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福地 易水流域史前遗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北福地 易水流域史前遗址](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544804.jpg)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段宏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980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易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北福地 易水流域史前遗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自然环境1
第一节 地理位置1
第二节 地理环境现状1
一 易水流域1
图一 北福地遗址地理位置图2
二 易县境内3
第三节 易水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3
一 全新世环境变迁3
图二 北福地遗址附近地貌形态图4
图四 北福地遗址地貌现状实测剖面图5
图三 北福地遗址地貌现状实测平面图5
二 环境变迁与遗址的分布7
图五 易水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9
第一节 2003年以前的考古工作10
第二节 2003~2004年发掘经过10
第二章 考古工作概况10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11
图六 北福地遗址发掘区探方分布图12
第一节 Ⅰ 区14
第三章 地层堆积与遗址分期14
图七 北福地遗址Ⅰ区地层堆积(东西横向剖面)15
图八 北福地遗址Ⅰ区地层堆积(南北纵向剖面)17
第二节 Ⅱ 区19
图九 北福地遗址Ⅱ区T221南壁地层堆积20
图一○ 北福地遗址Ⅱ区T223北壁地层堆积20
第三节 分期与年代21
第四章 第一期遗迹23
第一节 房屋23
一 F123
图一一 北福地遗址Ⅰ区遗迹总平面图24
图一二 北福地遗址Ⅱ区遗迹总平面图25
图一三 F1平剖面图26
图一四 F1出土主要遗物27
二 F228
图一六 F2出土主要遗物29
图一五 F2平剖面图29
图一七 F3平剖面图30
三 F330
五 F631
四 F531
六 F732
图一八 F7平剖面图32
七 F833
图一九 F7出土主要遗物33
八 F934
图二○ F8平剖面图34
九 F1035
图二一 F9与F11平剖面图35
一○ F1136
图二二 F10平剖面图36
图二三 F12平剖面图37
一一 F1237
图二四 F12出土主要遗物38
图二五 F13平剖面图39
一二 F1339
图二六 F15半剖面图40
一三 F1540
一四 F1641
图二七 F16平剖面图41
二 H542
一 H342
三 H642
第二节 灰坑42
图二八 H16平剖面图42
四 H1642
一○ H3043
八 H2643
七 H2543
六 H2443
五 H2343
一一 H3643
九 H2743
图二九 H38平剖面图44
图三○ H41平剖面图44
一二 H3844
一三 H3944
一四 H4144
一六 H7645
图三一 H52平剖面图45
图三二 H76平剖面图45
一五 H5245
图三四 H79平剖面图46
图三三 H78平剖面图46
一 时间性47
一七 H7847
一八 H7947
一九 H7047
二○ H947
第三节 聚落形态简析47
二 平面布局48
三 结构功能及组合关系49
四 生存模式49
第一节 埋藏情况51
第二节 石质品51
一 概述51
第五章 第一期遗物51
图三五 T30③层平面出土遗物分布情况52
二 石料及加工技术53
三 废弃料53
四 石制品54
图三六 第一期废弃料——石片、石核55
图三七 第一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斧56
图三八 第一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铲、锛58
图三九 第一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削刀、镰60
图四○ 第一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磨棒61
图四一 第一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磨盘62
图四二 第一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A型卵形坠、板形坠64
图四三 第一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B型卵形坠65
图四四 第一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砺石、带槽石器、饼形器66
图四五 第一期未经加工直接使用的石器——斧形器、球、砍削器、铲形器等68
图四六 第一期废品石器——斧70
图四七 第一期废品石器——斧、铲、耜72
图四八 第一期废品石器——磨棒74
图四九 第一期废品石器——磨盘75
图五○ 第一期半成品石器——斧形坯、铲形坯、砍削器、切割痕迹石器76
图五一 第一期细石器——石片、石核78
图五二 第一期细石器——石叶80
图五三 第一期细石器——刮削器82
图五四 第一期石容器——碗形器83
图五五 第一期水晶、玉玦84
第三节 陶器84
图五六 第一期A型陶直腹盆86
图五七 第一期A型陶直腹盆88
图五八 第一期A型陶直腹盆底90
图五九 第一期B型Ⅰ式陶直腹盆91
图六○ 第一期B型Ⅱ式陶直腹盆93
图六一 第一期B型Ⅲ式陶直腹盆95
图六二 第一期B型陶直腹盆底96
图六三 第一期C型陶直腹盆97
图六四 第一期陶直腹盆口沿残片99
图六五 第一期陶直腹盆底残片、方形直腹盆、筒形罐102
图六六 第一期A型陶支脚104
图六七 第一期陶支脚106
图六八 第一期陶盘、钵、搓、盖107
图七○ 第一期陶纺轮109
图六九 第一期“之”字纹陶片109
第四节 刻陶假面面具110
一 形制描述110
图七一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F2∶1111
图七二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F12∶7112
图七三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H78∶1113
图七四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H76∶3114
图七六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F1∶54115
图七五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H76∶14115
图七七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F1∶32116
图七八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F11∶3116
图七九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F1∶76117
图八○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18
图八一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19
图八二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20
图八三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22
图八四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23
图八五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25
图八六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26
图八七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27
图八八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28
图八九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29
图九○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31
图九一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32
图九二 第一期刻陶假面面具133
二 性质及功用推定134
图九三 祭祀场平面位置图135
第一节 地层堆积135
第六章 祭祀场135
图九四 祭祀场一带的地层堆积图136
第二节 形制及结构137
图九五 祭祀场结构地层图137
图九六 祭祀场总平剖面图139
图九七-1a 祭祀场第1组平剖面图140
图九七-2 祭祀场第2组平剖面图141
图九七-3 祭祀场第3组平剖面图141
图九七-1b H109平剖面141
图九七-5 祭祀场第5组平剖面图142
图九七-4 祭祀场第4组平剖面图142
图九七-6 祭祀场第6组平剖面图143
图九七-7 祭祀场第7组平剖面图143
图九七-8 祭祀场第8组平剖面图144
图九七-9 祭祀场第9组平剖面图144
图九七-11 祭祀场第11组平剖面图145
图九七-10 祭祀场第10组平剖面图145
图九八 祭祀场出土石耜J∶11146
第三节 出土遗物146
一 石制工具146
图九九 祭祀场出土石斧147
图一○○ 祭祀场出土石铲148
图一○一 祭祀场出土石铲149
图一○二 祭祀场出土石锛、凿、刀、卵形坠150
图一○三 祭祀场出土石磨棒、天然砾石151
图一○四 祭祀场出土玉器、水晶、绿松石饰件、小石雕155
二 玉器155
三 水晶、绿松石饰、小石雕156
图一○五 祭祀场出土陶直腹盆157
四 陶器157
图一○六 祭祀场出土陶杯、筒形罐、漏斗形器、纺轮158
第四节 讨论162
一 祭祀场特征162
二 祭祀场性质、祭祀仪式及对象的推测163
图一○七 纳西族祭祀图163
第七章 第二期遗迹165
一 F4165
第一节 房屋165
二 F17166
图一○八 第二期F4平剖面图166
第二节 灰坑167
一 H18167
图一○九 第二期F17平剖面图167
图一一○ 第二期H86平剖面图168
四 H89168
二 H86168
三 H7168
图一一二 第二期H91平剖面图169
五 H91169
六 H107169
七 H108169
图一一一 第二期H89平剖面图169
第三节 出土遗迹的平面布局170
图一一三 第二期H108平剖面图170
第一节 石质品172
一 概述172
第八章 第二期遗物172
图一一四 第二期石片与石核173
二 石制品174
图一一五 第二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斧175
图一一六 第二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铲、锛177
图一一七 第二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削刀、雕刻刀178
图一一八 第二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磨棒、磨盘180
图一一九 第二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卵形坠、板形坠182
图一二○ 第二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砺石183
图一二一 第二期基本完整品及残缺品石器——带槽石器、钻头184
图一二二 第二期未经加工直接使用的石器——斧形器、砍削器、球、带坑窝石器186
图一二三 第二期废品石器——斧188
图一二四 第二期废品石器——B型斧190
图一二五 第二期废品石器——铲、锛、削刀、耜191
图一二六 第二期废品石器——磨棒、磨盘192
图一二七 第二期半成品石器——斧形坯194
图一二八 第二期半成品石器——铲形坯196
图一二九 第二期残石璧、环、玉泡、石芯197
第二节 陶器198
图一三○ 第二期A型Ⅰ式陶釜199
图一三一 第二期A型Ⅱ式陶釜201
图一三二 第二期A型陶釜202
图一三三 第二期B型陶釜203
图一三四 第二期C型Ⅰ式陶釜205
图一三五 第二期C型Ⅱ式陶釜206
图一三六 第二期C型、D型陶釜207
图一三七 第二期陶支脚208
图一三八 第二期陶器盖210
图一三九 第二期A型泥质陶钵212
图一四○ 第二期泥质陶钵214
图一四一 第二期C型泥质陶钵215
图一四二 第二期泥质陶钵、夹云母陶钵217
图一四三 第二期陶盆218
图一四四 第二期陶小口双耳壶219
图一四五 第二期陶瓶、小杯、陶片、缸221
图一四六 第二期陶纺轮、陶塑222
二 H65224
一 石制品制造场S2224
第一节 出土遗迹224
第九章 第三期遗存224
三 H66225
图一四七 第三期S2平剖面图225
第二节 出土遗物226
一 石质品226
图一四八 第三期石核、斧、钻头、杵形器227
图一四九 第三期石斧形器、斧、斧形坯、铲形坯228
二 陶器229
图一五○ 第三期陶器230
图一五一 第四期H73平剖面图233
一 H51233
二 H73233
第一节 出土遗迹233
第十章 第四期遗存233
第二节 出土遗物234
图一五二 第四期陶器235
第十一章 汉墓236
图一五三 M1平剖面图及其出土陶罐236
第一节 北福地第一期文化238
第十二章 结语238
一 房屋及灰坑遗迹239
二 祭祀场240
三 器物群与日常生存状况241
四 假面面具243
第二节 北福地第二期文化245
一 遗迹245
第三节 易水流域的史前文化246
二 器物群246
一 遗址的分布与文化特征246
图一五四 易水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248
二 文化与环境249
第四节 北福地一期文化与磁山文化251
一 南部的磁山文化251
二 北部的北福地一期文化256
第五节 北福地二期文化及相关问题257
一 发现与特征257
二 与后岗一期文化的关系260
三 与周边邻近文化的关系261
第六节 史前文化的走廊263
一 走廊的意义263
二 走廊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编年264
三 史前文化的走廊地域色彩266
四 走廊地区:中国史前文化区系之间关系研究的一个模式268
附表270
附表一 北福地遗址房址登计表270
附表二 北福地遗址柱洞登计表275
附表三 北福地遗址灰坑登记表280
附表四 北福地遗址陶片统计表289
附表五 北福地遗址典型单位出土石质品登记表297
附表六 北福地遗址典型单位出土遗物统计表299
附表七 北福地遗址出土石制品类型统计表301
附表八 北福地遗址典型单位出土陶器型式统计表303
附录305
附录一 容城上坡遗址的发掘305
附录二 北福地遗址出土的石制品341
附录三 北福地遗址出土玉器鉴定343
附录四 北福地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344
附录五 北福地遗址孢粉分析347
后记351
英文提要352