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577733.jpg)
- 王有权本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517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内容1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背景4
一、社会心理学产生背景的宏观扫描4
二、科学哲学引领社会心理学迈入新阶段8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来源与进程14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6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16
二、认知失调理论18
三、场论19
四、社会学习理论21
第二章 对人性的基本认识23
第一节 对人性认识的六次历史浪潮23
第二节 人性的脑-生物学基础24
第三节 人性的社会演绎28
第四节 人性的经典论述29
第五节 现代科技人性观31
第三章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36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呼唤3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36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37
三、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世界有所贡献39
四、中国本土心理学亟待建设42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43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差异47
第四节 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54
第五节 文化氛围与疾病模式57
第六节 中国传统社会与现实社会59
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人性化64
一、社会的概念与社会的起源65
第一节 社会的起源与发展65
二、社会的演化与发展67
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的一般规律69
一、社会化是个终生的发展过程69
二、社会化是个历史的发展过程70
三、社会化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70
四、社会化是接受规范和顺应现实的过程71
五、社会化是从心理顺应到精神觉悟的过程72
六、社会化是一个有阶段性的过程75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79
一、道德社会化79
二、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85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86
四、生活技能社会化88
五、人生价值观的社会化89
第四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89
一、文化89
二、家庭90
三、学校91
四、同辈群体91
五、职业背景91
一、人格扭曲与社会化障碍92
六、大众传播媒介92
第五节 个体社会化的变异类型92
二、社会适应不良与社会化障碍95
第五章 社会认知与归因97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97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特点97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101
三、社会认知过程的特点104
四、社会认知的类别106
一、对他人表情的认知108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内容108
二、对他人性格认知110
三、对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原因的认知111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12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112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113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114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115
第四节 社会认知中的偏见116
一、偏见及其表现形式116
二、偏见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117
第六章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120
第一节 态度概述120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120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121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123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123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24
第三节 偏见125
一、产生偏见的原因125
二、偏见产生的结果126
三、偏见的消除127
一、量表法128
第四节 态度的测评128
二、问卷法129
三、投射法130
四、行为观察法130
五、生理反应法131
第五节 态度的形成131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31
二、个体的学习132
一、学习理论133
第六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133
二、社会判断理论134
三、认知失调理论135
四、功能理论136
五、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137
第七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137
一、劝说宣传法137
二、角色扮演法141
三、团体影响法141
四、活动参与法142
第七章 人际关系与社交行为143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起点——两性关系143
一、两性关系的生物学观143
二、两性关系的社会学观144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基础——利益关系146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纲领——政治关系147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中介性因素148
第五节 人际亲善关系与利他行为151
一、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影响因素151
二、同情与社会亲善行为的培养153
第六节 坑害与欺诈——病态人际关系157
第七节 中国人的处世之道161
第八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与人际关系的改善166
一、人际关系的类型166
二、人际吸引168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论与方法170
第八章 群体心理与社会互动175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175
第二节 动物群体与先民族群178
第三节 群体的发现与群体一般特征181
一、由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自然进程183
第四节 群体的非理性特征183
二、从巫术到宗教的初级理性表现184
三、现代社会面临的非理性威胁186
第五节 群体的社会互动187
一、合作与竞争187
二、竞争还是合作的决定因素188
三、冲突与调适190
四、非对称性社会互动192
第六节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02
一、社会助长202
二、社会懈怠203
第九章 大分裂时代中的社会心理调适206
第一节 现代化的回顾206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两性关系的现状与变迁209
一、当代社会两性关系的现状209
二、当代社会两性关系的变迁214
第三节 网络冲突对青年道德心理的影响217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218
二、网络人际交往219
三、网上交往给青年带来的心理冲突221
四、导致青年的道德失范行为224
五、对解决网上心理冲突问题的思考226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矛盾冲撞与调适228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228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现状229
三、如何调适大学生就业观念231
第五节 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危机235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235
二、人才培养危机238
三、对中国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危机的心理学思考242
第六节 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困境与调适244
一、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含义245
二、社会角色的变换247
三、社会地位的变化249
四、老年人家庭角色的变换251
五、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254
第十章 疾病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257
第一节 观念偏差对健康的影响257
第二节 病态的要求是神经症的心理根源259
第三节 心理偏差的社会文化矛盾根源261
第四节 助纣为虐的病态消费文化263
第五节 驾驭自我,维护健康264
主要参考文献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