2-2-1 吐哈盆地干旱风沙区冬灌节水梭梭造林模式327
二、吐鲁番-哈密盆地亚区(C2-2)327
模式C2-2-2 吐鲁番盆地干旱风沙区窄带多带式防护林防沙模式328
模式C2-3-1 塔里木盆地西部沙化土地林果结合治理模式329
三、塔里木盆地西部亚区(C2-3)329
模式C2-3-2 塔里木干旱风沙区沙漠公路防风固沙模式330
四、塔里木盆地南部亚区(C2-4)331
模式C2-4-1 塔里木盆地干旱沙地滴灌造林治沙模式332
模式C2-4-2 塔里木盆地干旱风沙区荒漠绿洲农田防护体系建设模式333
模式C2-4-4 塔里木盆地荒漠绿洲林网内部农林复合经营治理模式334
模式C2-4-3 荒漠绿洲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建设模式334
一、阿拉善高平原及河西走廊北部低山丘陵亚区(C3-1)336
第17章 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平原类型区(C3)336
模式C3-1-2 河西走廊北部干旱荒漠固沙模式337
模式C3-1-1 敦煌莫高窟崖顶风沙危害防治模式337
二、河西走廊绿洲亚区(C3-2)338
模式C3-2-2 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流沙治理模式339
模式C3-2-1 河西走廊沙区咸水利用模式339
三、祁连山西段-阿尔金山山地亚区(C3-3)340
模式C3-3-1 阿尔金山退化草场植被恢复模式341
模式C3-4-1 祁连山高山谷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342
四、祁连山东段亚区(C3-4)342
五、青海西北部高原盆地亚区(C3-5)343
模式C3-5-1 青海共和盆地沙珠玉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344
模式C3-5-3 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沙地流沙综合治理模式345
模式C3-5-2 柴达木盆地抗旱整地造林模式345
模式C3-5-5 青海都兰封沙育林育草模式347
模式C3-5-4 青藏高原高寒沙地深栽造林治沙模式347
六、乌兰察布高平原亚区(C3-6)348
模式C3-6-1 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土地治理模式349
一、阴山山地西段亚区(C4-1)350
第18章 阴山山地类型区(C4)350
模式C4-1-1 阴山山地水土流失生物防治模式351
模式C4-2-1 大青山天然次生林封育治理模式352
二、阴山山地东段亚区(C4-2)352
模式C4-2-2 阴山南麓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营建模式353
三、阴山北麓丘陵亚区(C4-3)354
模式C4-3-1 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退耕还林(草)模式355
一、浑善达克沙地亚区(C5-1)356
第19章 内蒙古高原及辽西平原类型区(C5)356
模式C5-1-1 浑善达克沙地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恢复植被模式357
模式C5-1-2 浑善达克沙地半干旱沙化草场生物围栏营建模式358
模式C5-1-3 浑善达克沙地沙化草场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359
模式C5-1-4 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综合治理模式360
二、科尔沁沙地及辽西沙地亚区(C5-2)361
模式C5-2-1 科尔沁沙地生态经济圈建设模式362
模式C5-2-2 科尔沁沙地草牧场防护林及灌木饲料林建设模式363
模式C5-2-3 科尔沁沙地植物活沙障治沙模式364
模式C5-2-4 科尔沁河谷平川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365
模式C5-2-6 内蒙古白音敖包旱地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366
模式C5-2-5 内蒙古赤峰市平川生态型用材林建设模式366
模式C5-2-7 赤峰市沙区庭院经济开发模式367
模式C5-2-8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综合治理模式368
模式C5-2-9 辽宁章古台沙地樟子松营造模式369
模式C5 2-10 科尔沁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模式370
模式C5-2-11 科尔沁沿河两岸丘间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371
模式C5-2-12 辽西北部沙地生态经济型果园建设模式372
模式C5-2-13 辽宁章古台沙地针阔混交林建设模式373
模式C5-2-14 科尔沁沙地宽林带大网格防护林网建设模式374
模式C5-2-15 内蒙古科左中旗草田林网建设模式375
模式C5-2-16 内蒙古科左后旗近自然林生态治理模式376
模式C5-3-1 锡林郭勒沙化草原饲用型牧防林营造模式377
三、呼伦贝尔及锡林郭勒高平原亚区(C5-3)377
东北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380
第5篇 东北区域(D)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380
概述383
第20章 大兴安岭山地类型区(D1)385
一、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亚区(D1-1)386
模式D1-1-1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高效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387
模式D1-1-2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小城镇景观林建设模式388
模式D1-1-3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边境景观防护林建设模式389
模式D1-1-4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390
模式D1-1-6 大兴安岭北部天然林封禁保护建设模式391
模式D1-1-5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391
模式D1-1-7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安全保护建设模式392
模式D1-1-8 大兴安岭北部天然林抚育复壮经营管理模式393
模式D1-1-9 大兴安岭北部迹地森林恢复模式394
模式D1-1-10 大兴安岭北部植针保阔造营林模式395
模式D1-1-11 大兴安岭北部低效天然林改良增效建设模式396
模式D1-1-13 大兴安岭北部专用工业原料林建设模式398
模式D1-1-12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集材道森林恢复建设模式398
二、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亚区(D1-2)399
模式D1-2-1 大兴安岭南段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400
模式D1-2-2 大兴安岭南段山前丘陵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造模式402
三、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亚区(D1-3)403
模式D1-3-1 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404
模式D1-3-2 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模式405
模式D1-3-3 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406
模式D1-3-4 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退耕地混交造林模式407
一、小兴安岭西北部山地亚区(D2-1)409
第21章 小兴安岭山地类型区(D2)409
模式D2-1-1 北安垦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410
二、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亚区(D2-2)412
模式D2-2-1 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森林分类经营模式413
模式D2-2-2 红松采伐迹地植生组造林森林恢复更新模式414
模式D2-2-3 小兴安岭保土防冻迹地森林恢复模式415
模式D2-2-5 小兴安岭国有林业局订单式森林综合经营发展模式416
模式D2-2-4 小兴安岭清河林业局承包经营责任制营林管护模式416
一、长白山中山山地亚区(D3-1)418
第22章 东北东部山地丘陵类型区(D3)418
模式D3-1-1 长白山山地山脊、跳石塘植被封育模式419
模式D3-1-2 长白山山地低质低效林定向改造模式420
模式D3-1-4 老爷岭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混交栽培模式421
模式D3-1-3 张广才岭丘陵漫岗区退耕还林模式421
模式D3-1-5 长白山森林采育结合、持续利用经营模式422
模式D3-1-6 长白山地亚布力林区森林综合更新模式423
二、长白山西麓低山丘陵亚区(D3-2)424
模式D3-2-1 吉林中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模式425
模式D3-2-3 吉林中东部河流、水库堤岸防护林建设模式426
模式D3-2-2 长白山西部低山丘陵侵蚀沟生物防治模式426
三、辽东低山丘陵亚区(D3-3)427
模式D3-3-1 辽东中低山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428
模式D3-3-2 辽东野生榛林生态调控及改造利用模式429
模式D3-3-3 辽南石质山地混交林建设模式430
模式D3-3-4 辽南低山丘陵生态防护林营造模式431
一、松嫩平原亚区(D4-1)433
第23章 东北平原类型区(D4)433
模式D4-1-1 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434
模式D4-1-2 吉林东部丘陵台地防护林建设模式436
模式D4-1-3 东北平原农区道路、村屯绿化美化模式437
模式D4-1-4 东北黑土丘陵漫岗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438
模式D4-1-5 松嫩平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模式439
模式D4-1-6 松嫩平原村屯林业生态建设模式441
模式D4-1-7 松嫩平原湿润沙地林业生态治理与开发模式442
模式D4-1-8 松嫩平原草牧场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443
模式D4-1-9 松嫩平原草场治理与立体开发模式444
模式D4-1-10 嫩江沙地生态庄园开发与建设模式445
模式D4-1-11 扎龙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模式446
模式D4-1-12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447
模式D4-1-13 吉林扶余县万民乡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模式448
模式D4-1-14 松嫩平原西部固定、半固定沙丘防风固沙治理模式449
模式D4-1-15 松嫩平原西部流动沙地防风固沙治理模式450
模式D4-1-16 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区盐碱地改造治理模式451
二、辽河平原亚区(D4-2)452
模式D4-2-2 辽中沿海低洼盐碱地堤岸防护林建设模式453
模式D4-2-1 辽中低洼盐碱地林业治理开发模式453
模式D4-2-3 辽东沿海针阔混交型海岸防护林建设模式454
模式D4-2-4 辽河三角洲海堤防护林建设模式455
一、三江平原西部亚区(D5-1)456
第24章 三江平原类型区(D5)456
模式D5-1-1 黑龙江省鹤岗市丘陵漫岗区杨树栽培模式457
模式D5-1-2 佳木斯市西部山区小流域造林治理模式458
二、三江平原东部亚区(D5-2)459
模式D5-2-1 三江平原东部道路、村屯绿化美化模式460
模式D5-2-3 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461
模式D5-2-2 佳木斯市东部界河堤岸防护林建设模式461
模式D5-3-1 三江平原南部村屯道路绿化模式463
三、三江平原南部亚区(D5-3)463
模式D5-3-2 三江平原南部丘陵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464
北方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466
第6篇 北方区域(E)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466
概述469
第25章 燕山、太行山山地类型区(E1)471
一、冀北高原亚区(E1-1)472
模式E1-1-1 冀北坝上高原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模式473
模式E1-1-3 接坝山地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475
模式E1-1-2 冀北坝上高原农牧交错区防护林网建设模式475
二、燕山山地亚区(E1-2)476
模式E1-2-1 燕山山地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477
模式E1-2-2 北京周边浅山区爆破造林模式478
模式E1-2-3 燕山北麓土石山地飞机播种恢复植被模式480
模式E1-2-4 燕山北麓低山丘陵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481
模式E1-2-5 燕山北麓黄土丘陵区草田林网建设模式482
模式E1-2-6 燕山北麓石质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484
模式E1-2-7 燕山北麓半石质山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485
模式E1-2-8 辽西低山丘陵沟底综合治理模式486
模式E1-2-10 辽西低山丘陵沟头防护林建设模式487
模式E1-2-9 辽西低山丘陵沟坡防护林建设模式487
模式E1-2-11 辽西丘陵缓坡地针阔混交林建设模式488
模式E1-2-12 辽西丘陵缓坡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490
模式E1-2-13 辽西丘陵缓坡地沙棘水土保持经济林建设模式491
三、冀西北山地亚区(E1-3)492
四、太行山山地亚区(E1-4)493
模式E1-3-1 冀西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493
模式E1-4-1 冀西低中山石灰岩山地林业生态综合治理模式495
模式E1-4-2 冀西低中山花岗岩、片麻岩山地综合治理模式496
模式E1-4-3 冀西高中山石质山地植被恢复模式498
模式E1-4-5 冀西黄土丘陵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499
模式E1-4-4 冀西石质山区沟谷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499
模式E1-4-6 太行山石灰岩干石山绿色通道建设模式501
模式E1-4-7 太行山石灰岩干石山地植被恢复模式502
模式E1-4-8 太行山石灰岩裸岩区微域抗旱造林模式503
模式E1-4-9 太行山中段石灰岩山区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504
模式E1-4-10 太行山偏远土石山区飞播恢复植被模式505
模式E1-4-11 太行山中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506
模式E1-4-12 太行山中山区油松飞播造林模式507
模式E1-4-13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508
一、海河平原亚区(E2-1)511
第26章 华北平原类型区(E2)511
模式E2-1-1 太行山山前冲积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513
模式E2-1-2 鲁西北平原枣粮间作模式514
模式E2-1-3 山东禹城低洼盐碱地“上林下鱼”生态治理模式515
模式E2-1-4 黑龙港低平原盐碱地农林间作模式516
模式E2-1-5 北京市大兴城郊园林景观型防沙治沙模式517
模式E2-1-6 河南延津黄泛平原沙地综合治理模式518
模式E2-1-7 山东冠县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519
模式E2-2-1 华北滨海沙质海岸防护林建设模式520
二、华北平原滨海亚区(E2-2)520
模式E2-2-2 华北滨海轻度盐渍化土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522
模式E2-2-3 津郊滨海重度盐渍化土地绿化美化模式523
模式E2-2-4 北方泥质海岸沿海防护林建设模式524
模式E2-2-5 鲁北平原涝洼地综合治理模式525
三、黄淮平原亚区(E2-3)526
模式E2-3-1 鲁西南沙性土地桐粮间作模式527
模式E2-3-2 皖北平原沙性土地林药复合建设模式528
模式E2-3-3 苏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529
模式E2-3-4 淮北黄河故道风沙、盐碱地治理模式530
模式E2-3-5 淮北平原石灰岩残丘植被恢复模式532
模式E2-3-6 黄淮平原沿河沙地造林治理模式533
模式E2-3-7 黄淮平原村镇绿化美化模式535
一、鲁中南中低山山地亚区(E3-1)537
第27章 鲁中南及胶东低山丘陵类型区(E3)537
模式E3-1-1 鲁中南低山丘陵干瘠薄陡山地治理模式538
模式E3-1-2 沂南花岗岩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539
模式E3-1-3 沂蒙山区生态村建设模式541
模式E3-1-4 沂蒙山区小流域林业生态建设模式542
模式E3-1-5 沂蒙山区河滩地生态型速生丰产林建设模式543
模式E3-1-6 山东兖州市郊园林式小康村建设模式544
模式E3-1-7 鲁西南山前平原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模式545
二、胶东低山丘陵亚区(E3-2)546
模式E3-2-1 胶东半岛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547
模式E3-2-2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植被恢复模式549
南方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552
第7篇 南方区域(F)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552
概述555
一、桐柏山低山丘陵亚区(F1-1)557
第28章 大别山-桐柏山山地类型区(F1)557
模式F1-1-1 桐柏山低山丘陵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558
二、大别山低山丘陵亚区(F1-2)559
模式F1-2-1 大别山低山天然次生林植被封育恢复模式560
模式F1-2-2 大别山低山丘陵坡耕地林农间作治理模式561
模式F1-2-3 大别山中段南坡经济林建设模式562
模式F1-2-4 大别山南坡丘陵岗地林业生态经济园区建设开发模式563
三、江淮丘陵亚区(F1-3)565
模式F1-3-1 江淮丘陵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566
模式F1-3-2 淮南平原稻作区“梨、稻、渔”复合经营模式567
模式F1-3-3 江淮丘陵岗地林农间作经营模式568
模式F1-3-5 江淮丘陵绿色通道建设模式570
模式F1-3-4 江准丘陵松、杉低效防护林改造模式570
模式F1-3-6 皖东丘陵水土保持薪炭林建设模式572
模式F1-4-1 鄂北岗地风口防护林建设模式573
四、鄂北岗地亚区(F1-4)573
模式F1-4-2 鄂北岗地生态型经济林建设模式574
模式F1-4-3 汉江沙洲滩涂治理模式575
五、鄂中丘陵亚区(F1-5)576
模式F1-5-1 鄂中天然松栎林恢复与建设模式577
模式F1-5-2 鄂中平丘岗地生态经济型果品基地建设模式578
第29章 长江中下游滨湖平原类型区(F2)579
一、江汉平原亚区(F2-1)580
模式F2-1-1 汉江堤岸防浪林建设模式581
模式F2-1-3 荆江滩涂地生态型工业原料林建设模式582
模式F2-1-2 荆江堤岸风浪淘刷生物综合防治模式582
模式F2-1-4 洪湖湿地周边林草禽生态型建设开发模式583
模式F2-1-6 武汉市低产湖田林农立体治理开发模式584
模式F2-1-5 洪湖水产养殖区林、牧、渔综合发展模式584
二、洞庭湖滨湖平原亚区(F2-2)585
模式F2-2-1 洞庭湖湖洲滩区血吸虫病源林业防治模式586
模式F2-3-1 鄱阳湖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587
三、鄱阳湖滨湖平原亚区(F2-3)587
模式F2-3-2 鄱阳湖滨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588
模式F2-3-3 鄱阳湖滨石灰岩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589
四、沿江平原亚区(F2-4)590
模式F2-4-1 沿江洲滩多品系混合杨树护岸林建设模式591
模式F2-5-1 江苏盐渍化沿海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592
五、江北冲积平原亚区(F2-5)592
模式F2-6-1 江苏沿江丘陵岗地多树种混交林建设模式595
六、江苏沿江丘陵岗地亚区(F2-6)595
七、长江滨海平原沙洲亚区(F2-7)596
模式F2-7-1 长江入海口沙洲岛屿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597
模式F2-7-2 长江入海口沙洲岛屿湿地滩堤生态防护林建设模式598
模式F2-7-3 长江入海口沙洲平原农田林网建设模式599
模式F2-7-4 长江入海口沙洲平原人工森林公园生态景观林建设模式600
模式F2-7-5 上海市郊多功能生态景观型苗木基地生态建设模式602
模式F2-7-6 沪东滨海湿地生态景观型防护林建设模式604
模式F2-7-7 上海市郊生态经济型观光果园建设模式605
模式F2-7-8 上海市郊生态景观经济型竹园建设模式606
模式F2-7-9 上海市郊水系生态景观林建设模式607
模式F2-7-10 上海市生态景观型环城林带建设模式609
八、苏南、浙北水网平原亚区(F2-8)610
模式F2-8-1 浙北水网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模式611
模式F2-8-2 杭州湾南岸新围涂区农田林网复合高效经营模式613
模式F2-8-3 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综合治理模式615
模式F2-8-4 沪西淀泖低地河道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模式616
模式F2-8-5 上海市郊庭院绿化模式618
模式F2-8-6 上海市郊村落绿化模式619
模式F2-8-7 水网平原低丘森林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620
第30章 罗霄山-幕阜山山地高丘类型区(F3)623
模式F3-1-1 井冈山景观生态林建设模式624
一、罗霄山山地亚区(F3-1)624
模式F3-1-2 赣中绿色通道近自然林建设模式625
模式F3-1-3 赣中南低山丘陵针叶纯林改造模式627
模式F3-1-4 湘东丘陵岗地低效杉木林改造模式628
模式F3-2-1 赣西北山地高丘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模式629
二、幕阜山山地高丘亚区(F3-2)629
模式F3-2-2 赣西北山地高丘低效毛竹林生态功能恢复模式631
模式F3-2-3 赣西高丘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提升治理模式632
模式F3-2-5 鄂东南低山丘陵岭脊险坡生态治理模式633
模式F3-2-4 鄂东南采矿迹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633
模式F3-2-6 鄂东南生态型用材(竹)林建设模式634
模式F3-2-7 鄂东南坡耕地退耕还林模式636
模式F3-2-8 湘东花岗岩山地乔、灌、草综合治理模式637
第31章 南岭-雪峰山山地类型区(F4)639
模式F4-1-1 雪峰山坡耕地林、药结合治理模式640
一、雪峰山山地亚区(F4-1)640
二、湘中丘陵盆地亚区(F4-2)641
模式F4-2-1 湘中丘陵紫色岩造林困难地综合治理模式642
模式F4-2-2 湘中丘陵水平带、梯田地生物埂治理模式643
三、南岭北部山地亚区(F4-3)644
模式F4-3-1 湘南山地多代杉木林补阔改造模式645
四、赣南山地亚区(F4-4)646
模式F4-4-1 赣南山地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培育模式647
模式F4-5-1 粤北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库周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648
五、粤北山地亚区(F4-5)648
模式F4-5-2 粤北石灰岩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650
模式F4-5-3 粤北北部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651
模式F4-5-4 粤北北部低山高丘杉木用材林建设模式652
模式F4-5-5 粤北山地丘陵生态型竹林建设模式653
模式F4-6-1 粤中西部紫色土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654
六、粤中山地丘陵亚区(F4-6)654
模式F4-6-2 粤中中部石灰岩区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655
模式F4-6-3 粤中低山丘陵阴坡、山谷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656
模式F4-7-1 粤东中部丘陵盆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657
七、粤东丘陵山地亚区(F4-7)657
模式F4-7-2 粤东山地天然阔叶林、风景林保护及植被恢复治理模式658
模式F4-7-3 粤东丘陵山地生态经济型茶园建设模式659
模式F4-7-4 粤东低山高丘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建设模式660
模式F4-8-1 桂北山地江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661
八、桂北山地亚区(F4-8)661
模式F4-8-2 桂北中低山“一坡三带”林业生态建设模式663
模式F4-8-3 桂北山地生态经济型毛竹林建设开发模式664
九、桂东南山地丘陵亚区(F4-9)665
模式F4-9-1 桂东山地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666
模式F4-9-2 桂南丘陵台地丛生竹林生态治理开发模式667
模式F4-9-3 浔江流域丘陵台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668
模式F4-10-1 桂西石漠化立地人工造林生态建设模式669
十、桂中、桂西岩溶山地亚区(F4-10)669
模式F4-10-2 桂中石漠化立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671
第32章 皖浙闽赣山地丘陵类型区(F5)672
一、皖南山地丘陵亚区(F5-1)673
模式F5-1-1 皖南瘠薄山地丘陵松阔混交林建设模式674
模式F5-1-2 皖南山区封山育林生态建设模式675
模式F5-1-3 皖南山地丘陵杉木混交林营造模式676
二、浙西北山地丘陵亚区(F5-2)677
模式F5-1-4 皖南山地丘陵毛竹-阔叶树混交林建设模式677
模式F5-2-1 浙西北早园竹综合开发与治理模式678
模式F5-2-2 千岛湖库区生态景观型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679
模式F5-2-3 富春江两岸多功能防护林及休闲农家乐建设模式680
三、浙东低山丘陵亚区(F5-3)681
模式F5-3-1 浙东丘陵薄土马尾松纯林阔叶化改造模式682
模式F5-3-2 绍兴公路沿线采石(矿)区植被恢复模式683
四、浙中低丘盆地亚区(F5-4)684
模式F5-4-1 金衢盆地开发式植被恢复模式685
模式F5-4-2 浙中低丘盆地片石砂土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686
五、浙西南中山山地亚区(F5-5)687
模式F5-5-1 浙西南缓坡深土菇木林永续经营利用模式688
模式F5-5-2 浙西南低山丘陵杉木纯林阔叶化改造模式689
模式F5-6-1 汀江流域乔灌草结合封造并举治理模式690
六、汀江流域山地丘陵亚区(F5-6)690
七、闽江上游山地丘陵亚区(F5-7)691
模式F5-7-1 闽江溪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692
八、闽江中游山地丘陵亚区(F5-8)693
九、闽江下游山地丘陵亚区(F5-9)694
模式F5-8-1 闽中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模式694
模式F5-9-1 闽江下游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建设模式695
十、闽南低山丘陵亚区(F5-10)696
模式F5-10-1 闽南低山丘陵生态果园建设模式697
模式F5-11-1 雩山山地丘陵紫色砂页岩水土流失治理模式698
十一、雩山山地丘陵亚区(F5-11)698
十二、武夷山山地丘陵亚区(F5-12)699
模式F5-12-1 武夷山山地丘陵坡耕地退耕还林模式700
十三、赣东北山地亚区(F5-13)701
模式F5-13-1 赣东北婺源自然生态保护小区建设模式702
东南沿海及热带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706
第8篇 东南沿海及热带区域(G)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706
概述709
第33章 浙闽粤沿海丘陵平原类型区(G1)711
模式G1-1-1 舟山群岛松材线虫病危害区采伐迹地生态恢复治理模式712
一、舟山群岛亚区(G1-1)712
模式G1-1-2 舟山群岛滨海平原海塘岸堤防护林带建设模式714
模式G1-2-1 浙东岩质海岸马尾松残次林防护功能恢复与强化建设模式715
二、浙东港湾、岛屿及岩质海岸亚区(G1-2)715
模式G1-2-2 浙东基岩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716
模式G1-3-1 浙南沿海复合型海防基干林带建设模式718
三、浙南港湾、岛屿、岩质海岸及河口平原亚区(G1-3)718
模式G1-3-3 浙江淤泥质海涂文旦果园防护林建设模式720
模式G1-3-2 浙南海涂红树林(秋茄)防浪护堤林建设模式720
四、浙东南低山丘陵亚区(G1-4)721
模式G1-4-1 浙东南坡耕地开发式生态恢复与建设模式722
五、闽东沿海中低山丘陵与岛屿亚区(G1-5)723
模式G1-5-1 闽东沿海低效基干防护林带更新改造模式724
模式G1-6-1 闽东南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模式725
六、闽东南沿海平原亚区(G1-6)725
七、闽东南沿海丘陵亚区(G1-7)726
模式G1-7-1 闽东南沿海低丘生态果园改造与建设模式727
八、闽东南沿海岛屿及半岛亚区(G1-8)728
模式G1-7-2 闽东南沿海丘陵低效林改造模式728
模式G1-8-1 闽东南滨海红树林湿地植被恢复模式729
模式G1-8-2 闽东南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730
模式G1-9-1 潮汕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731
九、潮汕沿海丘陵台地亚区(G1-9)731
模式G1-9-2 潮汕丘陵台地防护型薪炭林建设模式732
模式G1-9-3 潮汕丘陵台地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733
第34章 粤桂沿海丘陵台地类型区(G2)735
模式G2-1-1 粤桂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模式736
一、粤桂东部沿海丘陵台地亚区(G2-1)736
模式G2-1-2 粤桂沿海基干防护林带建设模式738
模式G2-1-3 粤桂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739
模式G2-1-4 粤桂沿海沙地防风固沙林营造模式740
模式G2-1-5 桂南沿海丘陵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741
模式G2-1-6 粤桂丘陵台地桉树相思混交林建设模式742
模式G2-1-7 北海市近陆海岛景观型生态林营造模式743
模式G2-2-1 珠江三角洲沿海沙化土地防风固沙林建设模式744
二、珠江三角洲丘陵平原台地亚区(G2-2)744
模式G2-2-2 珠江三角洲大中型水库护岸林建设模式745
模式G2-2-3 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747
模式G2-2-4 珠江三角洲丘陵马占相思生态林建设模式748
模式G2-2-6 珠江三角洲丘陵平原龙眼、荔枝经济林建设模式749
模式G2-2-5 珠江三角洲旅游区风景名胜林保护与恢复模式749
模式G3-1-1 滇南热带山地次生灌丛人工改造模式751
第35章 滇南热带山地类型区(G3)751
模式G3-1-2 滇南热带山地禾草高草丛珍稀树种森林恢复与建设模式752
模式G3-1-3 滇南热带山地笋材两用林开发治理模式753
模式G3-1-4 滇南热带低中山混交林建设模式754
模式G3-1-5 滇西南热带中山宽谷混农经济林建设模式755
第36章 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类型区(G4)756
模式G4-1-1 海南岛滨海木麻黄、椰子混交景观生态林建设模式757
一、海南岛滨海平原台地亚区(G4-1)757
模式G4-2-1 海南岛西部沙化土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759
二、海南岛西部阶地平原亚区(G4-2)759
三、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亚区(G4-3)760
模式G4-3-1 海南岛中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761
模式G4-3-2 海南岛中部山地退化热带雨林封育与人工促进建设模式762
青藏高原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类型区分布图766
第9篇 青藏高原区域(H)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766
概述767
第37章 羌塘高原类型区(H1)769
模式H1-1 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综合防沙治沙模式769
第38章 藏北高原类型区(H2)771
第39章 藏南谷地类型区(H3)772
模式H3-1 拉萨河流域曲水县河谷风沙治理模式772
模式H3-2 西藏日喀则市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773
模式H3-3 雅鲁藏布江沿岸造林治沙护路模式774
第40章 藏东南高山峡谷类型区(H4)776
附表1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表777
附表2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信息简表797
参考文献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