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弘扬科学精神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弘扬科学精神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0547031.jpg)
- 曹监湘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7652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弘扬科学精神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代序) 蒋建国1
理论篇1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刘力伟1
用科学发展观规范现代审计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利器 赵小明4
切实加强行政复议监督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曾国兴8
经济法的安全目标与发展目标的关系及其实现对策 郭双焦12
二维视角中的城市低保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李琼琼15
用科学发展观制定人口发展战略 屈莉萍18
论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工作 湖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优化公共决策系统 孟桢 曾浩 刘溟辉23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引入军队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新方式 刘蓓 吴鸣26
创业资本市场公共资源与湖南崛起 王亮 周少华29
新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 邱正文 雷红军32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胡正东 周晓阳36
在和谐中实现人的科学发展 谭伟平39
透过法律的发展看人的发展 李翔41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妇女群众工作 谭勇44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孟一凡46
提升社会福利促进和谐发展 谢廷良5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钟亮红53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法治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张波勇56
以人为本:超越可能 跨入现实 陈曙光59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的政法工作 中共长沙市委政法委62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地税征管 龙晓清64
产业集群与湖南新型工业化 欧阳培65
湖南产业集群模式选择 陈敏文69
基于焦点企业成长的集群演进机理研究 刘友金71
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 胡振华 姜天赐74
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 朱玉林 宁钶77
构建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研究 罗建华 邱先玉80
基于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联盟研究 冷志明83
湖南绿色城市发展战略初探 邓德胜 尹少华 杨丽华86
湖南崛起的城市再造战略 刘兵 邹树梁 陈甲华89
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物流战略及其实施对策 刘联辉92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湘西地区城市建设 伍大荣96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小城镇发展 张月明98
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创新问题 谭风其100
论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贸易发展的协同及其机制创新 刘宏青10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蒲学联108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反对“GDP崇拜” 覃正爱111
科学发展观下容积率的合理制定 喻定权 邓凌云 尹长林114
环保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王吉亚116
推进湖南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几点思考 陈荣119
推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刘峰122
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符俊根126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欧志文129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丁习军132
以人为本视野中的“三农”问题探析 傅同瑾 蒋学毛135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解决“三农”问题 宋芳138
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刘宁 周荣初 周爱云 唐新民141
关于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邓宝林144
论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建设中的意义 罗玉成147
在大学教育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罗振军149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欧盛端152
试论可持续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赵柳村155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张红艳157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彭建胜159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 曾志东16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高校师德教育新模式 吕敬文164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德育教育 周爱云 李选艳 谭文丽 廖迎春166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网络道德建设 黄湘倬168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龙伟171
运用科学发展观 改革课堂教育模式 宋玉良175
着眼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发展 肖桃176
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班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夏文英179
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符雪平182
论大学生就业对策体系的构建 李新生18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 卢微187
语言文字工作也应树立科学发展观 彭奇伟 陈远190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开放观 位芳 冯正强194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邓子纲197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工作 胡燕军201
中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分析 罗婧202
实践篇207
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有限公司207
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中国银都”强势发展 中共永兴县委209
创新激荡金融潮 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211
以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王长忠214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株洲工业发展 王建敏217
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湘维有限公司219
“三个转变”走活发展一盘棋 湖南省湘南爆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222
强化实践主体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共冷水江市委 冷水江市人民政府22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益阳市沧水铺镇人民政府228
科学发展旅游业 构建和谐张家界 胡伯俊231
长沙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中心的战略思考 谢建辉234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基层文化建设 童名让239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市场建设 向力力242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全局 杨次伟24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湘潭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彭宪法246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长沙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张健敏 周锦文 浣毅 赵冬娥251
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邵阳特色经济 李驰257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常德全面发展 陈文斌26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长株潭循环经济发展 刘庆凯263
科学发展观与长、株、潭三市GDP核算体系 周斌265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长沙投资协调发展 龚志坚 胡建中 罗颖 郑学英268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商务发展 易晶星273
和谐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 吴调和274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工作 全力提高创建“平安长沙”的六种能力 龙建强277
增强农村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罗长安281
长沙城市规划中的科学发展观 陈群元 喻定权284
“兼顾”促和谐 赵建强286
利益协调与社会公平 喻国良289
湖南省林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刘晓明 郭赛云294
坚持科学发展观 重振株洲工业经济 范晓阳29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和谐祥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瞿春林300
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新长沙 李德威303
建设生态市 加快奔小康 李志坚307
落实科学发展观 确保湘江饮用水源安全 刘英杰310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和发展株洲人才市场体系 陈社平31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白马工业园区建设 刘治金315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衡阳县域经济发展 张多来 曾建国 黄秋生317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 赵婉玉320
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加快洪江经济发展 曹成华323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富民兴县的具体实践中 杨晓荣32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王策富 阳国胜327
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房地产事业大发展 慈利县房地产管理局330
发展衡阳市矿产品精深加工的几点建议 徐玉成332
衡南烟叶生产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刘春明334
搞好“两个维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胡家清336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怀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刘良堂337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 周山连3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推行审计监督“四分离”管理模式 湘潭市审计局344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基层央行执政能力 张运生 陈晓伟34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南山绿色产业 周德安350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打造一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刘宁35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中共资兴市委宣传部357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桑植 何其雄361
发展特色生态渔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宣传部364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谭应球365
整合后发优势 打造先进园区 娄底经济开发区管委会368
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万昌中专 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370
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医院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372
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谭喜华375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为邵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黄志毅378
关于衡阳市酃湖大学城发展战略的思考 蒋冬青 曹执令 张力380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文福华383
后记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